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的形成与价值

2022-04-27武艺玮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价值

武艺玮

内容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并围绕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立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趋势、对“中国梦”的不懈追求分别是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得以形成的思想源泉、精神根基、宏观背景和内在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古”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作为新时期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历史之镜,不断夯實着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新时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相契合,从而为国家繁荣强盛提供思想支撑。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只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理论支撑,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不只是囿于“想”。深入考量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论述,了解其立论之基和价值意蕴有助于我们探寻“中国梦”的精神根基,更好地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一.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的生成逻辑

1.理论逻辑

首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形成的逻辑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涵上高度契合,例如,以“天下大同”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与“共产社会”在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阴阳学说”与对立统一规律在思维方式上内在融通;“民本思想”与“群众史观”都看到人民的重要性。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就深受中华儿女的欢迎和推崇,同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优秀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价值观念具有融通的内在机理。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传统文化巧妙地契合,有助于指明中华民族正确的实践方向和前进道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化”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到拥有几千年历史渊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来,融汇二者,取其优良,去其拙劣。就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而言,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指导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让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显现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相容性。有鉴于此,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在二者有机联结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次,中国历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点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的思想源泉。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不倒,在于中华儿女心中深藏着强大的民族认同感和精神凝聚力,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历届领导人始终致力于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提高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根据当时新中国具体实际提出的文化政策,符合当时文化迅速发展的客观需要,促进了当时文化间的交流碰撞,产生了丰富的文化交流成果。而后,改革开放年代人们重新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发展经济时期又肯定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对当代的贡献。新时期领导人在总结、发展历届党的领导集体对传统文化的主张、观点的立论基础之上,结合马克思主义,形成并发扬了独具特色又意蕴丰富的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正是在这些基础之上,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的形成既是继往开来,亦是立足当下,具有坚强的精神引领力。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的精神根基。中华文明作为唯一现存的四大古文明之一,至今仍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不曾断代过,正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发展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同其他思想交流融合、竞争发展的综合文化体系。习近平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道德体系和哲学智慧,都为新时期治国理政提供了价值范导,比如,自强不息、以民为本、天人合一、为政以德、开放包容等众多观点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启发。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论述表明了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思想内容,我们必须要善于继承、创新发展、不忘本来、走向未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青春活力光彩。

2.现实逻辑

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趋势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的形成的宏观背景和内在根据。一方面,从国际背景来看,当今世界由单极化向多元化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成为新世纪的主要特征,促进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的形成与产生,构成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的国际背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地球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使得人们沟通交流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不仅推动着全球政治经济日趋一体化,而且更有力地促进了世界上不同文明间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但在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世界多元文化间的对抗冲突也愈显激烈,不同民族国家的价值观处于尖锐的抵牾之中,文明冲突论、文明霸权论、文明优越论等各种陈旧论调再度甚嚣尘上。面对众多矛盾,我们必须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成果,坚持和而不同,共生共荣,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另一方面,从国内背景来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价值追求。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当前国家形势和国际格局的处境中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思想。在百年变局和新冠疫情同步交织的复杂时期,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内在动因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式发展,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稳固的现实基础,我们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指引,扮演好实现“中国梦”先行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努力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增强幸福感。

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的当代价值

1.为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滋养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意蕴、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从而增强了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奋力前进。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起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多个方面的价值要求和行为规范,體现着中华儿女的心之向往和对美好愿望的不懈追求。比如,从国家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内容就是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内容就是对中华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缘法而治”等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而作为个人的价值追寻,它能极大地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为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总而言之,屹立东方的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和积淀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镂刻在人民的骨髓里,至今深深影响着中华儿女的处世之道。

2.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治国理政提供历史镜鉴

五大思维能力中的历史思维,是了解过去,掌握现在,洞悉未来的思维利器,历史是各种因素加和的结果,借鉴历史,能有效的开创未来。基于此,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思想精华,充分了解古代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更有助于治理好当代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植根于民族中的精神根脉,不仅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思想智慧和经验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历史、善于用典,习近平的治国理政理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意蕴,例如,“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等思想精华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治国理政提供了历史镜鉴。概而言之,无论是在治国理政方面,还是内政外交,我们都要更深入挖掘古代政治智慧,充分汲取各种成功经验抑或教训总结,用文化的力量,彰显国家软实力,助力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治理国家,提升治理效能,科学理政。

3.为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铸就坚实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推崇。今天,国家文化软实力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孕育而生,并且为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铸就坚实根基。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大幅提高,中华民族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不仅要在国内社会,更要在国际社会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当代中国深厚的历史底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是要充分了解、汲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营养成分,对其有一个全局的、宏观的把握;其次,不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融相通,凝练出符合时代发展的丰富内涵和价值体系,推动民族复兴进程;最后,着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的繁荣发展。

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的实施主张

任何思想理论的鲜活生命力都在其对人类现实生活的实践指导意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外如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必须要与时偕行并且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才会焕发青春活力、展现时代风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今,当代中国正处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华儿女全力奔赴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中,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立足于古人劳动智慧的理论结晶和实践结晶,要想为实现中华民族国富民强奠定坚实根基、提供精神滋养,就必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务必要与时俱进,赋予其符合发展潮流的时代内涵、表达形式,否则势必会失去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就意味着务必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性和民族性的同时还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人类一切有益文化成果,展现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时代魅力。

总的来说,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落到实处,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极具欺骗性、迷惑性的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伪科学,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甚嚣尘上,始终未曾归于沉寂。

有鉴于此,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要在抛弃历史虚主义的前提下方可进行。这启示我们,必须要坚决否定历史虚无主义这种错误观点,对待一切人类历史,既不能全然否定,也不能完全肯定,而是要辩证地加以看待,这样才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进步。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逻辑起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现实之处,摒弃其不切实际之处,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辩证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也就是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科学内涵、人文精神、思想观念等。最后,要与时俱进,通过利用融媒体平台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并使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多维度、多视角的方式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众提供优质服务,为人民生活增资添彩。

概而言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习近平同志深刻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意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合乎时代的阐释,充分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精华。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为中华民族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坚定文化自信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铸就精神之魂,筑牢坚实根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