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农业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2022-05-06崔宝华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智慧农业人才培养

关键词:智慧农业;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

数字化在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从变革潜力和面临压力的角度来看,农业数字化正日益受到重视。农业和相关技术的数字化被认为与农业创新系统的生产率增量和转型变化相一致。农业数字化涉及农业部门数字技术的开发、采用和迭代,目前最常被提及的农业数字化涉及采用精准农业技术、降低投入成本、提高产量或生产率,农业科技的进步使数字技术的作用得到了很好彰显。农业系统的重大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受到新的数字技术和多种进步的推动,包括实时监控、大数据、物联网、机器学习、云计算等,一种新的生产模式、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也将形成。每一项新的数字技术都不应该仅仅被视为独立的、离散的技术创新,生产力和可持续性方面的转型背后是价值体系的重构,需要确定、阐明、反映。随着这些背景问题的出现,我们需要解决与智慧农业相关的人才需求和相关知识缺口,这也必将对农业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带来深刻影响。

一、智慧农业

传统上,农民的决策过程本质上是靠经验和直觉,然而,未来的“智慧农业”系统将涉及收集和使用更多的数字资源。数字技术越来越多地用于现代农业,各类传感器将广泛地应用于动物、植物、土壤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基于远程服务器的数据存储和互联网可访问的决策支持工具为参与农业决策人员提供了通过计算机或智能手机访问数据的机会,实时数据访问量的增加对未来农业知识系统具有潜在影响,从农场流程自动化到为决策收集数据,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范围会更加广泛。

在许多国家,影响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的因素包括农场规模扩大、人均生产率提高、家庭劳动力减少以及对非家庭农场雇员和承包商的依赖增加。伴随着这些结构变化,农民提出新的职业愿景:改善工作条件,释放时间进行休闲娱乐。这些变化和多样性的要求对致力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的农业管理专家的工作和工作组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拥有较高学术成就的农业经济、区域发展、城乡建设、农村改革等方面的管理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些管理专家支持农民的技术、知识、组织或社会决策,帮助他们调整做事方式,改善生活,帮助他们从职业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农民—农业管理专家的关系被描述为专家支持农民解决可持续性发展问题的农业系统的手段,这为农业管理专家创造了新的专业情况,并要求他们学习如何应对挑战。农业管理专家在帮助农民识别运行特定农业系统所需的关键信息以及为战略决策收集的数据做出解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为跨距离管理信息交换提供了机会。数据驱动的智慧农业工具,如,数据捕获传感器和在线数据平台,有可能改变农民与农业管理专家之间的互动,而新的数据丰富的农业模式可能会破坏咨询服务,这对农业管理专家与农民之间的互动产生了影响。智慧农业的广泛应用会加快农业管理专家与农民之间新的接触方式的产生,而这反过来又需要新的信息来源和传播方式以及农业管理专家在遥感数据管理方面新技能的加强。

二、智慧农业背景下的农业科技服务

与社会变革或创新有关的建议来自许多科学领域,包括经济学、社会学(特别是农村社会学)、传播学、社会心理学和教育科学,综合这些领域,我们提出以下农业管理实践的应用范围。当农民需要做决定时,知识和信息的输入通常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对农业政策或社会法规有一个清晰的愿景可以帮助其做出选择。这可以是技术、经济、市場或科学知识,但也可以涉及从经验中学习到的实践知识。

农业科技服务根据其目的分为四种类型:技术控制、经济方法或战略、工作组织和对社会期望的反应。具有技术目的的科技服务可以涉及一个生产系统的各个方面(产出、投入的优化、饲料、生育力、产品质量等),使感兴趣的农民能够根据其农场的经济和组织平衡,在技术控制活动方面取得进展。经济方法的目的是帮助农民在部门和地区内优化其农场的经济绩效。他们通常以单位或生产系统为基准,通常使用由计算机控制的诊断和咨询工具。战略咨询有助于分析项目和目标,例如,新设备的安装或一些其他发展,同时,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对于工作组织的建议可以嵌入到涉及人体工程学或实施问题的技术建议中,这个建议包括一些关于农民如何组织他们的时间或雇佣和管理工人的决定。最后,咨询活动必须考虑到社会在环境保护、食品质量方面所表达的期望。考虑到社会的期望需要实践上的改变,但这也需要调整农民和农业管理专家对各自职业的思考方式。

三、智慧农业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依托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科优势,以应用型科学研究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是智慧农业背景下农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顶层设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农科生“订单式”培养是高等农林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如何准确把握培养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是摆在每个农林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结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点,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在教学与实践环节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断探索多角度、分层次的联合培养模式。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按照目标导向原则,对应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设置毕业实习、农业经济学、农产品营销学、农业经营学、会计模拟账实习、ERP软件及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习、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实习、专业认知共计26学分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各种科研训练和毕业设计等。统筹校内外各种教育因素在育人过程中的综合作用,形成校内实验室—校内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相配套的教学基地新模式,全方位、多途径、立体化育人平台。

(二)深化产教融合,为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人才

根据行业需求,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设置前沿专业,将传统专业数字化。与企业建立命运共同体,通过深度合作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具有数字化运营能力和数字化专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发挥吉林省粮食大省的区域经济优势,依托中国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吉林省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依托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基于现实生活环境应用理论来培养实践技能,使学生在“一节课、一讲堂、一次会、一训练营”中进行探索、提升与冲刺,为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做好准备,丰富他们在学术界以外的实践经历。

(三)优化培养体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教育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应制定学术转型和卓越发展的新战略,全方位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智慧农业背景下的现代农业不只是对农民技术的常规指导和对农村秩序的常规维护,还涉及科学决策、愿景规划、市场开发以及物质、精神、人文环境建设等诸多维度。管理专家和农民之间的对话,需要考虑到每个农民的观点、知识和目标,智慧农业背景下的农业科技服务要求农业管理专家拥有多项技术或技能。因此,应优化农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以教师实践参与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应用型科研基地为载体,建设一支理论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利用信息技术更好更快地促进教师队伍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建立高水平、结构化、宽领域的教学创新团队,帮助教师提高“双资质”素质。

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通过“标准化、一体化、全程化、多元化、網络化”课改,推进多模块课程体系建设,构建新的农业经济学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高校和企业共同开发符合学校和地区特点、适合不同学生的新教材。跟踪农林科技发展趋势,结合实际需求,整合现有的课程,将体现和反映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整合到课程中。通过通识类选修课的开设,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农林教育资源有限,需加强高校间的合作交流,利用互联网开设线上课程,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将课堂授课与网络课程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农林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引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AR等现代教育技术,打造数字化教学模式,建立高质量的视频课程和网络课程资源库,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完善“学分制”管理办法,对教学中各环节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制订“工学交替”开放式教学环境下教学管理的“四评价”(企业指导教师评价,校内联系教师评价,实习过程阶段性评价,综合素质全面评价)实施办法;创新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学中各环节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建立具有专业教学目标与质量标准、精品课程与典型案例、实训教学指导与考核、学习评价体系等要素构成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和面向农村的公共信息管理平台。

智慧农业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需要应对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环境,学习与新数据分析和技术相关的技能,这种隐性知识向显性数字化系统的转移有可能改变农林管理专业人员的部分角色,并通过人工智能为农民提供更有效的辅助决策。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高校应加强农林经济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提升人才培育内涵,为乡村振兴筑基赋能。

作者简介:崔宝华(1967-),女,吉林长春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曹雯梅)

猜你喜欢

智慧农业人才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北斗卫星对智慧农业的作用与应用探讨
延边地区“互联网+农业”发展研究
金华市智慧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实施方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