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专有名词转动词的探讨

2022-04-27舒钧芳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4期

内容摘要:名转动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本文认为,专有名词转动词后得到的相应动词应该是专有动词,用VProp表示。通过对国名地名专有名词动词化的生成机制以及题元结构的分析,本文认为以“百度”“Shanghai”等为代表的名转动专有动词是通过一定的社会事件和语境背景形成的一种抽象化概念,但其动词化在句法结构中仍然要通过移位合并来实现,例如VShanghai=CAUSE(x)LOST(y)[LOCATION],轻动词cause无法赋格并且带有强特征,因而吸引了lost与其合并在[v,vP]形成语音式“kidnap”,当“in”作为功能语类p时,名词词根“√Shanghai”无法得到格,此时位于[v,vP]的“kidnap”具有强特征便吸引了无法通过格检验的“√Shanghai”形成语音式“VShanghai”,其题元结构由轻动词赋予,并且自身含有隐含论元PP(P+Nprop)。名词动词化体现了句法-语义的互动,名词动词化后的动词只是作为句法-语义接口功能语类的形态融合的语音式来理解,其本身并没有题元结构。

关键词:专有名词动词化 题元结构 专有动词

无论是在汉语中还是在英语中,名转动都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名转动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外学者对此作了多方面探讨(Clark & Clark 1979;Quirk & Greenbaum 1985;Sanders 1988;Hale &Keyser 1993, 1998, 2002;Kiparsky 1997;劉正光 2000;徐盛桓 2001a;胡波 2011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问题主要集中在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从构词,语用,语义以及认知等方面解释名词动词化现象,对专有名词转动词和普通名词转动词现象没有进行区别研究,并且鲜少有研究对英汉这两种语言的名词动词化现象进行对比或比较研究。

名词的动词化是很普遍的,而且大多数实际上已经完全习语化了。在名转动的研究中,Clark & Clark(1979)通过各类新闻,杂志,报纸,网站等途径收集了1300多个英语名转动词并且对这些名转动词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方位名转动词(Location verbs)、动体名转动词(Locatum verbs)、时间名转动词(Duration verbs)、施事名转动词(Agent verbs)、经历者名转动词(experiencer verbs)、目标名转动词(Goal verbs)、来源名转动词(Source verbs)、工具名转动词(Instrument verbs)、混杂名转动词(Miscellaneous verbs)。

在专有名词动词化中,有来自国名地名的名转动词,在这些国名地名专有名转动词中,大多数国名地名专有名转动词都有着复杂的历史:如较新的Charleston, Meander, Saunter, Shanghai;以及过时的Barbadoes, Chevy, Copenhagen, Dunkirk, Japan, Levant, Maffick, Rotterdam, Stellenbos(Clark & Clark 1979:783)。如动词shanghai最初就是由于西方人想去上海,但是没有水手愿意去,于是就将年轻的男人迷晕弄到船上当水手,即“kidnap him to Shanghai”;动词dunkirk则源于“retreat from Dunkirk”;动词levant源于“run to Levant for avoiding debt”。Clark & Clark虽然指出了国名地名专有名词动词化这一语言现象,但是,他们并没有将这些国名地名专有名词的动词化归纳入其名转动词的分类中,而是认为这些属于新创名转动词(Innovations)。同样,汉语中也存在专有名词转动词,如“百度一下”中的“百度”就属于专有名词转动词。

众所周知,专有名词不同于普通名词,在语义内容上,专有名词只有所指(reference),没有意义(sense),并且专有名词本身不具备题元结构,不能分派题元角色,那么专有名词动词化后动词的题元结构和意义从何得来?生成机制如何通过句法解释?专有名词动词化和普通名词动词化的区别又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

一.现有研究及其不足

现有研究及其不足主要体现在对名词动词化生成的解释大多采用了构词,语用以及认知视角,对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的动词化现象没有进行区别研究。

名动转用是一种活跃的构词法,过去很多研究大多关注其构词规则方面,后来不少研究开始关注名动转用的语义研究。徐盛桓(2001)提出名词的动词化是因为名词和动词的语义内容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包含的,这种语义现象被称为“名动互含”。

Hale & Keyser(1993, 1998, 2002)从句法角度出发对名转动词的生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指出不同类型的名转动词投射不同的词汇层句法结构,具有不同的句法特征,这是名转动词研究在句法学领域的一个突破。Huang et al.(2009:76)在Hale & Keyser(1993,1998,2002)、Lin(2001)以及Borer(2005)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动词的词汇句法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句法形式映射动词语义。从动词语义中分解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少量轻动词使得题元角色作为动词语义结构的派生概念出现,从而决定论元的句法实现。

胡波(2011)在Huang et al.(2009)关于动词的词汇句法理论框架下探讨了英语名转动词的词汇语义-句法界面特征。他认为名转动词的名词词根√在词库中与指示不同事件类型的轻动词Lv合并,表示“进入某种关系”“带来某种关系”或“引发某动态事件”,名词词根与轻动词的关系解读受制于语用和习惯表达。

名轉动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目前尚未有研究从微观层面去对专有名词转动词的生成机制和句法语义结构进行分析。因此本研究将基于前人研究,尝试从生成语法视角下对汉英专有名词转动词进行分析研究。

二.专有动词

本文所言的“专有动词”指由专有名词直接转类生成的动词。名词动词化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虽然名词动词化后的动词都属于一个统一的形态家族(它们都由名词生成),但它们不允许统一的语义描述(Clark & Clark 1979:808)。也就是说,不同的名词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带有不同语义特征的名词在名词动词化的过程中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动词的语义特征,或者说,名词动词化后的动词的语义特征中包含了源名词的语义特征。

名词可分为专有名词(proper noun)和普通名词(common noun)。大多数普通名词都可以为创新动词提供意义(sense),而大多数专有名词都没有意义(Clark & Clark,1979:785)。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不仅在语法上有区别,而且在意义上也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人名,大多数指具体的事物,属于指称语;而很多普通名词则带有抽象意义,没有具体的指称。

既然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有质的区别,那么专有名词动词化和普通名词动词化也存在质的差异,我们认为,专有名词动词化后的动词也和专有名词一样具有特定的指称,可以指具体的事件过程或特定的地点和人物。而且专有名词转动词一般都涉及到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专有名词动词化后的动词通常带有其特定的隐含意义,说到该动词的时候,人们头脑中还是会出现专有名词的意象。专有名词动词化后动词的题元结构中也带有包含专有名词自身的隐含论元,具体内容在下文进行讨论。综上,国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动词化产生的动词应该是专有动词,用Vprop表示。

三.专有动词的生成机制

Chomsky(1995)认为词库是一个独立于句法的构词组成部分。词汇假设(Lexical Hypothesis,Chomsky 1995)认为进入句法的词已经是完全构形的(fully formed)无论它们是多语素词还是简单词。

(1)a.百度一下

b.搜索一下用百度。

(2)a.to shanghai a man

b.to kidnap a man to sail to Shanghai.

(1a)-(2a)中专有动词“百度”和“shanghai”分别是(1b)-(2b)中的专有名词“百度”和Shanghai这两个专有名词通过转类形成的,在认知角度视角下,这类专有动词是通过概念化的事件映射到人类大脑中形成的事件信息,在语言经济原则的驱动下,这一事件信息在语音表达上达到了最简化的程度。

在生成语法视角下,尤其是最新发展的分布形态学(Distributed Morphology)坚持“单引擎”假说(Single Engine Hypothesis),也就是说,无论是单词还是句子的生成都是句法操作的结果,即开放类的词汇条目至少包含一个词根和一个定义范畴的功能语素,并且词根的语类是由功能语素决定。根据分布形态学相关理论,专有名词仍然是通过一系列句法操作生成动词的,专有名词通常和介词构成表示地点的介词短语因此当“百度”和轻化了的介词“用”合并形成pP,“Shanghai”和功能语素in合并形成pP,在这种情况下,p无法给专有名词授格,专有名词“百度”和“上海”就无法通过格检验,因此要通过移位合并合理地存在于句子结构中。

句法结构反映语义结构,“kidnap a girl”的语义结构是“x CAUSE a girl LOST”,kidnap= CAUSE(x)LOST(y),VShanghai=CAUSE(x)LOST(y)[LOCATION]。由于致使意义的轻动词CAUSE具有强句法特征,吸引下层动词lost与之合并,合并后形成的语音式kidnap位于vP相应的带有v的强特征,由于pP中p无法给名词词根√Shanghai授格,√Shanghai便需要移位至[Spec,VP]的位置与带有强特征的轻动词kidnap形成形态上融合的轻动词的语音式VShanghai并插入[v,vP]位置充动词,根据生成语法,一句话必须具有形态特征,因此VP层中心语V1位置的动词Shanghai再移位至[T,TP]位置获得时态特征。这样专有名词生成的动词既符合句法结构又符合语言经济原则。

根据上面的分析,本研究认为专有名词动词化后生成的动词内部都隐含专有名词这一语义结构,因此生成的是专有动词,用Vprop来并表示。名转动专有动词虽然是概念化后形成的专有动词,但是在句法结构中其动词化仍然要通过移位合并来实现,如VShanghai就是通过轻动词cause和lost吸引kidnap形成带有强特征的动词kidnap,kidnap再吸引没有通过格检验的名词词根√Shanghai,最终形成的VShanghai就是一个语音式,其逻辑式表达为VShanghai=CAUSE(x)LOST(y)[LOCATION]。

参考文献

[1]Borer, H. 2005. Structuring Sense[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Baker, M. 1997. Thematic roles and syntactic structure[A]. L. Haegeman. Elements of grammar: Handbook of generative grammar[C]. Dordrecht: Kluwer, 73-138.

[3]Chomsky, N. 1995. The Minimalist Program[M].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4]Clark, E. V. & H. H. Clark. 1979. When noun surface as verbs[J]. Language 55, 4: 783-808.

[5]Grimshaw, J. 1990. Argument structure[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6]Hale, K. & S. Keyser. 1993. On argument structure and the lexical expression of syntactic relations[A]. In K. Hale & S. Keyser (eds.). The View from Building 20[C].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53-109.

[7]Hale, K. &S. Keyser. 1998. The basic elements of argument structure[J]. MIT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32: 73-118.

[8]Hale, K. & S. Keyser. 2002. Prolegomenon to a Theory of Argument Structure[M].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9]Huang, C. T., Y. H. Li &Y. F. Li .2009. The Syntax of Chinese[M]. Cambridge: CUP

[10]Huang, C. -T. James. 1997. On lexical structure and syntactic projection [A]. Chines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3[C]. Taipei: Academia Sinica, 45-89.

[11]Larson, R. 1988. On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s[J]. Linguistic Inquiry 19: 335-91.

[12]Lin, T. 2001. Light Verb Syntax and the Theory of Phrase Structure[D]. Irvin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3]Quirk, R., S. Greenbaum, G. Leech, & J. Svartvik.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Group Ltd., 1972.

[14]Sanders, G. A. 1988. Zero Derivation and the Overt Analogue Criterion[J]. Theoretical Morphology: 155-175.

[15]胡波,2011,英语名转动词的词汇语义-句法界面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3:350-362.

[16]刘正光,2000,名词动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J].《外語教学与研究》5:335-339.

[17]徐盛桓,2001,名动转用的语义基础[J].《外国语》1:15-23.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宁波大学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国名地名专有名词的动词化研究”(主持人:舒钧芳;项目编号:IF2021043)的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