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火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应用效果

2022-04-28史镇平魏晓楠郝铁成安群英

大众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雷火踝关节康复训练

史镇平 魏晓楠 郝铁成 王 静 安群英

雷火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应用效果

史镇平魏晓楠郝铁成王 静安群英

(衡水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北 衡水 053200)

针对雷火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的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于衡水市第六人民医院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雷火灸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足下垂的临床效果及关节活动范围变化程度。经治疗,两组患者足下垂临床效果均明显,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踝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的主动踝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雷火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雷火灸疗法;康复训练;脑卒中;足下垂;关节活动范围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发病率日益升高。脑卒中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1],一旦发病,随之而来的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失语、认知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且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再次发病的风险远高于正常人群,因此,脑卒中患者在承受复杂后遗症的同时随时有疾病复发可能,反复发生脑卒中,给患者及家人的身心带来极大的危害。目前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脑卒中的死亡率逐渐下降,临床应用各种手段抢救生命、稳定生命体征后,患者的残疾程度越来越高,患者可能不仅仅为肢体上的残疾,更可能遗留认知障碍、失语、心理障碍等症状,甚至长期昏睡、昏迷,或是持续植物状态,其高致残率给患者家庭及整个社会带来沉重经济负担的同时,也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统计表明,全球范围内,脑卒中是成人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也是导致残疾发生的第三大原因,全球每年约有900万人患脑卒中[2],并且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此,在积极治病救命的同时,需要积极寻找消除患者各种后遗症的康复手段。足下垂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出现的常见后遗症之一,约有20%的脑卒中患者遗留足下垂后遗症[3]。脑卒中发生以后,大脑皮质及上运动神经元受损,两侧大脑皮质之间的相互平衡抑制被打破,受损的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群出现了特有的异常偏瘫模式,即上肢屈曲痉挛,下肢伸肌痉挛,小腿后部的肌群表现为痉挛性瘫痪。如果痉挛状态长时间得不到改善,后侧肌群张力持续大于前侧肌群的张力,患足长期处于被动跖屈位,最终就会导致脑卒中后足下垂的发生[4]。足下垂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尤其是在步行能力方面,因此如何有效治疗足下垂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该文选取了衡水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雷火灸联合康复训练的方法治疗,取得了显著临床效果,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衡水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96年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上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且初次发病,病程在1周到10个月之间;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伴有严重心脏病、恶性肿瘤、精神疾患等严重疾病而不能耐受常规康复训练的患者,以及有明显康复治疗禁忌症的患者除外。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1岁~75岁,平均年龄(57.8±1.9)岁,病程7天至6个月,平均病程(3.8±0.7)个月;治疗组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43岁~79岁,平均年龄(61.2±2.1)岁,病程10天至8个月,平均病程(4.2±1.1)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资料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应基础药物治疗,包括降压、降糖、营养神经、扩血管等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偏瘫Brunnstrom分期制定针对性康复训练内容,软瘫期的患者主要防止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给予正常感觉运动刺激、诱导主动运动、避免并发症及继发性损伤,训练内容主要为床上翻身、良肢位摆放、呼吸训练、关节被动活动训练、肌力训练、坐位及平衡训练、站立训练等。痉挛期患者主要以降低肌张力、改善痉挛状态、提高分离运动为主,训练内容为抗痉挛体位摆放、体位转换、躯干肌牵伸、立位平衡、步态训练、重心转移、坐位骨盆分离训练、言语及吞咽训练等。恢复期患者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主,康复内容主要包括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四肢协调训练、进食、转移、穿脱衣、如厕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项目。关节活动度训练时把患者的踝关节背屈及外翻作为远端关节点进行控制,以达到缓解下肢伸肌痉挛的目的;同时进行反复收缩运动,嘱患者配合医师完成跟腱的牵张活动;进行胫前肌的收缩活动训练时,治疗过程中可增大阻力反复牵张2到3次,以增强其肌力、提高协调能力。训练时应用的主要康复技术包括Bobath技术、PNF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等。康复训练每日2次,每次1小时。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雷火灸治疗,雷火灸所用艾灸条的具体成分为艾绒125 g,沉香、乳香、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 g,麝香少量,除艾绒外,中药均研细末,混匀,置于桑皮纸上,卷成直径约1.5 cm的柱状艾条。雷火灸具体施灸方法为:选取神阙、双侧足三里穴,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采取棒式悬灸[5],将药棒的顶端点燃,对准患者治疗穴位,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进行施灸,以患者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感为宜,以患者感觉温热且局部皮肤稍起红晕为度[6]。每日1次,每次30分钟。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6周。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治疗结束后参照Garceau标准来评价临床疗效[5]。优:无足内收、内翻畸形情况;良:踝关节的功能良好,有轻微足内收、内翻畸形;可:患者轻度跛行,可见明显足内收、内翻畸形;差:患者跛行,足内翻、内收畸形明显。其中“优、良”类患者为显效,“可”类患者为有效,“差”类患者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显效+有效+无效)×100%。

(2)采用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评定方法[6]进行踝关节全范围活动度评定,踝关节正常背屈活动范围为0°~15°,跖屈活动范围为0°~50°,全范围活动度为踝关节背屈与跖屈活动范围之和。测定的关节活动度越大表示踝关节活动范围恢复越好[7]。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2检验。<0.05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经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2%,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的比较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主动关节活动度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的主动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主关节活动度评定的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主关节活动度评定的比较(± s)

组别例数时间AROM(度) 对照组50治疗前5.27±2.13 治疗后11.48±3.06 治疗组50治疗前5.32±2.27 治疗后20.19±2.64

3 讨论

足下垂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步行能力,导致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目前认为,中枢神经功能受损所导致的下肢痉挛、协调性差以及整体姿势异常是足下垂形成的重要原因[8]。人体的姿势控制需要中枢神经的控制,脊髓与大脑皮质内的调节中枢共同调控人体的各个肌肉,相互协调又相互拮抗的完成肢体运动。由于脑卒中患者大脑皮质受损,高级中枢(大脑皮质)不能有效控制低级中枢(脊髓)产生的兴奋,从而导致某些肌群的过度兴奋,最终形成了脑卒中患者特有的偏瘫模式,其中就包括患者的踝背屈肌肉张力异常增高,而肌力降低,踝关节屈、伸力量不平衡,小腿三头肌处于痉挛状态,同时抵消了踝背屈肌的力量,最终导致足下垂的发生[9,10]。部分专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后提出,痉挛不只是中枢神经失去对低位中枢的控制,也与肌肉纤维和肌腱的物理特性改变有关,而且很可能与制动有关[11,12],因制动会引起肌肉、肌腱和结缔组织被动和主动特性的改变。若小腿三头肌持续痉挛得不到牵伸而致跟腱挛缩,会使可逆性足下垂转变为不可逆性足下垂,从而影响患者的正常运动和生活。从中医角度来讲,足下垂的产生不外虚实两端,一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气血化生乏源,气血运行失畅,经络经气运行不畅,四肢关节失于濡养,最终导致废痿不用[13],二是由于气血瘀阻,经气运行不畅,四肢关节废痿不用。因此治疗足下垂,中医可从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等方面着手。目前已有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研究足下垂的缓解方法。有人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运动贴布来治疗足下垂[14],有人利用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来缓解脑卒中后足下垂,还有人用踝关节训练器结合运动疗法、局部注射肉毒素、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等多个角度进行治疗[15-18],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原理不外乎平衡协调踝背屈的主动肌与拮抗肌,从而改善患者踝关节的功能活动。同时众多中医学者也从平衡阴阳针结合电针治疗[19]、醒脑开窍针法[20]、调跷通督益髓法[21]等方面研究,发现从调和阴阳、活血化瘀、补益气血等方面均可不同程度改善患者足下垂。

灸法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外治法的一种,而雷火灸即在原来雷火针灸实按灸的基础上,通过改变用法而形成的一种施灸方法,雷火灸是以针灸学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根据中医学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艾灸条为多种药物及艾绒配制而成,艾灸条点燃之后在特定穴位上施以温灸。艾灸条中药物为沉香、乳香、羌活、干姜、穿山甲、麝香,其中沉香、乳香两味药物行气止痛,羌活散寒除湿止痹痛,干姜温中散寒,穿山甲活血祛瘀通经,麝香芳香开窍、活血止痛,以上药物以艾绒为燃烧介质,悬灸于人体相应穴位,从而起到祛风除湿、温通经脉、活血通络之功效。经研究证实,雷火灸有良好的循经温热作用,其强大的火热力及其红外线辐射力,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循经感传、通导经络的作用,从而起到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活络止痛等功效。在温热效应的基础上,雷火灸还有强大的抗炎、镇咳、祛痰、平喘、镇痛、止呕、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从而广泛的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疾病等多个领域,均起到了明显疗效[22]。目前雷火灸的应用日益广泛,如输尿管结石术后的疼痛[2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4]、产后宫缩痛[25]、腰椎间盘突出[26,27]、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28]等疾病的缓解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效果。因雷火灸操作简单方便,副作用少,施灸时患者不存在疼痛、酸胀等不身体适感,药物燃烧时的香味患者也容易接受,在祛寒邪、升阳气、通窍、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下增强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雷火灸不仅适用于某些疾病患者,同时适用于亚健康人群。

神阙穴及足三里穴位为中医针灸常用穴位,中医学认为,脐是先天与后天的结蒂与气舍,存在于中焦、下焦两者之间,也是肾间的动气之处。脐中为任督中的神阙穴,相较于周身其他部位结构,神阙穴皮下无脂肪组织,拥有最薄的表皮角质层,并且不具有较强的屏障功能,因此,雷火灸后药物容易穿透,更容易循经弥散,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清代王宏输的代表著《医学源始》中讲到:“人之始生,生于脐与命门,故为十二经脉始生,五脏六腑之形成故也。”说明神阙穴与经脉脏腑密切相关,神阙经脉可主气血、络脏腑,沟通上下内外,并且有直接与间接两种形式。十二经脉直接与神阙相连,比如足阳明胃经下挟脐而下,足厥阴肝经别者过毛中上行入脐,足少阴肾经夹脐上行,足太阴之筋结于脐,手少阴之筋下系于脐,等等。间接联系,如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手厥阴心包经历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遍属三焦。因此神阙穴直接联系心、肝、脾、胃、肾,同时又通过经脉间的相互沟通联系心包、三焦,可见神阙穴联系人体范围之广,因此中医外治法多选神阙穴为作用穴位。足三里穴亦为中医常用穴位,足三里出自《灵枢•奉输》,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胃腑下合穴,五行属土,故为土中土穴,所谓土生万物,胃与脾相表里,故统治一切脾胃之疾患。中医来讲,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强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黄帝内经》中《灵枢•经脉》云:“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取穴足三里,既可补气养血,又可通络止痛。因此灸足三里可起到健脾和胃、补益气血、通经活络之效。

4 结论

该研究采用雷火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患者,康复训练中对踝背屈、跖屈肌肉均给予相应牵拉,扩大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同时锻炼胫前肌、比目鱼肌的肌力,增加患者自主活动踝关节的力量,在进一步的翻身起坐、站立、步行训练等活动中不断牵伸踝关节,均可持续刺激踝关节活动,使其受到正常应力,更加有利于患者足下垂症状的缓解。在康复锻炼的基础上,患者接受雷火灸治疗,穴位选取神阙、双侧足三里,取其温通经脉、活血通络之功,中西医结合,主动被动结合,不仅扩大关节活动范围,增加了自主活动力量,也在站立、行走模式中对踝关节进行有效刺激,从患者整体水平上提高了患者的站立能力、步行能力、平衡能力及协调能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患者更好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低成本的雷火灸治疗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同时,缩短康复治疗周期,大大节约了医疗资源,给医疗及社会带来极大的受益。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采用雷火灸联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可有显著的临床效果,改善踝关节功能的同时,提高了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因此,雷火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但该研究参与病例数尚少,评价指标有限,并且雷火灸的选穴、操作时间、灸量、操作流程等尚无统一标准,因此今后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深入研究雷火灸的疗效及作用机理。

[1]龚英,石国凤. 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中西医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疗养医学,2021,30(8): 808-811.

[2]Johnson W, Onuma O, Owolabi M, et al. Stroke:a global response is needed[J].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6, 94(9): 634-634.

[3]沈新培,夏清,杜玲玲. 三维步态在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节段协调性分析的应用[J]. 中国康复,2021,36(3): 144-149.

[4]李安琪. 脑卒中后足下垂康复研究进展[J]. 特别健康,2021(30): 283.

[5]Gareceau G J, Palmer R M. Transfer of the anterior tibial tendon for recurrent club foot: a long-term follow-up[J]. Journal Bone and Joint Surgery, 1967, 49(2): 207-332.

[6]王玉龙. 康复功能评定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7]Jeon H J, Hwang B Y. Effect of bilateral lower limb strengthening exercise on balance and walking in hemiparetic patients after strok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Science, 2018, 30(2): 277-281.

[8]李奎,李鑫,吴丹丽,等. 电子助行仪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J]. 中国康复,2019,34(12): 619-622.

[9]廖琳丹,刁尧,王姝,等. EGCG上调神经细胞自噬相关蛋白Beclin-l表达改善脊髓损伤后大鼠运动功能[J]. 解剖科学进展,2019,25(2): 180-185.

[10] 杜鑫,刘迪生,米尔艾合麦提江•吾拉木,等. 针灸在中风偏瘫后足下垂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表面肌电图的影响[J]. 世界中医药,2018,13 (11): 2851-2854.

[11] 赵涌琪.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效果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19): 4-6.

[12] 戎晓庆,姜迎萍. 脑卒中后足下垂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8): 105-106.

[13] 李润桥,文洪,冷云杰. 气冲冲阳穴组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观察[J]. 山西医药杂志,2021,50(3): 431-433.

[14] 柯秀君,潘巍一,葛俊胜,等.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运动贴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康复中应用价值[J]. 中国康复,2021,36 (5): 278-281.

[15] 单莎瑞,黄国志,曾庆,等.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6): 558-563.

[16] 曹金涛,陈红刚. 运动疗法结合踝关节训练器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临床疗效观察[J]. 东方药膳,2021(13): 26.

[17] 魏海棠,彭涛,杨露,等. 肉毒素局部注射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性足下垂的治疗效果观察[J]. 山东医药,2017,57(27): 55-57.

[18] 李伟利,仝林,章闻捷.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疗效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34(5): 569-572.

[19] 李娜,滕以亮,华明,等. 平衡阴阳针结合电针治疗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效果[J]. 中国保健营养,2021,32(10): 24-25.

[20] 付慧卓. 探讨醒脑开窍针法与康复训练联合用于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J]. 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8): 101.

[21] 李佳. 调跷通督益髓法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观察[J]. 中医中药,2020(20): 166.

[22] 冯群星,庙春颖,陈萍. 雷火灸的临床应用机理研究进展[J]. 浙江中医杂志,2017,52(7): 544-545.

[23] 巴蕊. 雷火灸干预在输尿管结石患者术后疼痛应用价值分析[J]. 中医中药,2021(3): 118.

[24] 范良,卢保强,陈荣,等. 雷火灸辨证取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8): 861-864.

[25] 何丹,朱子花,喻淑玲,等. 雷火灸治疗经产妇产后宫缩痛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2021,36(5): 796-798.

[26] 余宇倩,蔡娴珊,何宇峰. 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腰背痛的临床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21,40(4): 458-463.

[27] 丁江浩,江文星,林智玲. 督脉雷火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1): 86-88.

[28] 郑婷,张小霞,杨小洁. 雷火灸配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6): 905-906.

Clinical Effect of Thunder Fire 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Foot Ptosis after Strok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under fire 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the treatment of foot ptosis after stroke.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ith foot ptosis after stroke admitted to the Sixth People's Hospital of Hengshui City from June 2016 to June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with 5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th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thunder fire moxibustion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clinical effect of foot ptosis and the change of joint range of motio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After treatment, the clinical effect of foot ptosis in both groups was obvious,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active range of ankle motion of the two groups was improved, and the active range of ankle motion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0.05).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under fire 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the treatment of foot ptosis after stroke is significant,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thunder fire moxibustion therap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stroke; foot ptosis; range of joint motion

R493

A

1008-1151(2022)02-0070-04

2021-12-19

雷火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足下垂的临床研究(2019355)。

史镇平(1983-),男,衡水市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从事针灸推拿相关工作。

猜你喜欢

雷火踝关节康复训练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雷火灸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天佑中华·雷火迎春
沼泽地边的雷火与荠叔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