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湖杂技的传承与创新策略探究

2022-04-28孙贝宁

当代体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杂技艺术文化

孙贝宁

“建湖杂技”是中国南派杂技的代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因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浓厚的历史底蕴,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建湖杂技”的发展却屡屡碰壁,遭遇瓶颈。新事物的产生与发展和旧事物的传承与发扬并非那么泾渭分明,创新往往是传承过程中的潜移默化,水到渠成。本文以传统杂技的局限性出发为研究点,研究“建湖杂技”如何吸取传统杂技的经验去传承,去创新,如何兼顾二者,在传承中开发全新创作思路。

新時期传统技术文化的发掘和大众生活质量的提升,对于杂技节目的审美需求尤为关注。杂技演员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在发掘传统技艺的同时,还应结合当下元素创新表演技能,实现杂技演绎的艺术创新力。文化的传承,不仅可以让今人接续前人,而且可以让后人连接当今的思想。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在国家正确的指导理论下创新发展,希望能够让逐渐暗淡的“建湖杂技”再次成为舞台的亮点。

1 传统杂技的传承方式及价值

1.1 传统杂技的传承方式

(1)杂技的动态传承方式。杂技的文化传承,由理论教学与技术教学两个部分构成。杂技的动态传承,就是借助杂技表演的空间形式、教学渠道等动态化模式,实现对杂技文化的传承。作为传承时间较久的杂技文化,大都是通过现场动态教育方式实现的,包括初期的班社传承、师徒传承及社会传承三种方式。

第一阶段为班社传承,这是初期阶段使用较多的传承方式,该阶段杂技的传承主体以班社、家庭构成为主要演出单位。以“建湖杂技”为例,初期组成由12个知名的杂技演员、魔术师构成,并采用露天演出、公园场所等公共区域,向民众展示杂技技术,采用流动、巡回式杂技表演方法。这种杂技的传承与发展,大都是带有家族色彩,并通过中、青、老年为基础进行传承,实现代杂技文化的传播,杂技演出主体相对较为固定。

第二阶段为师徒传承,这种杂技传承模式,在当前传统技术文化传承依然流行,并以契约的形式不断完善。这种传承方式以杂技的生命存在为基础,传承方式有两种方式,分别是师带徒、口口相传的方式或耳濡目染的接收到杂技艺人表演,而掌握相应的杂技技能。这种传承方式,由接收人不断学习新的杂技技能,并完善总结,实现对杂技的创新与传承。

第三阶段为社会传承,这种杂技传承方式,大都体现在教学为主题的杂技传承方式。常见的社会传承模式,由以团带班及院校教学两种渠道,杂技团的传承以团带班为主,属于新型的杂技人才培育模式,并在全国杂技行业广为推广。院校教学作为正规化的技能培育模式,多数艺术类院校均开设有杂技班,如国内较为知名的吴桥杂技、北京杂技专业学校等,为杂技产业培育出大量的优秀技能人才。

(2)杂技的静态传承方式。这种传承方式借助文字、石刻及绘画等方式,实现对固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杂技文化传承的辅助方式。由静态化的杂技传承,传播者实现对不同区域杂技的传承与创新。

第一阶段为石刻方式。较为常见的杂技表现方式,国内多数文化景区存在的石刻崖画及石刻画等,雕刻的杂技图案惟妙惟肖,犹如动态演绎一般。如知名的内蒙古的乌兰结拉嘎第三组岩画“赛马”,四川扬子山汉墓石刻“杂耍”,这些雕刻的石画形象展示了杂技的表演场景。后人在研究这些雕刻画后,分析并掌握杂技的传承和发展脉络、杂技与生活演绎的场景等,使得后人对杂技的表现形态一目了然。

第二阶段为绘画方式。不同地区描绘的历史画册中,其中就有杂技表演的场景,这部分绘画极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如知名的甘肃敦煌壁画“太子相扑图”,宋代“杂技戏孩图”“太子习武壁画”等,民众从杂技绘画中,直观了解杂技的发展阶段及技术水平。

第三阶段为文字方式。国内最早记载的杂技历史资料及文献材料,如《史记》《汉书》《后汉书》《太平御览》等,形象展现出不同时期的杂技发展阶段,及技能表现形式。从清朝记录的杂技历史文献来分析,文字描述方式较为完整记载了杂技的动态演化过程。

1.2 传统杂技的价值

(1)杂技的文化价值。杂技作为国内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艺术性、价值性和经济性。杂技的历史起源较久,并形成独特化的个性特征,是国内民族文化传承的奇葩。杂技在为观众提高观赏的同时,惊叹演员的艺术演绎,同时杂技的高难度动作,如蹬、顶、抛、接、攀、举、转、踢以及口技、柔技、气功等,都已从单纯的技巧逐步转化为艺术,具有一定的审美作用。

(2)杂技的品牌价值。杂技作为为大众提供精神娱乐的演绎方式,以惊人的功夫和精湛的表演技能,陶冶着人们的艺术情操,并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从历史角度分析,不同类型的杂技在演绎与创新中,形成品牌化的文化艺术,如“建湖杂技”多次到国外参加专项演出,将杂技文化传播至四大洲二十多个国家,使得海内外对于国内的杂技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3)杂技的社会价值。杂技作为服务大众的精神食粮,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同时,杂技又是国际交往的友好使者,它不受语言与地域的限制,往返于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加深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促进了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杂技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所体现的社会价值更是毋庸置疑。

2 “建湖杂技”的传承与发展局限

从近些年“建湖杂技”的从业技能型人才分析,整体人才呈现减少趋势,杂技从业者的意愿持续降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建湖杂技”的传承与发展、创新,不利于传统杂技文化的发展。

2.1 杂技市场的人才稀缺

演员的黄金职业生涯大多数是十六岁到三十岁之间,相较于其他行业,职业生涯较短,而且演员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必须从小进行训练,前期的准备时间较长,接受的文化教育较少,在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段过去之后,如何谋生也是一大问题,这就导致了杂技演员后继无人的现象产生,杂技市场人才稀缺且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2.2 杂技训练的管理体系不规范

许多民间杂技演绎形式较为随意,训练场所大多比较简陋,面对高危险高强度的训练,简陋的环境以及破旧的设施无法保障演员的安全,而且演出团大多数是不规范的小集体,不受管制,没有成熟的管理体系,演出团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到各处演出赚取的演出费,导致大部分的民间艺人没有固定的生活保障和稳定的收入,接活动的多少成了收入高低的直接影响因素。

2.3 杂技的教育体系局限

大多只注重演员技术技巧的训练,日复一日的机械化训练让演员逐渐忽略表现力,感染力的培养,作为一名合格的演员要对自己参演的作品进行二次创作,而內心精神世界的匮乏对于再次创作造成了阻碍,仅靠单纯的技术技巧是无法赢得观众的掌声,技术的基础不可或缺,但演员的情感表达才是锦上添花。

2.4 杂技演出形式较为局限

杂技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扎实的腰腿顶功技术、险中求稳,动中求静的表演、古朴的工艺美术与形体技巧的巧妙结合等。这就容易造成观众对于此类节目的审美疲劳,观众不买账,杂技团的收益自然下降,这也是导致杂技发展受限制的一大原因。

2.5 新颖的艺术形式挤压传统艺术的市场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科技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年轻人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之高,速度之快,留给传统文化的发展市场越来越被压缩,导致出现在人们眼前的都是快节奏的电影,电视剧等“快餐式”娱乐方式,传统的文化表演越来越远离人们的视野,最终成为“小众爱好”。

3 “建湖杂技”的传承策略

3.1 扩大生源地,寻求杂技人才

一是从前“建湖杂技”的演员大多从本地以及邻近地区招收,这就导致人才的局限,“建湖杂技”团队扩大寻找演员的范围,深入各地乡镇,探寻各处民间杂技团,挑选适合杂技演出的人才并且加以培养。与此同时,张贴招生广告,广泛接受群众推荐和其他杂技团队的选送,扩大选材途径,从根源上打通“建湖杂技”的传承路径。二是发挥杂技在院校教学中的作用,强化开设杂技专业院校的师资教学力量,通过配备专业化的杂技表演教学设施,配备高素质的杂技专业教师,夯实杂技演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构建完善的“建湖杂技”技能评估机制,定期对“建湖杂技”的实践效果进行分析,确保“建湖杂技”在人员培训、理论水平及实践的良性循环。

3.2 规范训练的管理体系

对演员的生活和训练进行规范化管理,形成生活训练一体化教育模式,同时升级训练的设施与道具,根据需要提供专门性的科学训练仪器,同时教练也需要熟知各仪器的使用方法与作用,进行科学的训练方式,摈弃对演员身体造成不可逆伤害的传统训练模式,进而保证杂技演员们的安全,减少演员身体健康的损耗,延长演员的演出寿命。

3.3 注重演员的文化教育

将文化课程教学也规划到训练的一部分内容中去,在加强技术技巧训练的同时,提升演员的文化素养,丰富演员的精神内涵,让演员在进行剧目的演出时不仅仅注重技术层面的呈现,更加注重对于作品的深层含义的理解,运用自己的理解对剧目进行“二次创作”,留下对观众产生精神启迪的更深层含义的作品。

3.4 搜集“建湖杂技”的文献资料,深挖“建湖杂技”的文化价值

推动“建湖杂技”的创新与传承,离不开“建湖杂技”的历史传承性和发展性。通过组织专业化杂技队伍,深度挖掘“建湖杂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文化特色,如抢救性的整理、搜集“建湖杂技”在民间的历史文物、实物、图片及文字等材料,还原“建湖杂技”的历史场景和文化特色。通过开展“建湖杂技”进校园的活动,“建湖杂技”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深受老一辈人的喜爱,因为眼花缭乱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青少年对于这种传统的演出形式不甚了解,有一部分人甚至从未听说。为我们“建湖杂技”在青年一辈人中的传承推广提供了新的思路,让孩子们能近距离地了解“建湖杂技”的表演形式以及传统意义,进而达到向年轻化人群推广的作用,为巩固“建湖杂技”和文化传承提供有力的历史佐证。

3.5 创立“建湖杂技”小剧场,提供固定演出的场所

“建湖杂技”作为盐城及江苏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特别是市场化运行体系下,“建湖杂技”作为区域品牌,应适应新时期市场需求。在打造精品节目的同时,抓住大型赛事及演出机会,将“建湖杂技”推广进入市场、进入大众视野。江苏省杂技团在建湖本地创建了“建湖杂技”周末剧场,以免费的形式进行惠民演出,剧场最多可容纳三千人次,这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推广“建湖杂技”这一艺术形式,每到周末,家长便会带孩子观看演出,达到了全民推广的目的。从小的耳濡目染会让这种艺术形式更加深入人心,以达到代代传承的效果。

4 “建湖杂技”的创新策略研究

4.1 剧目艺术形式创新,打造精品剧目,赢得观众掌声

“建湖杂技”要适应新形势下主体消费群体的变化,及审美作用的演化,不断研发、创新杂技的剧目类型,打造精品剧目。例如近几年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打造的音乐杂技剧《猴·西游记》享誉中外,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巧妙融合,光怪陆离的故事情节加上变化多端的舞台场景,为这个剧目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在美国林肯艺术中心进行商演且高达二十七场,之后“建湖杂技”团队带着这个全新剧目先后赴三十多个国家进行演出交流,赢得了一致好评,“建湖杂技”也成为了进行文化输出的一张响亮名片。

4.2 剧目内容创新

“建湖杂技”要想做大做强,除了特色化的表演技术外,还应做好杂技的内涵挖掘,实现品牌的文化拓展。应该摒弃传统杂技的呈现方式,旧的模式以各种高难度技巧以及诙谐动作引得观众哄堂。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全民普及,人们基本素质提高,在观看作品时,精妙的场景、酷炫的动作固然重要,但人们更需要的是精神层面的需求,是剧情背后的深刻含义以及渊源,还有在剧情结束后留给观众的思考与感悟,这才是真正能够撼动观众内心,流传千古的优秀作品。

4.3 传播形式的创新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同样,以年轻消费群体为主的娱乐化需求,逐步走向线上发展渠道,许多软件应运而生,“微博”“抖音”“快手”等信息平台应接不暇,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建湖杂技”要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深度挖掘自媒体与传统杂技的切入方式,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进行传播推广,打出属于自己的品牌,扩大市场,达到向年轻群体普及的目的。

4.4 周边文创产品推广

目前各种文创产品层出不穷,但容易陷入创作的禁锢思维,雷同化现象逐渐严重,例如“书签”“水杯”“背包”等一系列文创产品无法抓住消费者的心,也无法达到推广宣传的真正目的。产品的设计一定是要根据艺术形式的本身内涵作出独一无二的产品,参考故宫的“千里江山无火香薰”,这便是根据故宫的藏品《千里江山图》设计的一款香薰,造型仿照《千里江山图》中起伏巍峨的高山,气味也是以营造图中的氛围为设计灵感设计的。“建湖杂技”也可以以经典的造型或者场景为基础打造独一无二的文创产品,吸引年轻消费者购买,从而达到推广传播的作用。

5 结束语

“建湖杂技”这一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归功于其表演形式的独特性。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的快速流通,艺术形式的更迭,使得这一作品的市场逐渐压缩且高龄化,只有抓住大数据时代的机遇,运用新兴的演出模式对这一传统艺术形态进行改造和创新,才能在当今艺术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

(作者单位:南京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杂技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高空杂技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空中杂技师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老鼠演杂技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