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例谈

2022-05-05王晨星

教育·读写生活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意课后练习司马光

王晨星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文言文的学习。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从学生熟知的、短小有趣的故事开始,逐步到寓言、神话、散文,再到带有思辨性的文本,由易到难,体裁多样,逐渐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语感。怎样在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中,引领学生触碰和感受文言作品的语言之美、音韵之美、结构之美、思辨之美,沐浴先贤的文化之光?笔者以几篇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为例,浅谈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一、以知为本

文言文教学之初,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标对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梳理清楚统编教材中文言文的编排梯度,充分了解每一篇文言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以及课后练习题、文中注释、插图等内容的编排意图,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一)基于课标,明晰要求

课标在古诗文方面的学习对各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二学段要求“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要求“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基于课标的要求,第二、三学段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应以“读”为线,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读好难读句子的停顿。在理解方面能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的大意,第三学段要求学生能体味文言文蕴含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依据课标,准确定位,忌随意拔高要求。

(二)梳理教材,了解編排

统编教材选编的文言文,从时间的维度看,上至先秦,下至民国时期,跨越历史时空两三千年的时间,学生通过阅读这些经典的文言文,可以了解和感受古人的生活、古人的故事、古人的智慧,从而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教材在编排上,不管是在文言文篇数、单篇篇幅上,还是在文本理解的难度上,都注重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阅读能力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三)聚焦文本,定位目标

统编教材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都清晰明朗。教学时,教师要树立目标意识,既要准确把握单元导语中提示的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又要结合课后练习题精准定位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例如: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物美好的品质”,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课后练习题第1题对朗读和背诵提出了要求;第2题对了解课文大意,怎样讲这个故事提出了要求;第3题要求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比较与现代文的区别。鉴于单元目标和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本课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感受司马光的聪明机智和沉着冷静的人物特点,也要关注语文要素和课后练习题对学生朗读、背诵、理解、讲述、感受、比较等方面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以趣导学

(一)基于旧知,引发兴趣

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生的“前认知”和“前阅读”,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白话文阅读基础出发,由“白”识“文”,可以有效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司马光砸缸》《铁杵成针》《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边李》《守株待兔》的故事,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在阅读文言文前,学生或是听过,或是读过这些故事的白话文。课前,请学生讲一讲这些故事,自然会让学生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惧,让他们感受到文言就活在今天的白话里,从而引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开展活动,提高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与诵读、讲述、理解相关的多种学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亲近文言文,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例如:《少年中国说(节选)》慷慨激昂,意气风发,非常适合朗诵,组织学生开展“美文诵读”活动,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感。再如:统编教材所选的14篇文言文中,有12篇(除《少年中国说(节选)》《古人谈读书》)故事性都比较强,多篇课文后都有“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的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开展“讲故事比赛”活动,让学生通过“讲”梳理故事脉络,感受人物形象。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有趣的文言文改编成课本剧,开展“课本剧展演”活动,帮助学生在读懂文言故事的基础上,深度揣摩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分工合作,演一演文言故事。这些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发展语言,发展思维,提升综合素养。

(三)拓展阅读,保持兴趣

为了让学生保持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可以适度进行拓展,选取篇幅短小、内容通俗易懂的文言文,运用课上学到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引导学生课余时间阅读,教师注意把握好度,不拔高要求,以保持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为主。例如:学习了《司马光》,教师可以推荐浅显有趣的文言文《猫捕鱼》;学习了《守株待兔》,教师可以推荐韩非子的其他寓言故事《滥竽充数》《郑人买履》等;学习了《精卫填海》,教师可以推荐《山海经》中其他神话故事《羿射九日》《大禹治水》等,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三、以读促学

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要以读促学。教师要在课堂上采用不同形式和不同层次的读,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音韵和节奏,在读中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感情。

(一)读准字音,反复练习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文言文中有不少通假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等,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课堂上,可以采用教师范读、教师领读、学生个别朗读、全班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反复练习。

(二)读好停顿,通晓大意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要读好句间的停顿,把句子读通读顺。教学中,读好停顿和通晓大意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例如:三年级下册的《守株待兔》中“因释其耒而守株”一句,正确的停顿应该是“因/释其耒/而守株”。如果学生读成“因释/其耒而守/株”,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这句话中“因”是“于是”的意思,“释”是“放下”的意思,“耒”是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株”是“树桩”的意思。学生弄明白了这几个字的意思,句子的意思就基本上明白了,也便于处理好朗读时的停顿。

(三)读懂文意,感知理解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不要求逐字逐句翻译,学生在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能大体理解意思就可以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依据词义疏通文意;也可以结合语境,引导学生推断、猜测来疏通文意。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统编教材文言文的注释选取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的重点或难点字词,这些字词中第一种是理解文意的关键字词,第二种是文言文中的特殊用法,第三种是古今差异较大的文言字词。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课文。

2.依据词义,疏通文意

文言文中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上是一致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积累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例如: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一课中,《囊萤夜读》中“倦”是“疲倦”的意思,“贫”是“贫穷”的意思。《铁杵成针》中“弃”是“放弃”的意思,“感”是“感动”的意思。理解这些词语时,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通之处,从而依据词义,疏通文意。

3.推断猜测,疏通文意

在理解文言文大意时,有时可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推断、猜测字词的意思,从而疏通文意。例如: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中“其人弗能应也”中“弗”的意思,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楚国人和围观者的对话推断、猜测出是“不”的意思。“不可同世而立”中“立”的意思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前文,理解“不可陷之盾”和“无不陷之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种事物,从而推断、猜测出“立”是“存在”的意思。

四、以法助学

小学阶段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读懂文言文。

(一)利用插图,展开想象

统编教材中的多数文言文中配有插图。生动形象的课文插图可以帮助学生发挥想象,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合理利用课本插图引导学生想象,自然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例如: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一课,教学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认识“矛”和“盾”;其次引导学生再细致观察插图中不同人物的表情、神态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心理,想象他们对话的场景;最后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在本篇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插图,不仅看图识物,还引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有效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二)适度拓展,助力理解

在文言文教学中,适度补充相关的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例如: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适当补充司马光年幼时的资料:《宋史·司马光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通过古文的记载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司马光的人物特点,再次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三)通过比较,正确理解

1.同一篇目中,字同义不同

文言文行文简练,单音节词居多,很多词在同一篇文章中多次出现,意思却不一样,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时有一定的困难。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运用比较,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2.不同篇目中,字同义不同

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文言文篇目中出现,意思也会不同。例如:六年级下册《学弈》一文中“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一句中有“为”字,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一文中“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一句中也有“為”字,并且同读第四声,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却不相同。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明白前者的意思是“因为”,后者则通“谓”,是“说”的意思。

3.同一字词,古今意思有差异

文言文中,有的字词意思古今差异比较大,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区分。例如: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中“兔走触株”中的“走”,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中“诸儿竞走取之”中的“走”都是“跑”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走”的意思差异比较大。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中“物莫能陷也”中“陷”是“刺破”的意思,“或曰”中“或”是“有的人”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

五、以悟升华

在学生诵读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体悟深意,明其道理,学而有得。

(一)相互交流,加深感受

统编教材的多篇文言文课后练习题中都要求学生相互交流。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交流,体悟深意。例如: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的课后练习题第2题,要求学生说说句子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结合注释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借助“资料袋”中的信息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了解“知音”和“高山流水”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同学交流。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说清楚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思维碰撞。通过交流,深切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悲痛欲绝的心情,理解感受伯牙和子期之间深厚的情谊。

(二)领会中心,感悟内涵

学生在理解文本大意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中心,感悟文本的内涵。例如:三年级下册的《守株待兔》是一篇寓言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题第2题“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被宋国人笑话”,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明白这个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不努力,而抱侥幸心理,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以知为本”“以趣导学”“以读促学”“以法助学”“以悟升华”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帮助教师理清统编教材文言文的编写脉络,准确定位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内涵意蕴,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通过朗读、理解、感悟、背诵,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养料。

【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2021年度一般课题“统编教材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CJYC210202021)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文意课后练习司马光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勿让“排他性”判断遮蔽语文纯粹的美
永不说假话
司马光说谎受责
司马光“警枕”夜读
司马光砸缸之后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