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022-05-01魏占军

旅游纵览 2022年3期
关键词:空间分布红色旅游资源

魏占军

摘 要:本文运用GIS空间分析、不均衡指数、核密度指数等方法,对河南省190处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呈聚集分布特征,集中分布在9个城市,形成豫南和豫西北两大聚集区;红色旅游资源以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文化遗迹为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5个阶段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聚集分布特征,谱写了不同时代革命主旋律;新民主主义革命5个阶段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反映了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选择,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军事智慧。

关键词:红色旅游;GIS空间分析;空间分布;资源

中图分類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项目“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开发策略研究”(212400410324);信阳师范学院“南湖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

开展红色旅游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红色基因,带动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分别于2005年、2011年和2016年颁布了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引导红色旅游发展。红色旅游资源作为开展红色旅游的载体,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历史时期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1]。截至2016年底,国家共评选了300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其中河南有14处景区入选。除此之外,河南省尚有100多处红色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考察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是推进河南省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契合乡村振兴战略[2-5]。

2013年,方世敏、邓丽娟认为红色旅游资源是中国特色文化“红色文化”的载体,具有政治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情感价值及其他价值等多重价值属性[1]。早期红色旅游资源研究强调它的政治价值,随着红色旅游产业化发展,其经济价值日益凸显,尤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谢江帆、胡桂永提出通过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助力革命老区人民脱贫[3]。陈国磊等人认为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总体非均衡、局部聚集和空间自相关特征[4],任华、毛若在此基础上,认为红色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具有显著的以伟人故居和重要历史事件为核心的特征[5]。目前,运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及其开发问题的文献较少,仅申怀飞、赵明成等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GIS)考察了河南A级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6-7]。除此之外,关于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基本都采用“现状-问题-对策”或竞争态势分析(SWOT分析)范式,即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分析,针对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开发利用投入不足、保护不够得当、缺乏区域协调统筹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开发战略,如秦艳培、牛君仪[8-9]。

综合来看,现有研究缺乏对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空间特征、演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专门研究。因此,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启动实施的关键时期,对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演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至关重要。

(一)数据来源

文中以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借助百度地图拾取工具,最终获得190处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的经纬度坐标,运用ArcGIS10.2进行空间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部分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呈现显著的非均匀分布特征。

(二)研究方法

1.最邻近点指数

最邻近点指数能很好地反映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计算方法是实际最邻近距离与理论最邻近距离(即随机分布时的理论值)的比值,表达式为:

2.空间洛伦茨曲线

洛伦茨曲线是经济学常用的研究收入分配状况的手段,它以百分比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实际收入分配状况与绝对平均收入分配状况的差异。借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用洛伦茨曲线描述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

3.核密度分析

式(4)中,k为核函数,h为平滑参数,称作带宽。h越大,核密度曲线越平滑,偏差越大。在实际研究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带宽h进行调整。

(一)样本基本特征

对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保护等级进行统计,发现在190个红色旅游资源中,国家级保护资源有45处,占红色旅游资源总量的23.68%。其中中国共产党各级重要机构曾经的所在地旧址21处,64处资源受到省级保护,占总体样本的近1/3,还有14处红色旅游资源未得到保护。河南省境内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两个时期,其中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红色旅游资源116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的红色旅游资源74处。上述统计结果说明,河南省政府十分重视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但仍有提升空间。

(二)时空分布特征

通过对红色旅游景点进行最邻近点指数计算,得到r—

i=10 976.2 388,r—E=21 856.5 925,R=0.502 194<1。可见,河南省红色旅游景点在全省范围内呈集聚型分布,其空间基尼系数为0.55,表明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呈现极不均衡的状态,集中分布在南陽、濮阳、安阳、商丘、开封、郑州、驻马店、洛阳和信阳等9座城市,占比超过85%。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聚集分布在豫南和豫西北地区。其中,豫南地区以大别山为中心形成高密度区,豫西北地区为次高密度区域。借鉴熊杰等人的研究成果[10],将河南省境内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进一步细分,分别为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1919—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4年)、长征时期(1934—1936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1949年—至今)6个时间段,考察各阶段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建党初期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分布郑州、开封和信阳3市,聚集在京汉铁路沿线。其中,郑州和开封两地的红色资源,突出反映了这一时期革命斗争以工人运动和农民起义为主的特征,主要旅游资源有二七纪念堂、国民革命第二集团军北伐阵亡将士墓和杞县农民革命起义旧址。信阳境内的红色旅游资源则以革命先烈宣传马列思想和发动群众开展农民起义为主,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等亲自指导了这里的建党活动。主要旅游资源有新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纪念地和刘店秋收起义指挥部旧址。土地革命时期红色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在豫南和豫西北地区。其中,豫南地区以大别山区为中心,创建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立了多支主力红军,坚持了10年土地革命战争;豫西北地区则以太行山、秦岭和中条山为中心,逐步建立了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长征时期红色旅游资源聚集在豫南和豫西地区,豫南地区主要是坚持游击战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驻守部队,主要红色旅游资源有鄂豫边区红军游击队诞生地、新四军第四支队留守处旧址和金刚台红军洞群等;豫西地区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第七十四师在长征途中播撒革命火种产生的革命遗迹,主要有豫鄂陕党政军机关旧址和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碑等。抗日战争时期红色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在豫西北地区,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建立的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为中心,沿京汉铁路线向南北延伸,反映了华北敌后战争以交通破击战为主的特征[11]。豫南地区则是保卫武汉外围防区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重建期间形成的战斗遗址遗迹[10]。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形成在战略反攻阶段,豫西北地区以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为中心,主要是解放洛阳战役和掩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重大事件遗迹;豫南地区则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形成的战斗遗址遗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遍地开花,既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战斗遗址遗迹的保护基地,也有展现1949年以来红色事迹的纪念馆。河南省境内的红色旅游资源时空分布特征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顽强不屈、艰苦斗争的革命精神,并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实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胜利。

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历史时期,分析这一阶段红色旅游资源的地理区位特征,对加强红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分别从红色旅游资源到地级城市的距离、平均海拔高度和到最近水源的距离3个方面对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测量发现各阶段红色旅游资源与地级市城市中心的平均距离分别为56.1 km、81 km、87.4 km、48.5 km和53.8 km,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中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最终实现“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选择。结合河南省高程图(DEM地图,30 m×30 m),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段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海拔分析,发现建党初期到解放战争5个阶段的红色旅游资源平均海拔分别为129.3 m、194.3 m、431.6 m、211.5 m和196.7 m,反映了河南省境内革命阵地由平原地区城市武装起义失败向丘陵地区农村运动战、游击战转移,再到通过发展壮大革命根据地,最终夺取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结果。考虑河流形成的历史稳定性,以当前河南境内河流分布数据计算各阶段红色旅游资源到水源的距离,结果分别为2 km、4.6 km、4.9 km、4.2 km和3.5 km,表明靠近水源是革命活动得以长期开展的重要条件[11]。

第一,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整体上呈现空间聚集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南阳、濮阳、安阳、商丘、开封、郑州、驻马店、洛阳和信阳等9个城市,形成以豫南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高密度区和以豫西北为次高密度区的两大聚集区。

第二,河南省境内的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革命历史文化遗存,其中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旅游资源为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5个阶段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聚集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异,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各历史阶段斗争形势的瞬息万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红色精神传承。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建党初期、土地革命时期、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5个阶段的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反映了中国革命不畏艰难险阻,实现星星之火最终燎原的艰辛发展历程,以及实事求是地从“以城市为中心”转向“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选择。

[1] 方世敏,邓丽娟.红色旅游资源分类及其评价[J].旅游研究,2013(1):36-40.

[2] 刘红梅.红色旅游发展的历史阶段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8-28.

[3] 谢江帆,胡桂永.旅游扶贫模式初探:基于井冈山红色旅游的调研[J].2011(21):35-39.

[4] 陈国磊,张春燕,罗静,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9):196-202.

[5] 任华,毛若.基于红色文化资源实践课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探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65-68.

[6] 申怀飞,郑敬刚,唐风沛,等.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3(2):179-183.

[7] 赵明成,鲁小波,周凤杰.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特征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J].河南科学,2018(6):957-963.

[8] 秦艳培.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150-153.

[9] 牛君仪.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J].南方论刊,2014(8):33-34.

[10] 熊杰,章锦河,周臖,等.中国红色旅游景点的时空分布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2):86-91.

[11] 张秀芬.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交通破击战[J].北京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5/6):33-37.

猜你喜欢

空间分布红色旅游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红色旅游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白龟山湿地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基于GIS技术的福建省柳叶白前资源适宜性空间分布研究
江苏省臭氧污染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