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育“三明”儿童 养“生命自觉”

2022-05-05姚国艳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2年4期
关键词:三明班级管理德育

【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时代潮流中,“生命自觉”成了时代的呼唤,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应注重培育具有“生命自觉”的时代新人。教师应引导儿童“明自我”,唤醒儿童对自我生命的自觉,让儿童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明他人”,培养儿童对他人生命的自觉,让儿童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明环境”,激发儿童对外在环境的自觉,让儿童学会主动与生活环境进行融通。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生命自觉;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31-0031-06

【作者简介】姚国艳,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江苏海安,226600)教师,高级教师。

当下时代正处于激荡的教育改革洪流之中,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被裹挟其中。李政涛教授认为:“真正的教育改革的起点在于新的教育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生命自觉’应该是整个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叶澜教授更是将“生命自觉”视为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核心价值观。可见,“生命自觉”既是时代的深情呼唤,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要义。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一种充满活力的、不断生长变化的有机体。生命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更有精神层面的特质。何谓自觉呢?自觉是指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是内在自我发现与外显自我解放相结合的表征,是人生命成长的基本取向。

自觉之“觉”,意为“觉悟”“觉知”“觉解”,即对自我与他人生命的领悟,对生命个体所处环境的觉知和觉解。“生命自觉”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外在环境的互动融通中生成的,所以,“生命自觉”的养成需由教师和儿童共同完成。因此,培育具有“生命自觉”的时代新人是学校和教师的职责使命。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我将“生命自觉”视域下“明自我”“明他人”“明环境”的“三明”德育确立为班级生态建设的育人理念。“三明”德育是朝向生命自觉的有效路径,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明自我”,唤醒儿童对自我生命的自觉;“明他人”,培养儿童对他人生命的自觉;“明环境”,激发儿童对外在环境的自觉。

一、明自我:成长档案——启迪遇见更好的自己

“明自我”,即能够对自己有明晰、正确的认知,對自己的人生有清晰的把握,能自觉体认自我生命的独特性,也能清楚知晓自我生命的局限和限度,并以此为基础规划自己的人生。对于小学生而言,不同年段的“明自我”有不同的特征呈现,班主任需要积极引导儿童学会观照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进而实现“明自我”。

在班级这个大集体中,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大大小小的事件,平凡里藏着的是成长的秘密。但这样的平凡常常会被儿童忽视,未曾在他们的心中荡起涟漪,也未曾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印迹,只是日复一日地不断重复。于是,我选择从班级生活入手,为儿童建立从“每一天”到“每一年”的成长档案,引导儿童去认识、了解、反省、提升自我,在放大、定格生活细节的过程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1.蓄力“每一天”。

让每位儿童拥有属于自己的“个人成长袋”,记录自己在校园中经历的热点事件、突发事件、敏感事件、美好事件等。学生每天放学前在一张便利贴上写下一天的收获和不足,用心回答“每日三问”并真实记录,投入“个人成长袋”内,从而让“每一天”都为成长蓄力。

2.沉淀“每一周”。

在班级内,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轮流记录班级生活周记,将班级日常以独特的印记留存在班级史上。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开展了选周记、定主编、办班报等一系列活动,家长也卷入其中,每周的班报成为班级生活中最幸福的期待。班级教室外墙上一张张精彩的班报成为教学楼里最亮丽、独特的风景。

3.拔节“每一月”。

每月一次的“好习惯之星”评选和“幸福共生娃”评选帮助每个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手册上的《我的实践》《我的美好》《我的荣誉》等多个板块都给儿童的校园生活留下了最幸福的回忆。每月一次的“成长分享”活动再现儿童这一个月经历的种种“成长”,在分享中记录儿童“明自我”的每一个脚印。这些都记录在《共生娃手册》中,《共生娃手册》是儿童的成长伴侣,陪伴他们经历跨入校门、树立目标、勇敢前行、自我观照、完美绽放的全过程,在校园中留下了精彩的成长印迹。

4.定格“这一年”。

《班级史记》是对班集体当年发生的关键事件的客观记录的汇编,是班集体中所有人对一学年集体生活的回顾和反思。我以此为德育实践项目,制订工作计划表,组织整理班报电子稿、征集书名、设计封面封底、邀请校长写卷首语、拍班级合影……在一系列的自发、自为的实践和反思性书写中,儿童对自我、他我关系以及今日之我与未来之我的关系形成了辩证的、带有生命本体色彩的哲学之思。

在引导儿童学会“明自我”的过程中,我注重打造“主动生长”的德育生态环境。为儿童建立从“每一天”到“每一年”的成长档案,引领儿童把目光聚焦到自己的当下生活,在自觉的或是被卷入的过程中内省自我、外观他人,发现和感悟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品味成长中的过程,获得生命的拔节,形成“主动生长、共生共长”的态势,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

二、明他人:人文交往——鼓励关爱身边的他人

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我们需要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互动、对话,学会关心别人,愿意宽容别人,乐于成就别人,学会尊重和敬畏他人的生命,敢于主动为他人生命承担责任,并具备相应的担责能力。当这种责任意识和担责能力切实转化为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时,才算是拥有了对他人生命的自觉。

生活是儿童成长的大课堂,要想儿童“明他人”,就不能脱离生活。怎样让儿童与生活的对接实现无痕化的德性生长,使之成为儿童真正走心的“生命自觉”呢?我通过人文交往课程让儿童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从而体察他人的难处,关注他人优点,关爱身边的他人。

1.教师先行,引领礼仪之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自身的言行就是儿童最好的榜样。我在班上发起“日常文明交往”倡議,并率先垂范,成为儿童学校生活中“交往礼仪”的督导员和导护师。我利用晨会、主题活动日等,多渠道、多方位地开展“交往礼仪”教育活动,在古今中外的故事里溯源“礼”的内涵。

2.班干践行,建立礼仪之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养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有相应的、合理的、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将其固化。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我注重班干部的自我监督管理,形成榜样示范。对表现优异的学生,我会授予“交往礼仪卡”,推选“礼仪之星”,利用队会课在班级内进行宣传,引导儿童自觉关注他人优点。

3.家校合作,创生亲子之礼。

我常开展家长义工课程,通过换位宣讲来统一家校观念,使儿童在校外生活中能够继续巩固良好的交往礼仪。为了激发家委会的积极性,我常组织家长开展学习研讨,引导家长群体认识到培养儿童日常交往礼仪的必要性,家校达成共识。我还通过调查与统计、沟通与改进等形式进行了解与强化,促使儿童“传而能习”,收到实效。

4.校社携手,落实交往之行。

社区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场所,对孩子的成长也产生着重要影响。[1]我组织儿童走进社区,与社区居民开展互动活动。活动结束后,我会要求每个学生都选出自己认为的人与人之间交往最温暖的五种方式,汇总后在班级内进行评选、公示。此项活动得到了社区居民的高度称赞,学生们也得到了实践与道德的双重收获,形成了主动交往的习惯。

“明他人”的德育过程从基本的“生理需要”走向高端的“自我实现”,在“交往礼仪”的养成过程中,儿童从“抵触交往”到“自然交往”,再到“乐于交往、主动交往”,他们在生活交往中激发对他人的“明”。

三、明环境:项目学习——引领悦纳美好的世界

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一部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明环境”就是要引导儿童积极观察生活,主动走进生活,努力融入生活,在与生活环境的融通中捕捉、理解、运用环境中有利于自身生命成长的优势资源,敏锐地发现、规避、消解环境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并主动参与环境的改造,以积极、阳光、睿智的方式去拥抱世界、改造世界。

项目学习既是促进儿童自觉与社会接触的窗口,也是培养合格公民的突破口,更是促进儿童形成“生命自觉”的催化剂。我在项目学习的实践中,珍视童年价值,将“生命自觉”看作项目学习的出发点与归宿,通过人文、科学、艺术、健康四大项目学习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结合各学科教师的学科教学,满足儿童的不同成长需求,让师生在项目学习的推进中共同达成“生命自觉”的目标。

1.人文模块。

人文模块项目学习包括道德与法治、语文、英语及相关的人文学科拓展和表演课程。如“走过十岁”项目学习,从“回望幸福”“感恩幸福”“传递幸福”“畅想幸福”四个维度开展学习活动,通过从设计成长仪式到制作成长手册,再到“一起走中国地图”“给二十年后的自己写信”等活动,儿童在回望与畅想中获得了成长的仪式感、幸福感、责任感,获得对自我生命的发现与觉醒。

2.科学模块。

科学模块项目学习包括科学、数学、信息技术及实践探究类项目学习。通过此模块的实施,引导儿童积极探索,学习如何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筛选、辨别、整理,并形成具有独特见解的观点。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儿童学会利用互联网技术及互联网环境,主动进行合作、交流。让课堂学习真正成为沉浸式的“做中学”,儿童在全身心投入中实现对世界的自我建构。

3.艺术模块。

艺术模块项目学习涉及音乐、美术、书法及相关艺术类课程,融合各学科的教学活动,通过主题式的项目实践,促进儿童的审美体验,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教师通过手工坊、音乐台、书法展等平台,让每个儿童都有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儿童学会表达自己、欣赏别人,进而悦纳自我和他人。

4.健康模块。

“双减”背景下,儿童的健康发展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健康模块项目学习主要包括儿童的身体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涉及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社团课程、体育特色项目、阳光体育等。教师通过“我家健身月”“心灵悄悄话”“我秀我运动”等健康模块项目学习的实施,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生活健康发展,培养儿童的阳光、自信,为儿童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四大模块的实施以小组为活动单位,活动形式丰富多样。项目学习所追求的差异性、个性化和多样化,确保了德育过程始终以班级为场所,以素养为方向,以助力儿童发展为宗旨,立足儿童,观照儿童,成就儿童,有力地推动了儿童“生命自觉”的可持续发展。

德性的浸润与滋养如种子发芽般悄无声息,却又有着盎然的生命力。以项目化学习的理念来进行德育活动,让儿童成为改变生活、创造生活的参与者和主导者,教师退到幕后,助推儿童的体验活动向更深处前行,让他们自行选择行动方向,尝试建构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共同体,在寻求各种信息和经验支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素养,悄然激发“生命的自觉”。

【参考文献】

[1]陈桂虹.家校社一体化联动机制的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2020(74):48-50.

附:“走好中国特色路”主题班会方案设计

一、教育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小学高年级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生在新时代,对当下生活来之不易的认识和体验不够深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模糊,难以真正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针对这种现状,我设计并开展了此节班会,旨在引导学生看生活、看世界,涵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教育目标

认知方面: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情感方面:从中国速度、中国温度、中国态度三个方面增强对中国道路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行为方面:激发做最强自己、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内驱力、行动力。

三、活动准备

教师方面: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采访记录单、调查记录单。

学生方面:采访长辈,填写采访记录调查单;收集相关资料,填写中国战“疫”故事调查记录单。

四、实施过程

(一)回看走过的路,巨变不易

1.图说上学路之变。

教师:(出示校门前的上学路照片)咱们先来玩个猜图游戏,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老师出示的图是哪里。对,这就是同学们每天上学时都会经过的路。(出示校门前的上学路旧照片)这条路见过吗?猜不出来吧!这是老师上小学时我们校门前的路,也是你们爷爷奶奶上学时我们学校门口的路。我们学校建校一百二十多年,校门前的这条路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今天我们的班会就从“路”說起。(板书:路)

教师:仔细比较这三条路,你发现了哪些变化?

学生:路越变越宽,越变越平,越变越好。

2.对比今昔生活之变。

教师:除了路越变越好,我们的生活还有哪些类似的变化呢?课前大家聚焦“三代人的生活之‘变’”对长辈进行了采访、调查,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小组代表1:我们小组围绕“生活方式的变化”进行了调查,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奶奶说她们小时候只能靠蒲扇度过夏天。

教师:靠蒲扇度过夏天是什么感觉呢?我们不妨一起来体验一下,让我们一起来做扇扇子的动作30秒。说说你的感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组内讨论,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小组代表2:我们小组围绕“出行的变化”进行了调查,发现人们出行方式的变化真大。爷爷奶奶小时候到城里来,只能靠步行,要走好几个小时。爸爸小时候可以骑自行车出行,但那时都是砖头路、石子路,来一趟县城需要骑一个半小时。现在,家里有了小轿车,路也修得越来越宽、越来越平,我们出行非常方便。

教师:听了他们的分享,大家有什么感悟吗?

学生组内讨论,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3.感悟脱贫攻坚路之变。

教师: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衣食无忧,幸福安康,好像生活本该如此,但是一比较,我们才知道,今昔生活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不只是我们的小家,咱们的家乡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年为了让老百姓脱贫致富,国家已经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数说中国:八年脱贫攻坚战带来了哪些变化?》

教师:你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

学生组内交流,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教师小结:回看过去的路,不管是三代人的生活之变,还是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我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好,你觉得这条变化之路的领路人是谁?对,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带领老百姓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上学路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自然导入“路”的话题。通过展示三代人的生活的今昔对比和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真关注、真思考,激发学生内心对中国道路的真正认同。

(二)比较别人的路,风景独好

教师:从2019年的除夕到现在,疫情一直在全世界蔓延,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课前大家研究战“疫”一定有不少收获,我们来交流一下。

小组代表1:我们小组研究的是中国温度。在疫情防控期间,发生了无数感人的故事。一批又一批的医护人员从各地驰援武汉,有的推迟了婚礼,有的顾不上家中的婴儿,有的剪去了美丽的长发……

小组代表2:我们小组研究的是中国速度。当驰援武汉的消息发出,短短几天内,十几万救援大军从天而降,投入战斗。而美国就是否采取隔离措施就讨论了几天时间。疫情防控期间,我们用10天建成了火神山医院,12天建成了雷神山医院,一共建成16所方舱医院。

教师:孩子们,抗疫就像一场大考,考出了中国速度之快、温度之暖、态度之强……病毒不分国界,但应对病毒,不同的国家却有不一样的结果。这就是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的奇迹!

【设计意图】用富有冲击力、说服力的数据和事件,引发学生从心而发的中国道路认同感,激发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三)远眺前行的路,强国有我

1.明晰我的未来路。

教师:回望过去的路,对比别人的路,我们可以更加自信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未来,我们就是铺就这条伟大复兴路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该如何做好准备呢?又该如何明晰自己的未来规划呢?

学生组内交流,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2.走好中国特色路。

教师:孩子们,听了你们的畅想,我仿佛看到了中国道路未来的模样。我们的心动需得化为行动、恒动,才能实现这样的伟大梦想。让我们一起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期望!

播放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视频。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内心变得更加自信、坚定。让我们起立,请自信地抬起头,挺起胸,大声喊出我们的决心!

中国路之责任,

不在他人,

全在我少年!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个人未来之路与国家未来之路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激发学生努力奋斗的内驱力。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理想出发,从当下出发,使目标落地更有保障。<E:\4月数据\A  加急\江苏教育·班主任202204\班主任\KT1.TIF>

猜你喜欢

三明班级管理德育
《中国德育》
还乡三叠
三明十年
家里的缝纫机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