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辅导员职能的思考

2022-04-29李璐璐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辅导员职能

李璐璐

摘 要:“三全育人”是新时代改善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大举措。作为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校辅导员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下,尽快明晰在“三全育人”视阈中的角色定位与职责内涵,充分发挥辅导员工作优势,当好高校“三全育人”的“排头兵”“操盘手”和“协调员”。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能;思考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综合性改革。旨在通过对传统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以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目标。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2]在这场综合性改革中,其角色与职能必然会有相应的变化与调整。及时明晰在“三全育人”格局中的站位与职责,对于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转型

“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简称。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比,“三全育人”格局最显著的特征是“全”,即育人主体由高校专业思政人员扩展到学校家庭社会(广义)和高校所有教职员工(狭义)全员参与;育人时间由在规定的节点完成规定的教育内容扩展到从入学到就业进行全程教育;育人场域由课堂(包括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育活动)扩展到利用各种场所、环境以及各种教育资源实现全面覆盖。

在这个大变局中,高校辅导员工作既要符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定位,又要适应“三全育人”格局构建所赋予的新使命,就需要在坚持原定位的基础上,主动进行角色转型,从单纯“主导者”向合力“协同者”转变,从生活“大管家”向思想“引路人”转变。

(一)从单纯“主导者”向合力“协同者”转变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立伊始,就將高校辅导员的职能定位于做政治工作,是学生的“政治领路人”。在其后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虽然不断拓展辅导员的职能(例如帮困、心理咨询、就业引导、生涯规划等),但在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文件中,其定位始终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除职能管理部门之外,思政教师与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是不折不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者”。

在“三全育人”视阈下,原本游离于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高校教职员工,被赋予了育人主体角色。育人主体的“扩容”,大大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范畴,提高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全方位覆盖的概率。虽然新的被赋予育人职责的育人主体是对原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漏洞”进行“补位”,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责也并未改变,但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占比”相应降低,思政教师与辅导员“主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相应减弱。

与此同时,新的被赋予育人职责的育人主体,并不都具有育人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因此,同样作为育人主体的高校辅导员,一方面要继续守好职责范围内的“一段渠”,另一方面还要履行“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职责,承担起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指导、协调等工作。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尽快从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者”角色向全员育人体系“协同者”角色转型,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管理部门的统领下,发挥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长,主动与其他育人主体联系、交流、沟通、配合,营造全员育人的有利条件,形成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合力,促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协调地开展。

(二)从生活“大管家”向思想“引路人”转变

从职能划分和管理定位来看,高校辅导员除了“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职责之外,还负有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等职责,事情繁杂、工作量大,涵盖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休闲、娱乐等几乎一切活动范围,贯穿于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就业的全过程。因为事务琐碎,在实际工作中,最基本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之职责,反而被当做“规定动作”来完成,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则陷于解决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矛盾以及突发事件之中,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大学生“全天候”的生活“大管家”。

“三全育人”视阈下,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贯穿到大学生在校生活的全过程、全方位,这就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在管理大学生日常事务、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要增强育人意识、改善育人方式,从大学生的生活“大管家”向思想“引路人”转变。辅导员的作用发挥主要体现在日常细微工作中,这些具体的、细微的事务,具有时空全覆盖的特点。这个特点,恰好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高校辅导员可以凭借工作之利,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上的引导,淡化生活“大管家”思维,凸显思想“引路人”作用。

二、“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综上所述,“三全育人”视阈下,无论是作为高校育人主体之一,还是在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方面的条件优势,高校辅导员在“三全育人”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与作用,其扮演的角色,既是“全员育人”的“排头兵”,又是“全过程育人”的“操盘手”,同时还是“全方位育人”的“协调员”。

(一)“全员育人”的“排头兵”

狭义上的“全员育人”,是“指高校内部层面上的‘全员性’,对大学生的教育而言,涵盖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思想育人、文化育人等多方面的系统工作。这一系统工作的开展,强调的是高校所有教职员工参与育人的全员性。”[3]在多元育人主体中,辅导员是守护“渠道”最长、“责任田”最多的育人主体。在课堂教育之外,辅导员须经常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等工作中,辅导员须结合学生的行为特点和思想困惑,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思想认识、价值取向;还要通过管控课堂纪律、宿舍秩序以及公共场所行为,协同其他育人主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因此,在“全员育人”体系中,辅导员是名副其实的“排头兵”。

(二)“全过程育人”的“操盘手”

“全过程育人”是“从学生大学入学到毕业就业,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在不同阶段的功能,实现文化育人在时间上的连续性。”[4]在学生三至四年甚至更长的大学生涯跨度中,这种时间上的连续性是“三全育人”整个体系的运行状态,对于具体的育人主体来说,则是阶段性或间断性地参与。例如专业课教师(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完成上一年级的课程教学之后,便要转而投入到下一年级的教学程序。犹如一辆公交车,从起点到终点全程运行,而乘客在中途会不断地上车和下车。要实现“全过程育人”的顺利进行,除学校决策层面的宏观布局与策划、职能管理层面的精心组织与调度之外,还需要一个“从学生大学入学到毕业就业”全程负责落实的“抓手”。

毫无疑问,作为“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队伍是实施“全过程育人”的重要“工作手臂”。在高校所有的教职员工中,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早、相处机会最多、关系最为紧密的群体,“三全育人”长效机制的落实和保障,都离不开辅导员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全过程育人”的要素中,辅导员是无可替代的“操盘手”。

(三)“全方位育人”的“协调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形成“全方位育人”的环境,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调动各种教育资源,才能做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这些教育载体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运作,离不开高校各个环节的沟通与配合。特别是多元育人主体,原则上都是立足本职工作,“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发挥育人作用。如果沟通、衔接不到位,很容易“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不仅不能形成育人合力,还可能导致错位、缺位的现象。虽然决策、管理层面可以通过高层设计进行布局,亦须建立纵向沟通(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和横向衔接(各个载体之间、育人主体之间的协调)运行机制。

高校辅导员是站在第一线的学生工作人员,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而且在工作中经常需要协同各教育管理主体解决学生的各方面问题。这种经常性地往来于学生和各教育管理主体之间的工作性质,本身就是在不断地协调各种关系。在“三全育人”视阈下,赋予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以联络、指导、协同的职能,就能够充分发挥辅导员工作“便利”的优势,有效地整合学校各方面的力量与资源,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既定目标。

三、“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辅导员职责实现路径

“三全育人”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在多个层面、多条路径上都能够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一)守好阵地,强化辅导员在三全育人框架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课外思政,是全方位育人的三大阵地。辅导员的工作庞杂、角色很多,但最主要的工作和角色是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思政是辅导员单兵把守的阵地。课外思政涵盖的范围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最为丰富,大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小到伦理道德、个人私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人格品质,课外思政是不能或缺更不可失守的重要阵地。辅导员应时刻牢记自身的职责所在,始终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以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网络平台等为载体,以日常事务管理、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等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课外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

(二)加强沟通,发挥辅导员在多元教育主体中的连接协调作用

广义的“全员育人”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狭义的“全员育人”则是由学校中的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党政管理干部、图书馆工作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组成的教育主体。“三全育人”的核心要义是通过充分调动这些力量,形成育人的长效机制,最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标。无论是广义的“全员育人”还是狭义的“全员育人”,辅导员与育人主体之间,都有工作上的联系与交流。要使这些多元的教育主体形成教育合力、有序地开展工作,必须发挥辅导员的岗位优势,与校内外的育人主体加强联系、勤于沟通,及时传达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决策、部署,反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教育主体之间互相配合,互为补充,互通有无,聚力而行。

(三)主动衔接,发挥辅导员在第一课堂教育中的助力推进作用

传统的思政课程和新兴的课程思政(统称第一课堂),是以理论性的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由于第一课堂的专任教师对学生并不十分了解,因而课堂讲授的针对性不强、生动性不够。辅导员应在日常工作中,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动向以及学习、生活、社交、处友甚至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关注热点、思想状况进行总结分析,主动与专任教师衔接,向他们提供学生的思想动态、热点话题、个体案例,以便专任教师在用系统理论引导的同时,能够用生动的事例感染启发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为学生排难解惑,切实提高课堂教育的实效性。

(四)以身作则,发挥辅导员在环境濡染育人中的标杆示范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易反复性特征,要求我们在对大学生面对面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大力营造校园的政治思想教育氛围,使耳提面命式的教育与潜移默化式的渗透互为补充,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感染的力度,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辅导员因为工作关系,与学生有着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长时间的接触,除了各种形式的显性教育之外,自身的行为举止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辅导员要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理论水平,以良好的精神风貌为学生树立道德标杆,使学生达到“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濡染效果。

参考文献:

[1] 武贵龙.奏响“三全育人”最强音[EB/OL].人民网,[2019-02-26].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226/c40531-30901931.html.

[2] 杨丹青.大学生入学指南[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116.

[3] 郑秀英,李涵.全员育人的内涵、意义与策略[J].北京教育(高教),2013,(2):63.

[4] 劉珂珂,徐恪东.中国地方本科大学文化育人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8:139.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高校辅导员职能
数字化时代政府掌舵职能的再思考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