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盟与中国说再见了吗?

2022-04-22

环球时报 2022-04-22
关键词:外交政策中欧对华

台湾 《中国时报》4月21日文章,原题:欧盟与中国说再见了吗?近期以来,一些观察家认为, 欧盟对华外交政策转趋冷淡,甚至可能牵动国际政治板块的挪移,台湾将从中获利。不过,中欧关系的发展必须从更大视角与更长时间去观察,才能论断。台湾不可因一时舆论的风向而冲昏头。

诸多迹象显示中国与欧盟外交将进入紧张时期,但就此论断欧盟将采取与北京对抗、应和美国的路线/恐怕为时过早。几点值得观察:

第一,北京认为乌克兰危机只是短期影响,中鸟及中欧关系都没有根本改变,因而对欧盟基本保持友好克制。

第二,中国仍是欧洲出口商的主要市场。根据欧盟统计局的资料,欧盟与中国2020年货物贸易总额为5879亿欧元,2021年为6955亿欧元,同期欧盟与美国的货物贸易总额分别为5562亿欧元和6314亿欧元。中国与欧盟贸易额超过美国,中欧脱钩难以想象。即使欧盟希望减少依赖,对于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与庞大的消费市场,欧洲企业也很难摆脱。

在特朗普退出《巴黎气候协议》后,欧洲意识到中国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其他全球性威胁的最佳合作伙伴。在太空科技上,欧洲也选择与中国合作。除了经贸,中国与欧洲许多的交流与合作也很难脱钩。

第三,由于制度设计限制,欧盟很难有协调一致的外交政策,甚至遇到挑战时还有分裂的危险。目前,欧洲议会和个别国家表现出强硬对华态度,但很难说是欧盟整体的转向。欧盟若将过多预算投入国防、牺牲公共投资,对一些国家特别是南欧国家来说将是雪上加霜。由于安全感受及资源分配不同,也会埋下南北分裂的地雷。

俄罗斯进军乌克兰,造成欧洲国家不安,舆论上同仇敌汽可以理解。甚至在英美主流媒体引导以及一些欧洲政治人物操作下,将中俄捆绑在一起并妖魔化,让人产生世界走向集团化对抗的错觉。如果深入了解中国与欧洲整体和个别国家的合作关系、欧盟自身的局限,不难发现双方虽因乌克兰危机凸显在政治制度上的差异,但无法就此论断双边关系从此恶化。

猜你喜欢

外交政策中欧对华
扬州市与西班牙塞维利亚结对华校奥数云授课正式启动
本期导读
默克尔的“德式”风格外交
中欧班列运营及发展情况
商务部:东盟对华投资下降是正常的市场和企业投资现象
建筑师行迹中欧
美国《外交政策》:美国错判中国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