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原文的理解与翻译

2022-04-27王玉章

英语世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鬼魂哈姆雷特花语

王玉章

莎士比亚这位语言大师妙笔生花,言近旨远,善于运用简单而普通的常用词语表达深远的意思,有时使译者难于理解和翻译。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哈姆雷特》中“to be, or not to be”这个脍炙人口的名句。《英语世界》杂志在2020年第8期中转载了我探讨此句译法的文章《“to be, or not to be”到底怎么译》,我经详细分析和深入理解,将其译为“偷生,还是抗争”。现在我再将《哈姆雷特》中的一些词语进行分析理解并做出翻译,与读者共享,不当之处,请指正。

例一:第一幕第五场

Ghost      (beneath) Swear by his sword.

Hamlet   Well said, old mole! Canst work i’th’earth so fast?

A worthy pioneer! Once more remove, good friends.

Horatio   O day and night, but this is wondrous strange!

day and night,如果按词典的释义译为“日日夜夜”或“夜以继日”,那么根本前言不搭后语,所以朱生豪先生干脆将其省略,只译出“嗳哟,真是不可思议的怪事!”;卞之琳先生则仿效《刘伯温碑记》中“天有眼,地有眼,人人都有一双眼”的前两句,译为“天有眼,地有灵”,意思是说天公有眼,明察秋毫,地有神奇的力量,威力无边,但似乎与day and night的意思无关。

记得英国一位语言学家说过,英语词语的确切含义由上下文来确定。那么,我们只能从上下文语境的思维逻辑来判断。前面的剧情是:霍雷肖和另外两位守夜人,目睹了已故国王夜半戎装显灵,便邀哈姆雷特在夜间和已故国王的鬼魂相见密谈,但天亮时雄鸡一鸣,鬼魂消失,接着又听见哈姆雷特与其父鬼魂谈话,自己却既看不到鬼魂的影子,又听不见鬼魂的声音,鬼魂在白天和黑夜竟出现如此大的差异,令霍雷肖十分诧异,遂发此感慨。

我的译文是:

鬼魂           (在下)对着这把剑发誓!

哈姆雷特   說得好,遁地老人!您竟能在地下穿行得这么快?

好一个开路先锋!好朋友们,再换一次地方。

霍雷肖       啊,(鬼魂)昼隐夜现,这事奇怪得使人不可思议!

例二:第三幕第一场

Ophelia   O, what a noble mind is here o’erthrown!

The courtier’s, soldier’s, scholar’s, eye, tongue, sword,

Th’expectancy and rose of the fair state,

The glass of fashion, and the mould of form,

Th’observed of all observers, quite quite down.

如果把这里的rose译为“玫瑰”或“花朵”,显然与哈姆雷特的其他高尚品质不相配。译文逻辑不通,肯定是对原文理解有误。难道rose还有深层意思?我联想到,在第五幕第五场,奥菲利亚最后一次出场时,虽已神情错乱,但仍能准确说出几种花的花语,并且还给在场的每个人不同的花,而各自的花语都与赠送对象的特质相吻合。于是我相信,rose的花语就是奥菲利亚在这里要表达的意思。古希腊神话中,rose表示美与爱的化身,翻译时用其花语来替代“玫瑰”,可能让对花语知之不多的某些中国受众更能清晰地了解作者的原意。

基于这种考虑,我译为:

奥菲利亚   啊,一个才智如此高尚的人被毁灭了!

廷臣的慧眼,军人的利剑,学者的巧舌,

礼仪之邦的希望之星和美与爱的化身,

名流志士的明镜,行为举止的楷模,

所有崇拜者心目中的偶像,全然陨落了!

例三:第三幕第一场

Ophelia   O, woe is me!

T’have seen what I have seen, see what I see!

这是例二台词所在段落的结尾。这段台词典型地体现了英语写作的段落思维模式:首先提出“才智如此高尚的人被毁灭了”的观点,然后悉数列出哈姆雷特以前的高尚之处和奇特才能,及被毁灭后的癫狂。这里所引用的就是此段笼统概括的结尾。之所以说笼统概括,是因为使用了两个关系代词what,前者是概括“以前看到的状况”,后者是概括“现在看得到的状况”。至于什么状况,前面已言明,这里只是虚晃一笔算作结尾。

卞先生将虚就虚,笼统地译为“看到了昨日,偏偏又看到了今朝”,让人觉得不知所云,可能还会产生误解;朱先生则化虚为实,译作“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把前一个what译为“繁华”,后一个what译为“泥土”,使人感到言不及义。中国人的写作思维模式一般是平铺直叙,将结论放在最后,以免头重脚轻。为了让中文受众清楚明了,我觉得还是化虚为实的好,给两个what各自充实上点睛的一笔。

于是,我译为:

奥菲利亚   以前曾看到过的绝世英才,现在看到的却是癫狂痴人,

啊,我悲痛欲绝!

例四:第三幕第二场

Ophelia   You are as good as a chorus, my lord.

Hamlet   I could interpret between you and your love, If I could see the puppets dallying.

Ophelia   You are keen, my lord, you are keen.

Hamlet    It would cost you a groaning to take of mine edge.

Ophelia   Still better and worse.

“Still better and worse.”,朱先生译为“说好就好,说糟就糟。”,可能指哈姆雷特的精神状况;卞先生译为“更妙了,更糟了。”,但不知“妙”与“糟”指的是什么。

我觉得这个短语还得通过上下文的剧情脉络来判定其确切意思。这段对话有点儿像是情人间的打情骂俏。哈姆雷特介绍了剧情,奥菲利亚取笑说他可以当解说员了,哈姆雷特便拿她个人打趣,奥菲利亚于是怪他嘴不饶人,哈姆雷特进而以露骨的性爱挑逗她,奥菲利亚似是浸沉在以前热恋时的旧情之中,并没有恼怒,反而半夸半嗔地说“Still better and worse.”,夸的是哈姆雷特反应聪敏,更精明了,嗔的是他反讥犀利,更坏了。这里的“坏”,是调皮的意思,如同影视剧中女方怪怨男方时说的“你真坏”一样。

基于这一理解,我译为:

奥菲利亚   您可以当解说员了,殿下。

哈姆雷特   如果我看到木偶扮演你和你的情人调情,我也可以进行解说。

奥菲利亚   您嘴巴太毒,殿下,您嘴巴太毒。

哈姆雷特   要想把我的毒火发泄出来,你非得费力哼哼上一阵子不可。

奥菲利亚   越发精明过人,坏得出圈儿。

例五:第二幕第二场

Hamlet    “As by lot, God wot,

It came to pass, as most like it was.”

哈姆雷特念的这首小诗,用的都是简单、普通的词语,内容暗指奥菲利亚。朱先生译为“上天不佑,劫数临头。偏偏凑巧,谁也难保。”;卞先生译为“天知道,命不好,一朝出了事,糟糕。”好像都是签语,并且还都是下下签,很可能是受奥菲利亚悲惨结局的影响。

但我却认为,如此诅咒般的判词绝不可能出自哈姆雷特之口。虽然自他发誓为父亲报仇后,为掩饰自己,开始装疯,为了避免殃及奥菲利亚,放弃了和她的爱情,但他心里仍然深深爱着她。在这之前,哈姆雷特曾用双关语conception提醒奥菲利亚的父亲他的女儿已经怀孕,之后又劝诫奥菲利亚“你为什么要生养出一群罪人来呢”,“进修道院吧”。因为如果他出事,她在修道院里不仅可以受到宗教的佑护,还避免因未婚先育而受到世俗的歧视。他心有苦衷,不能言明,看似满口荒唐言,其实用心良苦。

因此,我对这首诗的理解是:as by lot是“如同抽签占卜”,God wot 是“上帝知道”,It came to pass是“签语实现了”,也就是“算命算得准”的意思,as most like it is是“大多如此”。我认为,哈姆雷特是利用这首小诗点化奥菲利亚的父亲去求神靈保佑其女儿。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译为:

哈姆雷特   “问卜吉凶,祈求神明。

神机妙算,大多灵验。”

例六:第四幕第二场

Hamlet   The body is with the king, but the king is not with the body. The king is a thing—

Guld’en    A thing, my lord!

Hamlet     Of nothing, Bring me to him. Hide fox, and all after.

如果将a thing按字面译为“一件东西”,不仅指向性不明,也容易造成误解,因为汉语中骂人,习惯说其“不是个东西”,也就是说他不是好人。如果将The king is a thing译为“国王是一件东西”,在汉语受众中岂不理解为国王是坏人,这不符合作者的原意。a thing of nothing按字面意思译为“空无所有的东西”,也体现不出哈姆雷特对杀父仇人的鄙视和憎恨。

其实,这句话是滑稽模仿《圣经》中的Man is like a thing of naught(有的版本则为Man is like a breathing),《圣经》中文版译作“人好像一口气”。这口气是清气,而在哈姆雷特眼里,那个为人所不齿的国王只不过是人的下体排出的一股浊气,也就是“屁”。《现代汉语词典》对“屁”的释义之一是“比喻没用的或不足道的事物”,这也正是a thing of nothing的含义,所以译为“屁”,恰如其分。在后面的第三场中,哈姆雷特也当着他叔叔的面说过类似的话:Nothing but to show you how a king may go the progress through the guts of a beggar(没有什么意思,只是告诉您,一个国王如何可能在乞丐的肚子里穿肠而过),言外之意是国王会变成乞丐的“屎”和“屁”。

因此,我的译文是:

哈姆雷特 尸体与国王同在,但国王不与他的身体同在。国王就是一股臭气——

吉尔登斯滕 一股臭气,殿下?

哈姆雷特 一个屁。带我去见他。狐狸藏起来,所有人追上去。

从上面的译例中可以看出,有时候,最普通常见的词语,若按着词典上的释义翻译,则译文于理不通。所以除了深刻理解词义外,还要深入分析上下文的语境或全文其他地方的有关提示,领悟出合乎逻辑、符合情理的深层真实含义,并将其艺术性地传达给读者。

猜你喜欢

鬼魂哈姆雷特花语
地铁幽灵
Different Thoughts on Performing Hamlet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从二元对立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花语宝贝
花语宝贝
花语宝贝
哈姆雷特(中)
鬼魂
哈姆雷特疯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