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河生态经济带科技创新发展水平与经济实力增长研究

2022-04-29柯章灿刘一娜刘华丽郭伟

客联 2022年2期
关键词:综合评价科技创新经济增长

柯章灿 刘一娜 刘华丽 郭伟

摘 要:本文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定量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根据研究结论表明:总体上科技创新与城市经济增长呈现同方向变动关系;但部分城市的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严重不足,政府需要制定措施推动科技创新水平以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淮河生态经济带;科技创新;经济增长;综合评价

一、引言

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城市带更快更好的发展显的尤为重要。党的十九大汇报中指出,科技创新才是推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1]。据以往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有着较为紧密的关系,经济发展和地方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也直接影响地方科技投入资金量、地方的区域经济布局和有关地方科技创新政策措施的出台。据当前研究现状,普遍认为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分析主要从科技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科技发展和经济成长的关联、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等角度展开。例如,傅为忠等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徽城市群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与比较分析[2];

相关研究文章表明,在研究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中的科技创新性发展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等有关问题上,大多只运用定性分析方法;文章将对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并将从技术创新产出、技术创新发展发展环境和技术创新投资三种层面对技术创新性做出说明,结合分析软件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和模型对科技创新水平与经济增降关系进行研究,以便正确认识淮河生态经济带中的科技创新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进行预测,尝试为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提供可靠建议。

二、科技创新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一)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以往的研究文献,按照对于指标科学客观、便于获取且具有代表性的要求,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创新作为技术创新中的第一要素,其指的是整个技术创新流程之中缺一不可的构成要件。在此,我根据屠年松等著名学者的分类方法,对创新要素做出等级分类。从技术创新投资、技术创新产出和技术创新环境这三个层次建立指标体系进而对技术创新做出描述评价,共从中选择9个次级指标。

正文中研究选用的科技投资指标体系重点考察了科技创新能力内部的资金投入(R&D经费投入)、教育投资与研究人员投入,分为"R&D经费内部支出"、"教育支出""R&D人员数";本研究选取"科学技术支出"表征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体现政府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用"邮电业务总量"反映了物流信息环境,物流管理水平与企业信息化程度越高,科学技术转化速度越快[3];科技创新产量,是指通过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各种结论,包括直观结论与非直接研究成果,分别可以用"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新产品销售总收入"来表示。由于选取收集的年份内。"R&D 经费内部支出"数据不能涵盖2012-2017所有年份,因此在分析时,将该指标剔除。"金融业固定资产"这一指标的部分数据存在遗漏,因此剔除该项指标。由于样本只有8市,而所提供的指标超过8个,为了避免相关分析无法进行,因此剔除"专利申请量"这一指标。

(二)综合评价

使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实证分析的时间为2012-2017年,在下列相关分析之中,每一年度的综合评价中都只提取一个公因子,综合评价结果如表1所例。

以便于更清晰的观察各市技术吸收水平变动情况,将表1进一步可视化为图1,根据图1可以得到,合肥市的科技创新水平综合得分在2013-2015年有小幅度波动,但基本保持在12左右。芜湖市的科技创新水平2014年至2016年年均有小范围的下降,但2017年有一定程度的回弹。根据图2数据显示,只有合肥市和芜湖市在分析年限间的综合得分全为正值,且明显高于经济带所有城市的平均水平,特别是省会合肥,在科技创新水平综合得分上的优势突出。此外,从图2中可以看到,分析年限内,滁州、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安庆六市均处于经济带平均水平以下,其中池州的科技创新水平得分最低,其余城市变化相近。进一步使用系统聚类方法对经济带的八个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如果将8个样本分为4类,合肥市、芜湖市各单独分成一类,滁州、马鞍山、宣城、铜陵和安庆5市分成一类,池州单独归为一类,这个分类结果依次体现经济带科技创新水平的高等、中等、中低等和低等4级水平。

三、科技创新水平出现差异性的原因

通过科技创新水平变动图的相对变化,并结合现实情况,我们可以认识到,除了合肥市在全国八座城市中的科技创新水平中领先,合肥市还具有安徽省惟一的九百八十五院校中国技术高校和全国唯二的211院校合肥市产业学院和安徽省高校,毕业投入科研的高水平人才多、科研所数量众多且科研成果技术性很强,合肥市政府对于科技创新投入量大、支持程度高,合肥一直以来都以科技创新为发展核心。截止二零一七年底,芜湖已累积组织开展的各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三百三十六个,包括国家重点专项三个以及一大批重要研發成就。

对相关指标的数据分析表明滁州市的科学技术支出和教育支出相对较低,在科技上的投入较少,表明政府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不高。马鞍山、宣传、铜陵、安庆和池州5市在"R&D人员数"、"专利授权量"以及"新产品销售收入"上均不及平均水平,说明政府的关注程度还不够,政府对于科技创新的经费较少、科研人员少、科研条件匮乏导致科研成果少进而导致上述现状。

四、科技水平提升与经济增长

通过对前文的分析,对各市科技创新影响因素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科技水平提升是否影响城市带的经济增长,还需进一步检验。因此,在原有指标和数据的基础上,选取了2010-2017年数据,下文将对2010——2017年的淮河生态经济带技术创新水平变化情况做出综合评估,并将通过回归其与GDP之间的关联来说明如何相关于这一问题。

(一)数据选择与处理

在下列相关分析中使用上述指标,但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避免数据查找不全或遗漏,对相应指标做了如下调整:①由于无法提取到早年间"R&D 人员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因此对这两个指标进行相应的替换,替换成"R&D 机构数"和"专利申请量"。②因为部分省市的相关数据已无法计算,各指标值将以全省数据表示,并加上安徽省GDP作为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综合指数。

(二)安徽省历年科技创新综合评价

首先应用因子分析对代表技术创新能力(TI)的几个指标展开深入研究,寻找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成分。用综合因子得分代表技术创新(TI)指数,用历年安徽省GDP数值通过SPSS标准化后的平均值代表经济成长指数。

从图2可以看出,2010-2017年期间安徽省整体的科技创新水平在持续的上升,尤其在2014年以后上升的趋势更为显著,说明在2010-2017年期间,安徽省在科技创新上做了很多的改变。

(三)回归模型建立

根据以上历年数值,依旧无法确定二者存在怎样的关系,因此可构建如下模型:

GDP=C0+C1*TI                (1)

(注,C0 是常數,C1是TI的变量系数)

使用Eviews8.0对模型进行估计,得到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0.00022+0.1741*TI

2=0.9524

从回归方程(2)中可以看出,科技创新水平每增长1单位,GDP增长0.174个单位,科技创新会引起GDP的变化,经实证研究同样表明,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区城市的经济增长,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经济和数字化经济的不断成熟,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会不断加大。

五、结论及对策建议

本次研究基于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参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筛选指标并构建科技创新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012-2017年科技创新水平提升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一)由因子分析方法得出的数据可以看出,首先,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科技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但是区域内的合作和协调性较差,不同城市之间的科技创新水平差距较为明显。此外,通过观察创新指标 TI和GDP标准化数的关系表我们可以发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同向变动关系。

(二)通过对回归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淮河生态经济带内各城市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还处于较低水平,这说明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科学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还有待磨合,因此需加大科技投入并且不断调整科技创新模式的调整,以达到二者之间最为和谐的状态,实现淮河生态经济带科学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协同发展,实现科技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根据本调研的以上结果,将推动黄淮水生态社会经济带科研创新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惠关系,将强化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作为各区域的第一任务,使各区域研发投入因为GDP增加而显著增长,建立一种以政府政策指引为导向、以企业投入为重点内容、以社会各界支持为有力保障的多元化科研创新保障体系;而且还必须发挥政府的保障功能,各级政府应当制定支持创新的优惠政策,用以保证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入驻等;最后,应该完善科技创新的体系,进一步推进政产学研用相互配合,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通有无。

六、结语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活力,经济增长想要稳定持续,科学技术水平就得不断的发展进步。尤其是在发展飞速的当今社会,面对着一带一路等的机遇;迎接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绽放;冲刺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伟大目标。更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方向,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以更好的态势运转。

参考文献:

[1]都超飞,袁健红.十九大报告的科技创新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届智库论坛综述[J].中国科技论坛,2018(01):1-6.

[2]傅为忠,刘登峰,韩成艳.皖江城市带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05):121-127.

[3]金兰,何刚,朱艳娜,李恕洲.皖江城市带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8,17(06):59-63.

猜你喜欢

综合评价科技创新经济增长
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综合评价应用探究
基于熵权TOPSIS法对海口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综合评价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郑州市各县(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