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治视域下农村公共管理弥合数字鸿沟研究

2022-04-25孙亦贤王成宇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善治数字鸿沟弱势群体

孙亦贤 王成宇

摘 要:数字经济发展迅猛,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广泛应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该研究以善治理论为视角探究农村公共管理服务需考量农村社会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着手打造善治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更加注重农村弱势群体因数字鸿沟所产生的信息不对称、不均等机会等问题,运用公共管理智慧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面对信息化时代出现的数字鸿沟问题。

关键词:善治;农村公共管理;数字鸿沟;弱势群体

中图分类號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7-0016-03

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0〕45号)公开发布,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11月26日国新办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了日前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提出,我国将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让广大老年人顺利搭上智能技术的快车,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由于城乡经济差距的存在,在数字化社会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不均等的机会,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要注重农村数字鸿沟问题,打造善治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将农村公共管理与乡村善治融合,切实解决农村弱势群体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

1 研究背景

数字鸿沟指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不同区域之间,因主体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能力的差异而造成区域间不同主体对于信息应用程度的异质性问题。数字鸿沟问题出现于工业时代向数字时代演进的过程中,数字时代来临之后,旧数字鸿沟慢慢演进为新型数字鸿沟,这两者具有一些共性,但后者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新旧数字鸿沟的出现归因于多个方面,采取一些针对性的举措有助于消除数字鸿沟。我国的数字鸿沟体现在城乡、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不均衡。付华认为我国城乡处于城乡二元制结构下,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经济、文化、娱乐存在机会不均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二元制结构下,城镇居民较早体验到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便捷与优势。而农村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影响,其在信息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在文化、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水平受到限制,致使信息获取的手段和能力较弱。互联网带来的最大改变是改变了权力的分配,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世界出现机会均等的新力量。然而中国城乡区域之间由于经济水平与文化教育程度所存在的差距造成了不均等机会。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因此数字技术的发展被视为打破城乡数字鸿沟的“灵丹妙药”。为在乡村振兴中更好地体现数字赋能,余益认为政府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农村基础技术应用建设,推广新兴媒介信息传播技术,培养农村居民信息素养,充分发挥社区、村级党支部、党员作为信息意见领袖的传播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农村基层公共管理部门行政嵌入数字乡村建设,要依托乡村善治治理体系,切实做到农村公共管理服务于民、共享于民,解决农村弱势群体数字鸿沟问题。杨嵘均认为在消解农村数字赋能和数字鸿沟之间张力的基础上除了“脱域式赋能”,还要善于利用农村社会党员领导干部这一关键群体单位。在中国基层乡村治理语境中,农村社会党员领导干部引导是当前农业农村现代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跨越“数字鸿沟”难题,是推动善治和构建友好型社会环境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央提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应有之义。

2 城乡数字鸿沟问题的提出

数字化时代飞速前进,数字化时代对中国农村产生辐射作用,从智能手机到农村电商,从数字电视到移动支付,可以说现阶段的农村与费孝通所描述的“乡土中国”而言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已经开始深入到农村社会与田野生活之中。但农村社会群体中存在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一种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这其中包含老人、儿童、残疾人、失业者等。在农村生活中,人们会因经济差距、传统影响、信息不对称、制度影响和其他因素而形成为相对强势或弱势的主体,这些因素难免会导致此类群体在数字化进程中面对因数字鸿沟产生的效应不均等机会。如何解决此类群体在面对数字乡村建设中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已然成为了现阶段乡镇基层政府所面对的现实短板问题。因此,要关注农村弱势群体的数字鸿沟短板,补齐短板问题,更好地帮助其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当中。正如费孝通所言:“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在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生活在反复同一定型的环境中,并不是他们愚昧,而是他们没有用文字来帮助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文字下乡所带来的便利诱发了文化、教育、科技、商业的下乡。中国社会乡土性质的基层正在因数字化时代而产生变化,数字技术的下乡所产生的影响也已然开始显现。

3 农村公共管理中信息边缘化群体问题

农村公共管理作为中国公共管理中的基层治理体系,是以广泛运用政治、经济、管理、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农村公共福祉和公共利益的过程,是最广泛接触到农村人员的政府窗口,也是各类矛盾的接触点。在信息化服务时代的当下,农村公共管理过程不断引入数字科技,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全覆盖数字技术。这诱发了农村公共管理服务中与农村地区因客观因素所产生的认知水平欠缺、知识水平欠缺、智力水平欠缺等人群之间的工作矛盾的负面环境。例如,农村老人移动支付的问题,农村儿童接受网络教育问题,因认知水平不高所产生的移动软件和数字化产品使用困难等问题。胡泳认为数字鸿沟问题分为3类,第一类为“缺失的链接”,第二类为“荒地”,第三类为“异社会”。由于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加之城市“虹吸作用”,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因此农村地区出现了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而这类群体往往是数字鸿沟问题的主要群体。农村公共管理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此类边缘化群体的需求,避免产生不均等机会的问题。这就要求农村公共管理部门在农村社会化治理和服务过程中体现善治理念,将德治、自治、法治(三治)融合体现乡村善治道路。这其中需要农村公共管理服务过程要做到“善治需达情,达情使近人”。国家在制度层面要加快顶层设计,强化中层机制支撑和夯实底层保障基础,跨越数字鸿沟,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性。作为面对此类问题最多的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农村基层政府要落实国家顶层设计,弥合“数字鸿沟”,提高公共服务在数字服务中的可行性。

4 善治视域下农村数字鸿沟问题的解决路径

俞可平认为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其表现在一个具体的区域范围,以运用权威来维持秩序,从而满足公众的需要,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社会管理过程。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是善治路径的最本质特征,其构建了社会、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创新关系。善治是以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进行合作管理的新型治理模式,基于还政与民为主要方式,引导公民自愿参与、积极合作,打造从善政到善治的治理方式的转变。善治通過赋予公民权利与机会以更好地参与政府公共政策活动过程中,有效保障公共政策对于公共性的维护,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数字鸿沟问题反映了我国农村公共管理需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补齐短板,在农村公共管理政策制定上充分体现善治理念。

4.1 以人为本 农村公共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农村中存在的弱势力群体、边缘化群体等的意见和建议。政策的制定要具有普适性,尤其是疫情进入常态化的当前,要切实针对不同种类群体制定合理完善的政策。国家在完善顶层设计的同时,农村公共管理要落到实处,杜绝形式主义和官僚作风等问题,切实做到管理服务于民、共享于民。

4.2 与时俱进 抓住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力、群众服务力、推动发展力、班子治理力、党员带动力。乡村振兴要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政府部门要深入洞察农村社会发展现状,善于自我完善,在基本公共服务环节上普及互联网+电子政务的具体实操方式,以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化解数字鸿沟矛盾,解决弱势力群体困难。

4.3 创新发展 农村基层公共管理部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过程中,必须深入探究农村社会治理的客观因素,以创新化的服务方法增强社会治理的温情效力。采取科学性、有效性的措施,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从而更好地解决数字鸿沟所产生的机会不均等问题。

4.4 补齐短板 数字鸿沟问题是我国数字中国建设的短板问题,同样也是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的短板问题,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限衔接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短板效应。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遵循新发展理念以及当前突出民生短板问题,进一步落实新发展理念,科学分析,系统解决。

5 农村公共管理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对策建议

5.1 普及适老化APP 当前,我国公共服务类网站及移动互联网应用无障碍化普及率较低,适老化水平有待提升,多数存在界面交互复杂、操作不友好等问题,使得老年人不敢用、不会用、不能用;普遍存在图片缺乏文本描述、验证码操作困难、相关功能与设备不兼容等问题,使得残疾人等群体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遇到诸多障碍,面临数字鸿沟。因此,针对老年人应推出更多具有大字体、大图标、高对比度文字等功能特点的产品;鼓励更多企业推出界面简单、操作方便的界面模式,实现一键操作、文本输入提示等多种无障碍功能;提升方言识别能力,方便不会普通话的老人使用智能设备。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公共管理需加强宣传,采取引导措施让农村地区更广泛的人了解和掌握适老化应用。

5.2 简化办事流程 乡镇公共服务办事窗口要简化农村办事流程,保留多个人工窗口,以饱满的热情帮助农村信息边缘化群体解决办事问题,帮助弱势群体克服“不会用、不敢用”智能技术的困难。面对数字鸿沟,农村公共服务应坚守“最后一座桥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要就是实现公共服务的普惠化,即让所有人都能公平、便利地获取公共服务。为此,公共服务部门一定要树立兜底意识,为跟不上时代的人留一条绿色通道,坚守数字鸿沟上“最后一座桥梁”,确保基本公共服务面前“一个都不能少”。

5.3 加强教育培训及德治建设 创建以信息化服务为主的党建服务项目,促使信息边缘化群体能够及时跟上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步伐;以落后地区为重点,借助社会公益组织,开设符合具体特点的课程,激发弱势群体学习兴趣,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互联网和数字信息科技教育,帮助其提高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农村老年人的信息消费参与感和体验感;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阵地,动员农村基层力量,通过教育反哺和互相学习等方式,提升农村老年人和弱势群体利用信息化工具的能力;结合非正式教育,提升老年人数字信息素养,提升其学习效率,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农村家庭间关系和睦。以改变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模式,聚焦德治建设为目标,以帮助农村边缘化群体学习和运用智能手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科技知识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先进典型树立道德模范。

5.4 促进良法、善治、智治有机融合 突出党建引领,推动政府、社会组织、群众等治理主体多方共治,充分体现自治、法治、德治综合运用、协同发力所产生的乘数效应。社会治理已进入“智治”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各级政府工作中,切实提升了公共管理部门在管理与服务中的柔性治理水平。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领导有力、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社会和谐、服务配套、群众满意的乡村治理新格局,逐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王辛梓.善治理论视角下基本公共服务公共性的流失及回归[J].群文天地,2012(05):167-169.

[3]余益.数字鸿沟视域下农村地区信息传播现状及策略探究[J].声屏世界,2020(12):81-82.

[4]曹冬英.审视数字时代新旧“数字鸿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2-23(008).

[5]胡春艳.公共服务如何跨越“数字鸿沟”[J].人民论坛,2020(23):62-64.

[6]杨嵘均,操远芃.论乡村数字赋能与数字鸿沟间的张力及其消解[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5):31-40.

[7]付华.疫情背景下的“数字鸿沟”现象分析[J].数字通信世界,2020(10):53-55.

[8]胡泳.社会包容视角下的数字鸿沟问题[J].新闻与写作,2020(10):1.

[9]俞可平.走向善治[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责编:徐世红)

基金项目:2019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土地流转对安徽乡村基层治理的影响”(项目号:SK2019A012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孙亦贤(1998—),女,安徽阜阳人,研究方向:农业管理、农村发展。  收稿日期:2021-12-21

猜你喜欢

善治数字鸿沟弱势群体
让民法典真正成为“善治之典”
情怀
情怀
坚定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法价值分析
论弱势群体保护之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
数字鸿沟的视角下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失衡研究
民粹风下,台军成岛内“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