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宋时期山水画特点及意境美探析

2022-04-27刘泳岑

大观 2022年3期
关键词:宋代山水画意境

刘泳岑

摘 要: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悠久,其技法与风格代代相承,代代创新。其中,宋代山水画体系完善,绘画风格脱俗,用笔洒脱,构图巧妙,更是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以及艺术作品,推动着中国山水画发展大步前进。山水画的特点反映着画家的绘画风格,山水画的意境是画家内心情感的表现。画家的绘画特点与表达意境是影响画面最终呈现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宋代山水画的特点与画面所表现出的意境美感进行分析与探究,从而深入探索两宋时期不同画家的笔墨神采,感受不同背景下画家们在画面中所表现的意境。

关键词:山水画;宋代;绘画;意境

一、宋代文化背景及其绘画影响

宋朝分北宋与南宋两个阶段,历史绵延长达300余年。它的历史背景以及重文轻武的时代观念是推进山水画快速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宋代涌现了大量的画家。他们所画之作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营造了不同的意境,同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绘画经验。绘画是精神文化,属上层建筑,但绘画与社会发展条件又是不可分割的。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中国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注重文学,更加注重中国文化的传承。在此背景下,宋代的中国画发展十分迅速,而且对于上下朝代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作品的层次以及发展的速度与风格方向较之前有了新的突破,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北宋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一)李成、范宽的绘画风格与意境诠释

李成与范宽是宋初两位杰出的画家,他们都出自五代北方山水画派,但由于受多方条件因素的影响,比如所处地区不同,所以绘画中所表达出的气质不同,故各自创立作品。《读碑窠石图》是李成众多作品中现公认为真迹的一幅。画面中一位骑着骡子的老人在古碑面前观看碑文,边上的几棵枯树与石碑、人物一起构成了画面的主体。枯树画法苍劲,加以线条勾勒,更显凄凉的景象。此画以山水景色为题材,并用淡墨来表现丰富的空间和虚旷的场景,因此画面给人一种淡雅清新的感觉,画家通过绘画来抒发心中的思绪。李成所画山水非常具有特色,画面整体构图完整,意境清幽,层次丰富且具有空间感。绘画构图以及潇洒的笔墨传达出了一种雄伟气质,同时也让人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更让人们欣赏到了独特意境下的山水。

再说范宽,范宽原名为中正,因为性情温良,为人宽容,所以人们唤他为范宽,遂以此名名世。范宽在画山水画的初期学习李成的技法,后来主要学习荆浩,然后有所顿悟,开始融入大自然,陶醉于山景之中,进行山水绘画创作。之后又舍弃前人的绘画技法,聆听自己的心声,通过观察不同气候下的山水景色,感受天人合一,终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其所画山石非常具有质感,皴法细致且坚实。以他的代表作品《溪山行旅图》为例,这幅作品极具特色,画面构图完整,层次丰富且具有空间感,潇洒的笔墨渗透着雄伟的气质。画面中的大山大水采用了全景式的构图方法,道路被最底部的嶙峋怪石所挡住,而缓坡、树木则位于画面的三分之一处,剩下的三分之二均被大山所占据,大自然的神秘、大自然的雄伟皆在范宽的笔下展示出来。宋代山水画所描绘的不仅是山峰溪流、树丛怪石所组成的自然风光,更代表着宋代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范宽的画让人们欣赏到了不一样的中国山水,也让人们不禁对大自然产生了敬畏之情,更让人们感受到了范宽对于山水的热爱。

(二)米氏云山中真与幻的表现形式

米氏云山又称米点山水,由北宋时期米芾、米友仁父子创作和发展。与李成不同,米芾少画北方重峦叠嶂、雄伟险峻的山峰,而多绘山明水秀的南方山水,画面景色秀美柔丽,虚实结合。为表现江南山水,米芾独创“落茄点”。这一创新突破了前人原有的笔墨皴法,他改用侧笔、横点进行绘画,同时将墨与水相结合,浓与淡相协调,使创作出的画面给人以云雾环绕朦胧之感。景色相呼应,真幻相交融,即使不去特意绘出云雾,也会给人以烟雾缭绕之感,犹如雨后。因此人们也称他们所创的山水画派为“米氏云山”。山水画的虚与实,是历代画家、學者永恒的探讨话题。米氏云山因独特的绘画手法以及表达方式使得它备受关注。

之后米芾之子米友仁继承与发展了父亲的绘画风格与笔墨用法,其作品《潇湘奇观图》最能代表米氏云山的风采。画面中展现了江上的雾气变换,两岸山峰的形态也随着云气的幻化而转换。画面不再以自然景象的质感或勾画山的外轮廓来强调形似为前提,而更多是“意过于形”,展现了文人的情趣。悠远的意境宣泄着连绵的情感。与前人绘画相比,米氏云山使墨法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并利用水墨的浓淡变换,营造奇特的画面效果。米氏云山的表现手法更多是突破与创新,它摆脱了仅仅以临摹先人、自然为基础的被动状态,化被动为主动,并运用全新的笔墨技法将心中情怀寄托于山水之间,刷新了山水画的形象和表现方式,真正地实现了追求自由,“意过于形”。

(三)《林泉高致》中的山水意境

《林泉高致》为北宋著名画家郭熙的山水理论著作,由其子郭思整理成书籍。全书共六节,除开序言外,分别为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如果说从前的理论著作以及画论是记录绘画著作、鉴赏、收藏,那么《林泉高致》则是对北宋山水画创作的总结。它来源于画家创作时内心深处的体验,以及通过学习前人的绘画所总结出的感悟。文章开篇阐明要在画中体现其胸襟气度,表达其林泉之意,以追求行为上的旷达,而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在绘画中要有妙手一双,将自然的场景融于心中而后展现出来,使人怡然自得,这是山水画创作本意所在,也是宋代画家在画面中所体现的豁达胸襟。

《林泉高致》强调了要注意构图结构,如其提出的山有三远,即高远、平远、深远。高远使人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感,崇高的美感把人带入一个清新脱俗的境界。平远拉近了自然景观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向往并追求自由,给人以自在平和的感受。而深远则与平远、高远相呼应,表现之处此起彼伏,层层深入,给人以深邃感。“三远”追求一种超然、清净、质朴、豁达、宁静的审美境界。这种审美境界与心理对象的“三远”相结合,就形成了高尚的艺术境界。

三、南宋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一)“一统”思想下的山水画特点

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所以在战事上并不占据优势。南宋也非常重视对文人的培养,当宋高宗南渡,稳定了动荡局势之后,便重新开设画院。而从前的北宋画院的覆灭与新建的南宋画院中间相差20年,在此期间不少画家已从北宋严谨的绘画笔墨技法中解放出来,逐渐倾向于以李唐为首的超脱精炼笔法。画面整体表现潇洒豪放,绘画时采用有张力的线条与气势雄健的大斧劈皴,这与北宋时期严谨的山水画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一百多年间,山水画的绘画技巧以及风格完全出于李唐一派,其主要原因在于宋朝“一统”的政治观念。在宋朝初期形成这种理念时,宋人在潜意识中便不能违背这种“一统”的思想,因此这种思想对李唐画派技法的演进与传承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再者,宋高宗喜爱李唐的山水画风,无论是在笔墨技法方面还是在构图、层次感、空间感等方面,李唐都可为当时画家们的楷模。南宋山水画绝大多数出自李唐一派,所以整体来看,南宋山水画面造型表现生动,线条秀拔,苍劲有力,墨色相辅相成,干湿结合,画面非常具有节奏感。李唐一派的作品让人们看到了其艺术风格的独特性,更感受到了南宋志士们坚毅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也正是“一统”思想下南宋山水所表现的最珍贵的特色。

(二)边角构图的意境美

画面的整体构图决定了画面的整体风格,构图是一幅完整作品里必不可少的元素。从原始时期陶器上的刻画、山洞中的岩画,再到青铜器上雕刻的纹样、纸上的绘画,都需对画面的构图进行反复衡量与构思。构图决定了画面的形式表现,也同样展现了不同的意境美感。

李唐在南宋时所取得的成就非常高,加上受到宋高宗的喜爱,所以他的绘画风格以及笔墨技巧一直被宫廷画院所推崇。李唐的绘画在保留北宋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同时也受到了文人画审美观的影响,便有了边角构图的影子,而马远、夏圭也正是受其影响,将其“边角之景”发展至成熟。他们通过对画面的虚实控制来向人们传达大自然中的意境美。李成、范宽等人所绘山水大多为全景式构图,并且非常注重空间关系,把握整体的山川自然景观,而马远与夏圭却舍弃全景式构图,而是以远近相对,画面采用大面积留白。

马远的《踏歌图》《梅石溪凫图》与夏圭的《溪山清远图》《寒林对雪图》中皆出现了边角构图的影子。以马远的《踏歌图》为例,在整幅画面的二分之一处云烟环绕,烘托着氛围,左右上方两处山峰通过远近、虚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画面的下方有两颗巨大的石头,从视觉来讲给人非常沉重的感觉,但画家为达到画面的平衡,在右边画了疏柳与摇曳的翠竹加以点缀,而在画面的最前方为一条蜿蜒的小路,路上有六个人踏歌而行,人物形象生动,反映了其朝代背景与当时的娱乐形式,赋予了画面节奏感与韵律感。边角构图具有很强的写意感,画面的简洁刚劲也提炼出了山水画的特点,并使画家将心中情怀与山水画进行对接。

边角构图是一种延续,更是一种创新,画面追求简约,以此来传达淡泊之意,从而来表现其空旷的境界。与北宋大山大水的构图方法相比,边角构图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画面的边角构图并未给人缺少重心之感,反而使画面多出了一些灵活性,感觉画纸上的山水似乎有了生命,以此给予了观者想象的空间,使观者融入神秘的意境。

四、两宋山水画对后世的启示

宋代的山水画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在政局如此不稳定的大环境下,优秀作品却频频涌现,依然向人们展现了精湛的笔法、对审美的独特追求以及大胆的创作手法,这不禁让人们赞叹古人的伟大。

北宋时,李成所表达的“气象萧疏,烟林清旷”让人们学习到如何用淡墨来表现丰富的空间和虚旷的场景 ;《林泉高致》中的“三远”技法能增强画面的空间感,重视空间的表现力;米氏父子的“朦胧之状,意过于形”可将心中情怀寄托于山水之间,化被动为主动。南宋时,李唐的“水墨刚劲,大斧劈皴”使人斗志昂扬;马远、夏圭崇尚率真的边角之景,使人淡泊宁静。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演进以及传承,经济、地域、思想的变动也没能阻挠山水画前进的步伐。

人们要对绘画技法、笔墨用法进行深入研究,并储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慢慢地学习沉淀,在学习中临摹,在临摹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同时,要学习宋人绘画时严谨的山水画精神,将其精神融入自然,去感受自然、表达心境、突出意境,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山水画,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自然。画面中既要尊重客体的自然再现,也要赋予主体意识和趣味,体现主客合一的完美境界。

五、結语

北宋的山水画取景更加注重全局观,画中的山水景象一般都会直爽、坦率地呈现在观者面前,而南宋的山水则是采用边角构图方式,画面大范围留白,给人优雅、精致的感觉。同时,南宋因为受“一统”思想以及宫廷画风的影响,更加注重对细节的描绘以及画面韵味的传达。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的画家虽绘画风格、构图方式、笔墨技巧以及对大自然的呈现手法各有不同,但画面最终的呈现效果都让人们感受到了独特的中国山水韵味。

山水画的意境描绘的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情感表达。山水画的特点是其画面的独特之处。宋代的山水画具有多样性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对内心情感的表达还是对自然风景的意境诠释,每位画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与风格特点。

文化观念与历史背景是艺术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画家的流派与风格则关系到绘画的特点以及传承中对后代的影响。两宋时期的画家们尊重并热爱着大自然,并在作品中表达着独特的艺术形态和审美观念,在创作中展现了高尚的精神风貌,这使中国山水画得到长足稳步发展,并为后世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筱.浅析宋代山水画的审美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17(12):37.

[2]杨天.从《林泉高致集》看郭熙的笔墨观[J].美与时代(中),2013(11):48-49.

[3]彭晓智.《林泉高致》之意境美学解读[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3-95.

[4]吕静.论“马一角,夏半边”的视觉图式[J].美术教育研究,2017(8):17.

[5]李强.浅谈马远、夏圭山水“边角之景”的艺术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3(21):20-21.

[6]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7]边凯.论宋代山水画中景的再现与境的营造[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4.

[8]张琴玉.浅谈宋代山水画之“意境”[J].大众文艺,2019(18):139-140.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宋代山水画意境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春色满园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一朵花的意境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