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2-04-27宋书芹王文玫薛丽红

课程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宋书芹 王文玫 薛丽红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些发展路径建议。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我国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

【课题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03299。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2-0172-03

1.引言

近年来,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

2.我国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

2020年教育部发布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我国现有高职院校1468所,高职院校校均规模8723人。高职院校的数量及在校人数已经达到了可观的程度。目前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与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能吻合,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总体来看,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3.我国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没有体现专业性和特色性。校企合作形式单一,合作范围、合作内容单一。

3.2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重复率高,没有体现出院校自己的专业特色,很难满足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大同小异,复制雷同明显,体现不出专业优势,影響专业特色的发展,也制约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国家产业链匹配度不高,没有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时更新,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很难满足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

3.3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发展需求契合度不高

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匹配度不高,授课形式与学生需求有差距。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广泛而便捷,接受信息速度很快,信息内容丰富多样,学生对高职院校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3.4人才培养偏向职业性

高职院校对学生更多的是知识的讲授和技术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重视不够。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够。

3.5课程考核问题

课程考核主体单一,主要是教师考核;考核内容单一,主要是理论知识的考核;考核制度不合理,主要考核课程结果。

3.6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生师比为20.28:1,低于普通高校的生师比(18.37:1)。生师比偏低,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教师更多的是理论知识的讲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传授。教师的学历水平、职业技能等级参差不齐。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陈旧,没有及时更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学生的就业指导重视不够。

3.7就业难

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出现人才荒;另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业难。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错位。

4.我国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基于我国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为了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发展,笔者提出促进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些发展路径建议。

4.1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4.1.1 重视德育

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一定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的思想立场正确坚定。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善于沟通,勇于奉献,敢于创新,发挥创造性思维;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1.2 重视素质教育

重视文化素养、体育精神、美术素养、音乐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能胜任工作,还能乐于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尊重个性,发挥专长。

4.1.3 重视技能培养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环境在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才成长的环境至关重要。环境很大程度影响或制约人才培养和发展。重视技能培养,大家相互帮助,共同促进技术技能的掌握和发展。鼓励学生参加技术技能大赛,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实行1+X证书制度,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锻炼,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

4.2 坚持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在分析多方需求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根据行业需求、企业需求,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学生信息渠道更多更广,需求也更多元化。高职院校需要根据需求特点与时俱进,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4.3 加强教学改革

优化和建设课程体系,从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和学生管理。根据企业需求和专业特色设置课程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对教材改革创新,设置与专业匹配的专业技能课程。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结合,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技能,适应企业岗位。

优化课程考核体制,课程考核方法与课程内容相匹配。考核主体多元化,在教师考核的基础上辅以学生、企业、家长等考核主体;丰富考核内容,不仅考核理论知识,还要考核技能水平等内容;考核形式多样化,鼓励改变考试形式,如以演讲、实操等考核形式进行;结合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确定考核比例,适当提高过程考核权重,使学生更看重过程积累。可以借助校企合作改善课程考核系统,让企业人员参与课程考核,以企业用人的标准对学生考核;重视考核反馈,调查学生对课程考核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

创设职场课堂,将职业技能培养引进课堂。模拟企业的岗位设置和工作场景,进行情境训练和角色演练,让学生感受职场氛围,学习实操技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该走在时代的前沿,引进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推动教学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4.4 开展实践教学,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4.4.1 加强产教融合,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加强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认知实习、实验教学、实训教学、技能培训等多方面内容。

4.4.2 加大校企合作

加大校企合作范围,丰富校企合作内容,进行更深更广的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参与,避免高职院校一头热。引进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参考企业的用人标准,使人才培养更具方向性、目标性和专业性;引进企业参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调整,以多种形式参与,比如座谈会,听取企业人员和专家意见,进行课程体系的更新调整,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参与课程建设和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实行校方和企业方双向学生管理,引入家长和社会监督机制,使学生及早转变角色,适应企业发展。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企业人员来高职院校进行授课,包括讲一些公开课或实训课等,使学生能够接触行业前沿的知识和技能,更快适应企业需求,同时也可以加大校企合作。实现高职院校、合作企业、合作院校、相关专家等多方主体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4.4.3 参与技术技能大赛,以赛促教

技能大赛可以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促进校企合作。高职院校需从制度上鼓励师生参赛,加强服务保障(交通支持、设备和场地支持、成绩奖励)。积极指导和参加不同级别(国家级、省级、校级)的技能大赛。形式包括教师参赛,教师指导学生参赛,教师和学生同时参赛等多种形式。技能大赛更多的是考核实践技能,通过参赛可以了解行业和企业对学生的实践技能需求,使我们发现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地方,发现教学的缺点和不足,利于及时改善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可以将参赛情况纳入考核系统,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参赛积极性。

4.4.4 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和实习就业指导

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和实习就业指导,提高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

4.5 加强师资建设

师资建设离不开国家政策、资金和资源的支持。优化高职院校的学习环境和实训场地,加强双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业技能的专业性人才,丰富和扩大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可以从企业聘任高职业技能的人员参与教学。重视教师业务能力培养,开展教师学习和培训,包括科研、技能大赛、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内容以提高教学能力。邀请名师进校园,组织教师培训学习,提高教师专业技能。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鼓励教师参加技能大赛。

4.6 加强政府激励机制建设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离不开政府的保障和支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政府的制度保障,制度法规的约束支持以及政策激励。加强政府对人才培养的服务和支持是非常必要的,建立人才培养的信息平台,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

4.7 完善质量监督体系

人才培养需要多方面的监督。构建包括政府、高职院校、企业、学生、家长、相关专家等多方面的高质量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晓虹.借鉴国外成功职业教育体系,探索中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现代化,2020,7(4):70-72.

[2]高飞.教学改革助力综合型技术人才培养[J].职业,2019(30):48-49.

[3]顾建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代意蕴与职业教育调适[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5):20-25+32.

[4]郭利健,汲智如,赵晓雅.基于现代学徒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云检测方向)为例[J].安徽化工,2021,47(5):132-134.

[5]黄小璜,潘雪涛.职业学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以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職教通讯,2020(8):52-56.

[6]杜玲云,唐明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究与实践[J].现代盐化工,2019,46(5):97-98.

[7]肖露云.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J].汽车实用技术,2021, 46(16):213-215.

[8]赵倩倩,顾玲,娄少霞.关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17(2):13-16.

[9]宋田田,周微.智能制造背景下数控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55-57.

[10]周建松.基于双高视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思路研究[J].职教论坛,2020(3):62-68.

[11]刘永博.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35):214+216.

[12]邢清华.基于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J].劳动保障世界,2020(20):66-67.

[13]张剑.基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课程考核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20(15):92-97.

[14]许艳辉,许翠.新形势下职业类本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国际公关,2020(2):185+187.

[15]刘海霞.基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高职技能竞赛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J].计算机时代,2020(7):90-92+95.

作者简介:

宋书芹(1981年-),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管理学硕士,经济师,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工商管理。

王文玫(1989年-),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经济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人力资源。

薛丽红(1981年-),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项目管理硕士,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人力资源。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