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双减”背景下如何有效转变课堂教学

2022-04-28吴志辉

成长 2022年5期
关键词:优秀转变背景

吴志辉

摘 要:双减政策是指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文中提出的,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称双减)的相关政策要求,也就是要给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在义务教育时期,切实减轻学生过多过重的作业和课外辅导的负担。此次意见提出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等明确要求,旨在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双减”是今年教育界的大变革,也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充分展示了党和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决心。从政策颁布到落地,再到实践已经过了一百多天了。但是如果从“五项管理”的规定要求算起,已经是快一年时间了。关于“双减”和“五项管理”,教育局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专题会、布置会、学习会、研讨会等也开了不少,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各校各园的脚步不是很一致,效果也有待提高。今天与大家一起探讨“双减”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怎样转变的。

关键词:双减 背景 优秀 转变 课堂教学

1 重视“双减”背景下如何有效转变课堂教学的几类问题

1.1 实践基础不够夯实

自从“双减”政策逐步在全国各地落地实施以来,如何把“双减”政策做实、做细、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大家都在依照中央政策,结合各自不断地进行了摸索和尝试。从文件到方案,从模式到举措,很多地方学校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绩。我们学校也在积极地探索、总结与实践当中。打响本地“双减工作”品牌,努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更是需要我们拿出不破不立的气概来。但是,有的学校还是守着传统不放,或者仅仅停留在喊喊口号的阶段,雷声大雨点小,口号喊得响,实际上没有采取实际行动。在没有现成道路可走的情况下,通过推动“课堂革命”“作业校本化”等措施和途径落实“双减”政策,一定要打好扎实可靠的实践基础,要有实用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要有监督的机制和方法。

1.2 观念定位不够准确

落实“双减”政策与推动课堂革命,不是风马牛不相及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从、互为表里的关系,其本质是为了很好的实现现代教育所遵循的减负提质增效的根本目的。减负是方向,提质是目标,增效是根本途径、课堂教学是有效手段。但是各地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不能统一模式、统一方法、统一步奏、统一进度,更不能脱离实际,一概而论。有些学校、有些学科,有些课堂,观念落后,课堂陈旧,教师疏懒,成绩不理想,对于这样的学科课堂,就必须加大扶持、培养和指导的力度。每位教师都要树立这样的意识:提质为当下工作的重心。对于那些成绩优秀但观念模式又有些陈旧、落伍且“过分”的学科,在课堂上要转向质量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与时俱进,这是考验一个校长教学管理智慧和教育教学理念的时候。

1.3 全科思想不够到位

“双减”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减负措施,势必要求我们要把校内作为“双减”工作的“主战场”,把学科课堂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撒手锏”,除了考试科目类的课堂需要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来实现减负提质增效的目的外,非考试学科类的课堂也需要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及省市县教育教研部门的指导意见,开展完整且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同时,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内课后服务和加强新时代学生体育、艺术、美术、劳动教育等各项工作任务整体设计,统筹安排,综合施策,协调推进发展。以学校提供特色课后服务等多种形式,增加学生社会实践、体育锻炼、劳动教育、课外阅读、特长发展等方面的时间,做到有减有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德育为首、智育为主、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1.4 “X”课堂不够精细

“双减”政策在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催生的一项重要产物,就是“5+2”学习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基础性课堂教学的“5”,大家都懂,无须赘述。但这个“2”或者叫“1+X”里的“X”的理解还是有些偏差的。从时间分配看,这也是一个小时左右,或者说一个学时左右,那么学校在组织这一个学时的教学时会采取怎样的做法呢?大部分是以各种拓展课的形式,比如棋类、球类、美术、艺术体操、合唱、手工、劳动、阅读等;少部分还是以知识性教学为主,比如各类辅导课、自习班的形式存在。此类课堂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有没有去思考过?我认为“X”课堂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责任化,采取教师个体负责制;其次是课程化,要做好规划,要对得起学生的时间和信任;三是要趣味化,让学生学到生活性的知识,感受到这些课程的趣味性;四是要特色化,学校和教师所开设的课程要具有本校特色,最好是基于本地地域文化、民族特色文化、或传统特色文化、校园文化的挖掘,或者结合文明创建开设课程等;五是要精品化,这些课堂务必要成为学校有教育价值、有丰富内涵、有鲜明特色的亮点,要有考核与展示的机制与平台,并进行定期检查、评价和展示,这样在学校工作中可以形成规划--实施--评价--创新--发展的闭环管理,一点多面、一举多得;六要思政化,这些课堂也要时刻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三爱三立”思政教育的功能。这些是每个管理者和科任教师都要多思考、多落实的工作。

2 厘清“双减”背景下如何有效转变课堂教学的几个意识

2.1 主场意识要回归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教育的落脚点。在以往的日常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很多学校和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教育的主场意识不够强。在体育比赛当中,主场优势往往起到了决定比赛胜负的根本性作用。那么课堂也需要明确主场意识,要告诉老师们,你的课堂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是主要路径,而不是课后辅导,更不是课外辅导机构。不要将学生推出你的课堂,而应该是请进来、守护好、教导好。这个意识不强,责任意识就会不强,课堂教学的认真度就会下降,课堂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

2.2 主体意识要明确

新课程改革已经喊了很多年了,其核心点在于课堂改革,尤其是课堂师生双方的角色定位。其必然要求是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满堂灌为标志的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有活力、有效率、有创新的现代课堂形式。学生主体意识的回归,才能在课堂上迸发出思维的、高效的,创新的火花。因为那个时候的学生是最为放松的,他们觉得自己得到了尊重,有进取心、有精气神、注意力也是最为集中的。古代先贤孔子就是这种课堂形态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一部《论语》就是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产生的,影响了华夏文明数千年。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切记你是课堂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引领者,学生才是学习主体、实践主体和创新主体。学生的成功才真正体现了你的存在,你的价值。

2.3 课程意识要树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围绕着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环节,这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幼儿教育,还是中小学教学,无论是语文数学等基础性学科,还是音体美信技等小学科,无论是部编版还是浙教版、北师大版,其编写委员会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要求,至少都是非常科学和合理的。我们的老师在课堂组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牢记课程标准,要多想想我们的课堂设计是否有效,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同时,课程标准中对各个学科各个学段的学科教学做了详细要求,这是指导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的“武林秘籍”。此外教师们针对自己的课堂要做好学科层面的规划,让课堂更加具有弹性、适应性和特色性。

2.4 素养意识要铭记

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优秀品格。而核心素养的提升又决定了学生成长的程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铭记自己的育人使命,始终围绕一切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当然各学科有各学科不同的素养要求,各学段有各学段的素养准则,我们在课堂中要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对于各个层级的学生都要照顾到,训练到位。只有在素养训练中浸溺长大的学生才能担当起国家和民族赋予的未来重任。比如语文的核心素养,强调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共发展,而且在各个学段都有所体现,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还有各学科之间的素养有时也是交叉的,有共同阴影部分,教师们要在课堂设计上和实施教学中好好地运用。

2.5 特色意識要坚持

课堂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在今年上半年出台过关于课堂模式改革的指导性文件,要求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校情、师情、学情,制定好自己学校的课堂模式方案。有些模式是很好的,比如“幸福课堂”“1235教学法”“分层教学”“先学后教”等,各地各校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实践。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在检查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我们许多学校还存在着特色不明,理论指导实践不够的现象。尤其是回归到教师层面就差强人意了,最主要的是对学校的课堂改革特色不认同,认识不到位。这些也是正常的现象,所以要坚持。任何一件事情要改革总是困难的,因为要打破传统树立新特色,这需要学校在思想和行动上给予老师更多的支持。

3 处理“双减”背景下如何有效转变课堂教学的几组关系

3.1 教材知识与拓展知识有机融合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映了一位老师本身的素养和学养。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教师如果在课堂上一味地照本宣科,那么学生所学是非常机械的,缺乏生活性,更缺乏思维品质。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知识点单一性的课堂。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做到拓展。这个拓展主要指结合学生生活的,结合时代背景的知识学习。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是考验一名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指标。

3.2 学科素养与教学手段有机融合关系

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是如今课堂教学的特点之一。很多教师在充分保证学科素养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运用流行的教学手段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以很好地将知识通过巧妙的,学生熟悉又乐于接受的形式传递给他们,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比如理科中的生活实验教学、错题说题教学等,都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手段。还有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动画、大数据、表演、摄影等,使课堂不仅好玩,还好看、好吃。

3.3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融合关系

有时我们听完一节课不知从何处着手评价,老师们有时也可能对自己的课堂产生怀疑。如果要找一个比较直接的判断标准的话,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否在同一条轨道上倒是可以研究研究。陶行知先生提倡教育要“教学做合一”,省教育厅教研室最近几年都在大力推进“教学评一致”,就是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课堂是否有效,是否遵循了教学做相统一,是否践行了评价对教学设计的问题导向,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

3.4 传统教学与特色模式有机融合关系

这里还是要强调一下,一种教学特色的形成与推广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在大量实践的背景下被证明是正确的,那么这样的模式我们才能积极引进和推广。传统教学有其优势所在,但也存在着非常多的弊病,至少在21世纪对学生培养的要求方面是这样的。这势必要求大家改进课堂模式,形成教师自己的或者学校自己的模式。当然学校要积极发动和挖掘优秀教师的课堂模式,从中得出经验来。目前全国比较流行的课堂模式都是首先由当地学校的部分老师研究出来,然后形成套路并推广的。西方哲学将“存在”与“合理”挂钩,东方哲学将“少数”与“真理”相联,作为校长应该进入一线,积极调研,以期形成本校特色。

3.5 教学目标与学情现状有机融合关系

目前的“三维一体”教学目标设定是常规操作,是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的必然选择。我们教师的许多课堂在备课之前没有很好地分析教材,导致了教学目标的模糊和错误。教学目标不清晰,就如同航船没有了方向,人生没有了重点。那么教学目标的设定有一个铁一样的规律,那就是务必是在分析所教班级学情的基础上分析获得的。城区的学生相对好一些,可能教学目标的达成就容易一些,深度可以加大一些;农村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一些,教学目标的设置就要讲究一些,要不然会出现白教了的现象。至于学情的分析,目前要拜托各位校长好好去研究,最好制定本校的各学科的一个标准。

3.6 课程资源与跨科资源有机融合关系

这是对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减”背景下的课堂要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质量,那么整合各学科资源,进行跨学科教学是一种很好的办法。比如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微课的制作使用,线上课堂的开展都是提高课堂质量的办法。比如令人深感枯燥的数学,我们现在许多好课都整合了语文古诗歌的知识,将一首古诗进行数学化的解读与求证,这样的课堂既有知识学习,又有能力训练,还有情感文化的熏陶,这绝对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方式。其它学科的课堂也要积极寻求整合其它学科知识,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知识,将课堂设计饱满。

借用《十万个为什么》的样式,就如何看待“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我们还可以这样问自己:课堂模式构建是否合理?课堂内容是否符合立德树人?课堂流程是否合理流畅?课堂理念是否有学科精神?教师是否具有平等、高效、启发的课堂理念?课堂革命的力度是否可以再大一些?

参考文献:

[1] 麻广一,宫士君.“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问题、对策.嘉应学院学报,2021.12.

[2] 周洪宇.“双减”政策落地应回归立德树人初心.中国教育学刊,2021.12.

[3] 张瑞林.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健康发展--对“双减”政策的多面解读.教学考试, 2021.12.

[4] 陈岳婷,陈振华.“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初步探索.试题与研究 ,2021.12.

[5] 李彦龙,常凤.“双减”政策下我国中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时效与保障.体育学研究,2021.12.

猜你喜欢

优秀转变背景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跟踪导练(一)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有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影响及启示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职校德育工作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质与策略
基于Modelica的高炉顶压控制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