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2022-04-23闫虎

江西教育C 2022年4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道德与法治双减

闫虎

摘   要:人不是教育的工具,而是教育的目的。关注生命、激扬生命、创造生命,是生命教育的迫切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思想深度与现实价值,在“双减”背景下,我们应精心打造道德与法治课堂,通过生命教育,有效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双减”背景   生命教育

当下,“双减”“内卷”成为这个时代的教育热词。教育部提出“双减”政策,在“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注重生命教育。生命是神圣的,人不是教育的工具,而是教育的目的。作为教师,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既可以依托教材,也可以超越教材。只有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学生才能更好地生存、生活,才能在信息时代的旋涡中找到自我、保持自我。

一、情感:生命教育之基点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感”是生命教育的基点。情感,不仅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它不仅包括道德感、美感还包括理智、义务等。情感能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知,作为教师,我们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深化学生的情感。为此,教师可以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去感受、体验课本上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再现。通过感受与体验情境,学生能够真正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升华自身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八课《探问生命》中的“生命可以永恒吗”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不能机械、枯燥、重复地说教,而应当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去触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例如,“疫情中和病毒较量的生命教育”“抢救患者中和时间赛跑的生命教育”“战争中子弹打偏心脏的生命教育”等都是很好的主题。通过这些具体情境,学生收获了一份份生命的感动,进而认识到生命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包括生命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短暂性与永恒性等。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死亡”。死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却也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正因为如此,“向死而生”才是一个深刻的命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追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懂得生命的珍贵。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不同的生命观,如享乐主义的生命观、奉献社会的生命观等,在探讨中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具体的事例、情境能够让学生加深对生命的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互动与交流。情感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深刻性、稳固性,通过情感交流,学生能产生心灵的共鸣、共振,得以流露真情。同时,情感交流还能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

二、思想:生命教育之核心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的确,理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征。道德与法治教学同样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我能干什么?”“我可以期望什么?”等哲学问题永远闪现着人性的光辉,是一个理性之人的必然追问。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成就着人的伟大。”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发展学生的求实思维,深化学生的求是意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在生命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思想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向外的维度,即对世界的思考;另一个是向内的维度,即对人的思考,对自我的思考。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发现自己》中,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己”;二是“做更好的自己”。在教学中,教师要深挖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首先,要引导学生建立一个“镜中自我”的概念。“镜中自我”就是“他人眼中的我”。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命意义上的“自我”,不仅包括身体上的自我,更包括心理上的自我、社会上的自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然后跟进学生的思维动态,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追问,从而“倒逼”学生积极拓展对自我的认知,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到哪里去?”“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是同一个我吗?”“我有哪些优缺点?”等。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外貌,还要关注自己的个性特征、性格、气质等。同时,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放置到班级群体、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中去认知,从而不断变换学生的角色,让学生形成丰富的“社会自我”的概念。有了对自我的丰富认知,学生就能逐步接纳自我,包括接纳自己的缺点。学生只有懂得尊重自我、接纳自我、欣赏自我,才能更好地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不目中无人、不骄傲自大,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自己、思考自己,进而做更好的自己。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从社会学上看,是一种主体性的教育。同时,由于人是“社会的人”,具有社会属性,因此生命教育也是一种对话性、交往性的教育。

三、人格:生命教育之目的

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做一个主体性的人,是生命教育的目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应让学生秉有“渊博的知识、清明的才智、通达的性情和高贵的教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典型、正面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心理认同,让学生树立道德标杆,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用正面、典型的形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身处网络社会中,学生容易受到“社会大染缸”中形形色色的思想的影响。因此,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中,第一节的内容就是“感受生命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电影《雷锋》中的一些片段作为课堂导入,向学生展示雷锋日记中的内容。在当今时代重提雷锋精神,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关于雷锋精神,学生的认知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雷锋精神,就是本节课生命教育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怎样的人生是值得过的?怎样的人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我们应该过怎样的生活?”这样的问题能促使学生思考人的生命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为了深化学生的认知,教师还可以援引“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钱学森爱国主义精神”等,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在不斷深入的教学中,学生逐渐明白,“人是被抛入世界的”“人来到这个世界应当不断超越自我,应当活出自己的精彩”。

总之,丰盈学生的精神、润泽学生的生命,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本目的。究其根本,“内卷化”的教育实际上是一种非理性的、失调的教育。“内卷化”的教育,剥夺的是学生的精神性存在。关注生命、激扬生命、创造生命,是生命教育的迫切需求。人的生命包括身体生命和精神生命,在当下,我们尤其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生命。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思想深度与现实价值,在“双减”背景下,我们应精心打造道德与法治课堂,通过生命化的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旻.“对话”让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落实[J].华夏教师,2019(27):27.

[2]张家如.思想政治生活化“活动课堂”的实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0(28):67-69.

(作者单位:甘肃省敦煌市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道德与法治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