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天短讯

2022-04-26赵迎龙,赵宏校

航天器工程 2022年2期
关键词:火星车载人空间站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2年4月16日报道,当天,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平安返回、感觉良好!飞行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创下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至此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完成,即将转入在轨组装建造阶段。

主伞携返回舱缓缓降落

飞船返回舱着陆反推发动机工作,成功着陆

着陆现场

我国空间站工程使用的空间站各舱段、载人飞船、货运飞船、中继卫星及其发射使用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工程其他分系统也有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相关单位参与。

16日0点44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分离。9时许,飞船返回制动前第一次调姿,随后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飞船再入大气层,在距地面约10 km的高空开伞,最终成功着陆。

飞船撤离空间站组合体

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相比,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使用快速返回模式,在不改变硬件软件的条件下,返回绕飞地球从18圈缩短至5圈,返回时间缩短近20小时。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是我国组织实施的第八次载人航天飞行。在轨期间,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地面支持下,圆满完成2次出舱活动、2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活动,开展多项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项目。

天宫课堂

截至今日,我国在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圆满完成了5次发射任务、2次回收任务、1次受控再入任务,以及航天员出舱、机械臂操作、快速交会对接等任务,为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奠定良好基础。

空间出舱活动

地面技术人员将对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结论满足要求后,中国空间站将转入在轨组装建造阶段,执行2艘货运飞船、2艘载人飞船、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的发射任务。

我国空间站(T字构型)示意图

中国成功发射激光二氧化碳探测卫星

据《中国航天报》2022年4月16日报道,当天,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将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科研卫星,也是世界首颗具备二氧化碳激光探测能力的卫星。装载了大气探测激光雷达、高精度偏振扫描仪、多角度偏振成像仪、紫外高光谱大气成分探测仪及宽幅成像光谱仪等5台遥感仪器,能够大幅提升全球碳监测和大气污染监测能力。卫星在轨应用后将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气象和农业等多领域定量遥感服务能力,助力我国实现碳中和与碳达峰、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十四五”期间我国还将发射高精度温室气体综合探测卫星,与大气环境监测卫星组网观测,进一步提升我国天基碳监测能力和水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双碳”目标贡献航天力量。

圆满成功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

中星6D卫星成功发射

发射现场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2年4月15日报道,当天,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中星6D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星6D卫星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广电节目专用传输卫星,由中国卫通公司采购并负责在轨运行管理。该卫星是中星6A卫星的接替星,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卫星平台,不仅承接了中星6A卫星的全部业务,还实现了功能扩展。卫星的成功发射,将为我国实现高清视频传输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有力承担广电安播工程业务并提供应急保障通信服务。卫星定点于东经125°,将拓展我国对南海及东南亚的覆盖,实现对南海诸岛及太平洋岛国的服务。

高分三号03星发射成功

发射现场

2022年4月7日,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高分三号03星送入预定轨道。卫星将与高分三号卫星、高分三号02星三星组网运行,共同构成我国海陆监视监测网。高分三号03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遥感卫星总体部抓总研制,主要任务是满足海洋、减灾、国土、地质、环保、水利、农业、气象等领域对全球海洋、陆地的探测及应用需求,为用户提供及时、可靠、稳定的高分辨率、大幅宽、多极化、定量化SAR图像产品。卫星有效载荷包括C波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分系统及船舶自动识别(AIS)分系统,是目前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C波段多极化SAR卫星,图像质量达到国际同类领先水平。三星组网运行后,平均重访周期由单星的0.6天缩短至0.2天,其在轨运行将进一步满足我国目前对高分辨率、多极化SAR图像数据连续获取和高时效性的需求。高分三号03星将服务于我国“海洋强国”战略,为“认知海洋、经略海洋及开发和利用海洋”提供有力支撑,有效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为我国实施海洋开发、陆地资源监测和应急减灾业务化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受控再入大气层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

据《中国航天报》2022年4月1日报道,3月31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受控再入大气层。飞船绝大部分器件被烧蚀销毁,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天舟二号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发射的首艘货运飞船,于2021年5月29日发射入轨,也是我国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的第一次应用性飞行,为空间站送去6.8 t补给物资。在轨运行期间,天舟二号先后与“天和”核心舱进行了4次交会对接,按计划完成了飞船绕飞、机械臂转位舱段验证、手控遥操作交会对接等多项拓展应用试验。与空间站分离后,天舟二号充分利用飞船推进剂余量,成功实施了与空间站的2小时快速交会试验,为空间站在轨建造和运营管理积累了经验。

长征十一号火箭成功执行“一箭三星”发射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2年3月30日报道,当天,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三星”的方式,将天平二号A、B、C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天平二号卫星主要提供大气空间环境测量和轨道预报模型修正等服务。长征十一号火箭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四级固体运载火箭,采用“三平一垂”的冷发射方式,即水平对接、水平测试、水平运输、整体起竖后垂直冷发射,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和近地轨道航天器。本次任务是新批次长征十一号火箭的首发任务。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

天问一号传回火星车巡视区高分辨率影像

据《中国航天报》2022年3月30日报道,日前,天问一号环绕器近火点再次经过祝融号火星车巡视区域上空,拍摄了火星车巡视区0.5 m分辨率影像图。截至3月24日,祝融号已在火星表面工作306个火星日,累计行驶1784 m。天问一号环绕器在轨运行609天,距离地球2.77亿千米。当前,两器运行正常。

图片拍摄于2021年5月19日,火星车表面无沙尘覆盖

图片拍摄于2022年1月22日,火星车表面存在明显的沙尘覆盖

祝融号也从火星表面传回自拍照,相比刚刚着陆时拍的照片,可以看出火星车表面已积累了一层薄薄的沙尘。同时,通过火星车的遥测信息判断,太阳翼的发电效率受到一定影响,但能源仍然充足。为了应对沙尘覆盖,火星车太阳翼进行了特殊设计,采取多种措施应对沙尘引起的发电效率下降问题,目前尚无需使用,当前能源状态足以支持火星车继续行驶并开展探测。工程团队持续通过天问一号环绕器中分辨率相机获取的影像监测火星沙尘天气,发现从今年1月下旬开始,火星北纬60°以北区域开始出现明显的风沙活动现象。影像显示,这一区域在今年2月份出现了局部沙尘暴,典型地物被大量沙尘所覆盖,难以分辨。目前,火星北半球已经开始进入秋季。根据以往的探测资料分析,秋季是火星沙尘天气多发季节,但目前在祝融号巡视区尚未观察到明显的沙尘天气。天问一号环绕器持续开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重点关注陨石坑、火山、峡谷、干涸河床等典型地貌和地质单元,获取高分辨率影像。3月7日,天问一号在对“杰泽罗”撞击坑成像时拍摄到美国毅力号火星车,当前位于其着陆点东南方向约200 m。

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执行“一箭双星”发射

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2年3月29日报道,当天,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顺利将浦江二号和天鲲二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浦江二号卫星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主要用于开展科学试验研究、国土资源普查等任务。天鲲二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空间工程公司研制,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环境探测技术试验验证。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是我国首型固液捆绑运载火箭,也是我国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的新成员。火箭为两级半构型,总长约50 m,起飞质量约530 t,700 km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4 t。火箭第一级采用2台120 t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第二级采用1台18 t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芯级捆绑了4个2 m直径的助推器,每个助推器装有1台120 t推力的固体发动机。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首飞,使我国突破了固液捆绑等一系列技术,推动了新一代运载火箭创新发展。

遥感三十四号02星成功发射

发射现场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2年3月17日报道,当天,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遥感三十四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遥感三十四号02星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与已在轨的遥感三十四号01星及后续星形成组网运行状态,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满足对地观测快速重访需求,可为“一带一路”建设等提供信息保障。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是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一箭单星或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3 t。

海南一号01、02星发射成功

2022年2月27日,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将海南一号01、02星送入预定轨道,2颗卫星均由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研制,卫星可获取陆地和海洋遥感数据和AIS信号数据。海南一号01星主要应用于海上动态目标观测,用户可借助光学图像自主检测出海上运动船只目标,为“海上丝绸之路”保驾护航;海南一号02星主载荷为高分光学相机,具备视频成像功能,可应用于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地质找矿、海洋预报、环境保护、灾害监测、城市规划、地图测绘等。海南一号卫星采用产品化综合电子,采用一体化结构设计、板卡灵活搭配设计理念快速完成研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性价比高等特点,可根据用户要求,快速完成综合电子的生产、装配、测试、试验,确保其在轨稳定运行。

SpaceX公司成功将4名游客送入“国际空间站”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022年4月10日报道,8日,美国SpaceX公司的载人“龙”飞船搭载猎鹰-9火箭发射成功,将4名乘客送往“国际空间站”。执行这次载人任务的“龙”飞船已经是第3次进入太空,承担运送任务的猎鹰-9号火箭更是第5次飞行,这充分显示了SpaceX公司对于自家火箭和载人飞船可靠性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搭乘载人“龙”飞船升空的4名乘客均不是专业航天员,而是以游客的身份。这是SpaceX公司首次以包机形式运送游客前往“国际空间站”,创造了商业太空游的新纪录。为搭乘这次太空游,乘客每人花费了5500万美元。尽管并不需要真正驾驶飞船,但4名乘客仍预先进行了约1000小时的地面训练,以适应在太空全天候停留的需要。NASA表示,4名游客将在“国际空间站”停留8天时间,与专业航天员一起参加科学实验工作,他们将在太空中与各种机构、医院和其他研究实体合作,包括开展商业癌症研究,对肿瘤类器官建模,为未来空间任务提供信息,加速对策发展,提高航天员安全。这还可以为地球上的癌症前期筛查和其他疾病的检测治疗提供工具。

亚马逊与3家火箭公司签署83次发射协议

据新浪财经2022年4月6日报道,5日,亚马逊公司宣布了商业航天史上最大的火箭发射采购协议,与3家航天公司制定了多达83次的发射计划,计划将数千颗柯伊伯卫星送入近地轨道,为世界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欲与SpaceX公司的“星链”相抗衡。亚马逊同联合发射联盟(ULA)公司签署了38次发射合同,与欧洲的阿里安空间(Arianespace)公司签署了18次发射合同,与蓝色起源公司签署了12次发射合同。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拥有的蓝色起源公司还可以选择额外进行至多15次发射。“柯伊伯计划”指的是亚马逊公司计划在地球近地轨道建立一个由3236颗卫星组成的网络,为世界任何地方提供高速、低延迟的低价宽带互联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在2020年批准了亚马逊的柯伊伯计划,该公司表示将投资超过100亿美元建设该系统。蓝色起源公司将使用其新格伦火箭为柯伊伯计划进行12次发射,不过新格伦火箭已经多次延误。根据最新协议,阿里安空间公司将使用其仍在开发中的阿里安-6火箭提供发射服务。阿里安-6将在今年进行首飞试验,之后每次任务可以发射40颗柯伊伯卫星,发射计划将在2024—2027年进行。

SpaceX成功执行第四次拼单发射任务

2022年4月2日,美国SpaceX公司成功执行了第四次专用拼车发射任务,将40颗卫星送入太空,这些卫星包括遥感、通信和技术验证卫星。本次任务名为Transporter-4,为商业初创企业和外国组织发射一批卫星。此次发射的总卫星数目只有40颗,主要由于其中德国的EnMAP环境监测卫星质量太大,接近1 t。并且还要将其和另外2颗小卫星送入650 km的轨道,比以往的搭车任务发射的高度都要高。本次发射所采用的箭体是一枚七手火箭,曾执行过NASA的乘员-1载人“龙”飞船发射任务。EnMAP卫星,全称环境测绘与分析计划卫星,质量980 kg,价值约3.3亿美元,携带了高光谱地球成像设备,可以观测农作物、森林和其他地表植物,为德国的农作物收成和长势提供数据情报。EnMAP卫星的独特之处在于,可以把光分解成很多很小的波长范围。这些额外的细节可以告诉科学家、政策制定者、企业、农民和林业工作者关于环境状况的信息,从而了解植被的健康和水污染情况。EnMAP卫星由德国航天中心管理,于2006年启动研制。由于技术和工程问题,主要是与卫星先进的成像仪器有关的问题,EnMAP卫星的发射被推迟了十年。SpaceX公司打算今年利用猎鹰-9火箭进行多达四次的专用拼车飞行,将拼车发射的发射频率从大约每六个月一次增加到每三到四个月一次。

EnMAP卫星

载有美俄宇航员的联盟号飞船返回地球

联盟MS-19飞船脱离“国际空间站”

据中国新闻网2022年3月30日报道,当天,载有美俄宇航员的联盟MS-19飞船从“国际空间站”返回地球。此次返回的美国宇航员马克·范德·海的单次太空生活超过340天,创下美国宇航员单次太空飞行时间的最长纪录。此前有美国媒体质疑俄罗斯是否会因乌克兰局势导致的一系列制裁,拒绝将美国宇航员送回地球。俄联邦航天局强调,国际空间站成员的安全是最重要的优先事项。

(赵迎龙 赵宏校 摘编)

猜你喜欢

火星车载人空间站
载人航天三十载飞天筑梦中国宫
首个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
到中国空间站里上课!
中国2030年前具备载人登月能力?
自制空间站模型
“祝融号”在火星上的奇妙之旅
短臂载人离心机的研制及+Gx/-Gz的过载生理研究
微视点
在国际空间站上吃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