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行其道,良有以也: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独立

2022-05-01朱雅兴

民族文汇 2022年5期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山水画

摘 要:山水画滥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人的思想精神力图冲破秦汉以来的种种束缚与禁锢,探寻新的精神文化生机。长期绵延不断的战乱、民不聊生的天下,士人们对乱世纷纷选择回避,向往自然,归隐山林,崇尚自由。至此玄学兴盛、佛教传入等客观现实因素,打开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山水自然形象的文学艺术审美风尚。时代发展的机遇促使自然山水描绘于绢帛方寸之间,山水画便初发于此特殊时代,自此走向独立,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体系中三大画科之一。新事物的产生,是其时势所造,大行其道,必有其本。

关键词:山水画;魏晋南北朝;山水文化

一、秦汉时期山水画的初次尝试

在我们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面貌之前,且来拭去历史尘土,回看山水画在秦汉、三国时期的样子,以便我们更好地把握山水画在走向独立的历程。现在的理论家普遍认为秦汉时期的美术是“不自觉地艺术”或“人的不自觉”这样的说法,这个时期的美术不包含有独立的人的思想和观念,这也是被学界普遍所共识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界的研究的表明,首先,秦汉时期的美术大都被附着“巫术”的功能,具有强烈的宗教迷信主义色彩。然后,秦汉时期的美术是被赋予政治色彩,具有强烈的国家意志主导,以来统治王土领域下子民的思想达到维护王权统治的目的。其次,秦汉时期的美术在儒家学说的指导下,具有“教化”功能。秦汉、三国时期的山水首次大面积的进入了描绘画面之中,功能大致偏向实用性,类似于“地图”的作用,亦是用于战争布略所需。在汉代时期出土的画像石中,也可略见出山水自然形象的符号,这也可能是中国山水画最早期的形态了,“山、水与树木是一种象形符号,山的形象是“△ △”,即是一个“主”两个“宾”,两三个山峰,后来画山就是几个山角形重叠,木的形象是“♂”,上面是开叉的枝干,下部是支撑的根系。”从这段论述我们看得出,山水作为墓室画像石的描绘对象,被处理加工成简洁的象形符号,从而赋予其特殊的丧葬迷信礼俗色彩,带有一种神秘的力量。秦汉时期的儒家文化是这个时期思想文化的主导,其所倡导“成教化,助人伦”,在美术和文学上表现出极强的功利主义,以古之帝王圣贤等形象作为人和社会所要遵循的政治和道德准则规范,大大强化了文学艺术的社会教化功能,压制和削弱了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由性和主观性。当然,这也是儒家文化被帝王统治阶级所推崇的原因所在。对于山水自然描绘的原始心理动因还必须回望秦以前的历史文明中去探究,古人缘何对山的崇拜而所形成的“山文化”,并赋予山与水一种神秘色彩,以至经过长期发展出现“画山文化”,山水文化渐渐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从而成就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影响。

一个时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必然受来自其时代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魏晋南北朝时期复杂的历史环境塑造了其特殊时期丰富的文化艺术,在中国历史文化体系中熠熠生辉,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初发绝不是偶然的。新事物的出现是同它联系密切的一切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产物,是社会思想文化发展进步新的探索与创新,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反映,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魏晋南北朝是特殊的时代,是历史篇章中既丰富又复杂的时期,山水画初发于此,必然受其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联系和影响。

二、时代的机遇:山水画走向独立

(一)山水文化发展的“温床”

1.佛教的传入

魏晉南北朝时期,西域佛教的传入,不仅在宗教文化有所影响,在绘画领域也注入了新的绘画理念和技法。古印度健陀罗、笈多美术就是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西域与中原内地的,其主要依靠僧侣、使者、商旅、工匠等进行传播。佛教作为魏晋时期异域宗教传入的最大的教派,在当时是具有很大影响力的,被一大批文人士子们所接受,形成了良好广泛的信众基础,在社会各个阶层都渐渐普及。从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以及宗炳的《画山水序》可以看出,他们在描绘现实生活方面,已经开始了对山水自然的初步探索,并形成理论化的思考和总结,后来王微的《叙画》和梁元帝《山水松石格》等都是对山水自然创作形象的理论探索。传为顾恺之所作《洛神赋图》,其画面中队山水树木的描绘,无疑他早期队山水自然的萌芽认识,亦于西域佛教绘画有着一定的联系。我们看,现存敦煌莫高窟的佛教壁画,其中也不乏绘制有山水形象。据史料记载顾恺之所作山水画的《雪霖望五峰图》,成为具有独立审美意味的艺术作品,但是该作品没有流传下来,很难考证,如若是,顾恺之称得上是山水画的开创人了。

2.玄学兴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派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冲击,思想主导地位面临巨大挑战,加之这一时期长期绵延不断的战乱,摇摇欲坠的朝廷统治,天下民不聊生等等的现实因素,苦闷的仕途和不堪的现实让士人知识份子阶层精神世界饱受折磨,让信奉儒家的士人知识份子怀疑其合理性和现实意义。正是这样的现实因素,老庄之学便随即成为解救精神苦难的“良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无己、自由”的思想,面向自然、走向自然、寄情于自然,寻求自然山水的“道”,心灵净土的“平淡”。此时社会上便形成一股玄学之风,人们向往自然山水带给他们精神世界的慰藉,也为寄托自身情感的需要,重视对人自身的关注,更多的关怀自己,形成独立的人的思想品格。正是这些文人雅士的寄情山水、崇尚自然,才诱发山水自然成为人的意识中的感受和认识,促使人去体悟自然山水,便有了表现自然山水的主观行为,而以自然山水为表现内容的山水画应运而生。这是人对自然的探索,也是自然给予人的精神家园。

3.隐逸思想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庐山隐逸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山水画的发展独立与隐逸文化存在着某种关联。据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记载,东晋画家顾恺之绘有《庐山会图》,后世称为《庐山图》。宗炳是庐山东林寺莲社“十八高贤之一”,提倡对自然山水之“卧游”,《画山水序》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宗炳一生也喜爱山水,壮年时常游玩山水美景,创作了大量山水画,可惜无一流传。宗炳时一位真正的隐士,他是庐山莲社的成员,又是佛教信徒,所以他对自然山水有着非同一般的感受。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社会不安定,这些有志之士效果无门,便隐居山林,寄情山水,崇尚自由和隐逸之风。这也与道家思想和魏晋玄学有关。魏晋南北朝的士人极力追求解放自我内在的个性解放,但终究脱离不了儒家世俗伦理的道德规范和统治阶级的政治束缚,他们向往山水自然,只能心向自然,附着社会潮流,身居朝世,进入“山林”。不管则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存在的“隐逸文化”是推动山水画形成的关键因素。

4.山水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氏族子弟和文人雅士们大都不直接的言论政治,而是避开社会现实,心往自由之境,他们视功禄为粪土,自由闲逛于山林水泽之间,或对酒当歌、抚琴听泉、煮茶对弈、吟诗品画,俨然悠然自乐之态。这与其时期大兴清谈之风有着直接原因,也与魏晋当时世族门阀残暴无知专横的历史有关,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以至于威胁和挑战皇权,所以,从南朝开始,统治阶级加强皇权权威,削弱世族权力,打压世族气焰。这也就是为什么世族门第纷纷归隐山林,饮酒作诗,不入仕途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古代最早的自然诗人是典型的模仿自然的诗人,或者说自然通过他们的口舌传达了自己的意愿。”诗成为这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的先行者,描写自然的诗开始为士人所抒情达意,玄言诗滥觞于社会文化,诗人们开始向往田园山林生活的自由与安逸,渴望那片仅存的净土之地能够慰藉他们心内的愤懑与惆怅。这是山水自然形象第一次进入文学诗歌的创作领域,被文人们所喜爱,产生对自然山水的自觉欣赏,打开了知识份子探索自然和表现自然的山水文化新局面。

(二)自然环境

公元317年,西晋因八王之乱元气大伤,造就了五胡乱华的历史局面,与此同时,大量百姓和豪门世族开始南渡,中央政权由长安迁往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中央政权的南迁,形成了以建康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圈。建康地处长江中下游和珠江平原地区,秦淮河穿城而过,多低山岗地,临水而居,气候湿润,山清水秀,烟雨蒙蒙, 这样的自然环境,让西晋、南朝时期的文人士子们感受到了不一般的身心体验。此时期的王羲之、顾恺之等书画大家都曾居于此,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中所描述的云台山,就在今南京境内。从此江南的烟雨朦胧景象让士人知识份子对山水自然产生好感,寄情山水,长期的战乱让人们的精神世界始终得不到慰藉,空灵安逸自然环境让这些文化人得以舞文弄墨,率情使然,绘画题材也从秦汉时期的人物神明转向描绘自然山水。自然环境的改变诱发文人士子对山水的衷爱,是否能成为山水画独立的重要原因,则是我们用现代分析问题的视角去尝试解读历史。山水画发自于人类历史之中,亦是自然山水在人的意识之中的表现,山水画又包含着人的精神思想,具有重要的哲学价值。

(三)绘画材质

徐晓庚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发展的内在机制》中说:“从张彦远对山水画作品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山水画主要是画在白麻纸或者帛上。帛作为山水画的绘画材料很贵,自然难以推动山水画的发展,但是用白麻纸画山水就要便宜得多,这应该是推动山水画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帛”是指丝制布条或白丝织布条,中国战国以前称丝织物为帛,其中包括锦、绣、绫、罗、绢、絁、绮、缣、紬等。“帛画”就是在丝织品上所作的画,保存时间相对久远,但成本昂贵,非一般人所能使用。如果用绢在画山水画,成本高又不便捷,不易满足绝大多数人对绘制山水的实际需要。“纸”的产生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出现,造纸术到了魏晋时期已经发展成熟,并逐渐取代了绢帛作为书画材质。

三、总结

魏晋南北朝是混乱痛苦的历史时期,却是思想精神文化富有热情的时代,是中国历史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体系的发展基础,塑造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基本理念。山水画的形成和独立,绝不是历史的偶然,是其历史社会时期思想文化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不仅仅是时代艺术精神的创新与进步,更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文化缩影。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结晶和中国绘画艺术精神的形式表现,蕴含着中国哲学思想文化的智慧和中国知识份子的精神品格。山水画发于社会历史实践创造,表现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从中隐含着中国人独有的思想意识和智慧,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平衡共鸣状态,追求“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思想文化理念。艺术的历史亦是文化的历史,我们在看待艺术问题时不能只局限于艺术领域的发展变化做一个井底之蛙的观看者,应具有宏观宽泛的视域,立足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各个方面,客观地看待和探究艺术文化现象和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波著.历代中国画技法之美[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20年.

[2]宗白华著.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

[3]闻一多著.最后一次演讲[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6年.

[4]陈聪.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对美术的影响[J].艺术教育,2018(19):165-166.

[5]苏文菁.魏晋南北朝的自然观与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自然观[J].中国文化研究,2000(02):134-141+145.

[6]徐晓庚.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发展的內在机制[J].中国美术馆,2013(07):7-17.

[7]郝颖.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产生原因[J].大众文艺,2019(04):112.

[8]和清.论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形象的发展[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2):78-82.

[9]王惠.绘云山以卧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与山水画论[J].中国书画,2010(07):70-73.

[10]唐静静.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艺术——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理想[J].明日风尚,2021(16):109-111.

[11]林想.中国山水画之滥觞与庐山隐逸文化[J].江西社会科学,2017,37(02):160-166.

[12]万木春.山水与山水画[J].美术观察,2021(06):25-27.

[13]韩敬伟.中国山水画的本质追求[J].文艺评论,2007(02):88+102-103.

[14]陈彦丽.从山水画的起源看山水画的发展[J].文学与艺术,2018(08):818.

[15]杨瑞连.浅析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发展[J].艺术科技:120.

[16]李旭飞.取法乎上——研习中国山水画的古意之美[J].国画家:66-67.

[17]李宁.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兴起的原因[J].陇东学院学报,2018,05(3):141-144.

作者简介:朱雅兴,(1998.8——)男,汉族,甘肃平凉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史论

猜你喜欢

魏晋南北朝山水画
彝族美神故里 生态山水画廊
英国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论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
魏晋南北朝经学的演变与更新
浅析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特征
魏晋南北朝隐逸风尚探究
简论魏晋南北朝上层社会妇女的悍妒风气
程灿山水画作品
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人北上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