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们都值得被铭记

2022-04-28

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 2022年4期
关键词:钱学森疫情

经常听到有人问一个问题:过清明节的意义在哪儿?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清明不仅仅是为了祭奠祖先和亲人,也是为了缅怀先贤和英雄。铭记过去,才能让我们展望更好的未来!

清明节快到了,我带你去一个地方。

妈妈,我们要去哪儿?

我们去祭拜英雄,你看,他们都是在卫国戍边中牺牲的烈士。

他们是祖国的界碑

2020年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非法越线、率先挑衅、暴力攻击中方交涉人员,蓄意制造了加勒万河谷冲突。

我边防军战士李确祥和陈祥榕等紧急出动前去处理。李确祥问年轻的战友:“要上一线了,你怕不怕?”

陈祥榕回答:“使命所系,义不容辞!”

他们赶到前沿后与对手殊死搏斗,坚决逼退越线人员。陈祥榕在日记中自豪地写道:“面对人数远远多于我方的外军,我们不但没有任何一个人退缩,还顶着石头攻击,将他们赶了出去。”

宁洒热血,不失寸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边防官兵对外军的暴力行径予以坚决回击!

作为到达现场的我军最高指挥官,祁发宝团长身先士卒,冲在了最前面,如网友评论的,他不是喊“给我上”,而是说“跟我来”。

冲突中,驻守边关长达18年的祁发宝团长被打成重伤,左前额骨破裂,伤口有十几厘米长。但被救出后,刚包扎伤口,他一把扯掉头上的绷带,还想起身往前冲。

战士肖思远突围后又义无反顾返回营救战友,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

“走在喀喇昆仑,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这是肖思远的战地日记也是他一生的荣耀。

在前去支援战友的途中,王焯冉为了救助在河中遇险的战友,他的一只脚被卡在了水下巨石缝中。千钧一发之际,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你先上,如果我死了,照顾好我老娘!”

陈祥榕是盾牌手,历来都冲在前面。冲突那天,他跟随营长陈红军,冲进包围圈去救被困的团长,而营长也很快陷入重围,他们奋力反击。

清理现场时,有人发现,一名年轻战士紧紧抱着陈红军,保留着护住营长的姿势,他就是年仅19岁的陈祥榕。

陈祥榕牺牲后,部队问英雄的母亲,你们家有没有什么困难?

像泥土一样淳朴无华的母亲流着泪说:“我没有什么要求,只想知道我儿战斗的时候勇不勇敢。”

边防战士们把自己当做界碑,用脚步丈量国土,用生命捍卫家园,经过风与雪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滤去所有的浮躁与世俗,洗尽万千铅华,只留一颗初心,只剩下对这个国家、这片土地无比清澈的爱,无比纯粹的初心。

正是有这样一群人保家卫国,我们的生活才能这么安宁,他们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一群又一群平凡的人,在危难中挺身而出,在重压下义无反顾。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新冠抗疫中牺牲的烈士。

他们是抗疫的先锋

他的好,患者都记得

新冠肺炎疫情悄然来袭,迅猛扩散。紧邻武汉的孝感市疫情严峻。黄文军所在的孝感市中心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发热门诊人满为患。作为医院呼吸内科的技术骨干,黄文军勇挑重担,不仅在两个科室接诊,还要参与查房及全市新冠肺炎的会诊。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申请去隔离病房,听从组织安排!”疫情暴发之后,他向组织写下“请战书”。

一组数据,见证了他的付出:1月23日,呼吸内科门诊量351人次,黄文军看诊109人;1月25日,呼吸内科门诊量151人,黄文军看诊66人。

“疫情发生早期,人们对这个新的病毒和疾病认识非常有限,防护物资也严重不足。”孝感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刘晓安说,战斗在一线的黄文军,一方面像陀螺一样连轴转,一方面又因为防护物资缺乏,只有简单防护。

1月26日,黄文军到云梦县等地巡诊,忙到深夜。

27日零时30分,他回到家里,感到身体不适。当天上午,到医院做肺部CT检查,提示“双肺感染”。他带着遗憾离开战斗一线,居家隔离治疗。29日下午,经核酸病毒检测为阳性,他接受住院治疗。

意外接踵而至。2月3日下午,黄文军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的情况,经极力救治,2月4日仍无法缓解。病危之际,医院拟采取插管抢救。黄文军深知,插管治疗会增加同事们感染的风险。他艰难地撑着虚弱的身体,在一张纸上写下:不插管,我还好。

一切努力,终究没能挽回年轻的生命。悲痛之余,他的同事纷纷明志:“您倒下了,但我们会一直战斗到胜利的时候,疫情不退,我们不退!”

疫情在前,汉警当先

疫情暴发以来,身为汉正街共和社区片警的吴涌在岗位上连续奋战了60天。

有人见他眼圈发黑、眼睑发红,劝他歇歇。

“不能歇,不能歇,咱们赶紧把病人送去住院。”老吴带着患者前往医院办理入院手续,做核酸检测,楼上楼下跑得冒汗,返回派出所时已经天黑,饭点已过,只好泡了包方便面。

“我们多一分辛苦,群众就多一分安宁。”吴涌说。

3月19日,社区接连收到300份爱心蔬菜,隔天,政府发放的爱心鱼也到了。共和社区在家的居民有641户,每家一条,要挨家挨户送。而小区里很多门栋没有电梯,上下全靠爬楼。吴涌跑了一趟又一趟。有居民劝他:“哎呀,你也不年轻了,让小伙子们送呗。”吴涌说:“我怎么就不能送,要带头才行呢!”

3月22日,吴涌到卡点值守,碰到想违规外出的居民,他耐心地勸返。有居民到派出所报案,吴涌接到通知赶回派

出所接待,忙完后觉得不适才进了寝室休息。

“老吴,被子掉了,你冷不冷?”走进寝室的刘晓旭发现吴涌被子一角垂在地上,喊了一声,吴涌没有答应。

刘晓旭上前拾起被子,摸到吴涌的手,冰凉冰凉。一丝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他冲下二楼,喊道:“老吴病了!”5D6B7636-779F-464E-A414-9347C8D3C60E

几名同事冲了上来,发现吴涌没有呼吸和心跳,紧张的气氛突然弥漫——

“快,快叫救护车!”

“做心肺复苏,人工呼吸!”

按压胸腔,吹气,再按,再吹,刘晓旭不停地重复着心肺复苏的动作,急得浑身冒汗。

120医生很快赶来,仔细地检查了吴涌的脉搏、呼吸和瞳孔,叹了一声:“他已经走了。”

吴涌因公牺牲,终年51岁。

24日上午,在共和社区进出口处,社区群干、安保队员、志愿者还在有序地工作。

“要是吴警官在,现在肯定给我们安保队开晨会,然后到卡点来值守。”讲着讲着,大家突然一阵沉默……望着空空的小巷,有的同志眼眶一热。

正是有了这些英雄的舍生忘死,中国才能这么快控制新冠疫情。抗疫英雄的牺牲,国家不会忘记,我们也不会忘记!

他们真的好伟大啊!妈妈,为两弹一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我都记得呢!

让我们沿着先贤的足迹,去追寻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精神传承。

他们是勇攀高峰的筑梦人

我愿以身许国

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九三学社杰出领导人王淦昌,其身上集中体现了“两弹一星”精神,是老一辈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和九三学社的骄傲。

1925年,王淦昌考入清华大学,成为清华大学新学制第一届大学生。受学校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叶企孙、吴有训等名师的影响,王淦昌选读了物理学,从此开始了物理学的學习研究生涯。

“三·一八”惨案当晚,叶企孙对王淦昌讲道:“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这句话成为王淦昌走科学救国道路的原动力。“祖国应该更加强大,应该自立于世界之林”是王淦昌发自心底并且数十年来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

1930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王淦昌考取了江苏省官办留学生,前往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在德国取得博士学位后,27岁的王淦昌毅然选择回国。回国前,曾有人劝说王淦昌留在国外,王淦昌回答说:“现在我的祖国正在遭受灾难,我要回国去,为她服务。”这是他真实的心声,为了国家的富强,他一生都在为此奋斗。

王淦昌回国后,先后在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物理系任教。他在浙大一呆就是14年,直到新中国成立,进入中科院为止。教学之余,王淦昌克服各种困难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961年4月,已年过半百的王淦昌以“我愿以身许国”的赤胆忠诚,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参与领导研制原子弹的任务。从此以后,化名“王京”的王淦昌在即将拥抱诺贝尔奖时从国际科学界“消失”了。

“王京”和他的同仁们在一个碉堡、十几顶帐篷里,于风沙弥漫中争分夺秒,尽可能多地积累实测数据。年事已高的王淦昌不顾患有高血压的身体,不顾高原低气压和严寒的气候,身先士卒,长期奋战在一线。

1964年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里面倾注了王淦昌等无数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的心血和汗水!

为了研制核武器,王淦昌隐姓埋名17年,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以身许国”的诺言!

科学先辈赤子丹心

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十年后他成为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身在美国的钱学森和夫人蒋英便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早已下定决心回国的他将家中一切打包了八只大木箱送到海关准备起运。

但美国军方并不想放他回国。

钱学森开始了长达5年的软禁生涯。1955年夏,北京举行盛大的游行集会活动欢庆“五一”劳动节,钱学森给父亲的老师写了一封信。

“被美国政府拘留今已五年,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他在信中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了他当前的困境和对归国的期待。

经过中美的谈判,44岁的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回国之路。

1955年,钱学森在东北见到陈赓大将。陈赓问他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在美国憋了一肚子气回国的钱学森很干脆地说:“中国人怎么不行啊?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

1956年10月8日是钱学森回到祖国一周年的日子,这一天,钱学森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在最艰难的时刻,“自力更生”的信念成为钱学森等人继续走下去的精神动力。

在钱学森具体领导下中国研制成功第一枚导弹!随后他主持中国“两弹结合”的相关试验工作,在1966年,中国首次发射导弹试验成功!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仅用十多年时间,中国国防尖端技术达到了世界上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所具备的实力。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进行中国第一次出舱行走,在地球上,有亿万双眼睛注视着翟志刚手中的那面五星红旗,其中有一双老航天人的眼睛沧桑却依然明亮。

无数人为了民族繁荣前赴后继,有些人永远地离开了,成了夜空中最亮的星,我们无法记住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但是,当我们仰望星空,会永远感怀他们的付出,擦干眼泪,他们的光辉将继续照亮我们前进的路。5D6B7636-779F-464E-A414-9347C8D3C60E

猜你喜欢

钱学森疫情
好消息!第二所“钱学森书屋”建成啦
《钱学森》 张建设 张帅 张秋丽
钱学森之答
战疫情
“又见钱学森”
疫情中的我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