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析

2022-04-29邵志卿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2年4期
关键词:全面发展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

邵志卿

[摘    要]国家“双减”政策的颁布和落实,一方面是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国家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视。因为政策刚刚施行,在此期间,学生难免会遭遇困惑、焦虑以及矛盾等负面心理的影响,所以要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多法并举,多方协作,助力学生良好心理的养成。尤其是教师和家长,要全面了解政策内容,及时调整应对策略,以此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这不仅仅向社会倡导一种良性、健康的教育理念,更为重要的是构建了“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助力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双减”背景;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开阔视野;全面发展

“双减”政策的颁布和实施,是国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最好印证。这个“减”字,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开阔了其思维和视野,引领他们朝着新的目标努力;这个“减”字,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在拉近亲子关系的同时,培养孩子的自信、自律习惯,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同时,在“减”的过程中,还要重视正向意义方面的“增”。增加学生的室外活动时间,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增进师生、亲子间的感情,能够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和谐相处,共同提升。在这一“增”一“减”的过程中,或许学生也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困惑和不适应现象,需要引起家长、教师、学校以及社会各方的重视,积极采取应对策略,消除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体实施策略为:转变观念,重视心理疏导;丰富活动,拓宽教育渠道;家校共育,培养健康心理;多方协作,构建教育体系。这样,让心理健康因子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创建温馨和谐家庭氛围,促使学生健康愉悦成长。这样,不仅促使学生个体内心充满愉悦感、成就感和满足感,更为重要的是使整个社会也充满了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一、解读政策,奠定基础

教育行业的变化,一直倍受关注,尤其是“双减”政策落地,更是吸引了诸多关注的目光。悉心解读政策内涵,其实不外乎两点:一方面以“减”为本,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压力,助力学生开阔视野;另一方面则以“增”为本,在增加亲子相处时间的同时,增加学生实践活动机会和时间,从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助力形成健康心理,促其全面成长。

(一)以“减”为本,开阔视野

无疑,小学生之所以出现诸多心理问题,除了其它客观因素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习压力较大。“双减”政策的推进,促使教育方式回归本源,让育人目标回归初心,提醒并督促社会各方在关注减轻校内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心理走向。因为“一个人心理健康才能正确地看待世界、认识问题、正视客观事实”。这个“减”字的落地,助力家长、教师、学校改变育人观念,改进教育方法,走出应试教育误区;助力学生开阔视野,树立新的学习目标,真正做到“减负不减质、育人先育心”。这是国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消除短视化、功利化教育不良现状的重要举措,旨在培养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美好初心。

(二)以“增”为本,全面发展

毋庸置疑,“双减”政策的中心话题是“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家庭经济压力,同时也要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但我们在关注“减”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一个“增”。虽然这是一个与“减”相对的词汇,但实际上并不矛盾,它不是学习量的增加,而是学习“质”的提升;不是显性呈现,而是隐形存在;它不只是关注到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是关注到学生心理素养的提升,关注其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以“增”为本,即增强学生学习體验、学习经历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和收获;增强体能、增长见识、增强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如此,促使师生间关系更加和谐民主,助力于亲子之间矛盾的缓解,更重要的是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这样,可以引导小学生积极、正向面对学习中的困惑和生活中的挫折,获得更积极、更健康的成长内驱力。

(三)有“的”放矢,满足需求

“双减”政策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充分发挥学校及社会资源优势,开展丰富的课后育人活动,在满足各个层面上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真正落实国家实施此项政策的目标。一方面,对于那些学习能力以及家庭辅导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的个体,教师要做好面批指导、答疑解惑工作,辅助学生跟上学习进度,提高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则不能和上述学生“一视同仁”,要拓展其学习空间,丰富课后学习活动。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阅读、科普、体育、艺术、劳动、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增加亲子阅读、师生阅读的饱和度,拓展艺术修养、实践活动的广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样,不同层面上的学生都会有所收获;这样,不仅照顾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减轻了家长的经济压力,有助于促进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四)以“合”为主,真正起效

家庭是这次“双减”政策实施的受益者。既减轻了家长对孩子课业辅导方面的压力,又减轻了其经济方面的压力。对于学校而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后辅导方案,鼓励教师布置弹性、科学、个性化作业,并做好孩子思想教育工作。同时,组织并开展丰富的课后阅读、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社团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在完成文化课学习任务的同时,培养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素养。对于家长而言,虽说孩子的学习任务大多在学校完成,但还需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回家之后的部分任务,做好孩子心理疏导工作。比如,督促并引导孩子完成部分剩余作业,合理安排空余时间,布置并指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坚持陪孩子阅读并参加文艺活动和体育锻炼,在提高孩子艺术修养的基础上增强其体质,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真正落实“双减”政策的实施目的。

二、有效实施疏导策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任何新政策的实施必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双减”政策也不例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诸多不适应“症状”,需要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双减”政策的实施固然让学生迷惘、家长焦虑、学校困惑,但是它的重要性依旧不容忽视。只要学校积极指导、家校密切合作,加上丰富的实践活动,就能稳定学生情绪、培养健康心理、醇厚优秀品质,助力构建“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

(一)转变观念,重视心理疏导

“双减”政策落地,对小学生而言,减轻课业负担的确是他们期盼已久的喜讯:作业少了,书包轻了,可以不去辅导班了,睡觉时间也早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副作用”:由于小学生年龄太小,自律性较差,面对宽裕的课余时间,无法做到合理安排和有效利用,导致大量时间浪费,学习效率下降。对于部分教师而言,只重视了教学方面的“减量增效”,而忽视了学生心理方面的“查漏补缺”,导致部分孩子心理方面出现问题,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需要学校也必须要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提高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指导教师深刻解读文件精神,及时转变观念,深入学生内心世界,掌握其真实心理需求,及时引领心理走向,促其全面健康成长,有利于“双减”政策高效落地。

比如,针对“双减”政策的实施,学生免不了会感到不适应,甚至根本不知道“双减”为何意,只是单纯地认为就是“减少作业”或者“不做作业”了。此时,教师不妨引领学生借助网络搜集“双减”相关资讯并进行深入了解,具体内容可以是教育专家对政策内容的解读,可以是专业教师对相关资料的解释,也可以是同龄小伙伴在新环境下的自身体验和正向引领。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学习中小学生心理疏导相关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心理困惑。尤其是“双减”政策初步实施其间,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在所难免,教师在进行学业指导的同时,还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辅助学生养成健康心理,有利于后续学习和生活。

(二)丰富活动,拓宽教育渠道

“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除了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文化课辅导之外,还要关注到小学生心理方面疏导工作。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从单向的理论层面进入到多向的实践层面,真正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则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开阔教育视野。具体表现为:家长主动配合,营造育人环境;学校丰富实践活动,拓宽教育渠道,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由于课业负担的减轻,学生有了较多课余时间供自己支配。然而由于年龄尚小、自律性较弱以及长期的“被动学习”所致,部分学生依然缺乏自主学习的热情、信心和动力,导致学习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学校应该组织并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在提升自我心理素养的同时,主动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任,引领学生养成阳光、健康心态,实现由放任自由到自主自律、由冷漠被动到热情主动的教育初衷。

比如,“双减”政策落地,在课后服务过程中,部分学习能力不理想的孩子可以在教师的辅导下完成教学任务,但同时也出现了部分学有余力的孩子,在完成学业任务之后“无所事事”的现象。这样,学生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养成松散、拖沓等不良习惯,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针对这种现状,教师不妨开展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棋艺小天地、手工小制作、书法小园地等),在丰富学习生活的同时,引领学生做到自我肯定、自我期望、自我激励,从而萌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同时,实践活动还包括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组织亲子交流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采取相应疏导措施。这样,拓宽了学校育人渠道,培养了学生健康心态,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三)家校共育,培养健康心理

“双减”政策实施,不仅是学生的喜讯,也是家长的福音。一方面减轻了家庭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增加了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拉近亲子间关系,营造和谐亲密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然而,由于亲子间长时间的相处,部分家长会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忽略了孩子真实心理需求,这样会导致孩子逆反心增强,反而不利于其良好习惯和阳光心理的养成。因此,学校要重视家校共育体系的创建,鼓励教师及时联系家长,引导他们认识到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培养孩子健康心理,需要教师的关注,更需要家长的重视。家校共育,不仅仅是家校互相沟通并了解孩子学习情况的主要渠道,更是培养孩子健康心理至关重要的途径,更为关键的是可以形成强大教育合力,为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保驾护航。

比如,针对“双减”政策下学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首先教师要主动进行心理咨询相关知识的学习;然后在丰富提高自己的同时,不妨借助班级微信群、QQ群向家长推送“双减”政策相关资讯,或者以各种形式解读政策内容,引导家长了解政策实质性内涵;最后,学校或教师要经常开展线上线下家长会,了解孩子在家学习、心理现状,了解家长对孩子心理疏导的重视程度。只要家校密切配合、多方关注,预防并解决孩子心理问题应该会水到渠成。与此同时,教师要提醒并建议家长:不要只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高下,要关注孩子的真实心理走向,在拉近亲子关系的同时,培养孩子阳光心态,有利于其后续学习的顺利进行和今后生活的幸福指数。

(四)多方协作,构建教育体系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在所难免。对于孩子而言,虽然来自文化课的心理负担减轻了,但是新的心理问题又产生了。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了,但因为不会科学合理安排,心中感到迷茫;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学校课后辅导内容有所厌倦,不愿主动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心中烦恼不已。对于上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需要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需要家校双方的密切配合,及时进行沟通交流;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进行多方协作。以此构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助力于学生心理困惑的突破,助力于学生阳光心态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双减”政策高效落地保驾护航。

比如,在“雙减”政策实施其间,对于学校而言,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开放阅览室、开展体育活动、组织艺术表演活动,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参与,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提高自身能力。对于家长而言,则可以利用闲暇时间陪孩子聊聊天、读读书、做做手工和家务,还可以利用双休日带孩子去郊游、去打球、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尽量把孩子从室内带到室外,把他们从手机、电脑中“解放”出来,不仅有利于身体成长,也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对于社会各方而言,则要充分关注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开放体育场馆、博物馆以及阅览室,为孩子们提供活动和实践场所,助力其健康成长。因此,“双减”背景下,学生能否开心学习,能否愉快生活,能否走出心理困惑,需要多方协作、多法并举,才能实现这一美好愿景。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人健全人格培育的重要方法,也是人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在“双减”政策大力实施和推进的今天,学校、教师、家长在关注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走向。新政策固然刚刚实施,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却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双减”政策,减去的是负担和压力,增加的是见识和收获,开阔的是思维和视野。因此,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在重视文化课的同时重视学生心理疏导;丰富实践活动,拓宽育人渠道;家校密切合作,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相信,依托“双减”之策、教师之智、家庭之力,学生定会走出心理误区,变得更加阳光、更加自信,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必将更加和谐、互相信赖,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雪菲.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有效策略[J].吉林教育,2021(74):112.

[2]周蓉.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分析[J].心理月刊,2021(7):219-220.

猜你喜欢

全面发展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