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亲性降黏剂合成及性能评价

2022-04-28伍晓妮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22年1期
关键词:黏剂稠油采收率

伍晓妮

(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辽宁盘锦 124010)

稠油中胶质含量和沥青质含量高,导致原油黏度高,流动困难[1–2]。目前,国内外稠油油藏开发主要为稠油热力开采,技术日益成熟,但存在投资高、对井下状况要求高等问题。因此,稠油开发技术人员开始研究稠油冷采降黏技术。稠油降黏技术包括掺水溶性乳化降黏、掺有机溶剂降黏、掺油溶性降黏剂降黏等,其中水溶性乳化降黏和油溶性降黏剂降黏技术经济价值较好。水溶性乳化降黏技术能较大幅度降黏,且使用最经济,已在国内各稠油油田广泛应用,但乳状液稳定性差,O/W乳状液腐蚀井筒及管材,稠油聚并黏度反弹;油溶性降黏技术能够克服乳化降黏技术的缺点,但成本高、降黏波及范围有限,国内主要应用在管道运输方面,在采油工艺中的应用则处于起步阶段[3–4]。

针对上述问题,研制出一种两亲性降黏剂,兼具油溶性及水溶性降黏剂特性,可以实现地层深部静态乳化降黏驱油,降低降黏成本。通过对油溶性表面活性剂改性合成A剂,在A剂中加入水溶性多功能降黏高分子L剂,A剂极易渗透到稠油中,油滴溶于稠油的同时可将功能性高分子带入稠油中,捋直剪断长链烃类物质;L剂中存在大量的苯环可以有效削弱π–π作用,分散沥青质和胶质,同时,表面活性剂基团SSS、AMPS可降低界面张力,实现稠油的大量乳化,从而实现稠油静态降黏及防止聚并黏度反弹。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仪器及试剂

实验仪器主要为电动搅拌器、乌氏黏度计、玻璃恒温水浴、电导率仪、高温高压老化罐、三口瓶、温度计、滴液漏斗等。

实验主要试剂为偶氮二异丁腈、丙烯酸钠、1–丁烯苯、丙烯酸十二脂、对苯乙烯磺酸钠、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环己烷、丙烯酰胺、氯化钠、Span80、Tween60、无水乙醇、正丁醇、正己醇、煤油等。实验用油为中石油冀东油田某区块普通稠油,50 ℃时黏度为261.7 mPa·s。

1.2 两亲性降黏剂的合成

两亲性降黏剂具体合成步骤:①在三口瓶上安装搅拌器、温度计等装置;②取油溶性单体A剂(1–丁烯苯、丙烯酸十二脂),置于反应器三口瓶内;③将0.1 g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溶于3.00 mL蒸馏水中,平均分成三份;④在三口瓶中加入水溶性单体L剂(丙烯酰胺、丙烯酸钠、对苯乙烯磺酸钠、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溶液37.5 g、蒸馏水44.00 mL;⑤开动搅拌,水浴加热至65 ℃,加入第一份引发剂,待完全溶解后用滴液漏斗滴加油溶性单体,调节滴加速度,先慢后快,慢慢升温至70 ℃,在70 ℃时反应1 h后加入第二份引发剂;过1 h后再加入第三份引发剂,2 h内将5.00 mL单体加完;⑥在70~72 ℃保温10 min,缓慢升温至75 ℃,保持10 min,再缓慢升温至78 ℃,保持10 min,再缓慢升温至80 ℃,保持10 min;⑦停止反应,撤掉水浴,自然冷却至40 ℃,停止搅拌,出料即得两亲性稠油降黏剂L–A(以下简称L–A剂)。

2 两亲性降黏剂性能

按照中国石化Q/SH1020 2193–2013《高温稠油降黏剂通用技术条件》的标准评价L–A剂对冀东油田L1块的降黏效果。配制质量分数为1.0%~9.0%的降黏剂溶液待用,将油样分别与不同质量分数的降黏剂溶液按7∶3混合,放入60 ℃的恒温水浴中,1 h后取出、低速搅拌使之成为均匀分散体,测其黏度(剪切速率9.3 s–1条件下)。

2.1 单体对乳液聚合降黏剂的影响

通过改变油溶性单体A剂(1–丁烯苯、丙烯酸十二脂)与水溶性单体L剂(丙烯酰胺、丙烯酸钠、对苯乙烯磺酸钠、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的比例,制备出不同的两亲性降黏剂样品,原料配比见表1。从实验结果可知,1#样品不溶于水,无法有效降低原油黏度,因为油溶性降黏单体引入能够增强聚合物亲油性,但过多的油溶性降黏单体引入使聚合物水溶性降低;6#样品溶于水,但降黏率降低,是因为过多的水溶性单体引入使L–A剂亲油性下降,甚至失去降黏效果[5]。从降黏效果和水溶性结果来看,油溶性降黏单体与水溶性单体之比等于3∶1时,降黏效果最好,降黏率可达72%。

表1 不同单体比例降黏剂的降黏效果

将L–A剂水溶液放入高温高压老化罐,再置于120 ℃恒温箱内高温老化3 h以上;将原油样品与老化后的降黏剂水溶液按照设计质量分数和比例混合,用电动搅拌器搅拌后,在60 ℃下测定体系黏度,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单体比例降黏剂的耐温降黏效果

为确定高温老化后温度改变对L–A剂的性质是否产生影响,对降黏率的保留率进行计算,进一步评估降黏剂的抗温性能。按照所测定高温处理后高温稠油降黏剂的降黏率,其保留率按式计算。

式中:k为降黏保留率;f0为高温稠油降黏剂耐温前降黏率;1f为高温稠油降黏剂耐温后的降黏率。

从高温老化后L–A剂降黏率保留率可以看出,L–A剂在高温条件下具有很好的耐温性能。综合考虑降黏效果及降黏率保留率,两亲性降黏剂复配最优配比为A剂与L剂比例为3∶1(表3)。

表3 降黏剂的降黏保留率

2.2 性能评价

2.2.1 质量分数对降黏效果的影响

将最优配比的L–A剂在80 ℃条件下配制成质量分数为0.5%、1.0%、1.5%、2.0%、3.0%、4.0%、5.0%的溶液后,分别放入60 ℃的恒温水浴中,恒温1 h。称取140 g稠油置于烧杯中,再加入60 g配制好的降黏剂溶液,放入60 ℃的恒温水浴中,恒温1 h,取出后低速搅拌,使之成为均匀分散体,测定混合乳状液的黏度,并计算降黏率。从表4可以看出,随着降黏剂质量分数的增加,原油黏度逐渐降低,但随着质量分数的增加,降黏幅度减小。

表4 不同质量分数降黏剂的降黏效果

2.2.2 温度对降黏剂效果的影响

在稠油中加入3.0%的L–A剂,测定该油样在不同温度下的黏度,并与原油黏温曲线进行对比。如图1所示,随着温度升高,加入降黏剂前后原油黏温曲线均呈现逐渐降低且趋于平稳的趋势,但加入降黏剂后的黏度曲线下降幅度大。因为温度升高后,原油体积膨胀,胶质、沥青质等组分分子间距离增加,相互之间作用力减小,部分中间相态的碳氢化合物在高温下由液相变为气相,使得原油密度减小,其黏度也随之降低[6]。

图1 加入两亲性降黏剂前后原油的黏温曲线

2.2.3 不同矿化度地层水对降黏剂的影响

在温度为50 ℃,L–A剂用量为3.0%时,评价不同矿化度地层水对降黏剂的影响。如图2所示,地层水矿化度从0增加到30 000 mg/L时,黏度在65.2~78.6 mPa·s之间波动,说明地层水矿化度对L–A剂的降黏效果影响不明显。由于L–A剂的分子中有AM与AA亲水基团结构,地层水中的阳离子对其影响较小,因而该降黏剂具有良好的抗盐性能[7]。

图2 地层水矿化度对降黏效果的影响

2.2.4 自然沉降脱水率效果评价

取配置好的L–A剂稠油降黏分散液20.00 mL,分别迅速加入具塞量筒或具塞刻度试管中,然后在60 ℃的恒温水浴中静止放置60 min,读取量筒下部脱水体积V,结果按式计算:

式中:S为自然沉降脱水率;V为稠油乳液静止后的脱水体积,mL;6为20.00 mL稠油乳液的含水量,mL。

按照要求,取配置好的稠油降黏分散液20.00 mL倒入量筒中,密封后放入恒温50 ℃水浴中,静置60 min后,取出。

配制质量分数为1.0%、3.0%、5.0%、7.0%、9.0%的稠油降黏分散液,分别取20.00 mL迅速倒入具塞量筒中,密封后放入恒温60 ℃水浴中,静置60 min后取出观察读数。结果显示,不同质量分数下稠油降黏分散液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脱水,这是由于L–A剂降黏机理不同于常规的乳化降黏剂,属于高分子悬浮分散性降黏机理,因此自然沉降脱水率较低。

2.2.5 常规稠油降黏剂性能对比

将所合成的L–A剂和非离子型降黏剂、阴离子型降黏剂性能进行对比。

(1)降黏效果对比。将两亲性降黏剂与非离子型降黏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吐温–80、阴离子型降黏剂石油磺酸盐(WPS)和烷基硫酸钠(SDS)降黏效果进行对比(表5)。从不同降黏剂降黏效果对比可以看出,L–A剂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对冀东稠油具有良好的降黏性能,超过一定的质量分数后降黏率达到70%以上,非离子降黏剂吐温–80对冀东稠油降黏基本无效。

表5 不同质量分数的降黏剂降黏效果

(2)耐温性能对比。将L–A剂与非离子型降黏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吐温–80、阴离子型降黏剂石油磺酸盐(WPS)和烷基硫酸钠(SDS)在120 ℃条件下降黏保留率进行对比(表6)。

表6 不同质量分数的降黏剂降黏保留率

由表6可知,在高温条件下,各种降黏剂降黏保留率不同,两亲性降黏剂表现出良好的抗温性能,甚至降黏效果超过常温,这是由高温后降黏剂的增溶作用造成的。

综合五种降黏剂的降黏效果和高温老化后的降黏保留率可以看出,合成的L–A剂具有良好的降黏效果,高温作用后仍然保持良好的性能,甚至高温降黏效果超过常温降黏效果[8–14]。

3 两亲性降黏剂提高采收率

为了验证L–A剂的驱油效果,开展了室内物模实验。实验用油为X1–23原油(脱水);实验模型为石英砂填充人工岩心,岩心长30.00 cm、直径2.54 cm;实验条件:65 ℃、3.0%的L–A剂。实验步骤为:①按要求制作好人工岩心后用渗透率仪测定渗透率,测得空气渗透率为494×10–3μm2,岩心抽成真空后进行污水(去除溶解气)饱和岩心,获得岩心孔隙体积为44.25 mL;②饱和油时,注入泵速度为0.25 mL/min,饱和油驱出水量为48.00 mL,油饱和度82.49%,饱和油完成后,测得压差与注入倍数的关系(图3);③饱和油完成之后,先进行水驱,泵注入速度为0.25 mL/min,含水到98.8%时暂停水驱,此时原油采收率为30.1%,然后注入L–A剂13.50 mL,浸泡24 h后再进行水驱,含水到98.5%时结束水驱,整个物理模拟实验结束,测得采收率与产出倍数的关系(图4)。由图可知,注降黏剂后再注水,最终采收率为36.2%,相比单一水驱,采收率提高6.1%,表明注降黏剂能够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

图3 饱和油压差与注入倍数的关系

图4 采收率与产出倍数的关系曲线

4 现场应用

冀东油田某区块属于复杂断块油藏,主要含油层系为Es32+3Ⅲ小层,平均孔隙度17.4%,平均渗透率为256×10–3μm2,原油密度为0.92 g/cm3,50 ℃时地面原油黏度为261.7 mPa·s,为中孔中渗普通稠油储层。多年注水开发后,存在主要问题为:①井组注水压力高,油井供液能力差;②注采井组之间稠油聚集,注入阻力大、油水流度比小,导致无法建立有效驱替。地层原油黏度大,流动困难,注水阻力大,注入水波及范围小,注入水聚集在近井地带,导致注入压力过高。针对区块地质、油藏及开发特征,选取X1–23井进行降黏试验,优化设计降黏剂注入方式、用量及注入程序等施工参数:3.0%的降黏剂600 m3+顶替液30 m3,注入速度15~20 m3/h,注入时间2 d,注入方式为油管注入,焖井7 d后放喷生产,初期日产油20 t,有效期内平均日增油10 t,有效期内累计增油950 t。与常规稠油冷采开采方式相比,降黏增油效果较好。

5 结论

(1)合成复配了两亲性降黏剂L–A,评价了不同质量分数的两亲性降黏剂对冀东油田L区块的稠油降黏性能:降黏剂用量为3%时,降黏率达76.6%,且随着质量分数的增加,降黏率呈上升趋势。将两亲性降黏剂与非离子型降黏剂、阴离子型降黏剂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两亲性降黏剂具有良好的降黏性能和抗温性能。

(2)开展了L–A剂物模驱油实验,注L–A剂后再注水,最终采收率为36.2%,相比单一水驱,采收率提高了6.0%,这表明注降黏剂能够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

(3)现场开展了1井次的降黏驱油试验,降黏增油效果显著,单井周期增油950 t,为断块稠油油藏经济有效开发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猜你喜欢

黏剂稠油采收率
相变换热技术在油田稠油开采中应用
稠油热采区块冷采降粘技术应用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玉米酒精粕基木材胶黏剂的制备及其性能
胶黏剂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中的应用
稠油降粘的有效方法探讨
克拉玛依稠油MOA基质沥青改性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