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哲学视域下内家拳的阴阳之辩

2022-04-22唐雨婷

体育时空 2022年5期
关键词:武术文化太极拳阴阳

唐雨婷

摘  要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分子,其背后的文化思想也主要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由于中国武术体系的庞大,不同的拳种有着不同的技击思想与文化思想。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探究太极拳与阴阳思想背后的关系,从太极拳的阴与阳两方面分别进行分析。得出阴阳在太极拳中的运用相辅相成,阴阳思想与太极拳的结合实际上是古代人民对于身体维度的探索与创新。

关键词  太极拳  哲学  阴阳  武术文化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身体智慧的符号代表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它以雄厚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底蕴,技击招法为载体,构建了一个兼容并包、百花齐放的完整的中国武术格斗体系。传统拳术中有内家与外家之分,其划分标准主要建立在招法特点的基础之上:内家含蓄,讲究刚柔相济、后发制人;而外家刚猛,主于博人。因此,我们似乎可以洞悉两类拳术背后不同的文化思想。进一步探寻内家拳的底层思维与构拳框架,内家拳实际上更多地受到了中国阴阳学说的影响。梳理内家拳与中国传统哲学结合的研究成果发现,大多数研究都是针对于武术整体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结合,极少数是某一派别或者某一拳种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细致研究。内家拳作为世界上极为罕见的以后发制人为主导思想的拳术派系,从中国传统哲学看内家拳有利于完善整个武术理论体系的文化内涵、精神要义以及价值取向,为内家拳在当代的发展创新筑牢理论之基。基于此,本文将以内家拳中的一大拳种——太极拳为例,对内家拳中蕴含的阴阳思想进行进一步的解读。

一、太极的萌芽

有关于太极拳的起源问题,在学术界中一直是众说纷纭、说法不一,总结各类起源说大致共有五种:(1)唐代徐宣平、孝道子所传;(2)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所创;(3)明初14世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卜所创;(4)清乾隆年间王宗岳所创;(5)据唐豪考证,太极拳为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1]。在这五种起源说中受到更多专家学者认可的说法是第五种据唐豪先生考证的“陈王廷创拳说”。

太极拳作为内家拳中庞大的一支,其本身体系的丰富化、理论化便让太极的起源与发展有着无限可能。至今,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太极拳并不一定就是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创造的,太极拳的演变应该经历了发生、发展、成熟的不同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应该都有典型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对太极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历史贡献,拥有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价值。”[2]这样的观点或许更加契合于太极拳的发展历程,一个庞大的拳种并不是突然形成,从萌芽到成熟多则要经历几百年的时间,也有可能太极拳在创拳初期其实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这应该在之后的太极拳起源研究中进行丰富和完善。

虽然对于太极拳创拳人的考究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对于太极理论的起源大家几乎都持统一的看法:认为太极理论起源于王宗岳所创的《太极拳论》。《太极拳论》中提到太极的概念是道家宇宙中的基本概念,可以看出太极的理念主要受到了道家文化的影响,而道家主张自然而然、顺应天命和无为而治,更有“万物皆有阴阳”和“万物负阴而抱阳”的理论,这便为太极拳特殊的拳理奠定了基础,成为太极拳理论的核心所在。

二、太极拳内敛含蓄之阴维

“南拳、少林拳很多拳种基本上都是以阳为主的阴阳相济的文化结合体,而太极拳是以阴为主的阴阳相济的文化结合体”[3],其主要特点是动作柔和、松沉柔顺。这样的表象导致现如今的大多数人对它的技击价值提出了质疑,这种现象实际上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于太极拳的创拳思想和技击思想并不了解。在冷兵器时代,力量和速度无疑是人们战斗的基础保障,讲究硬碰硬的绝对实力,因此在选材时都需举翘关、试马射,而自身原本的身材条件也对这一系列的素质有所影响。但是战斗场上总是会出现“人外有人”的情况,对于自身力量不足,身材条件有限的人如何制敌,在力量与速度竞争之下能否有一个拳种能够超脱于这二者创造出更巧妙的制敌方法,这一系列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盘托出。而太极拳的出现无疑是打破了人们原有的技击思想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开创了另一派独有的技击方式,其背后的主要思想正是来自于中国传统哲学之中的阴阳学说,而太极拳中占主导地位的柔则主要对应阴阳学说之中的“阴”。

《手臂录》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攻为阳,守为阴”[4]因此太极拳的动作则以守为主,不似少林拳、通臂拳等拳种一般激进,主要通过探劲去化解对方的攻势。先化解对方的力,再借力打力是太极技击的主要思想。在这样的制胜机制下,第一步化力就占据着尤为重要的地位。习练者并不需要采取猛烈的进攻,但需要充分利用处于“阴”面的优势,后发制人。陰阳学说主要可分为阴阳交感、阴阳相反、阴阳相成、阴阳平衡、阴阳转化五个部分。所谓阴阳,正如辩证法所看待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相互制衡、相互转化。如果在外家拳之中,被动一方必定会受到主动方的严重干扰,只有占据了主动权,才有机会占领先机,夺取胜利。这样的技击思想实则是忽视了矛盾两方面之间的相互转化作用,削弱了在技击中对于被动地位的利用。但在太极拳之中,“阴”并不代表弱,反而是一种攻势的转化,是一种利己的身体界限,看似被动,实则主动。

内敛含蓄作为太极拳中的主旋律,这种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的技击思想无疑是开了武术界的先河,成为古代人民智慧的体现。这类似于现代所说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人们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一部分,每当人们提及它,就会想到以小胜大,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以及用意不用力,四两拨千斤等等,这些描述是太极拳的主张和思想,即是反常理论,是常人的反向思维[5]。这种以“阴”为主、后发制人的另类制胜方法为武术技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打破了人们对于武术技击的常规认知,破除了武术技击方式中的禁锢,促进了武术体系的丰富和完善。这也是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更加生动的诠释,佐证了阴阳学说在实践中的可行性。

三、太极拳亦柔亦刚之阳维

《易经系辞上》提到:“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拳虽主于阴,却也不可缺少阳。在武术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在绝对力量面前,任何技巧都是徒劳。所以,太极拳的技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力量与力量直接对抗的局面,但是也不可完全寄托于技巧之上,否则再精妙的技法也无法抵抗对面的绝对力量。而太极拳的“阳”则是在“阴”面的基础之上,对自己的身体力量与对手的身体力量进行重构,也就是在对抗中将“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实则也运用到了阴阳学说中的阴阳转化理论。太极拳中所讲的“以柔克刚”并不是从字面意思上所理解的用小力量直接去击打大力量,而是讲在过程中要进行阴阳的转化,在战斗中才能够将小力量转化为大力量,将被动转化为主动,达到以小胜大,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的目的。

太极拳在攻击之前通常都有一个蓄力的环节,正所谓“蓄势待发”,这便是由阴转化为阳的重要环节。“阳”便是通过蓄势而实现,可将一倍力打出两倍力的效果。“攻击的阳门打开了,进攻就开始了,但随着进攻的次数增加、人体能量(气)的消耗以及对形式的判断,人体不可能持续保持初始的升发速度,阳气则要转到入降、转到蓄藏。正如春夏秋冬的周而复始,攻击无疑就是春夏之中万物的升浮,而护守则是秋冬的收藏。”[6]阴阳随着局势的发展而转换,更加有助于武者保持良好的身体能量和状态,从而调动全身的力量,这也印证了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天人合一是武术习练的最佳追求”[7],无论占据上势或者下势,皆体现顺应二字,都应着眼当下时局进行反馈而非盲目进攻。阴阳相合仍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和变化,上下、开合、虚实、刚柔,既然有升就有落,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是事物的一个有机整体。

太极拳中“阳”不能做到“至阳”,而需要以攻守之势作为支撑,是一种在“攻守之势异也”的情况下为了平衡自身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太极拳虽以阴为主,但仍然需要添加阳的元素,阳的加入促进了武者本身身体能量达到阴阳平衡,从而迸发出更大的力量。这进一步佐证了阴阳相辅相成、相生相合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中庸之道”,阴阳学说亦符合这个逻辑。太极拳中的“阳”则是占据了中庸之道的另一部分,成为太极拳“阴”面中的合理补充,让武者达到技击的最佳平衡状态。太极拳也成为阴阳学说实践中的一份成功案例,为武术文化与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动力。阴阳学说代表了许多含义,但总体来说没有跨越自然的范畴,体现出一种顺应自然、顺应天命的思维方式,这一哲学理论与身体方式的融合激发了人类对于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思考和对于人的身体与身体之间所存在维度的关系的思考。

四、结语

如是观之,无论是单论“阴”还是单论“阳”都无法逃出与另一面相照的规律,我们无法只去看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正是体现出阴阳相成(阴与阳相互依存)的理念。“中国文化本质上是和合的文化,“和而不同”和“天人合一”是和合思想的重要体现。内家拳以阴阳、五行、八卦为技法技理,以刚柔、虚实、动静、开合为特点,在阴柔刚劲中追求和谐、统一。”[8]太极拳中的阴维阳维始终无法跳脱出这一机理随意改变,是因为它产生之初便是利用了这一哲学思想想要达到“人合、平衡”的状态,事物之间皆是对立统一,太极拳的绝妙之处就在于能够把与之对立的东西转化为与自己统一的状态,这是太极拳强调“转化”的重要目的,为武术技击技术的完善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样的思想基础通过技击的形式表现出来,又由习练技击传回到习武者的思维意识之中,影响着习武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无论是在较武场还是日常生活中,武林中都形成了“点到为止、阴阳致和、灵巧变通”的中庸习武风气。武德作为当时社会道德中的一种,影响了古代大批人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方式,是古代人对于传统哲学思想的生动实践与他们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动彰显。阴阳学说与内家太极拳的结合最终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自身与周围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中国人民不懈探寻的高尚精神品格。

参考文献:

[1]朱晓东,冯霞.太极拳发展研究综述[J].搏击·武术科学,2009,6(01):33-34.

[2]闫保庆,陈雷,侍晓明.太极拳起源之探究[J].运动,2018(04):142-143+138.

[3]李恩熙.阴阳之“变奏”:中国传统武术的技、理思辨[J].武术研究,2021,6(04):20-22+45.

[4]尹恒,王岗,王峰.阴阳学说对中国武术的影响[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6,32(01):69-71.

[5]张进.逆向思维悟太极[J].少林与太极,2021(04):47.

[6]石华毕.从阴阳离合机制看武术的攻防[J].中华武术(研究),2018,7(02):6-8.

[7]付成林,陈振勇.文化传承:一种武术的身体哲学探源[J].武术研究,2016,1(03):57-59.

[8]唐黎标.论内家拳技法技理中的和合思想[J].少林與太极,2018(05):48-49.

猜你喜欢

武术文化太极拳阴阳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服药先分阴阳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法于阴阳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
影视传媒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敦煌古代武术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