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末昆山作家张大复家世考

2022-04-27党瑞

今古文创 2022年14期
关键词:昆山

【摘要】 张大复是明末昆山(今属江苏)重要作家之一,其一生著述甚丰,有《梅花草堂集》《梅花草堂笔谈》《闻雁斋笔谈》《昆山人物传》等,本文依据据《梅花草堂集》《牧斋初学集》等资料,厘清了张大复的家世情况。

【关键词】 张大复;昆山;家世

【中图分类号】K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4-002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4.009

基金项目:2021年宁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明代昆山作家张大复及其著述研究”(项目编号:GIP2021019)。

张大复(1554—1630),字元长,亦称病居士或息庵老人,是明末昆山(今属江苏)人。少时聪慧,欲以科举取士,四十岁失明,从此放弃仕途,其一生虽命途多舛,但始终笔耕不辍。张氏先祖世居昆山,以耕读为生,至曾祖张诰始励志读书,其家世有文献可考的,上至六世下至其兄弟及子孙后裔,共八代人。

一、张氏族谱存佚情况

据明崇祯刻本《梅花草堂集》载,张大复曾撰张氏族谱,可惜族谱今不传,唯存《张氏族谱序》与《志状》。《张氏族谱序》今见于《梅花草堂集》卷一,《志状》收录于《梅花草堂集》卷九至卷十二。

《张氏族谱序》主要介绍族谱的构成情况,族谱共六卷,卷一是张氏合谱,盖自五世伯祖璛、五世祖瑜各为始祖,递著其系;卷二为张氏本支谱,自五世祖张瑜至张大复,及其子孙;卷三记载先世之生卒年及丧葬地;卷四记载嫁女;卷五记载志状;卷六为杂文。谱成张大复对其后期增删亦有规划:“与子侄辈约,每十年、二十年,或三四十年,增益补附,不无望于我后之有念者。”[1]

《志状》卷首有《小引》,记载张大复作志状之目的:“称引太史文忠之義,盖以训后人,俾有所激发其志气。”[1]《志状》共46篇,主要记载张氏家族概况及其成员之生平经历。

二、张氏先曾祖辈

六世祖张瑜,字道瑾,别号耕云,其擅长书法,喜爱读书,家中藏书丰富。二十岁为诸生。妻顾氏,其父顾昂与原配毛氏,生三女,无子。因“张氏多藏书,子孙知学”[2],遂以长女招赘顾家。据《张氏族谱序》所载:“自予五世祖耕云翁以仲子赘杨庄顾氏,遂为杨庄人。”[3]后侧室孔氏,生一子名瑷,顾昂命瑷师从于张瑜,然瑷鄙瑜之赘婿身份,并指责其:“从儿家饮食,而奈何挞我?”[2]张瑜不堪受辱,遂离开顾家,后回归五保古渡与其兄璛并耕陇上劳作,“谈论古忠孝廉节事,娓娓忘倦。”[2]顾氏在五保古渡,朝耕暮耘,因善种麻,小立产业。其种麻技艺之高,令老农妇“自谓弗若也”[2]张瑜有一兄,名璛,为张氏六世伯祖。

高祖张珮,字德声,号半闲。生于天顺癸未(1463),卒于嘉靖癸巳(1533),享年七十一岁。张珮为人正直,为县从事时,因与县令冲突,最终自行辞去县从事的官职,晚年“以赀得九品听选官,不果。”[4]后投入生产也不理想,终徙父业。张珮妻方孺人,讳秀,生于成化乙酉(1465),卒于嘉靖己丑(1529),享年六十五岁。孺人父方麟,母朱氏,方孺人是明代作家方鹏、方凤的姐姐。据《志状·高祖考半闲府君妣方孺人行略》载,张氏家族自张珮始,迁至创新第兴贤里。张珮有子二人,长子张诏,次子张诰,女一人,适县学生许载。张珮与妻方氏以扶危济困为己任,有“而自葺数楹,退老于右之西偏,抚寡媳卢节妇。每秋风飒起,趣婢子浣枲衣,挫针补缀,以衣其里之茕独无告与哑女娈子之伛行雨雪间者。而又时时多治糜饭饼饵以饲囚,祁寒暑雨,岁有定期。及期,囚人辄相顾曰:张老佛当一见饷。”[4]夫妇二人有悲悯之心,乐善好施,将德行贯穿始终。

曾祖张诰,字唐文,生于弘治壬子(1492),卒于正德甲戌(1514),享年二十二岁。张诰天资聪慧,一心科举取士,但屡试不第,后因病卒。张诰去世时年仅二十二岁,妻卢孺人二十岁,由此可知,卢孺人生于明弘治甲寅(1494),卒年不详。其品行端庄,被同乡赞有“冰霜之操”[5]。御史杨公宜表彰其贞节,其同乡王纶为其题“贞节堂”三字。张诰“励志读书,补博士弟子,与兄兴业公力起家声为务。”[3]张氏曾伯祖张诏,曾任兴业县知县,妻王氏。

祖父张懋隆,字抑甫,别号梦江,其生于正德庚午(1510),卒于隆庆丁卯(1567),享年五十八岁。《志状·先祖梦江府君祖妣晋孺人状略》有“清髯伟干,秀目方颐,明豁多大志,不肯媕阿以取媚于时痛”[6]一句。其年少聪慧“十六岁补学官弟子”[6],秉性清高,季布一诺,有:“吾故不侵千金之诺以信人,闻者服其雅量。累世戚里多豪贵相高,府君处之,绝不见有局蹐寒畯之态。至其洁清自矢,持身持家,未尝以言狥物,以色假人,斩如也。”[6]张懋隆记忆力非凡,与儿子张大复、张大年一同学习古今忠孝节义,常废寝忘倦。“每宴坐,不肖与大年必侍,侍必称引古昔。至忠孝节义,须髯辄张,夜分忘倦。不肖或质所闻,府君应口诵之,累牍连篇,不错一字。”[7]张懋隆文采斐然,有进取之志,虽名声遍及艺苑间,但无奈屡试不售。其母卢节妇捐馆时,张懋隆已初露头角。刚四十即解免,稍事生产,后略有起色。张懋隆妻晋孺人,生于正德壬申(1512),卒于万历壬午(1582),享年七十一岁。其十三岁嫁与张懋隆,一生安分守己,勤俭持家,以慈爱广济天下贫寒之人。虽无一命之荣,但规行矩步,受人敬重。据《先祖考梦江府君祖妣晋孺人状略》所载:“孺人之殁也,童仆欷歔,邻人焚香罢市,此岂易及也哉。”[8]晋孺人的忠孝节义之举,得到街坊邻里的认可与钦佩。张懋隆有二子,长子张维翰,次子张维城,女一人,其名不详,嫁与李延节。有孙七人,为张大复、张大临、张大观、张大年、张大有、张大晋、张大升。曾孙十一人,名张桐、张槚、张橒、张杞、张柽、张枌、张楷、张柚、张杜、张橓,一人不详。另有孙女四人,曾孙女十三人。玄孙二人,为张安淳和张守淳。据《志状·先夫人行状》云,张大复与张大年有“曾孙四:安淳、守淳,桐出;祖淳、槚出;先淳,柚出。”[9]

父亲张维翰,字宗翰,号九川,其生于嘉靖丁亥(1527),卒于万历戊子(1588),享年六十二岁,葬于邑二保为字圩祖茔。张维翰“六岁就外傅,傅不烦。十三能文章,师事数十人,往往当时知名士也,然无弗雄府君者。二十试有司,令公王东图一见嗟异曰:神龙天马之才,矫矫然不受羁绁。时以为知人。寻补博士弟子,升上等。”[7]张维翰五十三岁贡于乡,“已卯(1579)府君贡于乡,当诣京师。”[7]临考前其母卧病,其欲留下照顾母亲。在母亲极力劝说之下,张维翰进京应试,试毕速归见其母,可见其极为孝顺。

叔父张维城,字九德,晚号念江。张维城号“念江”,因“隆庆丁夘,先大父梦江翁殁,府君悲悼久之,故自号念江也。”[10]张维城刻苦学习“篝灯映月孜孜不怠”[10],但无奈三选三中格,遂其感叹“世且弃我,我安能恋此蓝衣幞头,提鼻忍息磬折苜蓿檐下耶。”[10]后虽谢科举之业,但仍读书不辍,张维城喜好收藏“所藏书法名画及古罇罍,玩之意洒如也。”[10]其性格“沉毅微惼”,德行有口皆碑,“乃务行其德多所补助,宗人子不聊生者时,买田给之。”[10]当宗中人生活困顿时,张维城便倾囊相助。据《志状·先叔父念江府君暨叔母姚孺人行状》载:

姚孺人者,故姚翁愚女,母李氏。姚素长者,而李母家声名文物久为一邑之冠,为母择壻必与府君。而孺人所以事吾大父母者居然儒素府君安之,府君出入黉校里闾五十年所为生养死葬,教子娶妇,辟地广亩,迄有成立者,秋毫皆孺人之助也。而慈和惠爱佐府君之所不及,戚里上下尤德之。孺人死得年六十有□,有子五人,长大临,娶戴,继韩。大观,娶唐,继王,继朱,皆庠生。大有,娶陆。大晋,娶朱。大升,娶荣。女三人,长嫁庠生周汝鲸,次嫁嘉定庠生叶士选,次嫁孙继贤。孙男八人,孙女七人。[10]

张维城妻姚孺人,家境殷实,慈和惠爱,因擅于辅佐其夫,受到街坊邻里的敬佩,后因病卒。姚孺人去世以后,张维城移居江干葛庄,“先世产在焉,府君乃始葺其敝陋,达其闭塞而居之。小艺花竹,增植桑果,时与布衣野老徜徉其间。”[10]张维城移居葛庄,种植瓜果花竹,生活逍遥自在。

三、张氏兄弟辈

张大复,字元长,亦称病居士或息庵老人,明代昆山(今江苏)人,其著述甚丰,有《梅花草堂集》《梅花草堂笔谈》《闻雁斋笔谈》等,其生平见于清代文学家钱谦益的《张元长墓志铭》中。据《墓志铭》载,张大复“卒于崇祯三年(1630)七月廿九日,年七十有七。”[11]1359由此可知,张大复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1554)。张大复三岁能“以指画腹作字”[11]1358,十岁可讲论语,写文章空明骀荡、汪洋曼衍,为情造文不照搬前人的写作模式,吴中才子少有能与其比肩者。少年时期的张大复文采飞扬,渴望立功扬名。壮年时期的张大复“游长安,登吕梁、过齐、鲁,览宫阙之盛。观东征献俘,思奋臂功名之会。”[11]1358四十岁的张大复,因感伤父亲张维翰的去世悲痛欲绝,以致双目失明。张大复人到中年仍未得志,又遭遇家道中落,遂弃去举子业,但仍坚持学习,有“垂帘瞑目,温习其已读之书。有不属,则使侍者洛诵,继之关节开解,冰释理顺。”[11]1358失明后的张大复“以弟之子桐为子。桐有文,能笔授君所著书。”[11]1359桐,字子琴。有子二人,分别为张安淳和张守淳。晚年的张大复,慨叹年华已逝,有身患多种疾病,在遭遇仕途的打击与病痛的折磨后的张大复依旧乐观豁达。张大复所居梅花草堂,在今昆山片玉坊(今南街),片玉坊是昆曲的诞生地,汤显祖、梁辰鱼等名家皆出自此地,梅花草堂环境清幽“古树横斜,席门蔽亏,轩车至止,户屦相错。”[11]1358张大复喜好结交文人雅士,常与好友相聚于梅花草堂,畅谈理想,吟诗作赋。据李维桢《大泌山房文集》载“聘之邸中,使子弟师事之。是编皆疾中所狩,而子弟笔之者也。[12]王公贵族欣赏张大复的文采,纷纷使子弟从师于张大复。

弟张大年,字世长,生于嘉靖辛酉(1561),卒于万历癸丑(1613),享年五十三岁,有子三人,张槚、张柽和张柚,女四人,其名不详。张大年的出世,给原本因父亲张维翰“罢秋试,计无所娱。”[13]而气氛低沉的张氏家族带来了慰藉。张大年少警敏,与其兄张大复一同学习《史记》《汉书》时,父亲张维翰令二人背诵所学内容,张大年记忆力轶群,令张大复惊羡“予所忆多不及世长”[13]。自母亲去世后,张大年开始游历吴越,登七十二峰,观钱塘江潮,四十岁登黄山,四十七岁游燕台。张大年妻方氏,是方鹏的曾孙女。

四、张氏子侄辈

張大复子铁儿,据钱谦益《张元长墓志铭》载,张大复“娶顾氏,生三女。无子,以弟之子桐为子。”[11]1359但于《志状·铁儿葬志》中,有:“铁儿,张元长初生儿也,母顾氏娠七月生。”[14]由此可见,张大复除张桐外还有一子名铁儿。铁儿自幼身体羸弱“病痧疹,医祷一月始愈,又半月而痘疹”[14],后因“痘九日不发,竟死而卒,是为万历五年丁丑(1577)三月十五日戍时,葬之马鞍山阴大茅真君殿后。年四岁,其生以万历二年甲戌(1574)四月十二日丑时”[14],另据,汤显祖所撰《张氏纪略序》载,张大复“有子铁儿而殇”[15],由此证实,张大复确有一子名铁儿。

张大复仲女张孝仲,其生平主要见于《志状·亡女孝仲孟孺人行状》,张孝仲生于万历乙酉(1585),卒于万历庚戌(1610),卒年二十六岁。张大复将张孝仲嫁与光禄孟公第三子孟时来,孟家先世居吴淞江南,称江南孟家或张浦孟家,光禄公其父为征仕郎。张孝仲有一子一女,“子四岁,乳名桂。女二岁,名环。”[16]据《亡女孝仲孟孺人行状》中记载,张孝仲自幼孝顺懂事,有“仲三岁时其母病不欲食,屏息母旁弗食亦弗啼。母既起食,与啼如故,识者奇之。” [16]故张大复对其极为疼爱,有《亡女孝仲孟孺人行状》载“有儿如仲,张氏当兴。即为女,故是家庭间仲子期矣。” [16]汤显祖在《张氏纪略序》中褒奖张孝仲“秀惠端婉,晓书传大义,所谓闺阁中钟子期也。” [15]可见,张孝仲之温婉贤淑,其品格为女子之典范。

張大年女孙阿大,有《志状·女孙志铭》云:“万历己未(1619)清明日病痧疹死,其生为乙卯(1615)五月十八日,葬本年清明后三日庚辰祖茔。” [17]因痧疹卒,卒年五岁。

明代昆山张大复一族暂考其八代,张氏家族男子勤恳踏实、敬老慈幼、明德惟馨、仗义疏财;女子贤良淑德、秀外慧中、举止娴雅、蕙质兰心。可见张氏家族以耕读传家,家风淳朴。

参考文献:

[1]张大复.梅花草堂集(卷九)[M].志状,明崇祯刻本.

[2]张大复.梅花草堂集(卷九)[M].志状·六世祖考耕云府君祖妣顾孺人状略,明崇祯刻本.

[3]张大复.梅花草堂集(卷一)[M].张氏族谱序,明崇祯刻本.

[4]张大复.梅花草堂集(卷九)[M].志状·高祖考半闲府君妣方孺人行略,明崇祯刻本.

[5]张大复.梅花草堂集(卷九)[M].志状·曾祖考唐文府君妣贞节卢孺人状略,明崇祯刻本.

[6]张大复.梅花草堂集(卷九)[M].志状·先祖梦江府君祖妣晋孺人状略,明崇祯刻本.

[7]张大复.梅花草堂集(卷九)[M].志状·先府君行状,明崇祯刻本.

[8]张大复.梅花草堂集(卷九)[M].志状·先祖考梦江府君祖妣晋孺人状略,明崇祯刻本.

[9]张大复.梅花草堂集(卷九)[M].志状·先夫人行状,明崇祯刻本.

[10]张大复.梅花草堂集(卷九)[M].志状·先叔父念江府君暨叔母姚孺人行状,明崇祯刻本.

[11](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9.

[12]李维桢.大泌山房文集(卷一三三)[M].明万历三十九年刻本.

[13]张大复.梅花草堂集(卷十)[M].志状·亡弟世长行略,明崇祯刻本.

[14]张大复.梅花草堂集(卷十)[M].志状·铁儿葬志,明崇祯刻本.

[15]张大复.梅花草堂集(卷十)[M].张氏纪略序,明崇祯刻本.

[16]张大复.梅花草堂集(卷十)[M].志状·亡女孝仲孟孺人行状,明崇祯刻本.

[17]张大复.梅花草堂集(卷十)[M].志状·女孙志铭,明崇祯刻本.

作者简介:

党瑞,女,陕西勉县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昆山
黄旙绰与昆山腔考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四(3)暖阳中队
“下一个昆山”之争
携手三十载,昆台融合共发展
进一步挖掘乡土教育资源
静女其姝、谁其佑祺
昆山之路为何震撼人心
熊熊的岂止是火
黄昆山
陈昆山治疗痹证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