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物学“四环式”教学法有效渗透劳动教育

2022-04-27王琼周裕志

中学生物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劳动教育

王琼 周裕志

摘要以“种子萌发形成幼苗”为例,介绍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激趣生疑、探究释疑、生产探问和收获增情的“四环式”教学法,实现生物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渗透,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与劳动素养以及学以致用等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有益的教育尝试。

关键词 初中生物学 劳动教育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91文献标志码B

党的教育方针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劳动生产实践联系紧密。部分生物学知识来源于劳动生产实践,同时,这些知识又能指导劳动生产实践。因此,生物学具有独特的劳动育人价值。生物学教师应充分挖掘生物学与劳动教育的结合点,将劳动教育有机渗透到生物学教学中,发展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通过激趣生疑、探究释疑、生产探问和收获增情的“四环式”教学法对劳动教育进行了有效渗透,现以“种子萌发形成幼苗”为例予以介绍。

1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路

1.1教材分析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简称“七上”)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六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一节的内容。是继“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之后,“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的开篇,将为学习“营养器官的生长”和“生殖器官的生长”作好铺垫。教材以“观察种子的结构”等活动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展开学习,以掌握种子的结构、萌发条件以及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过程等生物学知识,并训练实践探究能力。

1.2教学思路

教材中“观察种子的结构”等活动是生物学与劳动教育的结合点。教师以此“活动”为基础,整合重组教材内容,设计课前、课上、课后一系列教学活动,渗透劳动教育。教学活动从11月持续到来年6、7月,其中课堂用时2课时。课前,学生广泛收集各类种子,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劳动;课上,解剖观察种子,认识种子结构,培养实验(劳动)技能;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描述种子萌发和形成幼苗的过程,培养创造性劳动方法;课后(第二年),播种并收获种子,体验劳动,树立劳动观念;最终,助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从而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2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收集各类种子,初步认识种子的外形,体验劳动的不易。

(2)通过解剖观察种子结构,运用观察与比较、归纳与概括等科学思维方法,建构“种子的结构”“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等基本概念,培养解剖、观察种子的实验(劳动)技能。

(3)通过播种不同方式处理后的种子,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感知种子萌发过程,运用结构与功能观总结种子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建立种子与幼苗的对应关系,培养创造性劳动方法。

(4)通过课后再播种、培养幼苗、收获果实的劳动实践活动,验证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条件,巩固种子萌发的过程,体验劳动的艰辛,感受获取劳动成果的喜悦,培养珍惜粮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行。

3教学过程

3.1一环——激趣生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认识种子是学习“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重要环节。教学约在12月初进行,教师在课前2周安排收集种子的活动,让学生分学习小组收集至少5种种子。学生在“怎样才能找到所需种子?”的驱动下,通过请教家长或长辈,在其带领或指引下,到市场、干杂店购买种子或到农村采集种子。同时,在种子的收集过程中,触发学生产生如“这些种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不同的种子结构是一样的吗?”“这些种子怎样才会萌发成幼苗呢?”的疑问,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直接分發种子的教学方式,巧妙地安排学生自己收集种子,为教学活动做准备,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产生一系列生成性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初步体验劳动的艰辛。

3.2二环——探究释疑

生物学实验是解决生物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教师利用“观察种子的结构”活动,可解决学生在激趣生疑环节中产生的部分疑问。

在“观察种子的结构”教学中,先由学习小组的组长将提前浸泡好的蚕豆、玉米种子分发给组员。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所需的实验器材,再播放事先亲自制作的解剖蚕豆、玉米种子的微课,让学生熟悉操作步骤。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蚕豆和玉米种子有哪些结构?蚕豆和玉米种子结构上的异同点是什么?胚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什么是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学生思考问题,解剖认识种子的结构。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查看,及时指正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性操作,并指导学生绘制种子结构图,完成实验报告。最后,教师选取典型性实验报告,通过“希沃白板”APP投屏分享,师生互动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观看教师事先亲自录制的微课,熟悉实验中的操作步骤,自主建构“种子的结构”的概念,归纳蚕豆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建构“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概念;在实验中掌握并提升实验(劳动)技能,从而发展劳动素养和科学探究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3.3三环——生产探问

生产可作为探究的一部分,为生物学教学服务,解决生物学问题。

课前2周,学习小组将收集到的种子(如花生、蚕豆、玉米、黄豆、豌豆、小麦、美人蕉等)进行不同预处理(充分浸泡与不浸泡、煮熟与不煮,去掉胚芽、胚根等),并将处理后的种子连同干瘪的和颗粒饱满的种子分别播种到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中,将播种的部分种子覆盖地膜,开展生产探究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松土、播种、浇水等劳动实践活动;同时指导学习小组每天分地段以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多种形式记录有地膜覆盖与无地膜覆盖下的种子的萌发情况,最终形成课堂成果汇报材料。

课上,各学习小组展示照片和视频,介绍种子经不同方式處理后的萌发情况、探究的问题以及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得出的探究结论。学生完成表1所示问题的探究,并得出相应结论。教师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同时,教师以挖取的几株萌发的蚕豆和玉米幼苗为基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种子萌发过程中各结构发生了怎样变化?种子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建构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概念图(图1)。

设计意图:教师巧妙地将室内探究活动转移到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引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从而提升科学探究与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劳动实践过程,提升劳动素养,感受生物学知识是如何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以提高生物学的价值认识和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汇报、分享探究成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种子萌发的内外条件,并在问题串的引导下构建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概念图,培养了科学思维能力。3.4四环——收获增情

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心中还会存在诸如“如幼苗形成以后,植物的根、茎、叶会怎样变化呢?种子是怎样来的呢?”等问题,虽然会试图在七上第三单元第六章第二节(营养器官的生长)和第三节(生殖器官的生长)中解决,但因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生长周期长,不可能即刻让学生“零距离”感知其生长,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效果。

第二学期初(2-3月份),教师选择如辣椒、茄子、豇豆、四季豆等适宜的种子,让学生再次播种,“零距离”感知种子萌发形成幼苗、幼苗生长成为健壮植株以及健壮植株开花结果获得种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怎样提高这些蔬菜的产量呢?”驱动下,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或向教师、家长请教的方式,学习适时松土、浇水、施肥、除草、修剪枝叶、捉虫,甚至人工辅助授粉等劳动技能。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再次播种并收获果实、得到种子,巩固种子萌发形成幼苗和植物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等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在感知“植物种子到种子的生活闭环”中深度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巩固并健全生物学学科知识体系。同时,学生在松土、浇水等过程中习得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养成积极的劳动精神,增加对劳动、劳动人民的良好情感,促进其自觉做到珍惜粮食并向他人传递“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理念,从而发展学生劳动素养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

4教学反思

教师以“四环”式教学法开展教学,教学活动时间跨度长,约需半年时间,是对教师教的挑战,也是对学生学的挑战。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体会“生物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并指导生活实践”的学科本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效发展学生劳动素养,促进“五育融合”,助力“立德树人”远大教育目标的实现。生物学教师应努力细研教材,发掘更多劳动教育结合点,充分展现生物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初中生物学劳动教育
自主学习 识“微”见远
浅谈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保障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措施探讨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探究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