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烟危害的最新研究进展

2022-04-22吴良勇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7期
关键词:尼古丁研究进展

吴良勇

摘要: 吸烟危害健康是社会居民众所周知的医学事实,但临床目前对电子烟类型的新型烟草制品危害尚缺乏系统与全面地认识,尤其是不断有相关媒体以及新闻报道电子烟对人体健康所造成的肺部损伤与死亡等案例,更加突出临床全面与客观地评估电子烟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故本文就电子烟器具以及所含成分、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加以综述,以此呼吁国内尽快建立严格且标准的电子烟产品监管措施。

关键词:电子烟;研究进展;人体健康;尼古丁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7--01

电子烟在临床与社会应用中又被人们称作为电子尼古丁传送系统(ENDS),是近年来发展较为成熟且迅速的新型烟草制品[1]。电子烟主要包括储存烟液烟弹和加热雾化器、电池,通过将电子烟烟液加热成雾化形成气溶胶,供于人体吸入。电子烟最早在2003年被应用于中国,于2006内在欧洲与美国中流行[2]。电子烟产品种类较多,依照产品形式可分为形态各异的非仿真型电子烟与类似传统卷烟的仿真型电子烟。目前社会居民误认为电子烟是替烟或戒烟产品,但电子烟危害是否低于传统卷烟或是否未具有危害性尚无明确定论。各国尚未完全统一电子烟产品的技术规定与标准,电子烟产品的安全性与产品质量逐渐受到临床研究者以及市场调查者的关注[3-4]。调查显示[5-6],美国媒体截至2019年9月已发现全美22州共有193例与电子烟相关病例,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和美国卫生协会督促美国人停止应用人类种类的电子烟,直至查明电子烟所引起的死亡病例因素。国内诸多媒体均要求开展电子烟安全性的研究讨论并进行法制监管[7-8]。故尽早探讨电子烟危害与安全性的研究进展刻不容缓。电子烟作为目前社会中的新兴行业,相较于其他行业具有发展和变化较快的特点,本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多年来关于电子烟危害的相关研究,以期为判定电子烟的安全性和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1电子烟器具所含的有害物质

目前临床在电子烟器具材料方面的相关安全性研究较少,社会中主要关注点在于电子烟器具材料中所含有的重金属物质与重金属含量是否会随着烟气迁移对人体产生作用[9-10]。研究通过半定量分析与全扫描性分析方式,通过ICP-MS技术,对15种样品电子烟中的电子烟烟液接触的金属材料(主要材质与成分)加以分析[11-12]。在电子烟器具中接触电子烟液的储液腔及焊接点、加热丝中得Cr、Cu、Ni含量较高,能够在个别样品中检出Pb。另有研究通过结合电子烟的工作状态与储存情况,测定各金属物价迁移试验方式,分析市面中不同种类的电子烟产品中得重金属迁移性[13]。结果得知,金属件中的Ni具有迁移至向其溶胶的风险,同时迁移量在0.02-0.93ug/200puffs,与气溶胶/烟液接触的金属件具有迁移至Pb的风险,迁移量一般在0.01-1.30mg/kg[15-16]。目前临床仍未制定电子烟产品迁移重金属的标准,但市面中不少产品中的Pb和Ni的迁移量已远超国家食品安全的标准限量。

2电子烟人群分布特征与行为习惯养成

中国电子烟的使用人群流行率要远低于欧美地区,据调查[17],2015年使用电子烟概率为0.5%,其中成年人使用率占3.1%,绝大部分人群是偶尔会用。另据研究表明,绝大部分传统卷烟抽吸者更换为电子烟,主要是向通过借助电子烟而达到戒烟的目的。但青少年尝试电子烟的主要原因更多的是由于认为电子烟更加安全,与戒烟关系关系不大,青少年更加容易受到朋友影响而应用电子烟,极易导致青少年滥用电子烟[18]。在电子烟抽吸人群的行为习惯养成中,发现电子烟熟练使用者与初始使用者的抽吸参数存在明显差异。研究发现,熟练电子烟使用者和吸烟者抽吸电子烟时的抽吸参数,发现电子烟使用者的抽吸时间(4.2±0.7)s显著高于吸烟者抽吸卷烟的(2.1±0.4)d和抽吸电子煙的2.3±0.5s持续时间。分析电子烟使用者之所以抽吸持续时间较长的原因,多半是由于电子烟激发以及产生足够气溶胶存在延迟的缘故。与此同时,研究还发现,电子烟熟练使用者与未使用过电子烟的吸烟者的抽吸参数相比较,能够进一步证实熟练使用者的抽吸持续时间以及抽吸容量均显著高于初始使用者。

3电子烟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

近几年,临床不仅探讨了电子烟及器具中所含有的有害物质,同时已有学者深入探讨抽吸电子烟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目前临床各项研究虽未能明确电子烟对人体健康所造成的危害程度,但诸多试验均可证实电子烟可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体健康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19]。研究通过对比电子烟溶剂与气溶胶、烟液的细胞毒性,结果得知:(1)电子烟气溶胶会不断在人工培养细胞过程中繁殖细胞毒性[20];(2)在低电压情况下,包含仅有的甘油成分的气溶胶同样可产生细胞毒性[21-22];(3)干细胞对电子烟气溶胶所产生敏感性相对较强。临床通过建立适用于评价电子烟烟液细胞毒性的方式,不同种类的电子烟烟液产品细胞毒性加以分析,结果得知,不同种类之间的细胞毒性存在显著差异,最高差异可在5.47倍,且实验结果证实不同电子烟烟液差异与丙三醇、丙二醇无显著性关联[23]。另研究通过将SVneo/HTR-8细胞暴露于未添加或添加烟碱的无味电子烟蒸汽条件培养基中,对电子烟气溶胶成分对胚胎滋养层细胞的作用或效果加以评价,结果表明,电子烟烟气暴露于培养基中能够减少滋养细胞管腔形成与浸润能力,需进一步评估女性怀孕期间抽吸电子烟的安全性。与此同时,在电子烟对小鼠病理学与免疫学影响对比中,认为电子烟气溶胶能够改变细胞形态与抑制细胞活力,产生抑制病毒和细菌以及促炎细胞因子防御机制,但未明确证实不良影响是因香料与保湿剂、烟碱引起。针对电子烟的毒理学实验和免疫学能够证实电子烟气溶胶的某些成分能够对诱发不同程度的呼吸并发症。临床通过对34名测试者开展二手电子烟的测试生物实验,时间为6h,采集被测试者试验前中后三个阶段以及次日清晨唾液与尿液标本,对样本中的TSNAs以及CEMA、3-HPMA、反式-3-羟基可替宁、可替宁含量加以分析,结果得出测试者内体内丙烯醛浓度与可替宁浓度存在显著变化,而TSNAs浓度未出现明显变化,目前临床在关于二手电子烟是否对非抽烟人群的健康造成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24]。

4电子烟对吸烟者的影响

电子烟流行于社会中的同时,也对抽吸者的日常行为习惯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美国疾病预防中心与控制中心表明,美国青少年应用电子烟人数已远远超声社会中传统的卷烟使用人数[25]。另通过相关跟踪调查发现[26],政府禁止市面中销售电子烟会促使抽吸者抽吸传统卷烟。对于社会中的青少年而言,电子烟并非是一种能够帮助戒烟的方式,而是一种开始吸烟或尝试新的吸烟方式的产品。研究通过对青少年抽吸电子烟的影响展开探讨,发现均龄在16-18岁左右的测试者中的代谢物中的巴豆醛与丙烯酰胺、氧化丙烯、丙烯醛以及丙烯腈显著升高,临床以及社会监管部门应当建议并警示青少年电子烟存在的潜在的致癌性与危险性。

5电子烟雾对周围人群的影响

近十几年来,被动吸烟对健康影响的问题一直备受人们关注。通过研究发现,社会中抽吸电子烟或传统卷烟所散发出的烟雾被周围人群吸入机体后,经支气管、气管到达肺部,一小部分与唾液一起经吞咽动作进入消化道。无论是经消化道或是呼吸道,进入体内的有害物质最终均被吸收入血液循环中,引起各系统与各组织器官发生病变。其病变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被动吸烟者的年龄以及持续时间、被动吸入量。研究发现,干热的电子烟烟雾的长期刺激以及其中的毒物对人体肺以及支气管、气管、咽喉、鼻长期作用的结果,可造成上述气管的黏膜充血,分泌物增多并引起急慢性炎症甚至导致慢性支气管炎与肺气肿,可对周围人群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6小结

目前临床关于电子烟的安全性依旧需要扩大研究样本展开详细且深入的研究,明确电子烟器具中的储液器以及发热丝等其他烟具材料中有害物质转移至气溶胶中,对不同添加物在加热后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加以分析,能够明确抽吸电子烟产品能够对人体健康以行为带来深远影响。国内亟待解决有关制定电子烟产品的同意标准与相关监管措施,尽可能将电子烟器具所使用的材料规范化,合理引导社会人群使用电子烟产品。

参考文献:

[1]吴宜群,吴立娟.电子烟危害及其监管现状[J].首都公共卫生,2019,13(5):223-225.

[2]《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编写组.《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21,36(10):937-952.

[3]周培静,魏霞,陈仁友,等.山东省15岁及以上居民电子烟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10):1681-1685.

[4]赵加奎,林军,陆瑛,等.上海市黄浦区中学生电子烟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20,36(9):807-811.

[5]李玉青,石建辉,曹远,等. 北京市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危害认知变化分析[J].首都公共卫生,2019,13(5):233-236.

[6]刘勤,王卓,邓颖,等. 2019年四川省疾控系统慢性病防治科(所)人员烟草流行情况和烟草危害知识知晓调查[J]. 中国健康教育,2020,36(4):322-326.

[7]李玉青,石建辉,曹远,等. 控烟条例实施1年对北京市15岁及以上人群禁烟场所知晓和二手烟危害认知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0,28(2):126-129.

[8]金胡懿,叶茗,胡雨楠,等.浙江省部分在校大学生对电子烟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8):1162-1164,1168.

[9]李威. 电子烟对青少年的影响及控制措施[J]. 职业与健康,2019,35(6):861-864.

[10]车贝贝,高晶蓉,陈德,等.青少年尝试电子烟对吸烟倾向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1):1657-1660.

[11]曾鼎宸,鲁黎明,赵希胜,等.电子烟的安全性浅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9,42(5):393-397.

[12]郭欣宁,刘春涛.电子烟作为戒烟替代手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21,20(4):299-304.

[13]陳嫚,张玲,卢艳华,等.武汉市农村二手烟暴露及其危害认知情况调查[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9,30(5):142-145.

[14]麦剑荣,许镇,林丽娜,等.大学生电子烟使用情况及态度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20,36(8):713-717.

[15]何连菊,张曼,黄家秀,等.昆明市大学生对电子烟的认知及使用现状[J].中国健康教育,2021,37(9):820-824.

[16]雷晓庆,罗先斌,樊仁为,等.高校教职工高血压患者电子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行为调查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1,16(1):115-118.

[17]聂云霞,陈烟然.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建设:问题与措施[J].档案与建设,2021(1):18-23.

[18]韩熠,李廷华,朱东来,等.一种新型的电子烟雾化方法研究[J].压电与声光,2019,41(2):254-257.

[19]孟杰,孟凡钧,代长顺.郑州市初中生电子烟使用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58-60,64.

[20]谢臣晨,贾晓娴,龚正阳,等.全球电子烟流行情况及应对策略[J].中国公共卫生,2021,37(10):1571-1574.

[21]张方芳,张文翠,沈科,等.上海市松江区青少年学生尝试卷烟及电子烟的影响因素分析[J]. 职业与健康,2021,37(19):2687-2691.

[22]李永霞,黄雯,杨菁,等.雾化器的重复使用对电子烟气溶胶中重金属释放量的影响[J].中国烟草学报,2021,27(1):27-30.

[23]刘义波,陈志鸿,刘熙,等.电子烟电池倍率放电特性及对气溶胶释放行为影响分析[J].中国烟草学报,2021,27(2):1-7.

[24]周亮,黄希骥,罗彦,等.湖北省在校中学生电子烟使用现况与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1,48(19):3524-3527,3578.

[25]顾建军,龚道辉,冯婷婷,等.电子烟气溶胶暴露对小鼠肺功能的影响[J].国际呼吸杂志,2021,41(4):270-275.

[26]李寿波,朱东来,韩熠,等.电子烟烟雾质量浓度表征及影响因素[J].烟草科技,2018,51(4):35-40.

猜你喜欢

尼古丁研究进展
GNSS-PPP算法与应用的研究进展
铜失衡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RNA结合蛋白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CHI3L1在神经系统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认清尼古丁的真面目
一株新的尼古丁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
穿一剂尼古丁来戒烟瘾
欧洲飞机提供尼古丁代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