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甘肃民众教育馆设立与社会意义之分析

2022-04-22尹昱瑾陈军岳庆艳

图书与情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民国时期

尹昱瑾 陈军 岳庆艳

摘   要:文章对民国时期甘肃省立民众教育馆及各市县民众教育馆的设立与运行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甘肃省内民众教育馆建设以及经费和人员情况,并对其所具有的社会意义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民众教育馆在全省各地开展民众文化教育、引导民众文化生活、推广民众民族观念、促进城市近代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民众教育馆

中图分类号:G259.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2014

Analysi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Gansu Mass Education Museum and Its Social Value

Abstract This paper sorts out that the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of Gansu provincial mass education museum and all other mass education museums in all cities and counties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It also analyzes the system, its budget economy and the personnel ba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ansu provincial mass education museum. Their social value is also discussed in the paper.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mass education Museum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carrying out social education,enriching people's life style,elevating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and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ocial cities.

Key words the period Republic of China; library cause; Mass Education Museum

20世纪20至30年代,随着民众教育运动的蓬勃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设立社会教育司,以“开通民智,改良风俗”为宗旨,倡导在全国开展社会教育并广泛建立民众教育馆(以下简称“民教馆”)。甘肃省内民众教育馆于各地陆续建立,隶属各级公署。1932年,民众教育馆改属教育厅,同年《甘肃省教育厅组织规程》制定,明确省内社会教育工作由教育厅第三科第一股负责管理,并设置教育推广处和民众教育委员会等机构,以推进和“辅助教育行政机关规划并促进全省民众教育事宜”[1]。1933年,甘肃省教育厅颁布《甘肃教育厅辖区内普遍设立民众教育馆之计划》,计划分五期建立民众教育馆[1]。至1940年,包括甘肃省立民众教育馆在内,省内各级民众教育馆共计65所[2]。

1   甘肃省立民众教育馆

1.1    馆史钩沉

甘肃省立民众教育馆始建于1926年[3],原名“甘肃省立教育馆”。当时沿袭清末庙产兴学之风,通过征收庙产为民众生活和教育提供场地,其中以冯玉祥西北军统治的地区废庙兴学活动开展最为活跃。冯部薛笃弼担任甘肃省长不久便改建庄严寺,创立甘肃省立教育馆,馆内有大殿和厢房四十余间,还留有空阔场地,楹联“因时制宜开通明智,旁求博采发扬国光”悬挂于大雄宝殿之中,清晰地表明甘肃省立教育馆建馆的目的。

甘肃省立民众教育馆直属省长公署,馆长由省政府秘书长兼任。建馆之初“馆长屡易,职员忙于办理交代,以致未克照常开放,供众游览”[4]。至1932年2月,省教育馆招考张令义、金厚仲、王兆吉、孙述铭、显凤海等五名司事,逐步恢复业务工作[5],3月7日甘肃民教馆恢复正常开放。

水梓担任教育厅厅长之后积极开展各项改革,任职当月即在省政府第四次会议上提议“将甘肃省教育馆划归教育厅管理,以符部令而资整顿案”[6],经此之后教育馆馆长一职亦交由教育厅委任。1932年6月3日,教育厅“委任张明卿(张懋东,字明卿)为教馆馆长”[7],并于21日正式更名为“甘肃省立民众教育馆”[8]。期间省立民教馆不断完善馆内各项规章制度,正式编印《甘肃教育馆章规汇览》,各项工作逐步规范化。

抗日战争爆发后,省立民教馆除开展正常文献阅览及组织日常性活动之外,还开展一些配合当前政治形式的活动如接待平津流亡学生,“新安旅行团”以及塞克、萧军、王洛宾等知名作家和艺术家。新中国建立后,甘肅省立民教馆被人民政府接收,并于1951年2月2日,奉甘肃省人民政府文教厅“教秘字第0200号”令改名为兰州人民文化馆。1956年,改属兰州市管理。

1.2    组织架构及设施设备

甘肃省立民教馆设馆长1人,主任4人,干事5人,管理员3人,事务员2人,教员5人,并设有阅览、陈列、讲演、游艺、出版、教学、健康、生技8部。阅览部包括普通阅书处、儿童阅书处、妇女阅书处,馆藏文献共计2000余册[9],存藏有“各类报纸和图书,书籍有传统古籍,中国历史及象征民族团结的各族历史人物画像、传略(有三皇五帝、成吉思汗、宗喀巴、努尔哈赤等人物),卫生保健常识”[10]等,以及部分革命书籍,包括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等孙中山著作书籍,在国共合作时期馆藏还有马恩列斯的著作和苏联、中共有关的书籍报刊,馆藏“新书不论中外,均采用杜威十进分类法;旧书分经史子集丛五类”[10];陈列部陈列各种古物仪器模型等,分为古物、文艺、卫生等展室,馆藏古物208件,仪器20种,字画80件,照片200张;讲演部包括普通讲演、特别讲演与幻灯讲演等内容,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时事学术巡回讲演;游艺部包括体育场、游艺室与国民戏园等设施,主要负责馆内外公演新旧戏剧,放映电影供民众娱乐的工作;出版部编印各种漫画及战时壁报等;教学部负责设立各种研究会、民众学校,以及民众问字问事处和代笔处等;健康部设置民众运动场、儿童运动场等以推进民众体育发展,同时负责预防诊疗疾病相关事宜;生技部调查统计农民生计等情况,并研究农事改进方法[9]。除此之外,馆内还建有“明耻楼”专门陈列国耻图书、模型、图画及不平等条约等。各式建筑共计50余间,包括书画研究室3间,展览陈列室13间,民众食堂4间,民众茶园4间,办公室6间,游艺室3间,民众礼堂5间,其它房舍10余间,以及民众、儿童运动场2所。

1.3   附设机构

甘肃省立民教馆为普及民众教育、丰富民众生活,创建了平民学校、运动场、讲演所、阅报所等机构。一是附设民众学校。1934年12月,省立民教馆于馆内增设妇女识字班及民众问字处及代笔处,并在皋兰县北辰乡创设乡村实验小学。原省立第一民众学校也于同年拨归教育馆,次年冬该校改名为省立民众教育馆附设第一民众学校,学生共计30余人。1937年9月,省立第二民众学校成立,校址位于兰州东大街,学生共计27名;二是附设体育场。省立民众体育场原为省立公共运动场,位于兰州学院街大佛寺内,后由于大佛寺改建中山市场移建于木塔巷内,1934年,省府另建新体育场于红山根何家庄,原运动场转归于省立民教馆,改名为民众运动场。民政厅东院儿童运动场也隶属省立民教馆;三是附设讲演所。省立各演讲所筹建于1928年之前,包括东街马祖庙、城隍庙、中山市场、省立民教馆四处,1925年省社会教育推广处合并后,各所转属省立民教馆;四是附设阅报所。该所筹建于1928年之前,包括东大街、西城门外西园、省立民教馆、五泉四处,主要陈设图书杂志报纸等各类文献以供民众取阅,1925年社会教育推广处合并后各所转属民众教育馆[9]。

2   甘肃省各县民众教育馆

民国时期,甘肃省内各县陆续建立民众教育馆(本文中各县民教馆等相关表述中,除明确表明陕甘宁边区建设内容外,均仅指代民国政府所设立的民教馆),目前可考记录最早的是1921年建成的静宁县民教馆,之后定西、临洮、崇信、酒泉、庆阳、金塔、庄浪、靖远、通渭、临泽10县陆续建立民教馆。1932年民教馆改属教育厅后,时任教育厅厅长水梓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开展全省民教馆设立情况的调研工作,针对“各县讲演所、图书馆、民教馆等,向来管辖多不一致,遂致事权紊乱,进行迟滞”等问题,责令将“所有全县讲演所等,统归该馆管理,以一事权”[11]。1933年3月,《甘肃省各县民众教育馆暂行规程》[1]颁布,进一步规范了各县民教馆隶属关系、机构设置、馆长选任,以及经费使用等相关内容。同年《甘肃教育厅辖区内普遍设立民众教育馆之计划》制定,规定“除省立民众教育馆可设一至三处外,其余各县基本需设一处民众教育馆”[1],并按照所附《甘肃省教育厅辖区内普遍设立民众教育馆各县等级一览表》将甘肃省内各县分为甲乙丙丁四类,规定甲等县8个,乙等县9个,丙等县23个,丁等县26个,计划分五期,每期间隔半年建立民教馆,自此民教馆于甘肃省内各县广泛设立。

抗战全面爆发后,京沪等多地沦陷,甘肃作为抗战后方,形势相对稳定,因此,民教馆仍在各县陆续建设,至1938年达到顶峰,有文县、康乐等7县建立民教馆。随着抗日战争地扩大,甘肃亦受到日军频繁轰炸,1939年达43次之多,当年甘肃境内无可考民教馆建立记录,已建成县民教馆业务也受到众创。1940年,民教馆于各县陆续恢复建设,每年陆续建立3-4个县。期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在辖区内建成庆阳、曲子、镇原等县民教馆进行社会教育实践与探索。1944年礼县建立民教馆,此后甘肃省内无可考民教馆建立记录,据笔者统计民国时期甘肃境内可考各县民教馆共计57所(见表1)。

2.1    甘肃省民众教育馆设施及活动情况

甘肃省内各县民教馆在创建时间、馆舍大小、存续长短等方面情况复杂,但性质功用却基本趋同,馆内一般设立有阅览、讲演、健康、生计、游艺、陈列、教学等部[1],并存藏有图书、报刊等文献,部分馆内有乐器、棋牌、运动器械等设施,并开展阅览、展览、教学、发行等工作。

一是阅览。甘肃省各县民教馆均存藏有图书、报刊等文献,并设有图书阅览室、阅报所、儿童读书所、巡回文库等相同或相似的机构以开展阅览服务。据统计甘肃省各县民教馆中馆藏文献10000册以上(含10000册)的2个,其中天水县民教馆馆藏图书20828册,杂志933册,报刊3214份,馆藏文献共计24975册[12],陕甘宁边区创建的庆阳民教馆馆藏文献共计10000册[13]。馆藏文献2000册以上(含2000册)的县民教馆5个,馆藏文献1000册以上(含1000册)的县民教馆12个,馆藏文献100以上(含100册)的县民教馆12个,馆藏文献不足100册的县级民教馆12个,另有17个县民教馆馆藏数量不可考(见表2)。各县民教馆中存藏文献内容广泛,包括古籍,如《四部丛书》《二十四史》《甘肃新通志》《陇右金石錄》《鸟鼠山人诗文集》等;图书如《万有文库》等;期刊包括《教育月刊》《民政月刊》《中华杂志》《教育杂志》等;报纸有《大公报》《申报》《甘肃民国日报》等;抗战期间也存藏部分进步书籍和革命文献,如《全民抗战》《前进》等,其中陕甘宁边区建立的民教馆中还有部分马列著作以及根据地出版发行的报刊文献。由于各县民教馆馆址固定,为方便边远地区读者借阅,部分县民教馆,如高台等还曾组织巡回文库,在全县各中心国民学校巡回阅览,有效地扩展了文献阅览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二是展览。甘肃省各县民教馆为辅助当地民众学习,在馆内设置展室收集和存藏展品,并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一方面,县民教馆内专设展览室陈列展品,举办固定展览。据考,甘肃省有5个县民教馆设置有专门展览室,如临洮县民教馆设置3间,武山县民教馆设置2间,张掖、西和、徽县民教馆各设置1间。馆内陈列展品以实物为主,包括兵器、铜器、陶器、化石等。其中,临洮县民教馆设置展览室最多,展品也最为丰富,陈列有马家窑、寺洼文化的出土文物,旧甲胄兵器以及化石、生物等。此外,敦煌、武都、舟曲等部分没有专设展览室的县级民教馆,将馆藏科普挂图、画像、照片等悬挂于馆内展出;另一方面,县民教馆搜集或制作展品,举办临时展览。如临洮县民教馆曾将阅览室租借给南乡美术工作者张教三举办书画展览,并为地方书画艺术家等提供展览活动与交流场所,当时馆内活动的艺术家众多,绘画方面有陈绍伯、周剑民,书法方面有蒋绍伯、张崇昭、张月秋、牟月秋、王宇之、王熙之、王威扬等,戏剧方面有黄正元、罗夫林等。武都县民教馆也曾征集并收藏该县城关各校的手工艺品若干件举办展览,展品中以女学生的刻绣等最为精美。

三是教学。民教馆为开展社会教育,馆内设施有专门的教学机构,并举办短期培训班,组织巡回教学队,开展演讲和报告等活动。据考酒泉、康乐等县民教馆设置有民众学校开展专门识字教育,并设置民众问字处、民众代笔处等机构,为民众日常文化生活所需提供服务。武威和康县民教馆曾举办民众识字班,宁定县民教馆曾举办成人扫盲班,针对当地失学民众进行识字教育。同时为扩大施教范围,正宁县民教馆还曾组织巡回教学队深入偏僻乡村推广教学,灵台县民教馆也常设巡回教学队开展民众教学和群众医疗等工作,并以讲演、图片展览等形式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抗日救亡宣传。除此之外,为普及科学知识、宣传民族观念,酒泉、通渭、武威、康乐等县民教馆内还设置有讲演台等设施,并不定期开展时事、新闻、历史、地理、自然科学通俗讲座和报告活动,讲演内容在抗战前主要侧重民众个人修养、破除迷信、讲究卫生等,抗战爆发后侧重于国防、抗战、防空等方面。

四是发行。甘肃各县民教馆通过编辑、发行报刊等方式传播文化知识,使当地民众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据考徽县民教馆专设报纸发行处,负责《西京日报》《华北新闻》等6种报纸的发行;康县民教馆编辑并发行有《新闻简报》;陕甘宁边区创办的镇原县民教馆与当地新华书店是两个牌子一个机构,每年发行报刊400余份,发行书籍10000册左右(包括小学课本)[14]。同时,为了方便一些识字不多、又没有条件阅读报纸及期刊的普通民众,各县民教馆除创办报刊外,还编辑画报和壁报。主要由民教馆职员浏览各种报纸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插图把国内外的重要时事新闻摘录和描述出来,并张贴于人流密集区域,如康乐、宁定、徽县等多县民教馆,都曾配合各种纪念日绘制画报和壁报以供民众阅览。

五是休闲娱乐。各县民教馆通过在馆内设置运动器械、娱乐设施和活动场所,组织剧团、俱乐部等方式开展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一方面,开展体育及棋牌等竞技活动。部分县民教馆内设施有运动场所和运动器械,据考张掖、徽县民教馆设有体育场;宁定县民教馆设有游览室;武都县民教馆设有乒乓球、秋千、木马、浪桥、单杠及双杠等运动设施;临洮、金塔、武都、永靖等县民教馆内还备有棋牌,并在提供相关设施的基础上组织弈棋、武术等活动。另一方面,组织休闲娱乐活动。如武都县民教馆专设文艺部,并在馆内3间南房中置备风琴、口琴、笛、箫、京胡、二胡、板胡等各种器材,组织业余剧团,以供民众业余消遣。张掖、临洮民教馆也组建俱乐部,供当地文艺爱好者交流,并为县城中等学校演出话剧;酒泉县民教馆设置有民众乐园和茶园,民众于此自发组织说书、唱戏等休闲娱乐活动,进行聚会和社交生活。

2.2    甘肃省民众教育馆经费情况

甘肃省内各级民众教育馆经费属于社会教育经费,相比较教育经费中的学校经费仅占很少的份额,主要用于民教馆日常办公、人员工资以及开展事业等。起初各县社会事业经费没有统一标准,1932年9月,《甘肃教育厅辖区内普遍设立民众教育馆之计划》颁布,规定“从速筹增全省教育经费,务须依照部定标准,使达全省教育经费总数百分之十至二十”,并“令各县教育局,商承县长从速筹增全县社教经费”[1],各县民教馆经费据此有了参考标准并开始逐年增加。

民教馆在甘肃省内设立初期,省立民教馆馆舍、设施、业务活动等方面实力最强,仅一馆的经费便大于各县民教馆经费总和。随着《甘肃省各县民众教育馆暂行规程》《甘肃教育厅辖区内普遍设立民众教育馆之计划》等的制定,全省范围内县民教馆的普遍设立,县级馆舍设施及业务活动有了较大的发展,各馆经费总和超过省民教馆。抗日战争爆发后,省内各级民教馆发展不同程度地受到时局的影響。省民教馆受其影响较大,经费时有增减呈现波动状态。各县民教馆受其影响较小,全省范围内仅有十余个在抗战初期经费较上年有所减少,减幅最大的临夏县民教馆经费不足原来的四分之一,其余各县民教馆经费在原有基础上仍持续增加。至1941年,省内部分县民教馆经费按照《甘肃省教育厅辖区内普遍设立民众教育馆各县等级一览表》所分甲乙丙丁四类进行配比,经费较上年呈几何式增长。当年总数增至116239元,比上年的61509元增加近一倍,此后县民教馆经费总和每年较上年增长一倍以上,1944年增幅最大共计474595元(见表3)。

2.3    甘肃省民众教育馆人员情况

国民政府颁布《民众教育馆规程》规定各级“民众教育馆设馆长一人综理馆务”,省级民教馆馆长选任“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或教育科系毕业兼任社会教育职务两年以上者有成绩者,大学或教育专修科毕业曾任社会教育职务三年以上者有成绩者,专科学校或专修科毕业曾受社会教育训练曾任社会教育职务四年以上者有成绩者”[1]。县级民教馆馆长选任需有“大学或专门学校毕业对于教育确有研究者,高级中学师范科师范学校或旧制师范本科毕业曾在教育机关服务一年以上确有成绩者,高级中学或旧制中学毕业曾在教育机关服务二年以上确有成绩者,初级中学毕业或与上项相当之学校毕业曾在教育机关服务五年以上确有成绩者”[15]。各级民教馆工作人员是该馆建设发展和社教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须具备一定的学历、学识和业务基础。

民教馆在甘肃省内设立初期,省立民教馆各项业务工作发展较快,馆内人员呈逐年增长趋势,至1936年,馆内工作人员发展至顶峰共计18人,约占全省民教馆从业人员总数的23%。抗日战争爆发后,省内各级民教馆发展不同程度地受到时局的影响。省立民教馆受其影响较大,工作人员锐减,至1940年减至10名。各县民教馆受战争影响较小,1938年从业人员总数增至百名以上,之后随着各县民教馆的逐渐设立不断增加,发展至1943年各县民教馆从业人员共计211名(见表4)。

各民教馆工作人员数量与业务开展范畴呈正比,工作人员越多开展业务活动内容和形式越丰富。其中,省立民教馆内设有阅览、陈列、讲演、游艺、出版、教学、健康、生技8部,“每部或每组设主任一人,干事若干人(由主管教育行政机关视各馆事务之繁简规定最高或最低员额)”[1],组织机构设置较县馆完备,业务活动内容和形式最为丰富。其余各县民教馆中有19个民教馆明确记载工作人员选任情况,最多的馆工作人员达10余人,最少的仅有1至2人维持。其中徽县民教馆工作人员最多,共计11名,业务机构包括阅览室、戏剧组、体育场等7部,并发行《西京日报》《华北新闻》等6种报纸。灵台县民教馆工作人员10名,包括馆内工作人员5人,以及巡回教学队5人,是省内业务活动开展较为丰富的县级民教馆。

3   社会功能

国民政府规定,“民众教育馆应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与社会教育目标,实施各种社会教育事业,并辅导该地社会之发展”[15]。其“施政目标,在养成健全公民,提高文化水准,以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发展”[16]。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属地建设民教馆时确立“民教馆为进行社教之机关,其任务为消灭文盲,宣传政治常识、科学常识,发展经济建设,提倡卫生,破除迷信,组织与提高群众文化娱乐工作”[17]。基于此,民教馆在创建之初就被赋予了重要的建设目的和历史使命,它在开展民众文化教育,引导民众文化生活,推广民众民族观念,促进中国社会城市近代化方面体现出深远的影响。

3.1    开展民众文化教育

甘肃省各县民教馆或由原有文庙、寺庙、书院、祠堂、钟鼓等改造而成,或附设于各级政府机关,在承继中国宗教文化、宗族制度等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上,体现着近代中国以“教育改造”促“社会改造”的改良思想,反映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兼容并蓄”的文化性格。省内各级民教馆中基本存藏有各类文献,并将推行文字教育作为最基础的工作。“文字是传播知识的工具……欲传播知识,须先传播文字;欲得知识,必须认识文字;所以平民教育第一步,必须有文字教育”[18]。据统计各民教馆文献馆藏数量从数十到数万册不等,馆内设置有文献存藏和阅览设施,部分民教馆还设立有民众代笔处、问字处等,为民众代写书信,解答阅读书报或日常生活之中的疑问。除此之外,省立民教馆和酒泉、康乐等县民教馆附设民众学校以开办妇女识字班、民教班、扫盲班等方式,灵台、正宁等民教馆组织巡回教学队以讲演和图片展览等形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专门的民众识字教育。同时,部分民教馆还通过举办民众识字宣传扩大运动周等活动,鼓励民众参加民众学校学习。省立民教馆就曾邀请邵(力子)主席、杨慎之(杨思)、田昆山等省内各界名流演讲宣传识字的重要性[19],并分别在1933年、1935年暑假期间,开展中小学成绩展览会,组织各校之间交流学习成果。民教馆所开展的文献阅览、识字教学及其推广活动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所在地区民众的文化教育程度,促进了近代甘肃民众教育的发展。

3.2    引导民众文化生活

著名社会教育家李蒸认为:民众教育馆应成为辖区民众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成为民众公共集会和聚乐的地方[20]。甘肃省内各民教馆内购置有文物和书画等展品,乐器、棋牌、运动器械等,并通过举办展览和讲演活动,演映戏剧和电影[19],积极引导民众的休闲娱乐和生活方式。一方面,各民教馆通过娱乐设备和展演活动引导民众休闲娱乐。省立民教馆中“所有各部室陈列物品,力求精美及艺术化,并备有棋弈、兵乓等多项娱乐品,藉供游览人士,工余消遣”[4]。而武都、临洮等县民教馆内专设文艺部或健康部,并为民众提供休闲娱乐器械和民众乐园、茶园等活动场所,通过组织业余剧团、俱乐部等,丰富并引导民众休闲生活;另一方面,各民教馆通过文化宣讲和组织动员会等方式,改善当地公共环境,引导民众生活方式。如陕甘宁边区建立的庆阳县民教馆将赶庙会作为重要工作内容,采用“文化货郎担子”“文化大棚”“走乡”等形式,普及卫生常识,传播棉花、纺织等生产技术[21]。曲子县民教馆在边区政府的支持下,动员民众开展卫生运动,通过办黑板报、开会等方式挨家挨户劝说民众圈养家畜家禽,发动商户打扫、修整街道,新建水井、厕所等公共设施,使当地民众“人在街上游,头脑也清醒”[22]。各级民教馆通过阅读、运动和娱乐等设施,以及展览、戏剧、电影、宣讲等活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民众娱乐方式,改善了民众生活环境,促进了公众文化休闲生活方式的形成。

3.3    推广民众民族观念

1902年,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阐述国家观与世界观形成,并最早提出“中华民族”這一观念[23]。随着列强入侵,外国文化的渗透,民族观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民教馆于各地创建后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和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各地民教馆配合抗战开展了各种形式救亡宣传活动,在鼓励民众团结抗战,推广“中华民族”观念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时任甘肃省立民教馆馆长柴若愚在馆内开辟专门展览室陈设各种抗战物品,并组织专人把收听的抗战电台新闻编成简报,每日两期张贴在该馆大门外和辕门(今中央广场附近),使广大群众及时了解抗战局势。同时在馆内附设的民众茶园提供设备和场所,放映抗日剧目,组织民间义演,以清唱、快板等多种形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激发兰州人民抗日爱国的热情。中国共产党同样十分重视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宣传,毛泽东曾在1938年、1939年分别撰文《论新阶段》[24]《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25],多次提及并阐述“中华民族”联合抗日的意义。基于此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民教馆应“经常对民众实施抗战文化教育工作,培养民众抗战知识”“宣传政府法令之号召,推进各样抗战动员工作”[26],充分发挥属地民教馆在抗战宣传中的积极作用。当时庆阳县民教馆通过“借阅革命图书,……成立群众业余剧团,演革命戏曲,唱革命歌曲”[13]等方式,寓教于乐开展革命宣传工作。为适应边区分散的乡村环境,各民教馆还在传统戏园、茶馆等活动方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黑板报、读书(报)组、赶庙会、“社火团”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推广“中华民族”观念,积极支援抗日战争。通过民教馆等机构所开展各类抗战宣传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民众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并逐渐成为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称谓。

3.4    促进城市近代化

林语堂曾说:“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27]。民教馆作为政府在全国实施社会教育的综合机构,以“培养民众组织为中心工作”,力求使得所在地民众“有半数能参加团体生活,并能运用团体力量,解决生活上迫切需要解决之问题”[28]。甘肃省内各民教馆基本都设有文献存藏和阅览设施,以及民众学校、民众代笔处等机构,通过文献阅览、识字教育等向民众传播文化知识、科学知识、生活常识、不断提高民众素质。临洮、徽县、酒泉等部分县民教馆内还设立有陈列室、茶园、讲演厅、民众乐园、俱乐部、体育场等设施,每日从早至晚向广大市民开放,为当地民众提供相互交往、信息传递和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吸引他们走出家庭,走出街巷,走进社会公共生活。同时各馆还通过开展游艺活动、戏剧改良、识字运动、创办刊物、体育竞赛等方式,推广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大众文化”,促进具有“人际交往”“市民意识”“城市观念”“公共精神”等现代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近代城市公民产生。甘肃省内各民教馆的普遍设立为当地民众提供了公共空间,并通过举办的各种活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民众的公共精神,促进了传统乡村文化向近代城市文化的转型和嬗变,对甘肃省城市近代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综上,甘肃省内各级民教馆作为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综合机构,在开展全省各地民众教育,推进社会文化和教育发展,促进城市近代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虽然这与国民政府设立该机构时的施政目标存在一定距离,但民教馆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与成果,对于今天开展全民教育,进行阅读推广,提高公民素质等活动具有重要启迪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水梓.甘肃省教育厅 单行教育法规[M].兰州:甘肃省教育厅,1933:26,130-136.

[2]  甘肃统计要览[M].兰州:稿本,1943.

[3]  甘肃教育厅编审委员会.甘肃教育概览[M].兰州:甘肃教育厅,1936:67.

[4]  省教育馆不日开放[N].西北新闻日报,1932-03-04(2).

[5]  省教育馆招考司事已揭晓[N].西北新闻日报,1932-03-04(2).

[6]  省政府第四次会议记录[N].西北新闻日报,1932-05-18(1).

[7]  本市省府第九次会议录[N].西北新闻日报,1932-06-04(2).

[8]  省教育馆改为民众教育馆[N].西北新闻日报,1932-06-21(2).

[9]  皇甫均.甘肅近30年教育史要初编[M].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61:160,164-167.

[10]  甘肃教育馆.甘肃教育馆章规汇览[M].兰州:甘肃教育馆,1932:20,5-7.

[11]  教厅令各县扩大民教馆[N].西北新闻日报,1932-09-02(2).

[12]  魏玉芳,田德海.天水市图书馆志[M].天水:天水市图书馆,1995:15.

[13]  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志·教育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142,5.

[14]  张得祥,姚天佑,祁世权.镇原县民教馆志[M].镇原:镇原县图书馆志编辑组,1988:2.

[15]  中国国民政府教育部参事处编.社会教育法令汇编第2辑[M].南京:正中书局,1939:18-21.

[16]  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民众教育馆重要法规[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8.

[17]  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2辑[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86:482-484.

[18]  宋恩荣.晏阳初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27.

[19]  书画展览会今日开幕[N].西北新闻日报,1932-08-01(2).

[20]  李蒸.民众教育馆概论[J].教育与民众,1931(2):8.

[21]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 社会教育部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93.

[22]  一个群众喜欢的民教馆[N].解放日报,1944-09-24(4).

[23]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9:21.

[24]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95-603.

[2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1-623.

[26]  周慧梅.近代民众教育馆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2:77.

[27]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157.

[28]  茅仲英,唐孝纯.余庆棠教育论着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12.

作者简介:尹昱瑾,女,甘肃省图书馆馆员;陈军,男,甘肃省图书馆研究馆员;岳庆艳,女,甘肃省图书馆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述评
浅谈民国时期中国画发展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域外翻译文学之探析
民国时期二胡音乐研究
从民国社会环境看文官考试制度的产生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民国时期媒体问题应急管理的特点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近代中英直接涉及西藏事务高级官员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