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教学模式下思政教育融入二外日语教学研究

2022-04-27张桃

成才之路 2022年10期
关键词:混合教学英语专业课程思政

张桃

摘 要:混合式教学,即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在混合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前和课后学习,以此保证课堂学习效果。同时,混合教学模式也为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二外日语教学提供了线上线下多种途径。文章从混合教学模式下二外日语教学方法的选取原则入手,对二外日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对混合教学模式下二外日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混合教学;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2)10-0103-03

混合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侧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教师通过将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模式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将学生逐渐引向深度学习。二外日语是英语专业的公共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从本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特点和学习需求,以及选用的教材入手,凝练知识、能力和素养目标,依托学习通平台,整体系统地布局线上线下教学任务,并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引领,以此促使学生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快速、高效地掌握日语语言文化知识,提高日语语言运用能力。

一、混合教学模式下二外日语教学方法的选取原则

1.注重学情调查和课程导学

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只有重视学情调查,才能更好地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引导学生有效达成自己的二外日语学习目标。由戚宏波、徐锦芬等学者的调查研究可知,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因此,教师在二外日语课堂上进行的课程导学非常重要,能为学生后续的“线上”和“线下”学习提供方向和指导。

2.注重学生知识的输入

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设提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这意味着,二外日语教师要使学生有效掌握日语知识,必须在帮助学生理解日语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日语语言材料。

3.注重真实语言环境的创设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假设指出,语言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言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而语言习得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或编辑作用。这就意味着,二外日语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语言材料的呈现和运用都必须与现实相关联,同时还要借助图像、隐喻、图示、类比等有效方法加深学生对日语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4.注重轻松愉悦学习氛围的营造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种愿望和潜能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而且人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因此,在线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灵活穿插相关日语视频、音频、文字作品,采取具有变化性的互动方式,有意识地运用具有灵活性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适时在学生的学业和情感上提供情绪性支持、尊重性支持、信息性支持,以此缓解学生的外语学习焦虑。

5.注重文化与思政的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以及近几年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文件都提到了高校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此,在二外日语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必须注重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相统一,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强化自身的思想意识,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提升自身的綜合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注重文化和思政的融合,以此使二外日语课堂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

二、二外日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在我校,二外日语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一门集日语语言文化知识与日语语言运用于一体的综合课程。笔者在对2018级156名二外日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对日本文化和日语语言非常感兴趣的分别占26.28%和35.26%,其他大部分对日本文化和日语语言不感兴趣或没感觉。出 现这种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部分学生因历史等原因对日语或日本文化持有偏见,二是部分学生因动漫等日本文化的影响而对日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两种态度都不是语言学习者正确对待语言和语言背后的文化学习的态度,因此二外日语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思政教育非常有必要,其不但可以端正学生对日语语言和日本文化的态度,还可以让学生明确二外日语的学习意义,从而有效提升二外日语的教学效果。

三、混合教学模式下二外日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策略

在二外日语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学习通平台,采用线上翻转课堂教学+线下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课前的线上自学了解新知识,也可以通过课后完成线上线下任务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这样一来,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有较宽裕的时间从课程内容、文化主题等方面开展二外日语与思政的融合教育。

1.课前发表,有效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在语言学习中,跨文化交流能力对于学习者是十分重要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过程,正是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的过程,也是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基于此,在二外日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程导读阶段,引导学生围绕我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差异进行“课前发表”,并在此过程中巧妙融入思政教育。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还可以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使命担当。在实际教学中,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明确“课前发表”的主题方向,并要求学生根据主题方向在课下自主查找相关资料、制作 PPT。其次,在学生进行“课前发表”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努力从学生的“课前发表”内容中找到思政切入点,并从在线学习通平台中找到课程思政需要的素材。最后,在学生“课前发表”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并通过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在尊重异国文化的同时,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能力。

以“飲食文化”主题的“课前发表”为例。在拿到这个话题后,大多数学生会从生鱼片、寿司等日本料理的色香味,以及餐桌礼仪等出发对日本饮食文化进行介绍和讲解。对此,教师可以从我国的饮食文化特色、中国的八大菜系,以及食材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入手融入思政教育。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餐具“筷子”所传达的文化差异。虽然中日两国都将筷子作为主要餐具,但在使用上却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筷子的末端是方形,筷子头则是圆形,上圆下方,寓意着“天圆地方”。而且中国的筷子比日本长,因为一家人吃饭喜欢围桌而坐,桌子中间放菜,筷子长一点,方便吃到离自己远的食物。筷子也有“夹取所需”的含义,符合中国人“中庸”“内敛”的个性。日本的筷子大多数都是木筷,这符合日本人节俭、爱干净、崇尚美感的个性特点。和中国的圆桌就餐文化不同,日本的饮食文化充满各种礼貌和禁忌,他们喜欢把每个人的饭菜分好,每个人都有自己专属的筷子,是绝对不可以乱用、混用的。通过教师的对比讲解,学生会在尊重日本文化的基础上,更加热爱我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2.知识学习,巧妙渗透正确思想文化

语言知识学习是语言运用的基础,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二外日语运用能力,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传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教学过程的情感性,以此为学生营造一个归属感强、积极互动的二外日语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必须将语言知识教学与实际生活、新闻时事等相结合,以此提升学生对二外日语学习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二外日语语言知识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课文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些语言知识与实际生活、新闻时事的结合点,其实就是二外日语思政教育的切入点,使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1)语音和词汇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在学生学习二外日语的语音和词汇时,教师可以通过假名字源的追溯,《万叶集》的片段赏析,圣德太子和诸多遣隋使、遣唐使的事迹介绍,以及空海和小野道风等书法家的作品赏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树立文化自信。

(2)语法教学中的思政教育。例如,教师在讲授“可以做某事,不可以做某事,必须做某事”的句型时,可以让学生来制作一份班规,说出作为大学生必须做或不可以做的事,以此促使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又如,教师在讲授二外日语的比较句型时,可以引导学生注重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方式方法,“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等。

(3)课文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线上对具体知识点进行预习。课中,教师则重点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有效融入思想政治内容,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精讲精练。例如,在教学《日语综合教程》第7课时,课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预习,以此为课文学习做好准备。课中,教师可以在讲授课文内容的同时,利用文章主题和个别句子作为思政切入点,从思政的角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言传身教,充分达成立徳树人目标

“传道、授业、解惑”“言传身教”“四有好老师”“一践行三学会”等标准都强调“师德”的重要性。因 此,在二外日语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学习,除了 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 社会科学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在坚定政治 方向、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教书育人、关心爱 护学生、言行举止文明、诚信廉洁等方面严格要求

自己,以德立身、以身作则,以此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等不同途径为学生分享一些名言警句或发布一些时事动态,对学生进行品德引导,以此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四、结语

教师在二外日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又有助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二 外日语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托“课前发表”和语言知识学习等环节,将思政教育融入实际教学 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 学生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 下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以此提高学生的 道德素养,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郑媛.二外日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

[2]朱奇莹.高校二外日语教学刍议—以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教学为例[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20(03).

[3]张珊珊.情绪推理在二外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0(01).

[4]朱星荣.慕课在二外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06).

[5]陈媛媛.提高二外日语教学效率的对策[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03).

[6]兰希.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的现存问题及改进建议[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07).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Japanese Teaching as a SecondForeign Language under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Zhang T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Liupanshui 553000, China)

Abstract: Hybrid teaching is a "online"+"offline" teaching mode that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online teaching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students can make full use of the network platform for pre class and post class learning, so as to ensure the effect of classroom learn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also provides teachers with online and offline ways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Japanese teaching as a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Starting with the selection principle of Japanese teaching methods for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under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Japanese for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and probes into the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Japanese curriculum for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English major; Japanese as a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mixed teach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混合教学英语专业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大班教学环境下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设计与效果分析
《高级食品化学》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移动环境下高职金融课程混合教学的研究
“混合教学”在开放大学教育模式中应用的思考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