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地惊雷》:电影对小说的致敬

2022-04-22周宝东

世界文化 2022年3期
关键词:切尼伯恩伏笔

周宝东

《大地惊雷》(True Grit)是科恩兄弟继《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后第二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讲述的是十四岁的女孩麦蒂·罗斯为了给父亲报仇,花一百美元雇佣了执法警官考伯恩,和她一起追踪杀人犯汤姆·切尼的故事。其间,还有德州骑警勒波义夫的加入,三人组成临时团队去完成任务。故事的结局是麦蒂得偿所愿,但也付出了一条胳膊的代价。

《大地惊雷》是查尔斯·波蒂斯在1968年出版的小说,1969年就被拍成电影,主演正是美国精神的象征约翰·韦恩。韦恩凭借饰演考伯恩这个角色,获封奥斯卡影帝,成为自己西部片生涯的巅峰。不过美国作家唐娜·塔特在2004年《大地惊雷》小说再版的后记中写道,这版电影确实很不错,但不符合原著的精神。其中特别提到韦恩。认为虽然韦恩演技不错,但是不符合小说中关于人物的描述。她认为小说中考伯恩应该接近四十岁,略胖。而韦恩当时已经六十出头了。

同时,韦恩版的《大地惊雷》虽然很经典,但是对科恩兄弟影响不大,因为他们的目标是从原著出发。2010年,小说出版42年后,科恩兄弟选择了将其拍成自己心目中的电影,他们成功了。电影不仅有高的票房收入,也收获了良好的口碑。之所以在西部片不景气的新世纪还能取得如此成绩,一方面是因为原著对美国人依然有吸引力,如唐娜·塔特就描述过自己家族四代人对此书的热爱,一方面还在于科恩兄弟的过人才华。

形象及声音

过人才华的第一个方面,就是对每个人形象尤其是声音的把握。

人物的发型、服饰、配饰,无一不是性格的外化,有时还参与叙事。在早期西部片中,甚至可以通过服装来判定主要角色的善恶,如着白衣代表正义,而邪恶的反派则着黑衣。《大地惊雷》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的外在形象各有特色。

考伯恩是个邋遢的形象,他的马甲只系上面的扣子,住在十分不洁的环境之中。由于长期酗酒和抽烟,所以语气含混,吐字不清,嘴里仿佛永远在嚼着烟草。

勒波义夫则与考伯恩形成了鲜明对比。他讲究穿戴,一身骑行行头给人以鲜亮整齐之感,长而大的马刺显得有些张扬,尤其是头发,故意弄一绺在额前。这种搭配通体给人一种自负到傲慢之感,从他自负的语气中恰恰也透露出了这种信息。

麦蒂作为受害者,只有十四岁。为了追踪凶手,她穿戴起爸爸的三样遗物上路:长大的风衣,以至于她不得不卷起袖口,过长的腰带只能在系紧后又绕几圈掖起来,宽大的帽子里要垫上报纸才正好戴在头上。除此之外,还有那把柯尔特龙骑士手枪。这种打扮本身就带有一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在里面。同时也因为是受害者,所以她的语气最坚定,充满了愤怒的道德感。据伊恩·内森在《科恩兄弟》(Ethan and Joel Coen)中介绍,为了找寻符合麦蒂这个角色的声音,兄弟俩可以说是大费周章,最后终于在声音的海洋里选中了海莉·斯坦菲尔德。她“好像直接从1870年代走出来的”。

那些罪犯也都有自己的特征,如汤姆·切尼的脸上有块黑斑,匪首内德·佩珀的嘴唇被子弹穿过一次。这些外在的特征提升了人物的辨识度,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内德·佩珀的台词也很出彩。不论是追踪者还是罪犯,“每个人都爱上了自己的声音”。

悬念

科恩兄弟的电影虽然也有悬念,但是悬念不在于凶手是谁,因为他们已经在影片中早早地告知了作案过程。悬念在于能否或者说如何抓到凶手。

这是一个典型的复仇故事,受害者有明确的复仇对象,就像《不可饶恕》(Unforgiven)里的威廉·芒尼去找杀害好友的“小比尔”达格特,《荒野猎人》(The Revenant)里的休·格拉斯去找杀害儿子的凶手约翰·菲茨杰拉德。不同的是《,大地惊雷》里要复仇的麦蒂只是一个十四岁的普通少女,她本身并不像威廉·芒尼和休·格拉斯那样身怀绝技,所以她需要帮手。即便是硬汉有时也需要帮手《,正午》(High Noon)和《赤胆屠龙》(Rio Bravo)中的警长,《不可饶恕》中的牛仔,都在寻求朋友的帮助。麦蒂没有身怀绝技的朋友,所以她只能找赏金猎人,而且要找最合心意的那一个。

跟着考伯恩,麦蒂在追踪过程中也成长为一名高手。这是一条有关成长的主线,里面还有考伯恩对麦蒂态度的变化。考伯恩固然是为了钱,但那只是开始的时候,这也是赏金猎人最直接的目的,为了这个目的,他们以命相搏。《不可饶恕》里的威廉·芒尼,《被解救的姜戈》(Django Unchained)里的金·舒尔茨就是如此,当然,也有不为钱,由素不相识到两肋插刀的,如《原野奇侠》(Shane)中的肖恩,《荒野大镖客》中的乔。但是到了最后,考伯恩为麦蒂的勇气和执着所打动,毕竟他也曾经做过父亲。麦蒂是理想的女儿形象,考伯恩则填补了麦蒂失去父亲的情感痛点,成为麦蒂关于“男子汉”与“勇气”的认同对象。二人之间的情感到了最后更像是父女关系。

悬念是故事前进的动力。《大地惊雷》里的悬念总体看有三个,都是围绕叙述者麦蒂展开。第一个是麦蒂能否请得动考伯恩出马,第二个是麦蒂能否适应艰苦的追踪生活,第三个是麦蒂能否实现将凶手绳之于法的愿望。这三个悬念推动着电影走向结局。这些悬念也是历險故事的必备要素。面对这种冒险故事,人们常常会想到哈克贝利·费恩。沃克·珀西和唐娜·塔特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将麦蒂与费恩联系在一起。DA71E924-AC01-4B62-AF8D-A2D7E7712B60

铺垫与伏笔

小说《大地惊雷》虽然是从麦蒂·罗斯的视角回忆一次冒险经历,结构上却很精巧,尤其是铺垫和伏笔的运用,使得作品浑然天成,个人认为这也是其当年能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的原因之一。科恩兄弟的电影则保留了精华,并且还有所提升。考伯恩和勒波义夫的出场方式恰恰形成对比。考伯恩的出场是诸葛亮式的,先借法官之口说出。法官共向麦蒂提供了三位优秀的追踪高手,看似各个身怀绝技,可是麦蒂为什么偏偏选择了中间的考伯恩呢?这无疑暴露了她的心理,为父亲报仇,要的就是暴烈的方式,血债血还。相比于考伯恩,另两位则显得有些温和,故而不对她的胃口。还有另外一个细节与此呼应,那就是勒波义夫与她讨论汤姆·切尼在哪受刑的问题。在处置凶手问题上,都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执行,这是麦蒂的执念。考伯恩未见其人,先闻其名,为他的出场做了铺垫。又通过法庭上的言行,对他的火爆性格做了进一步强化。

关于伏笔,相信很多人一定听过那个著名的“契诃夫之枪”的说法。麦蒂在收拾父亲的遗物时,拿起了那把枪,电影给了一个特写镜头。麦蒂第一次见考伯恩,考伯恩看她兜里揣着东西,拿出来,认出这是把柯尔特龙骑兵枪。麦蒂说要用这把枪杀了汤姆·切尼,考伯恩警告她,这把枪很棒,可是后坐力很大。这些都是为最后麦蒂在打水时遇到汤姆·切尼并向他开枪所设计的伏笔。

另一个重要伏笔来自于蛇。考伯恩睡觉时要用绳子在自己身边围成一圈。勒波义夫说冬天没有蛇,考伯恩则告诫他说现在是冬春之交,蛇已经醒了。看似不经意的对白,实是为后面麦蒂被蛇咬埋下了伏笔。

正是这些精巧的设计,使得情节变得连贯顺畅,即使情节发生突转、改变了走向也不显突兀。铺垫使内容饱满,伏笔则使结构显得精致。二者配合使用,在整体上提升了电影的艺术品质。

一个谜团

有一个情节让人感到困惑,那就是在巴格比的杂货铺门前,考伯恩割断了一头骡子的缰绳,并且两次将两个印第安小孩儿踹下去,而孩子并不介意。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那两个孩子都是男孩儿,虽然其中一个梳着两条辫子。梳辫子这种事对印第安人来说是很平常的事,看看《与狼共舞》中苏族小男孩们的辫子就清楚了。而且在《大地惊雷》小说原著及科恩兄弟的剧本里,都提到了是两个男孩儿。那么考伯恩为什么对他们那么粗暴呢?原来这两个孩子在看骡子的热闹。在小说中交代得比较清楚:骡子的下巴上套着一条棉质的缰绳,太阳晒干了其中的水分,棉绳就变紧了。骡子很难受,所以不断挣扎,可是越挣扎,棉绳勒得越紧。两个孩子则袖手旁观,看骡子的笑话。考伯恩这才割断骡子的缰绳,解救了它,并踹了两个孩子。孩子一来跟考伯恩很熟,二则自知理亏,所以并无任何不悦之色,更不要提反抗了。在原著中,他们还撑船帮助考伯恩一行渡河。

电影的“变”与“增”

电影要将一本书的内容压缩在120分钟内,势必会进行改动。科恩兄弟的《大地惊雷》虽然遵循了原著的总体结构,但不代表没有变化。

其中一个较大的变化就是在原著中,三人追踪小组一直没有分开过,而在电影中,为了增加曲折性,勒波义夫自己选择离开了两次,尤其是第一次离开后,还无意间破坏了考伯恩和麦蒂的计划。

除了这种变化以外,科恩兄弟还加入了自己的标志性元素。如在勒波义夫第一次离开后,考伯恩一行遇到了印第安区牙医。为什么加入这个桥段?据说科恩兄弟对医生尤其牙医特别偏爱。这算不算他们的标记?就像希区柯克总会在自己导演的电影里“快闪”一样。

不过,遗憾的是,《大地惊雷》并未能斩获当年的奥斯卡奖项。个人以为,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原著中缺乏令人心动的高潮桥段,而忠实于原著的影片也就很难令观众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DA71E924-AC01-4B62-AF8D-A2D7E7712B60

猜你喜欢

切尼伯恩伏笔
考特妮和龙
绿眼睛
蝙蝠侠变切尼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
《谍影重重5》伯恩的全面回归
切尼:奥巴马是“最差总统”
冬季
微澜尽处是狂涛——《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伏笔手法漫谈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谈《斑羚飞渡》中的伏笔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