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迟来的桃花
—— 奇妙的气温直减率

2022-04-26邱磊

小读者 2022年7期
关键词:芳菲尽山脚大林

□邱磊

公元817年夏天,身居江州(今江西九江)的白居易与友人游玩庐山。这一年,46岁的他,原本仕途顺利,只因直谏不讳,触怒权贵而被贬官。不过,个人的宦海浮沉在大自然面前,似乎渺小得不值一提。白居易一行人初登上山,就被眼前雄、奇、险、秀的景色深深吸引。一种不期而至的惊喜与感触,让他忘记了烦恼。他提笔写下不朽的《大林寺桃花》,令这场不凡的邂逅传诵至今。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竟然才刚刚盛开。“芳菲”是说花草芳香而艳丽,这里借指花儿。“芳菲尽”自然就是什么花都没有了,似乎白居易的语气中藏着一丝丝遗憾的意味。他游览的时间是农历四月(相当于现在的公历5月),此时已经是孟夏时节,气温上升很快,渐渐有了暑气。按理说,春花早已凋谢,大部分果儿还没成熟,到处都是密密匝匝的绿意浓荫。令人惊喜的是,白居易居然在山上看到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芳菲尽”与“始盛开”,虽然言语很直白,但形成了强烈对比,这份惊喜与意外,跨越千百年来到我们面前的时候,依旧浓烈如昨。

后两句是“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不难推测,白居易在登山之前,曾为留不住春光而埋怨和失望,这或许与他因被贬官心情不佳有关。可突然间,一片春景闯入眼帘,让他倍感惊异和欣喜。在我国,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把桃花、荷花、菊花、梅花分别作为春、夏、秋、冬的象征。白居易看到一片桃花,就等于看到了春天——原来春天并没有远去,它只是从平地转到了深山。这样,我们就会产生一个疑问:山上怎么会留住春天的脚步呢?

答案可能就藏在苏轼的名句“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在一个中秋节晚上,苏轼喝醉了酒,想去月亮上看美景,可又担心月宫太高,里面太冷。原来古人很早就知道很高的地方往往会比较寒冷。大家如果爬过高山,一定会有类似感受,因为山上(尤其在山顶)真的会让人“不胜寒”。我有一次去爬黄山,虽然是中午到山顶,但也被飕飕的冷风吹得瑟瑟发抖。

大部分人类都生活在地面上,地面是大气层的最底部。当阳光穿过大气层射到地面,地表的温度上升,积聚一定能量后,地面将热量传递给空气。地理学家把这个过程形象地叫作“大地暖大气”。它有个规律:越是靠近地面的地方,气温越高;越是高处,像高楼、高塔、山顶,气温就会越低。喜马拉雅山、玉龙雪山这些高山的山巅都覆盖着厚厚的冰雪,这就是山太高了,山顶的气温常年保持在0℃以下的结果。

庐山虽然没有喜马拉雅山那么高,不至于覆盖常年不化的白雪,可山顶与山脚的温度差也不小。据科学家计算,在大气底层,我们每向上爬100米的高度,气温就会降低0.65℃,这一规律被称为“气温直减率”。大林寺在高达1300多米的地方,这样算下来,它那里的温度比山脚的温度要低约8℃。也就是说,当山脚地面(海拔高度约为20米)温度达到30℃时,大林寺的温度可能才到21℃左右,这样的温差是很明显的(当然,山坡朝向、植被覆盖等条件的不同,也会影响温差)。白居易在散文《游大林寺》中感慨,说四月登庐山,“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大林寺附近的气温就像山脚下农历正月、二月的气温一样,所以桃花刚刚盛开,小溪旁边的青草还是矮矮小小的模样。由此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如果把庐山换成我国西藏东部、云南西部、四川那里的横断山脉,由于海拔落差悬殊,气温、景观的差异更大。大雪山的东坡从谷底到山顶约有6400米的差距——换句话说,山顶温度比谷底温度低约38℃。人们在谷底可以穿着短袖吃西瓜,到了山顶就得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喝热茶;在谷底可以看到茂密的森林,到了山顶就只能与皑皑白雪相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样巨大的感受变化,真称得上是“换了人间”哪。

算一算

假如你5月去爬一座2500米的高山,在仅考虑气温直减率的情况下,山脚的气温是35℃,请问爬到山顶后能看到“桃花始盛开”吗?

(摘自《古诗词中的地理课-春》,春风文艺出版社,吕绍婷 图)

猜你喜欢

芳菲尽山脚大林
大林妈摆摊儿
大林寺桃花
浓雾
我是云
抵达山脚
读《大林和小林》
音乐迪斯尼
从根本上治疗
保姆
大林寺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