APP下载

幼儿游戏活动中渗透广西地方饮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2-05-06黄柯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51期
关键词:教育研究游戏活动

黄柯

【摘要】开展全园性“圩日”游戏活动的实践与研究,通过调查实践,积累前期经验;开展课程,丰富游戏资源;创设环境,激发游戏欲望;模拟情境,提升游戏水平;家园共育,推动游戏持续发展五个实施步骤,让幼儿在看看、吃吃、做做、玩玩中提升认知能力,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关键词】游戏活动;广西饮食文化;教育研究

20世纪初,日本将 “饮食文化教育”(以下简称为“食育”)与体育、知育、才育、德育并称为“五育”广泛使用。在中国台湾,食育也被认为可以让幼儿自然而然地学会生活的能力,养成耐心等待、同理分享、独立自主、不骄不馁的性格。欧美则认为,让幼儿在厨房中培养优秀的品格,能够更独立,对自己的人生更有想法,能学会珍惜身边的事物。近年来,食育也被大家广泛关注,并开展了各种实践尝试。

陶行知说:“一日生活皆教育。”著名教育家马斯基说:“教育必须反映本民族、本地方的特色、精神、传统和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在幼儿园的教育课程中让幼儿充分地感受和体验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和特点,培养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一代人。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有着许多民俗活动,其中最为特别的就是“赶圩”。人们会在约定的日子里去“赶圩”,将自己做的食物和自己生产、制作的物品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换和交易。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结合幼儿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学习的这一特点,我们在每周的一天创设了幼儿园的“圩日”全园性互动游戏活动。通过挖掘和弘扬广西地方饮食文化,让幼儿在游戏和实践操作中把自己对地方特色美食的情感和体验表现出来,让他们在看看、吃吃、做做、玩玩中,不断感受家乡的民俗风情,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调查实践,积累前期经验

富有民族特色的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宁,有着丰富的饮食文化资源。

(一)调查走访

南宁汇集了广西各个地方的美食,如,在开展《广西的粉》主题时,幼儿与父母到市区寻找各式各样的粉店,了解店内不同种类的粉,并拍照带回班级。

(二)实践尝试

各班创设了生活游戏区,在每日的区域游戏中,教师结合幼儿对地方美食的调查,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在生活区中进行尝试制作各种美食。比如,结合“三月三的美食”这一主题,班级中提供了糯米、枫叶、黄花,让幼儿尝试通过煮叶取染色水、浸泡糯米、蒸煮的操作流程,发现制作五色糯米饭的方法和规律。幼儿在一遍又一遍的失败和再尝试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美食制作的兴趣。

(三)了解文化

对广西本地特色美食的实践教育,我们不仅停留在食物的制作和品嘗上,还融入了文化的学习。如,在开展《我喜欢的老友粉》课程中,幼儿通过了解老友粉的来历,知道这是一个关于朋友间互相关爱的故事;在《广西的米粉》课程中,教师带着幼儿到广西民族博物馆,看到了所有广西米粉的展示,每种粉都以地名作为介绍,有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玉林牛巴粉等。在丰富的食育活动中,幼儿对广西的地域有了初步认识,知道文化的多元性,对自己的家乡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二、开展课程,丰富游戏资源

教师还结合季节特点、传统节日整理带有本土特色的小吃、特色菜肴、节日饮食习俗,把收集到的本土饮食文化资源进行筛选、整合、编制大中小班系列活动方案,按时间的推移融入到幼儿园的主题活动中。

我们在幼儿园中开展《南宁的小吃》《广西的米粉》《我喜欢的老友粉》《三月三的美食》等与地方饮食文化相关的项目研究课程。在课程中,幼儿先将自己原有的经验知识进行梳理,在班级中形成共同经验,再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图片资料、制定调查表,开展一系列的课程研究。

三、创设环境,激发游戏欲望

在幼儿园,幼儿的身心发展不仅有赖于系统的教学,更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一)班级环境

班级的环境创设是一种“隐性课程”,它是幼儿学习的一种互动表现方式。为了激发幼儿在“圩日”游戏中开展广西特色美食制作,教师在班级中进行了美食环境的创设。比如,在《广西的米粉》课程中,将广西的地图放置在墙面上,请幼儿将自己收集到的各种米粉图片或者自己、实践操作后的米粉照片贴到对应的地区上,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不同地域的概念。还可以将某一种美食的制作,用幼儿记录的方式,将食材、用量和流程罗列出来,以供到游戏区中尝试操作的幼儿参考和借鉴。

(二)公共环境

公共区域的走廊、过道是幼儿日常经过的地方,主要是为了丰富幼儿的经验而创设的。教师可以将广西的地方名小吃以图片、仿真实物等形式进行展示;也可将幼儿与家长到广西各地品尝的照片和介绍进行展示。

(三)“圩日”游戏环境

在“圩日”游戏中,我们以角色扮演的社会实践性游戏为主线,将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研究和制作的广西地方美食以摊点的方式呈现,并开展全园性的互动游戏。在摊点的环境布置过程中,从摊点的宣传海报、工作人员牌的制作,到进餐区的摆放、桌面桌布和装饰品的摆放,完全由幼儿自己商量和动手操作,教师帮助幼儿将在班级区域游戏中的经验迁移到全园的“圩日”游戏当中,以激发幼儿参与“圩日”游戏的兴趣。

四、模拟情境,提升游戏水平

游戏的作用不仅为幼儿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还为幼儿心智和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我们在“圩日”全园游戏活动中不断践行“以幼儿为主体”的游戏理念,尝试模拟现实生活,创设真实游戏情境,提升幼儿游戏的水平。

(一)扮演角色,提升交往能力

在“圩日”游戏当中,每个班设立一个美食摊点,摊点中需要厨师、餐厅服务员、售卖员等角色,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选择摊点和摊点中的不同职业。厨师主要是制作美食;售卖员负责宣传本摊点的美食,招揽顾客;服务员帮助顾客找到座位,并做好收拾整理工作。

作为顾客的幼儿与售卖员之间经常会产生有趣的对话。在“桂林米粉”摊前,顾客提出购买一碗米粉,售卖人员非常认真地问:“你要加点什么配料?加点葱吗?要不要加花生?花生要几颗?酱油要多少?”在这样的游戏交流当中,可以感受到幼儿关注他人需求、情绪的这种同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二)使用“钱币”,丰富生活体验

高尔基认为:“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途径。”幼儿园的游戏应该与幼儿的实践生活相连通,产生有益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基于此,我们设计了“圩日”游戏中的“钱币”——“悦悦币”。

1.分年龄层次使用“钱币”

考虑到小、中、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不一,在“圩日”全园游戏中,为小班幼儿投放的是“悦悦通卡”,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的购买以无限次刷卡的方式进行,中、大班的幼儿在游戏中使用“悦悦币”。

“悦悦币”的面值有1元、2元和5元。我们从最简单的1元开始投放,让幼儿在逐渐适应了钱币方式之后,再过渡到2元和5元,最后出现三种钱币共存的方式。在经过一段时间游戏后,大部分的幼儿有了替换和整合的概念,在游戏中数学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消费与积蓄并存的游戏体验

在日常生活当中,由于幼儿的年龄和社会角色,他们还停留在购物消费的经验上,但幼儿天生喜欢模仿,也知道成人工作可以换取相应的工资报酬。因此,在游戏当中,我们设计了可以消费的顾客角色和通过工作获得工资的摊点工作人员两类角色。在每次的“圩日”中,幼儿可以随时切换角色进行游戏,既可以先去打工“挣钱”,再去买东西吃,也可以先用上次的积蓄买东西吃,再去打工。

我们在“圩日”游戏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有些幼儿在每次“圩日”中都会将当天挣到的“悦悦币”用完;有些幼儿会拿着“悦悦币”不停地考虑是否要消费;少数幼儿则每次只挣钱,不消费,以不断增加自己的积蓄为快乐。在消费与积蓄的过程中,幼儿感受到工作获得报酬快乐的同时,也感受到钱币来之不易,从小养成爱劳动、勤节俭的思想品德。

五、家园共育,推动游戏持续发展

幼儿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对广西本地饮食文化的课程研究中,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与家长、社区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丰富幼儿社会经验,促进幼儿能力发展。

(一)家庭是课程的延伸

广西本地饮食文化的研究没有现成的可参考的书籍,光凭教师在幼儿园的食育活动,对幼儿的学习与游戏来说是不够的。因此,我们结合班级的主题,请家长带幼儿对广西地方特色小吃等进行调查,请家长向幼儿介绍传统的饮食文化,请家长在家中协助幼儿制作美食实践,提升幼儿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家长助教助力食育

我们开展家长助教进课堂的模式,請有特长的家长与幼儿面对面授课。如,在“三月三”节日期间,我们邀请家长到幼儿园教幼儿制作彩色绣球包。在研究瑶族饮食文化的时候,请家长带着工具到班上现场打油茶,在“圩日”游戏中请家长制作油茶给全园的幼儿品尝,让幼儿感受瑶族的油茶文化。这样,从幼儿到家长,从家长到教师,形成了一个共同互动的、和谐的家园共育体系。

在幼儿园游戏中实施与开展饮食文化教育,顺应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契合了在游戏中发挥幼儿主体性、创造性的游戏理念,既让幼儿吃出健康、丰富心灵体验,同时,又弘扬传承了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文化,真正实现了有内涵的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研究游戏活动
浅谈游戏活动与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研究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农村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民族舞蹈的研究前沿与热点的对比分析
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浅议游戏在小学体育课中的运用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