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适《燕歌行》“李将军”人物辨析

2022-04-29张干

文史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李牧李将军李广

张干

摘   要:高适《燕歌行》中“李将军”所指为李牧还是李广,争论颇大。这一争论之起点可追溯至明,并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讨论高峰。该争论之波澜延续至今,造成语文教学教材编订与课堂讲授的困难。这一争论形成的焦点问题主要有三个;通过比较分析,可知诗中“李将军”当指西汉名将李广。

关键词:燕歌行;李将军;李广;李牧

高适《燕歌行》为唐代边塞名篇,诗中最后一句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对于其中“李将军”所指为何人,诸家莫衷一是,有李广、李牧二说。

司马迁《史记》李广传记题为《李将军列传》。李广倚伏人生中的经典事件多次为唐人所化用于诗歌之中,故唐诗中的“李将军”多指李广或与同李广相关之人物。如:长孙无忌《灞桥待李将军》“霸陵无醉尉,谁滞李将军”;骆宾王《帝京篇》“朱门无复张公子,灞亭谁畏李将军”。两诗均用李广与灌强夜饮于霸陵,为霸陵尉所呵斥之典故,句中“李将军”即指李广。鲍溶《陇头水》:“陇头水,千古不堪闻。生归苏属国,死别李将军。”苏武归汉之后被拜为典属国,此处苏属国为苏武。苏武被囚于匈奴19年,最终得以回归汉朝;而与苏武同时的李广之孙李陵却只能埋骨于塞外异乡。此处“李将军”指李陵。将“李将军”与李广相联系已经成为一种诗歌的解读惯性。

从明代开始,高适《燕歌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中“李将军”开始被认为是指李牧而非李广。明人唐汝询在《唐诗解》卷十六中指出:“既苦征战,则思古之李牧为将,守备为本,亦庶几哉。”与唐汝询同朝代的吴乔亦于《围炉诗话》卷二中言称:“《燕歌行》之主中主,在忆将军李牧善养士而能破敌。于达夫时,必有不恤士卒之边将,故作此诗。”二人的说法影响深远,1981年,刘开扬在《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承袭此说,认为“李将军”为李牧,其曰:“沙场征战苦辛,故今人犹忆李牧之将才,以其善于筹画卫边也”[1]。1983年,左云霖《高适〈燕歌行〉中“李将军”索解》亦认为“李将军”为李牧。[2]2007年,陆精康承袭80年代诸家之说,进一步论证“李将军”确为李牧。[3]上述对诗歌解读惯性的打破使得“李将军”所指何人一直争议不断,这一论争于2008年达到高峰。蒋宗许在《文学遗产》2008年第2期发表《“至今犹忆李将军”正解》一文,认为高适诗中“李将军”当为李牧。同年第6期,钟云星《李将军考异》所持观点与蒋宗许针锋相对,指出“李将军”应是李广。2008年之后,关于《燕歌行》“李将军”所指为谁的讨论进入平静期,但因无定论,其波澜一直有所延续。2011年,杨春艳再次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认为其应为李广。[4]

上述诸家积极寻找理据,论证自身观点,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尝试,但在对争议产生的焦点问题进行统合观照与比较性分析方面却相对欠缺。因此,该问题虽讨论时间久,却并无相对合理之结论。争论产生的焦点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李牧、李广在战争中均注重养护士卒。李牧事迹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李牧在边关防卫之时,注重休养生息与养护士卒,并时常犒劳军兵。李广生平载于《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为西汉名将,其行军之时对士兵宽和,帐下军人亦乐于为李广效命。其二,李广与李牧皆符合诗歌之语境。“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当唐朝士卒在战场冲锋拼杀之时,将军大帐之中却是一片歌舞升平。通过前后两个场景的对比,高适在《燕歌行》中直接表达了对其时军中当轴者的不满和对前线战士的同情。这种情感一直延续到诗篇结束,其尾句曰“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希望本朝能够有如“李将军”一般体恤士卒的将领存在。其三,除《燕歌行》外,高适还有一诗中的“李将军”有可能指李牧。其诗《塞上》言:“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此诗中“李将军”具体所指何人,争论仍存。上述三个焦点问题使得《燕歌行》“李将军”确指何人难以索解。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该争论造成语文教学教材编订与课堂讲授的困难,如:苏教版选修课本《唐诗宋词选读》释“李将军”为李广,[5]而與之配套的《高中古诗文72篇》却解其为李牧。[6]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李牧戍边、赵王不用李牧坚持与匈交战二事曰: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可见,赵国军队与擅长骑射的匈奴相比,战斗力较弱,难以用传统主力对决的方式来取得对匈战争的胜利,故李牧在守关之初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一方面,其将财政收入直接用于士卒军费,以犒赏士兵、改善伙食的方式来增强士兵体质,并通过训练战斗单位的骑射能力来强化部队的作战能力。另一方面,因为战力提升需要长时间段的积累,故李牧竭力避免与匈奴发生正面冲突,以此来保存有生力量。此外,长期的坚守避战不仅使得匈奴难以发现赵军战力在渐次提升的客观事实,亦可造成赵军胆怯的假象,以诱使匈奴在最终对决时松懈轻敌。因此,厚遇士卒是李牧在对匈作战的特殊战斗环境中所应用的军事手段之一。且周秦之际,诸良将多有厚待军士之行为。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吴起为将时“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赵奢为将之时把君主宗室赏赐分给军吏士大夫。在这一大环境下,李牧厚遇士卒的行为并无特殊性,亦非个人之标志。李牧与廉颇、赵奢同于《廉颇蔺相如列传》一传,其中记叙,强调的是他们杰出的军事能力和煊赫战功。司马贞索隐述赞即论述传中廉颇、李牧二人为“安边定策,颇牧之功”[7]。

与李牧相比,李广恩遇士卒之行为更为突出,且该行为已成为其个人标志。武帝即位之时,李广与程不识同为边屯名将,但二者统兵方式却截然不同:程不识以严格著称,其整肃军纪,以文法规范约束行伍,使之井然有序。李广将兵宽和,并不刻意设置过多规范,军兵在营中自由度较高。程不识与李广皆建有显著边功,但士卒对二将的态度却不同。他们苦于程不识之军法,却乐于跟从李广并为其赴死。李广官俸丰厚,但终其一生却家无余财,因为已将俸禄和赏赐分给帐下军众。其行军之时亦先让兵卒进行食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此事曰:“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馀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司马迁称述此传之主旨曰:“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作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8]勇于作战、恩待士卒、带兵宽和是李广治军三大特点,第一点为疆场名将所共有的品格,而后二点则为李广独具之气质。高适诗中李广的人物形象继承自《史记》,其《送浑将军出塞》有句云“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即突出其恩待士卒的特征。

高适《塞上》起首即言:“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按两《唐书》,右北平隋时为北平郡 ,唐改称平州,治所在卢龙县,时有卢龙府、卢龙军。” [9]李广居于右北平之时,威名远播匈奴,被称为“汉之飞将军”。“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句并非是实写,而是用夸张之手法,渲染李广的声威与气势之壮盛。从对匈战功来看,李牧、李广二人功业相似,李牧雁门之战使得“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10];李广居右北平时,匈奴亦“避之,数岁不入界”[11]。但参合卢龙地望,此处“李将军”只能指西汉名将李广。

综上可知,在《史记》中,与吴起、李牧、赵奢等战国名将相比,李广恩待士卒的特征更为突出,此与军功共同成为其个人标志。高适诗中李广的形象继承自《史记》,在《送浑将军出塞》一诗中即突出此人物特性。此外,高适《塞上》诗中“李将军”为李广而非李牧。所以,高适《燕歌行》中“李将军”当为西汉名将李广。

注释:

[1]刘开扬:《高适诗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2页。

[2]左云霖:《高适〈燕歌行〉中“李将军”索解》,《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5期。

[3]陆精康:《李广,还是李牧》,《语文学习》2007年第10期。

[4]杨春艳:《高适〈燕歌行〉“李将军”辨》,《名作欣赏》2011年第6期,第140页。

[5]丁帆、杨九俊主编《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6]安学军主编《高中古诗文72篇》,现代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第156页。

[7][8][10][11]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452页,3316页,第2871页,第2450页。

[9]钟云星:《“李将军”考异》,《文学遗产》2008年第6期。

作者:硕士,江苏省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李牧李将军李广
有些事不可以试探
李将军雕像,美国种族问题的靶子
李代桃僵(上)
拧瓶盖的男生
How to Arous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terest in English Study
李将军古驿道上捣叛贼
李广的故事
输者风度
An improved potential field method for mobile robot navigation①
草鞋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