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策划编缉外向型图书并“走出去”的成功尝试

2022-04-27卢秋韵

出版广角 2022年6期
关键词:铜鼓人民出版社老挝

【摘 要】  广西人民出版社的“中国—东南亚铜鼓”系列丛书自2013年开始策划,就以外向型学术图书为定位,一方面精心打磨内容,以精品图书为标准,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版权联络、文化交流工作。通过发掘既有地域性又有国际性的选题、明确定位、精心策划、打磨图书细节、抓住图书版权输出机遇、扩大图书海外影响力等方式,广西人民出版社走出了一条策划编辑学术性图书并“走出去”的道路。

【关  键  词】图书策划;铜鼓研究;“走出去”;文化交流

【作者单位】卢秋韵,广西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版权部。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6.014

“中国—东南亚铜鼓”系列丛书是广西人民出版社自主策划的一套精品学术图书,目前出版的3卷均成功“走出去”,并在东盟国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2013年该丛书项目启动以来,得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外宣办,原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广西出版传媒集团领导,以及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指导。2013年,丛书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广西精品图书资金扶持;2014年,丛书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文化精品项目专项经费补贴入;2017年,从书首卷入选2016—2017年度广西新闻出版广电“走出去”扶持资金项目。2016年以来,丛书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东南亚铜鼓数字化记录与研究”、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东南亚铜鼓数字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八桂学者“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研究”岗成果、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等。2016年,《中国—东南亚铜鼓:老挝卷》成功输出老挝,2018年,《中国—东南亚铜鼓:柬埔寨卷》捐赠给柬埔寨出版发行局,2020年,《中国—东南亚铜鼓:缅甸卷》与缅甸国家级最高出版社缅甸文化宫出版社达成版权输出意向。

回顾这套丛书1至3卷的出版过程,对于如何将学术性图书打造成外向型图书,并实现版权输出,广西人民出版社积累了有益经验。

一、扎根中国—东盟文化圈,发掘既有地域性又有国际性的优秀选题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以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日益凸显。作为广西地方综合性出版社,如何顺应时代潮流,书写时代主题,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贡献绵薄之力,成为广西人民出版社考虑的重要问题。经过反复讨论,积极策划,广西人民出版社选取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地区共同的民族文化载体——铜鼓,作为选题策划的切入点。铜鼓是广泛流传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的民族历史文物,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产生,一直流传到现在,上下贯穿2600多年,分布于中国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湖南、四川、重庆等8省(市、区)及除菲律宾以外的其他东南亚国家。铜鼓与这些国家及地区的历史发展紧密关联,反映了各民族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因此,开展铜鼓研究,是深入了解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手段,具有重大意义。

此外,铜鼓研究在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中均有着重要价值。20世纪80年代,中国、越南等国家兴起铜鼓研究热潮,并不遗余力地挖掘本国的铜鼓文化,抢占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制高点,但是没有一套全面、完整、权威的铜鼓资料来支撑铜鼓的深入研究,学术界仍缺少打破国家疆界和民族界限,将铜鼓这种跨国、多民族的文化现象进行横向联合研究的相关图书。在此背景下,广西人民出版社积极寻找合适的作者团队,并与民族研究颇有建树的广西民族大学李富强教授及其团队建立联系,双方通过多次讨论,决定共同组织编写出版“中国—东南亚铜鼓”系列丛书。该丛书共10卷,分别为老挝卷、柬埔寨卷、缅甸卷、泰国卷、越南卷、印度尼西亚卷、西方馆藏卷、中国卷Ⅰ、中国卷Ⅱ、中国卷Ⅲ,以中文、英文、研究对象国文三种语言进行编写,力图展现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各国铜鼓馆藏和私藏的丰富面貌,并将系列丛书作为“一套囊括整个铜鼓文化圈铜鼓完整、翔实的资料总集”来确立中国铜鼓研究的领先地位,同时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人文交流。

二、明确图书定位,贯彻“内容为王”战略精心策划出版过程

“中国—东南亚铜鼓”系列丛书是填补世界性铜鼓基础研究空白的项目,其完成和出版,既为研究中国和东盟各国民族历史交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又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开展学术交流及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是世界上铸造和使用铜鼓历史最长,保存铜鼓数量最多的国家,而广西是中国铜鼓分布最多的省区。作为广西地方综合性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有责任且有条件为中国铜鼓研究领域作出贡献。明确丛书的定位后,广西人民出版社从项目策划开始就以作者、出版人的身份介入。为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及有关机构的重视和支持,团队通过各种渠道向上传递图书出版信息,争取到了宝贵的项目扶持资金。项目要落地,前期必须派遣课题组与当地研究院所联合开展实地田野调查,采集第一手铜鼓资料,这个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经费。为了完成出版使命,充分体现出版人的责任与担当,广西人民出版社领导层经过反复讨论,决定拨出经费给专家课题组到东盟七国开展调研,同时配备精干的编辑和版权队伍,配合作者完成出版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由于广西人民出版社是第一次以作者身份开发专业级的系列丛书,对于跨国又跨界的项目,经验并不充足,但在社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编辑团队努力、用心地处理好出版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为了项目的顺利运作,出版前期,编辑与作者团队反复商讨铜鼓原始资料的采集方式和要求,并充分探讨了项目的远景规划,为项目的后续开发做了扎实的预案。为了处理跨国的版权问题,编辑也给作者团队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

到东盟国家开展铜鼓田野调查,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为了采集到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确保书稿的内容品质,课题组可谓历经千辛万苦:首先,课题组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研究对象国的权威研究机构,然后,在权威机构的帮助下,深入深藏铜鼓的偏僻乡野、相对与世隔绝的村落、原始岛屿,与各色头领、族长打交道。在此期间,课题组不仅要克服吃住行的艰苦条件,还要冒着洪灾、瘟疫的危险进行调研。最终,课题组以高度责任心、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准,对东盟七国所有馆藏铜鼓、部分民间铜鼓进行了全面调研,详細、精确地测评每一面铜鼓,出色地完成了项目原始资料的采集工作,为打造丛书的精品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打磨精品图书,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做好图书出版

精品图书的产生,一方面依靠优秀的作者团队,另一方面离不开编辑对图书的精雕细琢。在编辑“中国—东南亚铜鼓”丛书1—3卷的过程中,编辑经历了“轻而易举”的错觉期—“考究论证”的攻坚期—“字字琢磨”的打磨期,在此过程中不断深化对铜鼓研究的认识,收获颇丰。

开始编辑工作之前,编辑通过阅读文献,对铜鼓是什么、铜鼓研究的历程、图书的出版价值等形成了初步的理性认识,建立了对中国—东南亚铜鼓的基本知识体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前馆长蒋廷瑜先生在其论文《铜鼓研究一世纪》中写道:“铜鼓是一种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历史文物……研究铜鼓,无异于研究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世界上铸造、使用铜鼓历史最长,保存铜鼓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拥有铜鼓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国家。”编辑还了解到,铜鼓研究起于西方,而后回归东方,日本、越南和中国学者均有丰硕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1980年3月在南宁召开的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为标志,中国的铜鼓研究迎来高潮。

编辑工作开始后,编辑配备了关于东南亚国家的历史地理参考书,如最新版的《世界地图册》《大英百科全书》(电子版)以及《辞海》等,同时查阅外交部的最新数据,参考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库,对书中关于东南亚各国信息的表述进行更新和修改。

编辑工作中后期,编辑仔细打磨文字表述,调整图片版式,核对参考文献。作者的文字本身已经十分凝练,写作风格也符合学术著作严谨规范的特点,但由于是进行多次田野调查后撰写而成,在内容上存在前后重叠的情况,编辑仔细核对相关内容,在征求作者的意见后对这些内容进行整合,使图书的行文思路更加清晰。此外,编辑对一些字词句也进行了修改和规整,删除了一些不必要的衔接词,使全书语言更加凝练,更加符合学术著作的风格。在页面版式上,编辑主要根据美观度和内容完整性进行调整。由于是图集,需要特别注意图文对应,图随文走,编辑调整了排版初期出现的部分图文不对应的情况,对图片的大小也进行了细微调整,使之更加美观。

最后,编辑根据最新的规范认真核对修改了脚注内容。脚注格式与文末参考文献格式存在细微区别,如在脚注中,专著和文集要标记引文出处的页码;文集中挑选出来的论文要交代清楚原载文集的名称和页码,且要写清楚主编;译著不仅要标记外国人的国别,还要写全译者名字;对于转引的文献要标出“转引”二字,等等。此外,调整脚注格式后,正文的版式可能会随之改变,脚注的序号也会发生改变,所以修改完脚注之后,编辑又仔细核对了一遍正文。

四、同步向外推介,运用好东南亚各国官方和民间的资源推动版权贸易

“中国—东南亚铜鼓”系列丛书从选题策划阶段开始,就确立了外向型学术性图书的定位,为了更好地“走出去”,责编与版权编辑通过作者推荐与国外官方和民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友好的关系,在图书编辑出版过程中同时推进版权输出工作。

2016年8月,《中国—东南亚铜鼓:老挝卷》正在紧张地编辑校对中,编辑在作者的引荐下赴老挝商洽版权事宜。其间,老挝信息文化旅游部文物遗产司司长本天·西里巴攀高度评价《中国—东南亚铜鼓:老挝卷》对系统整理老挝铜鼓分型、总结梳理老挝铜鼓文化的重大意义,并与编辑达成了基本的版权合作意向。由于老挝是2016年度东盟峰会的轮值主席国,在老挝文化部的支持下,该书作为国礼赠送给参加第19届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和第11届东亚峰会的各国领导人。在第23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广西人民出版社与老挝方代表签订了《中国—东南亚铜鼓:老挝卷》一书的版权输出协议,这是老挝首次与中国出版机构签订图书版权协议。

2018年,正值中柬建交60周年,根据《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关于举办中柬建交60周年出版交流活动的通知》,《中国—东南亚铜鼓:柬埔寨卷》的编辑作为广西出版代表团成员参加了2018年7月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的图书出版交流活动和2018年“丝路书香·广西书架”揭牌暨赠书仪式。广西出版代表团一行拜访了柬埔寨国家出版发行机构和平书局,并向柬埔寨出版发行局赠送了《中国—东南亚铜鼓:柬埔寨卷》,此外,在2018年“丝路书香·广西书架”揭牌暨赠书仪式上,向柬方捐赠了包括该书在内的几十种图书,这些图书均在柬方的图书馆、书店进行展示和销售。此次实体输出为柬埔寨民众了解中国文化增加了渠道,也为实现两国文化交流、民心相通打开了一扇窗口。

2020年是中缅建交70周年,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应邀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开启了续写千年“胞波”情谊的新乐章。此时,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东南亚铜鼓:缅甸卷》的编辑出版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筹备中。通过作者引荐,2019年底,丛书编辑与缅甸驻南宁总领事馆建立联系,并以正式函件的方式向缅甸驻南宁总领事馆表达了希望与缅甸官方出版社合作出版图书的意向。2020年初,广西人民出版社收到了缅甸驻南宁总领事馆的回函,确立双方就《中国—东南亚铜鼓:缅甸卷》开展合作出版事宜,目前该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

五、扩大宣传影响,协调好国内和国际媒体对图书的集中报道

图书“走出去”之后,及时进行国内外的宣传才能更好地助力文化传播交流。在国内,广西人民出版社通过微信公众号同步宣传了丛书的出版上市及成功实现版权输出的进展,并在重大的国际书展如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重点宣传推介。

《中国—东南亚铜鼓:老挝卷》签订版权输出合同后,老挝信息文化旅游部文物遗产司、老挝中国文化中心和广西人民出版社联合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了《中国—东南亚铜鼓:老挝卷》新书首发暨交接仪式。参加活动的有中方作者团队、中国驻老挝大使馆官员,以及老挝文化、新闻界约50名相关人士。新华社万象分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老挝语部记者均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报道,报道分别刊登在新华社万象分社微信公众号“XinHua老挝要闻”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老挝语部微信公众号“CRI悦生活”上,以中老双语对照的形式向读者宣传了《中国东南亚铜鼓:老挝卷》的内容和出版意义。

《中國—东南亚铜鼓:柬埔寨卷》作为重点图书入选了2018年“丝路书香·广西书架”赠书书单,广西出版代表团向柬方捐赠了包括该书在内的三百多种图书,柬埔寨当地的《华商日报》《星洲日报》《柬华日报》等媒体对该活动进行了报道,在当地形成了一定的宣传影响,吸引了众多读者到书店购买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品图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外向型图书的策划编辑和成功“走出去”承载着加强文化交流、增进文明互鉴的重大意义。中国是有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国,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出版业需要努力思索的问题。通过发掘既有地域性又有国际性的选题、明确定位精心策划、打磨图书细节、抓住图书版权输出机遇、扩大图书海外影响力等方式,广西人民出版社走出了一条策划编辑学术性图书并“走出去”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蒋廷瑜. 铜鼓研究一世纪[J]. 民族研究, 2000(1):30-40+110-111.

[2]李富强,占塔皮里·兼西苏拉. 中国—东南亚铜鼓:老挝卷[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

[3]李富强,王海玲,米歇尔·特兰尼特. 中国—东南亚铜鼓:柬埔寨卷[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铜鼓人民出版社老挝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朝发夕至 乘着火车去老挝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快乐的小铜鼓
铜鼓渐成收藏潜力股
抉择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