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媒传播视域下播音主持发展策略研究

2022-04-29赵婉莹

武汉广播影视 2022年4期
关键词:智媒播音员主播

赵婉莹

一、所处环境背景

1、去中心化,去主持人化

曾几何时,传统媒体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而现如今,掌握主动权的已经变成了节目的受众,“需要”才是人们选择的决定性因素。网络、手机集中了传统媒体的所有传播功能,因为具有数字化时代特征,带给人们更多奇妙的视听体验。人们不再定好了闹铃等待着电视机里播出的节目,而是随时、随地,选择任意“一块屏幕”来了解自己想了解的内容。

曾几何时,人们会理所当然地以为播音员、主持人是节目的绝对核心,而依托节目,我们熟悉的倪萍、崔永元、何炅、谢娜等也成为了绝对的“全民明星”。但随着全媒时代的到来,节目被进一步细分,受众人群被分化,人们根据兴趣选择看或者不看,进而也就导致主持人的“全民明星时代”遭遇终结。

目前,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平台的节目都不再完全依靠主持人拉动节目。内容为王的时代,市场更迅速、更直接,节目越来越呈现“去中心化,去主持人化”的新样态。当下,电视节目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拼资金、拼渠道以及拼明星。主持人再难承担拉动收视的有力作用,甚至没有主持人的节目越来越多,非职业主持人也越来越多。节目嘉宾的身份越来越多重,既是专家,又承担着控场主持人的身份,甚至如《我是歌手》、《极限挑战》、《中国有嘻哈》等节目,有很多节目的导演从幕后走上前台,扮演起一个组织者和串讲者的角色。传统意义的“主持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变得可有可无,时刻面临被替代的焦虑。

2、人工智能合成主播乘势而上

前有猛虎,后有追兵,而今,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传统媒体主持人面临的挑战绝不止来自资本与平台或是实体的人或物。蓬勃发展的科技手段已经将人工智能合成的虚拟主播推上了台前。

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新华社发布了“AI合成主播”,正式宣告进入智媒传播时代。AI虚拟主播是指将人工智能与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形成的能够从事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等一系列工作的脱离了“碳基”身体的主播。[1]其实虚拟主播由来已久,早在2001年,英国PA New Media公司就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虚拟主持人Ananova,2004年,中央电视台《光影周刊》栏目也曾经推出了电脑合成的三维动画主持人小龙。然而这些虚拟主播在技术层面还并不够完善,人们看到的不过是动画版的形象与充满电子感的声音。区别于以往人们对于虚拟主播的印象,2018年,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出现的这一款AI合成主播既具备了真实主播的声音、样貌,更具备了真实主播的语音语调,完全做到了自然且准确。2020年5月,全球首位3D版AI合成主播“新小微”在全国两会开幕前夕正式亮相。这是继全球首位AI合成主播、站立式AI合成主播、AI合成女主播、俄语AI合成主播之后,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联合搜狗公司最新研发的智能化产品。项目负责人介绍说,相比较于前一代AI合成主播只能在坐姿或站姿下做一些简单的手势,“新小微”不仅能走动和转身,还能摆出各种复杂动作和姿态,甚至连头发和毛孔都清晰可见,栩栩如生。这样的巨变不得不使传统媒体的从业者们感到焦虑,人工智能合成主播乘势而上的当下,“碳基主播”们真的要被取代了么?

二、人工智能合成主播的应用优势

不仅如此,显而易见的,AI合成主播们还具有很多先天的、不可被忽略的优势,使得其能够独立支撑一档节目,一跃成为绝对的主角,而不是在真实的“碳基主播”身边的锦上添花的帮手。

1、切实准确的信息播读——优秀的外部技巧

“准确”,应该是AI合成主播与传统的播音员主持人相比最大的优势。

播音是一门说话的艺术。它与一般语言活动一样,以发音器官作为生理基础。[2]播音员主持人通过系统的学习可以纠正自己不良的发声习惯,使语言表达更趋精准,但由于个体发育的差别,每个播音员主持人却也都有各自的问题和特点,更难以做到绝对的完美。然而AI合成主播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电子的“发音器官”堪称完美,极大程度地杜绝了因为生理结构导致的不准确。

古语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无论“碳基主播”们的业务能力有多强,准确率有多高,终不能做到杜绝一切错误,难免有读错字或是口误的时候。但由于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AI主播在播读内容的处理上可以做到完美,只要输入正确的指令,便可以轻松做到播读正确率100%。而且,AI合成主播具有完美的外部技巧。无论是重音还是停连,AI主播都可以完美掌握,并且也能做到绝不出错。然而这些AI合成主播可以轻松做到的事情,往往是传统播音员主持人们成长过程中需要耗费很长时间训练的基础内容。

2、大大提升的生产效率——节省人力成本

进入智媒时代,机器人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了应用,必须承认的是技术的革新进步为行业带来利好,有效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不同于传统的播音员主持人,AI合成主播可以随时随地地投入工作,且可以做到24小时不眠不休,超强待机。如果说优秀的外部技巧是传统主持人可以通过不断地练习努力赶超,那么这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则是人工不可能完成的,这也是AI主播最大的优势所在。基于此,精细化、重复化较高的播音工作可以完全交给AI合成主播来做,更多的播音员主持人可以解放出来去做更多更需要投入感情和技巧的工作中。这样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也使播音员主持人更能物尽其用,更能发挥自己的价值。并且,AI合成主播不需要化妆,不需要调整灯光和设备,也大大减轻了其他工种的人力成本。

3、超级强大的学习能力——大数据处理智能化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类的一生固然漫长,但毕竟有限度和尽头,但学海无涯,需要我们学习和了解的知识没有尽头。必须承认,这一点,碳基主播的确不是AI合成主播的对手。掌握多种语言的AI主播,可以写诗可以写歌的AI主播……AI合成主播的强大学习能力让人叹为观止。不仅学习能力超群,他们还具备卓越的记忆力。只要你想,没有他们做不到的事情。强大的智能化数据处理系统让他们只需要几行代码便可熟练掌握一门技艺,人脑比不上电脑,这一点可能是我们永远都无法赶超的。

三、智媒传播视域下播音员主持人的发展策略

1、抽象感知能力的提高

无论是AI合成主播,还是其他人工智能,从根本上来讲其实都是一种技术手段的升级和尝试。与碳基主播相比,AI合成主播,存在不可逾越的情感劣势。虽然在外部技巧上,AI合成主播已经做到了无懈可击,可以无限地接近甚至超越碳基主播,但它们无法对稿件中的内容感同身受,也无法依托自己的既往的生活经验对不同的稿件内容进行不同的情感化处理。

尼古拉斯·卡尔在《工具的麻木效应》一文中说,为了利用技术的力量,我们付出的代价是疏离。智力工具增强的同时也麻痹了我们自然能力中最本质、最人性化的部分——用于推理、领悟、记忆和情感的能力。[3]作为播音员、主持人,我们应该清楚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对新闻素材和信息的判断力和影响力以及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共情能力。新闻宣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张颂老师也曾在《中国播音学》一书中写道:语言传播应该体现时代精神,应该充满人文关怀。[4]播音员主持人语言的温度是人工智能不能取代的。

2、突发事件应激性训练

播音员、主持人的日常训练中,即兴口语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他们需要迅速地判断现场的情况,依据稿件,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迅速地做出反应,将内部语言转换成外部语言,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在语言传播中融入更多的信息量,又要同时保证语言的准确性和艺术性。

董卿在春晚上的“金色三分钟”、汪涵在《我是歌手》决赛直播现场的“黑色七分钟”……这些经常会被当作教科书似的模板,正是播音员、主持人在突发事件面前的应激反应,是播音员、主持人日常积累的最佳体现,也是无法用大数据算法完成的,是AI合成主播无论如何也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3、艺术审美水平的提升

播音主持艺术之所以被称之为艺术,是源于其在传播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从而具备了艺术性。AI合成主播固然准确,但却很难与艺术性挂上钩。计算机可以负责计算和执行,但关于人文和思考的部分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人类来负责。

智能传播时代,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去主持人化”的大背景下,然而所谓的“去”不是简单的剥离,从“去主持”,“去平台”,“去边界”这样的大趋势下,我们应该看到主持人角色的变革,并从中谋求发展之路。就像我们可以看到移动设备的使用量在成倍数的攀升,移动流量呈现井喷式的增长,但它并没有蚕食电视市场,智媒传播视域下,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合成主播已经积极地参与到节目的制作与传播中,但距离“碳基”身体主播完全被AI取代却还有一定的时日与空间。

播音员、主持人要不断提升自我素养,确定自己鲜明的主持风格,强化个人魅力,提升自己的艺术审美水平,完善自身业务,同时,也要积极拥抱新的技术和手段。碳基主播与AI合成主播不是对立关系,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AI合成主播的出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人机之间既存在协同,也必然存在竞争,智能传播时代,未来已来,媒介融合速度加快,打破了以人为主导的媒介传播形态,然而我们也不能悲观地认定智媒的发展与发达是宣判了播音员、主持人的死期,我们要发挥“人”的价值,使播音员、主持人不可替代。

注释:

[1]邵鹏,杨禹.AI虚拟主播与主持人具身传播[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06

[2]张颂.中国播音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60

[3]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中信出版社.2010

[4]张颂.中国播音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智媒播音员主播
智媒时代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新闻播音员做好各类配音工作需要掌握的技巧
浅谈播音员主持人语言的纯洁性
“智媒”时代下的播音主持艺术“新观”
智媒趋势下新闻编辑视觉素养培育的文化维度
《主播说联播》:又刚又有梗,播有温度的新闻
深度化、智能化、互动化:智媒语境下的融合发展
我是小主播
当主播需要什么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