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论志向

2022-05-06陈再阳

儿童时代 2022年3期
关键词:颜渊西华立志

陈再阳

俗话说: “有志者事竟成。”无论做人还是求学,一切经过努力才能成功的事情,都是从“立志”开始的。孔子在《论语》中反复强调“立志”的重要,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一个国家的军队可以改换它的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可以强迫他改变志向。那么,孔子是什么时候立志的?他的志向又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呢?孔子何时立志

《论语·为政》

子曰: “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④,七十而从⑤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古文小词典

①有:同“又”。十有五,即十五岁。

②立:自立,即自己能按照周礼的要求立身处世。

③不惑: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

④耳顺:不管听到正确的、错误的,还是对自己不利的意见,都能正确对待。

⑤从:遵从。

⑤逾:越过。

⑦矩:规矩。

古文翻译机

孔子说: “我十五岁时立志求学,三十岁学成自立,四十岁不再被外界所迷惑,五十岁对天命有了领悟,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听到的好话或坏话,七十岁能顺从心里所想的去做,但不会逾越规矩。”

阅读拓展营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于一个土族家庭。他三岁时,父亲叔梁(liang)纥(he)病逝,母亲颜徵(zheng)在被他父亲的正妻施氏驱逐。孔子和他的庶兄孟皮跟着母亲来到了曲阜阙(que)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孔子当时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社会非常混乱,更不幸的是他十七岁时母亲又离他而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树立远大志向,循序渐进,锲而不舍,終成千古圣人。

这一则《论语》应该是孔子在晚年时对自己十五岁到七十岁的立志、求学、明道经历的简单回顾,是他自身实践经验的总结。这段话意思是,我十五岁立志向学;三十岁懂得礼仪,能在社会上立足;四十岁不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岁对天命有了领悟;六十岁不管听到好话还是坏话,都不会大喜或大怒;七十岁做事可以听从内心的声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都不会逾越规矩。

这则语录基本意思很简单,意义却很大。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孔子作为圣人,作为万世师表,就像他自己所说的,不是生而知之的,而是立定志向,然后通过各个年龄段的不懈学习,长期坚持,不停探索,一步一步迈向更高的境界。

成语储蓄罐

《论语》后来成了中国读书人的必读之书,书里的语言成了中国读书人的基础语言,很多语词,语句,成了典故与成语。孔子这段话就留下了很多成语,汉语里从此就用“志学之年”表示十五岁,用“而立之年”表示三十岁,用“不惑之年”表示四十岁,用“知命之年”表示五十岁,用“耳顺之年”表示六十岁;成语“从心所欲”也来自这则《论语》。

孔子的志向是什么

《论语·公冶长》

颜渊、季路侍①。子曰: “盍②各言尔③志?”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④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颜渊曰: “愿无伐善⑥,无施⑦劳。”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子曰: “老者安之⑧,朋友信之⑧,少者怀之⑧。”

古文小词典

①侍:孔子‘坐着,弟子颜渊、子路站在老师的身旁侍候。

②盍( he):何不。

③尔:你、你们。

④裘:皮衣。

⑤憾:怨恨,不满。

⑥伐善:夸耀自己的长处。伐,自我夸耀。

⑦施:表白。

⑧安之、信之、怀之:“安”、“信”和“怀”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安,使之安;信,使之信;怀,使之怀。

古文翻译机

颜渊、子路站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谈谈各自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一起使用,即使用坏了,我也不会抱怨。”颜渊说: “我希望做到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 “我们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 “(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乐,使朋友们相互信任,使青少年得到关怀。”

阅读拓展营

这一则讲孔子师生一起畅谈自己志向的情景。子路、颜渊和孔子都立志求仁,原则和方向一致,但在志向和求仁的境界上有所差别。子路愿意和朋友共同使用自己的车马、衣服,即使用坏了,他也不心疼、不抱怨,这反映了子路侠义豪放、胸襟开阔的独特个性和重义轻利、忧道不忧贫的道德修养。

颜渊和子路都是孔子喜爱的学生。颜渊虽然比子路小了二十一岁,但他好学,名列孔门德行科第一名,在求仁的志向上比子路境界更高远,他立志为善不夸耀,有功不宣扬,体现了“学者为己”的精神,也就是说,他所学、所为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的学识和道德修养。

孔子的愿望是使老年人老有所养、安乐幸福;使朋友之间彼此信任,没有猜忌和欺诈;使年少的人健康成长,青少年得到照顾关怀。这反映了孔子“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的理想追求。

子路表达了重义轻财之志,颜渊表达了仁人之志,但他们都局限于个人修养的追求上,而孔子则表达了让仁道通行天下的圣人之志,境界之高、胸怀之宽,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

请你细细品味其中的差别,可以尝试和家人、同学、朋友说一说你对子路、颜渊和孔子志向的理解。

你赞成谁的志向

故事链接

因为“立志”太重要了,所以孔子和弟子们不止一次地讨论志向,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下面的故事吧!

·四子侍坐·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点、冉求、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 “我年龄比你们大,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经常说别人不了解你们,如果现在有人想了解你们,你们会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大国常来侵犯,国内又闹灾荒。假如让我去治理,我花三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使这个国家人人有勇气,懂道理。”

孔子微微一笑,问: “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 “假如我去治理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使这个国家人人富足;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待君子来实施了。”

孔子又问: “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说: “不是说我已经很有本领了,但我很愿意学习,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孔子又问: “曾点!你怎么样?”曾点正在鼓瑟,他听到老师的问话,逐渐放慢音调,接着“铿”的一声把瑟放了下来,站起来回答道: “我的志向和他们有所不同。”孔子说:“这有什么关系呢?正是要大家说说各自的志向啊!”曾点便说: “暮春三月,我穿上春衣,和五六位大人、六七个小孩,去沂( yi)水河里洗洗澡,在舞雩(yu)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 “我同意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求、公西华走后,曾点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 “也就是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又问: “您为什么对子路微笑呢?”孔子说: “治国应讲礼让,可子路说话一点也不谦虚,所以我笑他。”曾点又问: “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 “哪里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土地就不是一个国家呢?”曾点继续问道: “公西华所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 “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不是国家的事是什么?像公西华这样的,很懂礼仪,却只能做个小相,那又有谁来做大相呢?”

在这个故事里,孔子询问四个弟子的志向,子路的志向旨在强兵,冉求的志向强调富民,公西华的志向重在使民知礼,三位弟子的志向合起来正是孔子主张的为政之道,强兵、足食、知礼,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秩序的恢复和发展,进而达到曾点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读了这个故事以后,你赞成谁的志向呢?如果有兴趣,你可以和老师、同学开展一场讨论哦。

猜你喜欢

颜渊西华立志
西华大学成果展示
立志乡村振兴的筑梦人
姚立志绘画作品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西华大学油画作品选登
苏梦飞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