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背景下小学生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2022-05-01朱海涛

甘肃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实施路径劳动教育

【摘要】国家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各地中小学迅速行动起来,贯彻落实劳动教育。但是在火热的表象背后却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些学校对劳动教育的理解陈旧化、片面化,把劳动等同于劳动教育,把“留痕”当作劳动教育的主要工作来抓。在教育信息化全面普及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冷静下来,用逆向思维去探索劳动教育的本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依托教育信息化拓展劳动教育的外延,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立德树人;中小学;实施路径;五育并举

【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6—0019—04

随着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印发,各地中小学校迅速行动起来,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劳动教育课时,同时广泛挖掘校内外劳动教育教学资源,以求迅速贯彻落实。但笔者也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对劳动教育理解陈旧化、片面化、表面化。缺乏宏观上的把控和微观上的理解,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以为随随便便“画个圈”就是“劳动实践基地”,每周举行一次主题班会就是劳动教育……如此火热却又浮于表面的现象值得教育者深思。

在教育信息化全面普及的今天,劳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浇花种菜,放学扫地”的层面上。作为教师,我们既要低下身子,回头反思,又要远望未来,把握时代的脉搏。从立德树人的根本出发,依托教育信息化拓展劳动教育的外延,在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中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1]。

一、劳动教育不能脱离课程化,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创客活动是最佳载体

“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劳动教育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主动作为的品质,是素质教育的需要[2]。而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最大的便利性,在此背景下开展创客教育无疑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最佳內容。

以当前存在于中小学校园最普遍也是最热门的“种植园”为例,许多学校找个角落圈一块地,带领学生种点蔬菜花卉,定期浇浇水、施施肥。看起来红红火火,但这远远不够,过于表面化,也不符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征,难以激发学生劳动的欲望和动力。正确的做法是在课程化理念下,开发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课程。

在一次完整的种植体验过程中,学生分组合作,通过网络自主探究种子、土壤、气候的影响;利用智能硬件监测土壤的湿度、温度;借助电脑分组统计、计算收益的价值,共同研讨拟定分配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又受到了创新思维的启发,还收获了采摘、收获的喜悦。语文、数学、科学、综合实践、美术等各个学科在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下,形成了一个个小项目,融合为一个活生生的课题,而且这个课题真实有趣、可行性强,无形中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这种信息化高度融合的课程化框架下,快速高效地完成了“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

教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劳动教育也不能脱离时代性。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劳动教育更不能简单化。学校要紧跟时代的脚步,为劳动教育注入创新的血液,分层次、分类别,综合农、工、艺、智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性地开展劳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为学生开启智慧的盒子。而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适时地为劳动教育找到了最佳的实施路径。

具体操作上,要结合社会实践、家庭教育、校园文化、学科教学以及新的劳动形态,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比如在学科教学中,把劳动教育融合到人工智能教育、创客教育中去,然后借助信息技术有效实施。这与传统的单学科、重书本知识的教育方式有质的区别。

在笔者学校的“智陶”创客社团中,我们没有把教学停留在带领学生开展陶艺创作上,而是与人工智能、定格动画等社团联合展开活动,打通“智育”和“劳育”的隔阂,创立了“德智体美劳”五育一体的模式。学生在制作完陶器之后,还要考虑如何让这些不能动的陶器“活”起来,这就涉及定格动画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我们引导学生梳理出了一套完整的流程:玩陶泥——做人偶——烧陶器——翻(模)人偶——讲故事——拍动画。

这一整套流程下来,学生既体验到了劳动的辛苦,也体验到了动脑的乐趣。在劳动中催生了智慧,锻炼了动手能力,培育了审美情趣,加强了团队意识。在最具有挑战性的“智能陶器”环节,则要求多个社团互动交流,学生开动脑筋,结合3D打印、人工智能等相关知识,团队合作,分工协作,寻找最优方案。这种跨社团的融合对社团活动进行了升华,既落实了劳动教育,也促进了智能教育,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找到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学生评价体系的建立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新课标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3]其中“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是评价的根本要求,这当中自然也少不了对劳动教育的评价。

要知道,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甚至不同性别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劳动教育教学内容[4]。在小学低年级中主要以劳动启蒙教育为主;中年级则注重劳动乐趣的体验和基本劳动能力的培养;高年级逐渐过渡到劳动习惯的养成和劳动素养的提升[5]。所以分层次、分阶段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为此,我们设计了《小学劳动素养等级评价表》(见表1)。

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总评,引导学生自己确定目标、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想办法努力实现预定的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评价体系的托举下,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时不知不觉地经历唤醒、激励、引领直至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6]。

确立好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后,学校要行之有效地推行落实。传统的纸质评分已经无法满足需要,此时可以借助教育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

比如“校园积分制”APP(如图1),把传统的师生评价体制依托信息化手段进行了全面的非线性整合。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积分激励手段,激发师生的工作、学习热情,从而推动劳动教育评价和学校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校园积分制”APP依托“基础积分+奖励积分”的模式,把传统的手写笔记纳入信息化的管理框架之下,不仅高效便捷,而且让学校、家庭、学生建立起了真正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三者高度融合,由对立走向统一,家长借力、使力;教师省心,省力;学生有力,给力,轻松完成生活自理、劳动实践、行为自觉、学习自主等行为习惯[7]。

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程一样,存在着鲜明的地域差异性和校域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生搬硬套。而是要深入探究这种差异性,利用这种差异性因地制宜地开展劳动教育。

当前各地区都有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各中小学校应当深入调查了解本地特色,通过分析、比较、筛选,选出最适合、最可行的项目与本校劳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同时传承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比如陶艺、藤编、泥塑等等,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富有趣味性,既可以让学生得到劳动锻炼,又可以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通过亲自制作出看得见、摸得着的劳动成果,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无形中增强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润物无声中浸润了德育。

不可忽视的是,我們不能简单地通过“劳筋骨”来传承文化,而是要借助信息技术的融合来找到实践的方向和基础。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在“实施激励教育,创建和乐校园”的整体办学目标下,依托和乐教育,创建了“劳筋骨——品趣味——增智慧——生能力——强素养”的五位一体劳动教育模式(如图2)。

在此模式下,以信息化评价为纲,以信息技术融合为骨,引导学生一步步,一环环,以校园文化为中心,螺旋上升主动践行劳动教育,变被动为自我激励。“劳筋骨”侧重身体力行的锻炼和劳动;“品趣味”注重体验劳动过程的乐趣;“增智慧”则借助劳动,在信息化融合的过程中,顺势引导学生增强学科智慧和共享合作的品质。通过环环相扣的步骤,逐渐形成了人人参与的劳动氛围,开发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最终达到了“生能力、强素养”的目标,也实现了劳动教育与学校特色的融合与升华。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小学生劳动教育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沉下心来设计,以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为抓手,千方百计地开辟劳动教育的多种形式,寻找适合自己的那块沃土。“巧施肥,深扎根”,在课程化的框架下,结合地域特色,不断反思——实践——反思,突出劳动教育过程中的育人作用和时代特征,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螺旋上升,从而达到“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目标。

[1]钟江顺.协同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6-19(07).

[2]樊泽民.为“重视劳动教育时代”的回归而欢呼[J].学子(理论版),2015(20):5-7.

[3]袁刚.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评价激励实施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34):384-385.

[4]朱海涛.校园积分制与教育信息化融合探微[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Z1):155-156.

[5]戴铜.改善评价生态促进个性发展[J].江苏教育研究,2015(35):32-33.

[6]谢益明.与评价共舞,让自信飞扬[J].中国校外教育,2012(13):77.

[7]饶家伟.分数、等级、评语等评价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验[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01):145-147.

编辑:张昀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实施路径劳动教育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