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校万人入乡村

2022-04-25刘铮

大学生 2022年4期
关键词:麦收办实事师生

刘铮

2021年11月,在农作物喜获丰收的北京市平谷区西樊各庄村未来农庄,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2019级硕士生王迎朝和农民们一起收着花生。虽然过去没怎么接触过农活,但经过一年多的锻炼,他的一招一式也像模像样了。

西樊各庄村未来农庄是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创建的“政府+科研机构+企业”模式。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学校组织党员下基层,党员王迎朝和其他研究生被安排到这里驻村。他们的任务是围绕村庄整体规划,协调各方资源,引进技术,整合优势,带动村庄产业转型升级。几个月以来,同学们在农业的智能管理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在与农民的朝夕相处中,王迎朝也感到眼光拓宽了,思想上有了收获。他说:“到了农村,发现了农村面临的问题,让自己的所学更有所用了。”

一年中,中国农业大学万名党员走出校门,分赴各地深入乡村助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言献策。

在华东,农村基层党建研究中心的师生来到浙江省丽水市,走访农村、企业和革命老区,就基层党建工作和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在河南和四川,经济管理学院7个教工党支部、16个学生党支部100多名党员师生,到平顶山鲁山县、大凉山雷波县等地开展捐书助学和农业品牌公益帮扶活动,并建立了长期共建帮扶机制。在全国多个地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领衔的“科技小院”,组织党员专家驻村蹲点,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在“党建+绿色发展”方面不断有新的进展。

2021年暑期,学校团委开展的“乡村振兴·青春建功”礼赞建党百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党员下基层活动相呼应。“农博士在线”“百名博士老区行”等农大的品牌活动较之往年更具影响力。这个暑期全校共派出205支实践团队、1847名师生奔赴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宣讲、社会调研、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宣传推广、帮学支教等实践活动。派出100名师生组成10支队伍奔赴10个有代表性的红色革命省份,开展红色基地调研、寻访老党员、微党课接力宣讲等活动,受到群众欢迎。

天上的北斗卫星与地上的小麦收割机,看似不搭界,但在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吴才聪副教授团队手中,二者不仅有了联系,还日日产生效力。他们首次集成国内主流小麦收割机制造企业的北斗定位数据,在国际上也是首次实现国家级大范圍农机数据共享和大数据应用服务。麦收时节,吴才聪团队每晚9时举行“麦收快讯”发布会,将信息直接传给收割机手。吴教授说:“结合热点图,收割机手可以更加及时、全面地掌握各地麦熟日期和农机分布等信息,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眼中有图、心中不慌。麦收结束后,机手还可以向北斗团队索要作业轨迹、面积报表,可与同行特别是‘麦收冠军’比较,总结经验与得失,改进下一年度的跨区路线和计划。”

2021年,河南发生特大暴雨和洪涝灾害。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农业农村部农业灾害遥感重点实验室师生,用卫星遥感技术持续为国家相关部委提供洪涝淹没农田空间分布图和洪涝灾害遥感监测分析报告,为抗洪救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数据。“但在强降雨过后,通常云层依旧较厚,无法获得无云的高质量光学数据。我们就采用穿透性更强的雷达卫星,第一时间获取灾后水体信息。”土地学院党员教授苏伟说。

10月27日,学校举办种业科技创新论坛,发布种业科技创新十大行动。这次论坛发布的项目成果,领衔者也多为党员专家。土地学院院长、党员教授李保国所带的团队,攻关方向是加快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已在吉林省梨树县推广232万亩,建立了100多个示范推广核心基地,辐射带动了东北四省区,使5000多万亩耕地受益。

曲径通幽的小路,碧水清澈的湖泊,小鸭小鱼自由嬉戏,绿树间清风徐徐……这个位于农大西校区校园一角的“心灵花园”,2021年夏天一开放,就成为师生赏景、拍照、放松心情的宝地。之前,这里是一块草木杂乱、人迹罕至的闲地。后勤基建党委听取了群众建议,将改建事项纳入学党史办实事的工作台账,通过面向全校征集设计方案,联合园艺学院师生设计,奉献给了师生一个具有心灵港湾区、自然耳语区等六大功能分区的心灵花园。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为师生办实事”与“我为基层办实事”活动齐头并进。党组织办实事注重突出学科优势和特色。比如,农学院党委牵头建立全国第一个生物育种强基计划班;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教师党支部为学生在转专业、学业、就业、毕业等方面答疑解惑;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党委构建“4+N”模式,通过开展“青立方”“工作加油站”等活动,共办实事15项;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师党支部主动为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学生团队提供指导。

责任编辑:马春梅

猜你喜欢

麦收办实事师生
难忘儿时麦收那些事儿
党建业务相结合 为民服务办实事
泥砖筑叠(中国画)
刘麦收 国画作品
办实事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当好参谋办实事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