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水芳:医者何虑千山远明灯一盏传四海

2022-04-27王蕊

党建 2022年4期
关键词:海西州医疗手术

王蕊

在青海海西州,老百姓都知道州人民医院有位从浙江来的医生,他看门诊时总是面带微笑,没有一丝架子,还常常走街串巷搞义诊。

老百姓不知道的是,这位浙江医生,行医足迹远至非洲大地、菲律宾灾区,也踏入过浙江最偏远的山村小镇。

他就是陈水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

3月份的江南,已是莺飞草长,而地处高原的青海海西州,仍是春寒料峭。

州医院的诊室里,陈水芳正认真询问并记录着患者们的病情信息——“男,40岁,双手先天残疾,部分自理功能明显障碍,手术指征强烈”“女,56岁,有听力障碍,需进一步确诊评估病情”……

原来,为进一步做好援助青海的医疗工作,这段时间,浙江援青医疗队正在进行“助残五复工程”行动:筛选出青海海西州当地视力、听力、肢体、智力和精神残疾的患者,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治疗和帮扶。

2019年8月,陈水芳踏上了援青征程。他背上行囊,来到了离家2200多公里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以海西州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和呼吸内科专家的双重身份,开启了为期3年的对海西州人民医院的援助工作。

德令哈海拔2980米,属典型的高原山地气候。对于从小在江南长大的陈水芳来说,在高原上生活是个不小的挑战——氧气薄、日照强、降水少、温差大,文化习俗更是与家乡明显不一。

初上高原的不适感,令陈水芳感到异常煎熬——呼吸困难、头疼乏力、食欲不振、彻夜难眠……为了尽快胜任工作,他坚持每天走路上下班以强健身体。

此行并不是陈水芳首次踏上这片高原。2008年,他曾作为浙江省卫生医疗代表来过海西考察,当时,当地医疗技术之薄弱、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之期盼,令他印象深刻,也让他多了份牵挂。所以,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领导拨通陈水芳的电话,问他是否愿意成为浙江援青医疗队中的一员时,他二话没说,一口答应下来。

“我是一名党员、是一名医生,戴上党徽、穿上白大褂,就是上战场!”陈水芳说,“组织需要就是命令,哪里需要我去,我就随时出发!”

家人虽心有不舍,但都深知陈水芳的脾气,对他的决定只好无条件支持。他们知道,从萧山农村走出来的陈水芳从心底里感激党和国家的培养,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后,这种感恩之心已催化为他的反哺之心。在与双亲、妻儿拥别后,陈水芳来到了这片新的“战场”。

走马上任后,陈水芳“对症下药”,开始着手提升海西州人民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海西州高寒缺氧、空气干燥,呼吸系统疾病易发高发,不少农牧民因为支气管扩张而有痰咳不出,靠药物治疗又往往治标不治本且容易反复发作。为此,陈水芳反复琢磨诊疗方案,并开始尝试通过无痛支气管镜手术为患者治疗。当地一位70岁的老人便是该技术的受益者之一,陈水芳通过手术吸出了老人肺里残留的痰液,治好了老人的顽疾。“我现在不用吸氧,走路也不气喘,10多年来没有比现在感觉更好的时候了!”老人逢人便高兴地分享起这份“畅快的感觉”。

作为呼吸内科的行家里手,陈水芳不仅用高超的医术为高原群众消除病痛,而且悉心带教当地医生,提升科室的整体医疗技术水平。经过两年多的悉心培养,他已为当地培养出3名掌握无痛支气管镜手术技术的医生,真正将“医疗输血”变为“医疗造血”。

在海西,陈水芳的奋斗脚步从未停歇:推进无痛分娩和微创腔镜技术,建设新生儿监护病房及一体化产房,建成移動“会诊网”“院管网”“质控网”……在他的带领下,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在这片高原上得以建立,当地百姓欢欢喜喜,在家门口实现了“看病梦”。

从医多年,陈水芳总结出一套“感动式医疗”服务方法:对于自己的患者,除了完成常规的治疗外,还要与病人握手,认真倾听病人的诉求,仔细分析病人的问题,认真叮嘱后续治疗,让医疗充满温度。

在海西州人民医院的诊室门上,陈水芳带头公开了自己的手机号码,以方便病人及家属随时与他取得联系。此外,医院还设了“院长接待日”,陈水芳每次都早早到场,认真倾听患者诉求。

“能帮一点是一点。”这句话,陈水芳时常挂在嘴边,患者的事,一直都是他最记挂的事。对此,德令哈市平原村村民马建福有着切身的体会。他的妻子曾因颅内出血急需手术,但因患有血小板减少症,需要输注血小板才能降低手术风险。当地的小医院建议他立即将妻子送往海西州人民医院治疗。然而,到了州人民医院,马建福却面露难色:看病的钱还没有凑足!

陈水芳得知后,立即开通“绿色通道”。那天晚上,直至看到紧急调来的血小板注入患者体内,陈水芳才去休息。之后,他又安排援青的浙大一院神经外科专家与当地专家一起,成功为马建福的妻子实施了微创手术,还自掏腰包为这个不富裕的农村家庭捐助了5000元医药费。

19岁的女孩马在乃白曾因髋关节恶性骨肉瘤,5年多时间不能正常行走,当环卫工人的母亲为给女儿看病,花光了所有积蓄,只能靠四处借钱继续求医。陈水芳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向女孩伸出了援手——2021年6月,经反复沟通协调,他请来了浙大一院骨科主任来海西为女孩实施了骨肉瘤根除手术,并在女孩体内植入了由浙江援青指挥部捐助的价值7万元的3D打印假体。术后3天,马在乃白便能在助行器的支持下缓慢行走,几个月后,她彻底扔掉了双拐,圆了自己多年的“走路梦”,重启美好人生。

2019年陈水芳获得“浙江大学好医生”荣誉称号后,将15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给青海省贫困农牧民。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在海西州最需要医护人员的时候,他又主动报名请战,放弃休假,与当地干部群众干在一起,除夕夜也坚守岗位没有返回家乡与家人团聚。

“医生除了看好病,还要有情怀、有温度,我们代表着浙江的援青精神,就要把这种精神传递给更多人。”从医近30年,陈水芳以病人心为心,将一腔热血洒在救死扶伤一线、治病救人前沿……

其实,远赴青海帮扶,早已不是陈水芳第一次进行医疗援助。他常说:“我是党员,党派我到哪,我就到哪。”

作为“义诊一哥”,陈水芳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甚至走出国门,把救死扶伤的大爱撒向世界。

2003年,陈水芳受命率先进入杭州市传染病医院参与抗击非典救治任务,第一时间零距离给患者上呼吸机,甚至由于捂着4个棉质厚口罩不能透气而被迫咽下流出的鼻涕。

2009年,陈水芳远赴非洲马里援非2年。在那里,他一岗多能,既当医生又当护士,还当起总队会计,工作样样出色,受到商务部、原卫生部及中国驻马里大使馆的表扬,并荣获马里“总统骑士勋章”。

2013年,17级“海燕”台风横扫菲律宾,陈水芳半夜临危受命。临行前,他看了一眼熟睡中的妻儿,留下一张纸条,便毅然踏上了征程。到达后,面对救生衣不足、断水断电、炎热蚊咬及无处躲雨等一系列困难,他咬牙坚持、全力克服,用手中的手术刀为灾区患者带去生的希望。事后,当地百姓为表示感谢,将“THANK YOU CHINA”这几个英文单词郑重地写在了陈水芳宿舍的大门上。

2015至2019年,陳水芳又受命到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工作。一年除夕,本是家家团圆的日子,他年幼的儿子却在杭州发起高烧,因担心孩子的病情,又怕耽误工作,陈水芳只好叫妻子带着孩子来到北仑,一边治病一边过年。

2022年1月25日,陈水芳获评2021年度“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人物,成为本省唯一一位医疗领域的获奖者。“留给我们奉献高原的时间非常有限,我们一定要珍惜宝贵的援青时光,把最好的经历与回忆留给青海,把最好的技术才华与精神风貌留给青海,做一个有情怀有价值的新时代可爱援青人。”颁奖仪式上,陈水芳深情地说。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作为一名老党员,陈水芳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情怀铭刻心间,将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理想化作前行动力,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责任编辑:王碧薇)

猜你喜欢

海西州医疗手术
医疗垃圾包括哪些?医疗垃圾运到哪里,如何处置?
ГОРОДА-ПОБРАТИМЫ ПОМОГАЮТ ХАРБИНУ В БЕДЕ俄友好城市向哈尔滨捐赠医疗物资
手术衣为什么是绿色的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医疗服务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