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纸与口述史视域下的青岛浒苔记忆研究

2022-04-21赵九洲化仪

关键词:口述史媒介记忆

赵九洲 化仪

[摘 要]连续多年暴发的浒苔灾害不仅是当代青岛重要的海洋环境事件,也为学界研究青岛民众的海洋环境认知与记忆提供了重要切入点。报纸报道与口述访谈是获取浒苔记忆的重要资料来源,从中可以窥探青岛浒苔媒介记忆与个体记忆的整体风貌。浒苔的媒介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建构着个体与集体记忆,而极具个体生命史特征的口述记忆在叙事、阐释、对话等过程中具有清晰的社会建构色彩。浒苔的历史记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本相,也与历史本相产生了一定的偏差,两者的交互作用及彼此映射,深刻影响了人们对浒苔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浒苔;记忆;媒介;口述史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22)01-0063-10

A study on the memory of Enteromorpha prolifera in Qingda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spapers and oral history

ZHAO Jiu-zhou,HUA Yi

(School of History,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Abstract:The Enteromorpha prolifera disaster that broke out continuously for many year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arine environmental event in Qingdao, but also provides an important entry point for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Qingdao people’s marine environmental cognition and memory. Newspaper reports and oral interviews are important data sources for obtaining the memory of Enteromorpha prolifera, from which we can explore the overall style of media memory and individual memory of Enteromorpha prolifera in Qingdao. The media memory of Enteromorpha prolifera constructs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memory to a large extent, while oral memory,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life history, has a clear color of social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narr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dialogue.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Enteromorpha prolifera reflects the historical nature to a certain extent, but also produces certain deviation with the historical nature. The interaction and mapping between the two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Enteromorpha prolifera.

Key words:Enteromorpha prolifera; memory; media; oral history

自2007年起,连续14年暴发的青岛浒苔灾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浒苔是青岛环境保护舆论场中最重要的话题,在青岛人的记忆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成为当代青岛城市环境史与海洋环境史研究中绕不开的研究对象。然而我国关于浒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①,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非常少,目前可以检索到的相关论文只有4篇[1-4],在环境史领域则尚未见到相关研究。中国环境史研究存在典型的“中间大两头小”现象,即前现代环境史研究较为发达,而远古环境史与当代环境史研究则相当薄弱。远古环境史研究的相关问题已有文探讨[5]。当代环境史研究薄弱的原因有三:其一,认为当代环境史“不够历史”,因未与当下拉开足够的时间跨度而缺少了历史感;其二,当代环境史“不够自然”,因人为干预太过强烈而失去了自然的底色;其三,当代环境史“不够客观”,因研究者也浸淫其中而缺少了他者的冷峻。但是,当代环境史有其独特的优势,即资料非常丰富,事件亲历者、旁观者、记录者、研究者在同一時空中交错,彼此可以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这是其他时段的研究难以实现的独特优势,值得深入探究。

近几年来,媒介记忆、口述记忆、个体记忆、口述历史等,成为跨学科背景下集体记忆研究的新热点①。媒介被视为集体记忆的保存者、传播者、守护者、扩散者、建构者,因其多重身份而日益受到重视。当今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日益繁荣,媒介在此种社会语境中的建构力量更加值得关注,媒介记忆成为研究集体记忆的理想路径之一。口述历史作为研究集体记忆的新路径也备受重视,口述历史反映的并不是个体经历与个体感悟的简单叠加,而是经由社会建构形成的集体记忆。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的研究主要涉及“集体记忆何以可能”“集体记忆如何将个人记忆建构”两大问题[6]。本文即以青岛浒苔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青岛市民观念中的浒苔这一角度切入,利用报纸与口述史资料,通过媒介记忆与口述历史两条路径,关注浒苔的历史本相与人们记忆的交互作用及彼此映射。

一、媒介记忆

媒介记忆研究是“媒介研究”与“记忆研究”相结合的全新跨学科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报刊、书籍、杂志、电视、广播、电影和网络新媒体等媒介如何通过对信息的采集、选择、叙述、记忆等一系列过程来完成社会与群体的建构[7]68。笔者将研究重点聚焦于传统报纸中的浒苔相关报道,采用费尔克拉夫的三维话语分析方法,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对相关报道进行分析②,并辅以量化统计,意图阐释“文本”(新闻报道)与“语境”(社会现实背景)的互动关系,通过数据直观科学地描摹相关报道的历史全貌。据笔者调查发现,2007—2020年浒苔报道数量较多的三种传统报纸依次是《青岛日报》(300篇)、《半岛都市报》(237篇)与《中国海洋报》(155篇)。

(一)多种视角与聚焦

在叙事学理论中,视角与聚焦经常被视为一个概念,指文本中的叙事者观察和描绘世界的特定眼光与角度。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了两者的不同之处,杨义先生在其所著《中国叙事学》中论述道:“视角讲的是谁在看,聚焦讲的是什么被看,它们的出发点和投射方向是互异的。”[8]在基于客观事实要求的新闻叙事文本中,两者的区别表现得更为显著。

先说视角。视角多与叙述者身份有关,大致分为: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前者是基于上帝视野全知全能的完整讲述,后者是基于事件中某个人物视野进而阐述部分;内视角和外视角,由叙述者观察位置处于故事内外决定,前者多采用故事中的主观第一人称,后者多采用故事外的客观第三人称。新闻报道大都采用全知视角和外视角,突出其叙事客观性、权威性的一面。值得注意的是,浒苔的相关报道综合运用了多视角,通过不同视角的选择与调整,在追求客观公正的同时表达了叙述者的情感倾向与立场态度。如2008年一篇抗击浒苔的报道:“7月15日晚8时,我们在胶南市积米崖码头见到了刚刚出海回来,准备靠岸加油的渔民张有金,他兴奋地说:‘连日来,政府给我们采购吃的、用的,还开辟加油、加水绿色通道,有这样温情关心,我们更有劲儿了!’连日来,针对浒苔打捞人员早出晚归、食品物资采购困难的实际,胶南市委、市政府安排30万元资金,购买了火腿肠、方便面、矿泉水、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安排专人发送到所有船只,并且开辟加油、加水绿色通道……”[9]报道在媒体的全知视角与外视角中结合了渔民的内视角,巧妙地展现出胶南(今黄岛区)政府与当地人民的积极行动与相互配合,打造了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

再谈聚焦。事实具有多个侧面,观察同一事实的聚焦点不同,叙述者的意义传达也完全不同。浒苔暴发这一同样事实,随着社会历史情景的变化,其新闻聚焦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通过浏览报纸对“浒苔”的报道,可以归纳出不同的叙事聚焦点:经济、科技、自然资源、旅游、体育、环境、政治等,不同类型的报纸侧重不同的聚焦点(见表1)。在2007—2020年长达14年的时间里,浒苔在报道中的主要聚焦点不断变化。2008年主要与体育、政治有关,此后主要与科技、经济、环境、海洋有关。不同的社会需求、受众需求影响了浒苔聚焦点的选择与变化,而通过反观其聚焦点的变化也可以较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情境。每一种叙事视角与叙事聚焦都有不同的功能与作用,其深刻影响着叙述者描述的“真实的世界”与“意义的世界”[10],能够带给读者不同的体验与思考方式。而浒苔相关报道正是通过巧妙利用叙事视角与叙事聚焦,影响受众的接受,进而引导舆论。

(二)关键时间节点

通过对浒苔报道数量的量化统计发现,青岛新闻媒体2007—2020年每年都会对浒苔进行报道,尤其集中于6—8月。其中,2008年是奥运会青岛奥帆赛的举办之年,同时是浒苔首次大规模暴发之年。为保障奥帆赛顺利举行,许多地方在国家的统一指导下支援青岛,紧接着一系列应急“打浒”行动迅速成为报道的热点。此时不仅浒苔灾害是一次海洋生物污染,“打浒”行动更是一项政治任务,既关乎市民的生活环境,又与城市责任、国家荣誉等紧密相连。2008年因浒苔暴发的种种特殊性,成为14年来浒苔报道数量最多的年份,达1052篇,占20年(2001—2020年)全部报道数量3488篇的近30%,为报道数量紧随其后的2011年476篇的2.2倍。详细报道数量见图1。这样的媒体集中报道情形,与公众的群体记忆是完全契合的。虽然已过去十多年,2008年依然是多数市民浒苔记忆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时间节点。2008年,理应成为追溯青岛浒苔记忆最为关键的时间节点。

虽然有着这样密集的报道与深刻的群体记忆,但并不意味着2008年的浒苔问题的严重程度为历年之最,2011年以后报道数量的逐年下降也并不意味着浒苔问题的逐年减轻。国家海洋局公布的数据显示,黄海浒苔绿潮最大分布面积出现在2016年,为57500平方千米,而2008年的相应数值为25000平方千米,浒苔绿潮分布面积在2008—2019年12年中仅高于2012年和2013年,位居倒数第三;黄海浒苔绿潮最大覆盖面积出现在2013年,为790平方千米,而2008年的相应数值为650平方千米,比2013年要少140平方千米;直到2019年,黄海浒苔绿潮最大分布面积与最大覆盖面积仍分别达到了55699平方千米和508平方千米②。形势并未完全扭转,“打浒”之路依旧道阻且长。

人们记忆中的历史与历史的本相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某种程度上,这与后现代史学有相通之处,群体记忆往往解构历史本相,经过媒体的选择、建构、想象和创造,真實发生在过去的“事件”,形成“被描述的事件”,最终成为被群体记忆加工和建构的“事实”[11],也可以说,真正影响人们的不是事实本来如何,而是人们认为如何①。未来浒苔治理过程中如何引导社会与公众的关注,值得深思。

(三)三大叙事特征

1.抗灾战斗话语与典型群体描摹

青岛浒苔集中报道首次出现在2008年,最早报道为6月23日的“确保奥帆赛海域清洁 我市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海域水质保障工作”[12]。媒体报道中频繁采用诸如“歼灭战”“决战期”“夺取全面胜利”等战斗动员话语,出现了“动用一切力量歼灭浒苔”[13]、“一线督战清浒苔”[14]、“啥时清完浒苔啥时撤兵”[15]、“三万军民昨冒雨斗浒苔”[16]、“城阳立下拦截浒苔‘军令状’”[17]等标题,2008年为典型。《半岛都市报》甚至在2008年连续半月开设名为“围剿前海浒苔”的专栏。这些独特表达都与“打浒苔、保奥运”的社会语境和文本话语传统有着直接关系。

除了使用“冲锋”性质的战斗话语,媒介记忆中还出现了诸多对典型群体的细致描摹。具体呈现以下特点:塑造典型模范,赞扬奋斗牺牲精神,如对海军中尉吴熙歌颂式的个人报道,题为“三次拔掉针头上阵清浒苔:来自四川灾区的海军中尉吴熙患重感冒多次‘抗令’偷偷上一线”[18];突出群众集体参与[19]和士兵的主力贡献[20],尤其强调军民合作,如一篇报道标题为“ 军民联手‘战’浒苔”[21];挖掘“打浒”中的温情感人事迹,进行价值观教育,如对一位女性志愿者的专题采访,报道准确捕捉并详细记述了她的话语,“看到海边有那么多男女老少,在太阳底下,捞的捞、装的装、运的运,在义务清理浒苔,那场面,特感染人,真想也下去,挽起袖子大干一场”[22]。

抗灾战斗话语的使用和典型群体的细致描摹,加上日更多次的报道频率和及时跟进的专题会议、应急政策等,媒体成功打造了“战时”的紧张氛围。任务的艰巨性、时间的紧迫性渗透在报道的字里行间,一方面起到了“鼓舞士气”,推动社会实践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市民的责任感、使命感,展现了青岛的团结与力量。

2.多元化主题的凸显与遮蔽

有学者指出,“集体记忆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牵涉到特定社群的内在结构与对其历史文化的诠释方式,牵涉到国家与社会各种主体围绕集体记忆的竞争与合作”[23]。关于浒苔的媒体报道中,不同主题的凸显与遮蔽也较为明显。

浒苔的报道可以区分为浒苔打捞纪实、科学防用、会议研究与官方发布、公众志愿清理、奥帆赛、领导视察慰问讲话、部队官兵主力清理、干部带头清理、纪念回忆九大主题(见表2)。其中介绍浒苔打捞情况的纪实报道占据了主要的报道篇幅,在692篇报道中有240篇,占比高达34.7%,具体包括对浒苔暴发量、移动方向、打捞工具、作业方法、配套设施、现场打捞场景等的描述介绍。

由于报纸性质及其主要受众不同,研究范围内的三种报纸对这九大主题的报道,侧重点各有不同。《青岛日报》作为青岛区域内最强大最权威的党报传播平台,侧重面向青岛市民宣传党政思想,官方的会议研究与领导视察讲话报道较多,强调政治领导的作用,塑造了党领导下军民同心共抗浒苔的抗灾场景。相比之下,《半岛都市报》报道内容更贴近民生,各方面兼顾的同时,用较为生活化的语言报道了老百姓关心的问题,重视对青岛市民情感、感受、困惑的挖掘与反映。而面向全国的《中国海洋报》,虽然主要报道了青岛的浒苔灾害,但是也涉及了连云港、乳山、日照、威海等地浒苔受灾的情况,在报道的叙述中更突出国家海洋局的作用与浒苔的科学防用,几乎不涉及公众的志愿参与。

结合表2可以发现,现场纪实报道与科学防用是浒苔新闻报道的主要主题。浒苔的打捞现状与后期科学防用是媒体报道每年关注的热点。自2009年始,对浒苔的科学防用成为媒体每年报道的重点。气象遥感等灾前预警技术,浒苔肥料、浒苔饲料、浒苔饼、海藻多糖及多項打捞利用浒苔的发明专利,国家级浒苔生物科研项目、灾害应急处理课题的启动等,都使得科技成为这段集体记忆的关键词。人们在抱怨浒苔的同时感慨于科技的进步,增加了对青岛科技创新力的自豪感与战胜浒苔的信心。大量的专题会议研究报道,凸显了国家、政府等权威力量的组织参与,使得国家与政府的作用牢牢印在这段集体记忆中。奥帆赛主题印证了2008年浒苔与奥运相连的特殊性,也凸显了2008年浒苔记忆的重要时代特征。

2008年对子弟兵清理浒苔的集中描写也值得注意,这使得军人这一特殊群体成为浒苔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企业员工、高校师生等全民志愿参与的描写[24-25],更是通过集体参与感增加身份认同,加深了青岛人民对浒苔的记忆。

3.日渐增多的浒苔经济价值报道

在经略海洋国家战略和海洋强省强市地方政府决策影响之下,青岛市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海洋经济计划。在关心海洋、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社会潮流中,浒苔这一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生态经济意义勾连与海洋战略意义叠加,使得大规模暴发的浒苔在媒体叙述中实现了从生态环境灾害到可利用资源的转变。从上述分析中可知,浒苔报道的一个重要主题便是科学防用,通过科技创新对浒苔加以利用,使之变为可以创造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资源。

最早的一篇相关报道发表于2008年6月27日,标题为“浒苔烘干后是种好肥料”[26]。之后关于浒苔肥各种应用的报道层出不穷,标题诸如“浒苔变肥料 出口成宝贝 胶州一家海藻肥企业用浒苔代替海带当原料,日处理能力两百余吨”[27],“浒苔变成叶面肥、颗粒肥等多种肥料 海大生物公司‘变浒为宝’”[28],“青岛浒苔肥料热销海外”[29],“花卉肥料为浒苔的深层开发利用开辟新路”[30]等。浒苔肥还走进了世园会,凭借其独特的抗旱、抗病、抗冻性热销海外[31]。

浒苔用来制作饲料的报道也不少,标题诸如“青岛首批15吨‘浒苔饲料’出口韩国”[32],“浒苔饲料实现出口”[33],“青岛清理浒苔近5000吨—部分浒苔将深加工为家禽饲料”[34] 等。

此外,浒苔可以制作成食品,标题如“浒苔面条获国家发明专利”[35],“浒苔只在灵山岛待了一天—这些浒苔有点老,但可以加工成食品”[36]等。浒苔还可以做成药品,标题如“过了这道关,浒苔就能72变—记者探访浒苔无害化处置车间,生产的干粉可变饲料、肥料甚至降压药”[37],“打浒八万吨,锄‘草’还沙滩—沿海浒苔渐少,企业欲收购浒苔制成药品和饲料”[38]等。

相关报道还突出了企业在浒苔变废为宝方面的作为,如有关青岛海大生物集团投资做大浒苔产业链的报道颇多[39-40]。报道中多用数字突出打捞和再利用浒苔的成就,诸如“累计生产一级浒苔粉2580吨、高纯度的浒苔多糖164吨、浒苔有机水溶肥635吨、海藻饲料添加剂296吨、土壤调理剂680吨”[41]等。

科学防用报道与浒苔整体报道的篇数变化趋势相同(见图2),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但此类报道的下降幅度远不如整体报道显著,反而在整体报道中的比例不断上升。

浒苔科学防用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当然令人欣喜,但也因此浒苔暴发被更多地赋予了积极的经济意义,而其消极的生态环境影响便有可能被忽视。片面重视科技推广与资源利用,社会与生态反思不足,这样的倾向应当引起重视。

(四)多元化、民主化的新媒体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普及,浒苔报道的推广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兴起的微博、微信公众号、贴吧讨论等使得互联网语境下的浒苔报道呈现多元化、民主化的特点。例如,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公厅官方微博“青岛发布”在2016年5月21日“黄海浒苔来源被锁定:苏北浅滩海域”一则博文中,表示“黄海绿潮早期主要来自苏北浅滩海域,将绿潮打捞区前置,有可能控制黄海绿潮的规模”。博文下面的评论者除了表示惊奇,还展开了关于使用“苏北”一词是否为地域歧视的讨论;“这锅终于有人背了”一句评论,引来了山东与苏北两地谁该负责的激烈争论;也有人表示出“这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不长浒苔也会长别的”的环境反思,以及“希望今年不用看草原”的愿望。从博文回帖中可以发现很多质疑权威的声音:“08年以前怎么没有?”“8年了,终于控制住了?”“浙江那个位置很早就有人养浒苔出口,难道都不怀疑是飘来的吗?”“去年就有中科院的权威性结论了,肿么现在说起来还羞答答滴?”[42]等。

由此可见,网络媒介的繁荣以及媒介信息的暴发式增长使得海量媒介信息表达变得极度简约,各种信息源文字、图片、视频的相互组织,使信息表达更具刺激性,评论、转发、留言及各种专供讨论的“社区”“贴吧”“超话”等为大众提供了表达不同意见的渠道。这种信息传播模式充斥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阅读与思考的习惯,也同样影响人们对某一事情的判断和某段时间的集体记忆。看似更加多元先进的新媒体时代,其背后似乎隐藏着各种潜在的风险。从浒苔问题生发开来,未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发公共舆论事件的风险,同样要引起高度重视,需要积极做出各种预案。

二、口述史与个体记忆

浒苔在个人的生命史中留下的只是“记忆的微光”,借用刘亚秋的表述,浒苔对于个人而言也是“往往出现在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缝隙之间,一般而言,是社会决定论与能动个体之间碰撞的产物”[43]。口述历史是当时人的主观叙事而并非纯粹对往事的客观再现,是基于当下回溯过去的结果。德国学者阿斯曼曾指出:“回忆是一个人拥有的最不可靠的东西之一,情绪和动机是回忆和遗忘的看守者。受行动兴趣引导的人永远不可能动用他的回忆的全部,回忆的存量总是部分地提供使用,这就造成了人本质上的局限性—回忆总是片面的。”[44]探索的重点应从信息搜集转换到探究口述中的互动过程。周海燕也指出:“口述史也应该成为理解个体与集体、主体性与结构之间关系的重要分析工具。”[45]分析浒苔口述历史的生产过程与互动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叙事、阐释和对话诸环节中存在的社会建构色彩。

(一)叙事中的社会建构

对于浒苔的记忆,很多人表示其了解渠道来自媒体报道。对于类似浒苔这样公众较为陌生的生态灾害,媒体报道对其记忆与认识起到了垄断作用,占据了个体记忆的“上游”。诸如:“后来看了報纸上说,可能是,咱也不是专家哈,可能是生态链断了,可能是这种原因,咱也不懂。”“咱是猜测,咱也不懂,这个要海洋专家来解释,咱们不懂。”①“主要就是电视报道,不光我,也包括老一辈的人们,他们一开始对浒苔也不了解,也是通过电视、报纸的报道逐渐了解到浒苔这个东西。”②等等信息都表明了这一点。当问及“哪一年浒苔最为严重”时,采访者往往主动说起一句“那时候媒体天天报道”③来论证当年浒苔的严重性。由此可见,受访者在讲述浒苔记忆时,无形中把媒体报道视为影响自身记忆的权威力量。受访者展开叙事时,经常会自然地形成叙事时间序列,但其中的时间节点往往与被国家认定的“重大事件”相关,这便是社会建构的产物。谈到青岛浒苔,人们往往从自身经历、自身实践的那一年谈起,“上大学的时候去打捞浒苔”④,“前两年在海边玩见过浒苔,还拍过照片”⑤,“严重的时候是2013、2014年,那时候孩子刚回来,公司组织他们打捞”⑥等。虽然每个人叙事的时间序列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提起2008年浒苔。2008年奥运会这一重大时间点,成为口述者回忆中的“锚定时刻”。除了时间点的相似,通常还有着颇为类似的叙事主题类型,“打浒苔、保奥运”的主题在口述者记忆中尤为突出。

青岛浒苔最早出现于2007年且有相关报道[46-49],但是受访者中只有两人主动提及2007年的浒苔。一位口述者明确表示:“哪一年浒苔开始特别多了哈,就是2007年,07年最有印象了,因为晚上开夜班,走到海边味儿特别大,当时不明白。”①2007年浒苔暴发事实的模糊与遗忘,与其报道事实存在明显的张力,足以看出媒介宣传对个体记忆强大的建构作用。

(二)阐释中的社会建构

个体对于经历的理解和记忆,总是与他解释事件的框架紧密相连。正如戈夫曼在框架分析理论②中所指出的,框架分析就是对于现实生活经验如何被组织的研究。在浒苔记忆访谈中,浒苔记忆正面临集体失忆的困境,受访者无一例外地表示浒苔这几年已经渐渐退出了公众视野。

浒苔记忆之所以被模糊、被遗忘,不是因为其本身得到根本解决,而是因为在社会进步发展的进程中其重要性从中心走向边缘。面对浒苔记忆的遗忘,不同人有着不同表述,从中足以看出职业、文化、身份等社会属性赋予其特定的理解框架,进而影响其对此问题的阐释。诸如,高校老师会将浒苔视为后工业化时代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经济与环境发生冲突的缩影,表示浒苔问题不会在短期内解决,但会随着现代化的越来越完善而得到解决。在这样的理解框架下,浒苔问题被置于历史与时代发展之中,其出现与遗忘都有历史必然性与复杂性。在对浴场浒苔清理的管理者访谈中,有人将浒苔的被遗忘解释为逐渐完善的治理机制,并表明公众参与的有限性:“对,其实所谓从我做起吧,他们也没有太多可以做的余地,就比如水体富营养化,现在用的洗衣服都是去磷的,影响不大。还有一些来志愿活动的吧,这样的也有,但是参与的少,也确实特别累。浴场这边也有志愿活动,但是尽量不让公众参与,也不安全。”③随着治理措施越来越成熟,下游产业等的加入,公众发挥作用的余地变小,浒苔也就逐渐退出了公众视野范围。而普通市民解释浒苔淡忘,主要归结于“影响不大”与“治理卓有成效”④,他们更多表示出“没什么很大影响,就是夏天有时候不能下海洗海澡了”“这两年来的少了”“政府治理得好,打捞及时”⑤,“影响不大吧,没什么人在乎”⑥。

(三)对话中的社会建构

口述史是一个依靠对话来完成的研究过程,采访者与受访者通过一个个问题推动并完成对话。口述历史中的个体记忆并不只是最终被呈现出来的文字、声音或影像,更是一个双方对话过程的结果。采访者身份、采访地点的舒适度、受访者的情绪状态、交流中的语气节奏等都会影响口述者讲述自身的个体记忆。因此周海燕提出“口述史研究不应只关注内容,也要关注其生产过程及语境”。在对生产过程与语境的关注下,研究发现浒苔的受访者在对话中呈现自我形塑和思考延伸的特点。

语言学家Linde指出,对自我的高度关注和对生活经验的编辑,往往是在口述者面对访问者讲述自我的行动中产生的[50]。随着问题的不断展开,受访者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例如当问及一位清洁工人浒苔打捞经历时,对方先是表示无话可讲“我们就干活呗,上面领导让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没啥好说的”“我不识字,不懂得这些”。访问者利用“您当时做了什么”“您觉得累吗”“您是怎么想的”等一系列问题,推动引导口述者把之前的记忆碎片连接,对方开始谈及自己具体工作和苦累感受,“太多了”“能不累吗”“不加钱”“市政雇临时工”等。访问者调动自身情绪,在适当时候表示同情、理解等,一步步拉近与口述者距离,在不断的引导中,口述者甚至积极主动地兴奋讲述在浒苔打捞中因打捞上海豚被记者采访报道的经历,以及自己劝阻游客扔酒瓶、劝阻未成年人入深海游泳的记忆,称:“身不正不好,要拿着己心比人心。伤害人就是伤害自己。要做一个好人,我原来上学的时候就踏实干活,经常领着他们干活,喂兔子、挑水、扫院子……咱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原来在一浴二浴,同事们对我评价都很好。”①自我价值的思考与判断逐渐清晰浮现。从一开始的无话可说,到逐渐追忆,再到主动提及尽力渲染,最后到自我定位,口述者对自我的认知逐渐清晰并强化,“自我”逐渐从生活的碎片中呈现。

在口述中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自我的凸显往往出现在与他人的对比之中。例如,一位出租车司机讲述浒苔记忆时,开始时总以“政府”为开头进行表述,在得知采访者不是青岛本地人后,使用语慢慢变成“我们青岛……”,后又主动谈到青岛几处重要工厂的搬迁改革和小时候听父亲讲裙带菜的事情,最后发出了“青岛的海比其他地方好看”等感慨。访谈结束后,这位口述者还特意指着路过的坡道,介绍说是2008年打捞浒苔专门修建的②。在对话过程中,口述者找到了自我的独特存在,无形中把自己作为向外地人介绍青岛的老青岛人,其作为市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不断提升。

口述访谈的过程是自我呈现、自我形塑的过程,更是一个促进受访者再思考的过程。口述历史的本质是现在的人回忆讲述过去的事情,那么口述者不可避免地会因现在的认知和其间的经历重新看待和反思过往。这一点在浒苔的个体记忆的访谈中尤为明显,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受访者都表现出对浒苔问题或深或浅的反思。在谈到对浒苔问题的看法时,很多口述者都将浒苔符号化,认为其是经济发展中破坏生态环境的一个代表,“不长浒苔也会出现别的”“肯定与环境问题有关,水体富营养化什么的”③,“与水质有关”④等。而当谈到2008年浒苔问题严重时,不少口述者也表示出“奥运契机”的观点,“如果没有奥运会,浒苔问题应该不会受到这么大关注”⑤,“2008年为什么要这么搞,因为要举行奥运会”⑥。他们往往主动勾连起“蓝天保卫战”“争创卫生城”等来说明当年轰动一时的“打浒苔、保奥运”也只是类似政治号召下的环境保护运动⑦。而当访谈者问到对浒苔问题的预期与建议时,口述者在肯定其治理效果和影响有限性的同时,都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带病延年”⑧、“等到天清水蓝”⑨、“短期内不会彻底解决”⑩、“肯定会越来越少”  等。口述者还会主动讲述其思考所得的其他问题。诸如,有人谈到互联网传播,肯定新时代传播媒体对人们认知观念的促进作用   ;有人通过回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并對比西方国家,谈论环境立法  ;有人则谈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济与生态平衡问题,如雾霾、热岛效应、建筑垃圾等  。这些都是口述访谈的对话过程中促进对方思考进而影响叙述内容的表现,彰显了对话情境中社会建构的作用。

三、关于媒介记忆、个体记忆及集体记忆的思考

(一)媒介记忆与个体记忆对于集体记忆的意义

新闻媒体在坚持事实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境与社会文化语境,巧妙运用叙事策略实现了对集体记忆的主导性诠释。2008年“打浒苔、保奥运”的大规模集中报道,使得2008年在个体浒苔记忆中尤为突出。报道通过战斗话语和典型群体描摹等,打造了当时紧张且团结的社会场景,深刻影响了个体记忆。回忆者都用较为激动的情绪,描绘当时浒苔数量之多,社会动员之广,大都提到的官兵参与,也呼应了当时报道的重点。所以,与其说媒介记忆保存了事实,不如说保存了需要个体记住的事实。

媒介记忆还承担着形塑集体认同的任务,“新闻话语是制造与再造意义以建构集体记忆的过程,通过不断地‘讲述’和传播建构认同”[51]。青岛地方新闻媒体根据官方意识形态审视“青岛浒苔”。一方面在2008年将其建构为极具政治性和公民感的“抗灾战斗”,以青岛人民共同的地域情感建立城市认同,以全国人民共同的奥运荣誉感建立国家认同;另一方面在2009年之后将其建构为颇具经济效益的海洋生物资源,既彰显了青岛构建海洋经济领军城市的科技实力,又呼应了“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这就不仅影响集体记忆在个体脑海中保存的事实,而且影响个体对集体记忆的理解路径。提起浒苔问题,回忆者的描述重点都是政府如何有效治理,少有对浒苔暴发原因的人文思考,“与水体富营养化有关吧”“缺少了制约它的生物链”“需要问专家,具体不清楚”等简单思考后的断裂,表明公众大多将其理解为一个需要诉诸权威解释的生物问题,而非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现代公民需要共同面对解决的环境问题。然而,媒体记忆对集体记忆强大的建构力量也会出现失效现象。诸如被媒体重点宣传的浒苔科技应用,回忆者只是简单提起,往往并不能过多描述,甚至绝口未提。

媒介记忆不仅具有建构集体记忆的作用,而且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繁荣,还出现了解构集体记忆的一面。不科学的浒苔微信推文、不负责任的肆意评论与过度解读、信息浪潮下浒苔记忆的淡出与无兴趣关注等,都显现出集体记忆建构逐渐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与道德意识的危机。

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关系的学术源头为哈布瓦赫的“论集体记忆”。哈布瓦赫所强调的集体记忆的特征,带有很强的涂尔干的“社会事实”色彩,突出强调社会与集体对个体记忆的约束控制力量。受此研究思路的影响,学者多将个体记忆视为一种外在的、结构化的东西[43]。随着口述史研究的融合深入,个体的口述历史作为权力叙事反抗力量的一面,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个体记忆的力量。

在浒苔个体记忆的访谈中,不难发现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相互建构的关系,在受访者的叙事、阐释、对话中随处可见两者相互建构的影子。相似的“锚点时刻”和叙事主题等都表现了集体记忆对个体记忆的塑造意义,相似的个体记忆汇集凝聚变为浒苔的集体记忆。而极具社会属性的个人身份、职业、文化水平等又深刻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框架,不同的理解框架反过来影响个体对集体记忆的阐释。哈布瓦赫所言起控制作用的“社会”,在实践中的口述史访谈中更是转化为两人对话过程中的特定氛围。这个特定氛围使双方进入一种展演的状态,促进了受访者对自我与往事的深入思考。诸如,采访中清洁工人与出租车司机逐渐增强的自我意识,受访者在问题推动下主动流露的其他思考等,这些无一不影响个体对集体记忆的理解与讲述。周海燕强调:“从社会建构的角度观察,口述历史见证着,同时也建构着历史。”[52]个体口述历史的价值并不仅是对事实的追究,用来自底层的声音补充所谓精英填写的历史大叙事,更是对個体口述历史建构过程中特点的发现与把握,而后者才是口述历史或者说个体记忆真正的价值。

(二)媒介记忆与个体记忆的交互关系及反思

通过对浒苔媒介记忆与个体记忆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浒苔的集体记忆是人媒记忆交互的结果。媒介记忆与社会建构中的个体记忆深刻影响着浒苔的集体记忆。在人媒记忆交互系统中,看似处于记忆支配地位的媒介,也受到了来自个体的质疑与反思。两者之间的张力,促使对集体记忆中媒介记忆与个体记忆关系的进一步思考。

关于媒介记忆与个体记忆的关系,麦克卢汉的著名理论“媒介是人的延伸”影响了一批媒介环境学派的学者。媒介通过一次次技术革新,在时间与空间上保存并延伸了人类的集体记忆[53]。因人类记忆存储的有限性,长达14年的青岛浒苔记忆终将模糊以至遗忘。随着浒苔日益走出公众记忆,变为人们不再关注、讨论的“历史尘埃”,媒介对记忆的保存作用便得以凸显。除了对某段记忆时空上的延伸,当代媒介也延伸了人们记忆内容的范围。由上文分析可知,即使对个体生命影响极小的浒苔也拥有一段独特的媒介记忆。从记载文字的报纸,到录制音像的新闻视频,再到各种形式的互联网云端,当代媒介丰富了保存浒苔记忆的形式,同时也给予了其“历史本相”被全面认识和再度记忆的可能。青岛浒苔将会永远保留在媒介的记忆中,等待未来社会某一次的重新激活与建构。个体记忆是媒介记忆的发端。当代互联网语境下,人人都被赋予记录的权利,个体记忆中各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事被媒介记录下来,进而极大地丰富了媒介记忆的内容。媒介记忆在时空与内容范围上丰富了个体记忆,个体记忆因被赋予更多记录的机会也丰富了媒介记忆,两者之间呈现日益相辅相成、互动互助的和谐关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实生活中的信息传播更多地呈现人媒记忆交互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个体记忆的“外包”性[7]68。这一点在浒苔媒介记忆与个体记忆的交互中表现尤为明显。而这种记忆交互系统中的“外包”性,又凸显了媒介记忆与个体记忆关系紧张的一面。

交互记忆这一术语,来自心理学领域,是指对来自不同知识领域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检索和交流活动以及共享知识的劳动分工,它通常是在人们亲密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54]。但是随着媒体行业的发展,心理学家使用“交互”一词表述和论证个体与媒介信息撰写者之间记忆的交换和互动。在现实的记忆情景中,人们更习惯在这种交互系统中将个体记忆“外包”给媒介,倾向于记住获取答案的媒介渠道,而不是思考或者记忆问题答案本身。交互记忆系统中此种“外包”性,也使得人们的记忆方式与思考方式发生了变化。互联网上各种刺激性的信息,很有可能造成个体思维的短路,阻碍深入的思考。

浒苔记忆访谈中,受访者的表述往往比较表面,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才逐渐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互联网超载的信息量也有可能造成大脑客观上的善忘而非善记,在媒介释放记忆信息希望受众“记住”时,个体记忆会因对某一信息点无兴趣,而忘记裹挟在内的其他内容,甚至会因为过度宣传而被迫遗忘,被作为宣传重点的浒苔科学防用新闻在人们记忆中模糊甚至遗忘的现象便是明证;快速变换的信息,往往不能使人们全神贯注地连续阅读,人们对某些事情的社会记忆变得越来越“碎片化”与“片面化”;看似日益开放民主的网络空间,当新媒体将媒介记忆的权威下放给民众时,其多元性与权威性又难以平衡。

媒介记忆与个体记忆的交互关系,虽然体现了科技推动下的时代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人类的记忆,但其也潜藏着难以预测的风险与挑战。媒介记忆与个体记忆的竞争和博弈才刚刚开始[55]。浒苔问题,亦复如此。

[参考文献]

刘佳,王焕真,范阿蕾,等.滨海旅游环境治理公众参与机制研究:以青岛浒苔损害为例[J].海洋湖沼通报,2020(5): 56-65.

崔野.海洋环境跨域治理中的府际协调研究:以浒苔问题为例[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9-17.

秦琳凯.关于我国海洋环境应急管理中的社会参与机制的思考:以青岛海域浒苔事件为例[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4):148.

刘佳,刘宁.浒苔绿潮影响下青岛滨海旅游环境价值损失测度数据集[J].全球变化数据学报,2018(3):338-343.

赵九洲.追本溯源:中国远古环境史研究初探[J].鄱阳湖学刊,2017(4):72-81.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的社会建构[J].天津社会科学,2020(4):137-146.

邵鹏.媒介作为人类记忆的研究:以媒介记忆理论为视角[D].杭州:浙江大学,2014.

杨义.中国叙事学[M]//杨义文存: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45.246.

潘江文,李炳刚.“打浒”,胶南在行动 紧急调集船舶150艘参与作业人员达22960人次[N].青岛日报,2008-07-24(10).

何纯.新闻叙事的视角与聚焦分析[J].求索,2006(2):193-195.

彭刚.后现代史学理论读本·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3.

张玉.确保奥帆赛海域清洁 我市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海域水质保障工作[N].青岛日报,2008-06-23(1).

动用一切力量歼灭浒苔[N].半岛都市报,2008-06-29(A2).

姜大明一线督战清浒苔 他要求举全省之力打好浒苔灾情应急处置这场硬仗,确保奥帆赛圆满举行[N].半岛都市报,2008-06-29(A2).

啥时候清完浒苔啥时撤兵 北海舰队在六浴设临时总指挥部,许多官兵轻伤不下火线[N].半岛都市报,2008-06-29(A3).

三万军民昨冒雨斗浒苔 六浴:清理压力已经不大[N].半岛都市报,2008-07-02(A4).

钱卓.城阳立下拦截浒苔“军令状”[N].青岛日报,2008-07-03(2).

三次拔掉针头上阵清浒苔 来自四川灾区的海军中尉吴熙患重感冒多次“抗令”偷偷上一线[N].半岛都市报,2008-07-09(A5).

杨晓星.不需要号令的集结:岛城各界“围剿”浒苔现场见闻[N].青岛日报,2008-06-30(2).

隋峻.战浒苔 子弟兵再显本色[N].青岛日报,2008-07-01(3).

张玉,杨晓星,张羽.军民联手“战”浒苔 夏耕李光等带头参加打捞清理[N].青岛日报,2008-06-28(1).

文鸿飞.清理浒苔 当了回志愿者[N].半島都市报,2008-07-06(B39).

李红涛.深度媒介化与媒介事件的公共记忆[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57-67.

民生银行员工支援清理浒苔[N].半岛都市报,2008-07-11(A33).

青岛高校师生投入清理浒苔攻坚战[N].青岛日报,2008-06-30(2).

浒苔烘干后是种好肥料[N].青岛早报,2008-06-27(7).

浒苔变肥料 出口成宝贝 胶州一家海藻肥企业用浒苔代替海带当原料,日处理能力两百余吨[N].半岛都市报,2008-07-07(A4).

梁学勇.浒苔变成叶面肥、颗粒肥等多种肥料 海大生物公司“变浒为宝”[N].青岛日报,2008-07-17(2).

青岛浒苔肥料热销海外[N].青岛日报,2015-07-17(2).

浒苔花卉肥有了礼品装 “护花使者”系列花卉肥料为浒苔的深层开发利用开辟新路[N].青岛日报,2009-01-19(2).

张华.世园会苗木将吃浒苔肥 海大生物赞助价值500万元“海状元”园艺肥料[N].青岛日报,2013-01-07(2).

青岛首批“浒苔饲料”出口韩国 浒苔饼干面世[N].大众日报,2008-07-26(A2).

王珺,邹吉宏.浒苔饲料实现出口[N].青岛日报,2008-07-29(12).

青岛清理浒苔近5000吨:部分浒苔将深加工为家禽饲料[N].渤海早报,2010-07-11(6).

韩光亮.海中浒苔成盘中美餐 青岛友清海产公司研制的浒苔面条获国家发明专利[N].青岛日报,2009-06-12(1).

浒苔只在灵山岛待了一天:这些浒苔有点老,但可以加工成食品[N].城市信报,2011-06-28(A14).

过了这道关,浒苔就能72变:记者探访浒苔无害化处置车间,生产的干粉可变饲料、肥料甚至降压药[N].半岛都市报,2012-06-20(A13).

打浒八万吨,锄“草”还沙滩:沿海浒苔渐少,企业欲收购浒苔制成药品和饲料[N].齐鲁晚报,2013-07-08(A05).

青岛海大生物集团成立 投资近亿元做大浒苔产业链[N].青岛日报,2013-11-30(2).

世园苗木喝上“浒苔黑啤”:浒苔制成生物肥料给植物补充营养,不仅驱虫抗病还能美容[N].半岛都市报,2014-05-25(A2).

王萌.今年全市共清理浒苔约51.50万吨 浒苔实现资源的科学化和高值化利用[N].青岛日报,2016-08-04(3).

黄海浒苔来源被锁定:苏北浅滩海域[EB/OL] (2016-05-21)[2021-09-10].https://weibo.com/2239082677/DwzqGg3Lb.

刘亚秋.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 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J].社会,2010(5):217-242.

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的真实性[M]//冯亚琳,阿斯特莉特·埃尔.文化记忆理论读本.余传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46.

周海燕,刘亚秋,胡洁.“口述史研究”专题[J].南京社会科学,2020(6):108-123.

吴帅,刘海龙.栈桥边水草名叫浒苔 专家说了这种浅海生物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N].青岛早报,2007-07-06(13).

谭雯雯.利用浒苔也能生财 专家段德麟希望下周开见面会[J].青岛晚报,2007-07-20(5).

许芳.神秘男子雕塑园内抢“饲料” 市民吕先生独具慧眼已雇人收集了400吨海藻 专家称浒苔是海参育苗优良饲料[J].青岛早报,2007-07-22(3).

孙琦.浒苔最近很抢手[J].青岛晚报,2007-07-27(4).

CHARLOTTE L. Life Stories:The Creation of Coherence[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105.

贺建平,王永芬,马灵燕.受难与国耻建构:“重庆大轰炸”集体记忆的媒介话语策略[J].国际新闻界,2015(12):89-104.

周海燕.史料、社会建构与行动:口述历史的三重理论向度[J].天津社会科学,2020(4):147-154.

杨超,朱小阳,揭其涛.建构、遗忘与激活:社会危急事件的媒介记忆[J].浙江社会科学,2020(6):66-72.

WEGNER D M,GIULIANO T,Hertel P T. Cognitive Interdependence in Close Relationships[M]//ICKES W. Compatible and Incompatible Relationships. 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5:253-276.

邵鹏.媒介记忆与个人记忆的建构和博弈[J].当代传播,2012(4):26-28.

[责任编辑 王艳芳]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重点项目(21BLSJ01);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项目(2019RWD007);

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QDSKL1901062);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S202011065001)

[收稿日期]2021-10-22

[作者简介]赵九洲(1980-),男,河北武安人,青岛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口述史媒介记忆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黄梅香自苦寒来
论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赣剧口述史为例
关于口述史的若干问题探讨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