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山侨墟骑楼建筑风格浅析

2022-04-23连孝奇杜鹏

艺术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开间台山骑楼

连孝奇 杜鹏

摘要:台山侨墟建筑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侨乡建筑包括洋楼、碉楼、骑楼商业群、宗教祠堂和学校等。建筑融合西方的建筑

特点,在吸收洋楼建筑特色的同时,又具有浓厚的岭南传统建筑气息。台山的洋楼以西式建筑为主体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建筑特色中西合璧非常鲜明,多元动机产生了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建筑装饰,既有强调民族性的中国固有式、政治性的新古典主义,商业性的装饰艺术派,也有讲求经济性的现代主义,综合反映了台山近代建筑的中西文化融合。

关键词:广府文化侨墟骑楼

台山坐落于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同时珠三角地区又隶属广府地区。所以台山文化拥有着岭南地区广府文化的基本特征,广府文化又是岭南文化的一个文化分支。侨墟文化是100年前进行城镇化的新尝试,是通过众筹来建设的,也就是现在的就地城镇化,离土不离乡一样的,住的都是农民,生活水平是城镇化的水平。根據中国首届广侨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官方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现存96个圩镇。专家指出,台山侨墟碉楼、洋楼、墟市并存,称之为“侨墟楼。是广大五邑地区华侨回乡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台山成为“广侨文化之乡”的标志。

台山侨墟建筑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侨乡建筑包括洋楼、碉楼、骑楼商业群、宗教祠堂和学校等。建筑融合西方的建筑特点,在吸收洋楼建筑特色的同时,又具有浓厚的岭南传统建筑气息。台山的洋楼以西式建筑为主体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建筑特色中西合璧非常鲜明,多元动机产生了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建筑装饰,既有强调民族性的中国固有式、政治性的新古典主义,商业性的装饰艺术派,也有讲求经济性的现代主义,综合反映了台山近代建筑的中西文化融合。

一、广府文化背景下的台山骑楼文化

广府文化还保留了南越深厚的信仰文化,拜鬼神、讲风水等,这又是广府文化的另一方面。同时也受到了周边地区例如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与海外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种风俗文化融合的地区。因此,台山建筑装饰的艺术题材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包含了南越文化的遗痕。例如台山侨墟建筑大量采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作为装饰题材,同时又有许多塑造神位、神台、香座的纹样以及南越人喜用的船形灰塑屋脊等。所以能看出广府文化是台山侨墟地区的文化核心。

骑楼是台山地区存在已久的一种建筑形式,是台山侨墟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构成要素之一。民间建筑装饰在技艺、材料等方面固守传统的基础上,侨乡地区的民间建筑较早地主动吸收了西方装饰艺术和建筑的形式,大胆求新,产生了应对地域文化、自然条件的审美新形式,从艺术和技术层面丰富了地域文化。①

骑楼的出现与当地气候息息相关,骑楼的建筑形式不仅方便人行走动,增进邻里之间的沟通,增进邻里关系,而且具有防晒防雨的作用。平面布局多采用传统中式格局,每间平均近身10米,为了更好地通风,在房屋内设有天井,一层多为商铺,楼上为卧室,前厅到后方间有一条过道,除了通行外还能调节通风。

台山市骑楼街的建设规模较大,呈现出组合式全面铺开的布局方式,其整体形态依据老城、关厢、墟集等同时固有的骑楼城市形态要素而整合发展形成。台山骑楼街区与广州骑楼街区的布局相似,不依赖于河流走向,整体均呈城市东西向展开分布,临江的骑楼街巷分布密度较高,而后退的地区分布密度则较低。

台山骑楼街宽度规划统一,除半边骑楼街测绘标准特殊外,正市街、南门路、单朗街、和平路等均宽7米左右,其他都在8、9米之间,以8.5米居多。一般2、3层,总高度7到9米之间,宽窄大小较为合适。按 H/L 的比值,在老城内为稍大于1,略显狭窄,其他骑楼街约1左右,这些都是较理想的。和中国传统的民居相比较而言,保留了一些对称布局的传统习惯,建筑以中心为主体,从中轴线左右对齐,这与西方的十字形平面布局类似,形成文化间的融合,为中西方的建筑文化交融相吻合,窗户使用了竖条窗,并采用倾斜式屋顶。

从建筑材料上看,不同地方采用木材、琉璃制品、砖石、陶瓷等材料的使用方式不同,表现形式也更加丰富。在很多不稳定的环境中,会使用陶瓷和玻璃等耐潮材料来构建建筑体,在满足建筑材料使用需求的同时也提升了质感。

骑楼一般沿着街道相对而立,台山地区高温多雨,骑楼外部延伸空间可以提供通行与避雨,同时可以光顾临近的商铺。清末两广总督张之洞管理时,为使街道更加的规范,根据当时现有的规章制度,设计了一张近代西方城市滨水区域建造特征的堤岸断面。在对马路、商铺的尺度进行控制的同时,也为台山的发展建设铺垫了城镇规划方式,系统的设定了道路、建筑、栈道的布局形式,串联关系非常明确,截面清晰明了。持续到近代仍然在使用这一套骑楼街道模式。

二、骑楼街区分布

台山骑楼的街区大概按照线性与片状划分。线形布局是以一条商业街道为中心轴,街道宽度约7到9米,两侧的骑楼高7米左右。沿街排布两层以上联排商铺,中间道路畅通,商铺面向街道建有联排柱廊,可供人通行,拄廊一层高,层高多为4到5米之间,上盖楼板,其上为住宅。片状的布局两侧骑楼公用一条通风巷,大限度的节省了建筑用地面积。

现代使用情况同近代的使用情况并无本质的不同。但凡商业活动频繁的街道,柱廊的空间都不会被占用,大片骑楼街道相互贯通,商业街及延伸出来的南门路骑楼街才留有净宽2米(轴距2.2米)的人行道。

不难理解,因建筑时间较早的正市街与南门路受制于原县城丁字街的历史原型影响。后来开辟的街道自然居宽,适宜功能加的需要。每间骑楼的跨度从2米增加到5米左右。开间与所选用建筑材料有关。台山骑楼顶屋分为平顶、坡顶和平坡组合式屋顶。坡屋顶以脊为中轴向两侧坡,天井夹在两个“山墙”之间。临街的山墙有意高出屋面,作山花处理。

三、空间结构细分

台山骑楼一般2到4层,3层居多,整体立面遵守横三段、纵三段的构图法则,下段为梁柱或券柱式廊道,因阴影效应使整体格调沉稳厚重,连续的横向框架梁同腰线与上部分割。中间的两部分同高,整体建筑形式主要沿着墙和柱体竖向构建。2层外立面雕刻多种纹样风格的女儿墙。女儿墙与天际轮廓相连,是骑楼建筑中的标志之一。

台山的骑楼建筑群上部有传统阁楼式屋顶、古典屋顶,大部分是西式的蒜头顶、罗马拱廊式和穹隆式屋顶。立面的柱式两端大多都是采用西方的罗马柱式,底层采用多里克柱式,2层常用爱奥尼式,采用黄金分割比例,层高各不相同。

四、骑楼开间与柱式

骑楼的建筑开间尺度与柱间距成比例关系。西方建筑廊道的开间数大多采用奇数,我国传统的建筑开间也大多是如此,建筑理念有一定的相似。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注重空间对称的讲究,并在奇数开间时将入口部分凸显出来,围绕轴线对称,奇数有阳数的说法,阳数寓意为吉数。在国内应用繁多,殖民地式建筑外廊的柱距多为建筑开间数量的整数倍或双数倍,也有建筑开间数量的小数倍。一般在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左右,还一部分的开间数量和柱子间的间隔相等。

建筑的内部开间是决定建筑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从建筑中外廊的柱廊间距大致可以估算出建筑空间结构的。但并不是西方流入的殖民地建筑的柱廊间距都是成一定的倍数关系,同样也存在一些开间与柱廊的关系构不成正反比的情况。外廊柱距与开间结构不吻合的原因大致有三方面因素:其一每个建筑的平面布局和划分是不同的,其二外部廊道的走向形式各不相同,另外不同建筑的室内空间划分可能会不规则,大多承重墙体无法移动规整。

砖木结构的建筑开间限制性非常大,一般建筑外廊间的柱距都在三米以内如图1、图2,立面墙体的截面面积大时,需要使用钢筋混凝土来加固墙体结构从而支撑多个开间的构造,房梁承担的力量大,所以拱券结构也相应地增大,柱子的间距也会加大,广府地区的骑楼甚至四米以上的柱间距,并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

柱子样式大概有方柱和圆柱两种,而依据柱子形态的不

同,又可以划分出四种柱子形式大致分为4种形式:单双柱、壁柱和束柱,柱子的功能基本都是支撑建筑,是组成建筑结构的重要部分。②在大多数的骑楼中,柱间距都成比例建造,数量和间距成反比,如果外廊的长度相同的情况下,柱子数量越少,开间的距离就相对更大。侨墟建筑的外部连廊柱间距大概在2到5米间,其中绝大多数为3米,直到晚期的骑楼建筑出现了6到7米的开间。整个建筑的规模和体量增加。柱廊连续串联着几十公里的联排骑楼,是空间与环境的过渡,是具有流动感的灰色空间,人们在这里走动并休闲娱乐。

台山骑楼顶屋有三种模式:平屋顶、坡屋顶及平、坡结合型屋顶。坡屋顶以脊为中轴向两侧坡,天井夹在两个“山墙”之间。临街的山墙有意高出屋面,作山花处理。骑楼一般2到  4层,3层居多,整体立面遵守横三段、纵三段的构图法则,下段为梁柱或券柱式廊道,因阴影效应使整体格调沉稳厚重,连续的横向框架梁同腰线与上部分割。建筑时间较早的正市街与南门路受制于原县城丁字街的历史原型影响。后来开辟的街道自然居宽,适宜功能加的需要。上段是精彩的山花女儿墙,中段两层通高,整体形成了借用墙体和柱子的元素以竖直走向为主的建筑造型风格。二层的女儿墙构成建筑形态的外部建构并且与天际轮廓线起着连接的作用。

台山近代侨墟建设发展留下了大量的骑楼、碉楼、洋楼、集市,这些骑楼街区与集市广场,有些至今还保持着活力,但也有不少已衰落,侨墟的肌理与风貌面临消亡的命运。按地理因素的角度,针对不同地区背景下所产生的的营造风习特点进行对比。包括勘地、选材、结构、空间构成等方面的地理與气候因应特征以及建筑装饰匠系、场景、象征等方面的风习因应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梳理其历史渊源和传流关系,对台山侨墟建筑文化的发扬光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时,为侨墟建筑遗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台山建筑风格也是地域文化精神的体现,不仅融入了自

然,并且加入了很多社会人文的元素。台山的建筑文化在接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同时,进行了自我糅合,自适应性的将本根文化风习融合,形成理性自觉兼文化转型,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纵观台山装饰的发展过程,中、西文化元素的相遇、混合、融合、替代,有一个清晰的演变过程,中、西方的绘画和雕塑技法、中西方的古代和近代装饰技术,在台山建筑装饰中被融合于一体,形成新题材、新造型、新图案的装饰艺术成为全球文化的一份宝贵财富。

五、结语

眼下台山政府方面也在积极筹备台山地区的旅游产业开发,通过侨乡建筑的文化和特点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参观并了解中国现存的稀有文化,同时推动当地的旅游业,拉动经济增长,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效果。台山侨墟的大部分骑楼、碉楼和民居都由个人翻新成现在装饰样式,政府也将大部分古老的公共建筑古为今用,将其活化为现代眼光同步的外墙效果,但建筑回归现实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保留部分建筑遗址固有的岁月痕迹,为后续的研究和考察提供最原始的一手资料,让更多的人去目睹侨墟建筑的雏形到现代化的演变过程,原始的建筑遗址不仅是建筑流派的代表,还是一代人文化的积淀,这种文化的传承带来的是精神层面的认知,呈现出第二个江门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痕迹。

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涉及文化积淀、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归属、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先觉等诸多方面,它们相互融汇、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推动着文化的迭代与发展。③

虽然台山侨墟在“申报第二个世界文化遗产”还是“作为台山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的扩展项目”这两个问题上也还未得出最理想的结论,但无论如何,它已经引起世人的注目,它的文化与内涵越来越吸引着人们去探寻。深挖百年历程中人民和民族命运的根本改变,更好地激发当今华侨的爱国热情,为祖国发展提供更大的助力,从而将爱国主义与家乡情怀结合在一起。

注释:

①彭长歆.现代性,地方性—岭南城市与建筑的近代转型[J].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②薛颖.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研究[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

③王凯宏.设计理念与文化自信[M].文化评论,2019.

参考文献:

[1]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2]王鲁民.中国古代建筑思想史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王凯宏.设计理念与文化自信[M].文化评论,2019.

注:本文系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台山侨圩建筑文化推广研究》2019WTSCX018;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99-GK19G192)《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遗产活化与利用研究中心》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开间台山骑楼
室外微气候对骑楼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口碑炸裂!早造超90%的客户盈利,这家品牌苗在台山养虾圈一夜爆火
八台山独秀峰
皇帝为什么又被称为“九五之尊”
我爱南华路的骑楼
35元/尾却还是一苗难求!台山养殖面积锐减80%,这个品种还有未来吗?
大开间剪力墙结构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应用
福绥境胡同50号“开间更新”院,北京,中国
骑楼人家
骑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