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族地区城市广场策划研究

2022-04-20武侠邹广天

低温建筑技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蒙古族场所使用者

武侠, 邹广天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 150001)

0 引言

文中针对蒙古族地区城市广场地域特色现存问题出发,通过对建筑人类学理论的研究,从独特的习俗行为及观念入手深入剖析蒙古族生活状态由游牧到定居的演化过程中广场文化的溯源与发展,挖掘隐匿其后的习俗体系,并提出蒙古族地区城市广场策划程序,对信息进行搜集处理,并得出针对性策划构想,将民族习俗集体记忆用于广场的空间设计当中,使空间构成模式与人的活动模式相呼应,空间形态得到传统文化的认可,也使习俗行为在相应空间中得以展开。

1 建筑人类学与民族广场设计的契合关系

建筑人类学看待建筑的角度与研究方法区别于其他学科,是着重从人的意识源头出发,分析其观念和行为对空间态势和功能等各方面的影响,该视角更加贴近使用者行为感受,特别是对城市广场这一类始终关注人群使用感的空间设计来说,可以让广场策划及设计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为城市广场策划提供了方法论补充。探寻建筑人类学与民族地区城市广场设计之间的契合关系,主要从集体记忆与广场认同感、场所精神与广场识别性、触觉感受与广场交互性三大方面进行探讨。

(1) 集体记忆与广场认同感。经济发展致使城市建设逐渐现代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城市建设趋同问题,城市公共空间也变得越来越狭小。城市广场作为市民日常活动最重要的地点,集体记忆的存在可以维护集体认同感,增强集体凝聚力,对于传统建筑建设来说非常重要且不可缺少,是真正的人性化建筑设计的考虑[1]。

(2) 场所精神与广场识别性。城市广场设计本质上是关于场所的制造,场所不仅指一处明确的空间场地,还包括使其成为场所的所有活动和事件,是人对环境因素及行为因素的情感总和,通过营造独特的场所感可有效提高广场空间的可识别性,体现地域特色。

(3) 触觉感受与广场交互性。除空间视觉给人的感受刺激以外,还要体现一定的触觉交互性,满足人与空间的深度交流互动。建筑师通过对物质环境的塑造表达地域情感,应该更加注重运用多种材料的搭配,并通过一定的空间诱因促进触觉的交互,使用者主体与环境客体的交流互动更能增加使用者对场地的记忆构建,形成独一无二的场所记忆[2]。

2 基于建筑人类学的蒙古地区城市广场策划程序

现整合理论制定基于建筑人类学的城市广场策划程序有五个步骤:目标确定、信息搜集、信息处理、策划构想、成果表达,具体步骤见图1。其中建筑人类学理论在策划程序中三个阶段有针对性指导意义,分别为注重非物质要素提取的信息搜集阶段、注重习俗与空间同构的信息处理阶段和注重场所精神表现的策划构想阶段。

图1 基于建筑人类学的广场策划程序关系

(1) 目标确定阶段。城市广场策划目标确定是在普通策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重点利用人类学的角度,调研发现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以人文问题为主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对城市现状及背后非物质因素进行充分研究,最终拟定广场类型、规模及空间配比等,对整个策划的方向进行把控。

(2) 注重非物质要素提取的信息搜集阶段。通过对史料文献及实地观察,挖掘城市形态背后的非物质性习俗文化,强调对历史以及现行要素的提取,包括思想观念和习俗行为等,推演其相关文化发展脉络,提炼出与空间设计有关的习俗及空间要素,可借助类型学的分析方法对要素形态进行整理分析用于后期设计[3]。

(3) 注重文化习俗与空间同构的信息处理阶段。习俗形态投射空间形态,两者在相互制约中形成同构关系。并将上一步提取的空间与习俗要素统一转译分解成建筑学所熟知的空间要素,根据不同价值需求筛选,最终按照策划构想进行分类整合。

(4) 注重场所精神表现的策划构想。城市广场在于营造能够唤起人们集体潜意识与环境深度交互的独特场所空间。对于策划构想阶段来说,应将重点回归于空间本身的场所营建,重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深度互动,进而构建独特的场所记忆和场所认同,使人能感受城市地域韵味,所以策划阶段应当以场景主题构想为统一导向,以空间功能构想及技术配置构想等作为具体构想指标,形成策划构想阶段成果。

(5) 成果表达。把具体策划成果加以汇总、概括,使建筑策划与建筑人类学成果相互支撑,以文字图片和模式框图为表达方式,构成完整、系统的建筑策划书,可以使建筑创作更有据可依、细致全面。

3 蒙古族地区城市广场信息搜集与处理

蒙古族由于时代变化,由古代游牧社会逐步发展到现代定居社会,历史文脉、生活状态、社会制度发生了天翻地覆地改变,文中将蒙古族发展史分为三个阶段:从蒙古帝国到元朝的游牧时期,从元朝灭亡、经过清朝到民国的半游牧半定居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的完全定居时期见图2。由于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三个时期的确定以改变蒙古人生活制度的历史转折为分界,没有明确的年代界限。民族文化在各时期由于社会形势发展的影响,是游牧时期是从初期形成到鼎盛,半游牧时期由盛转衰,定居时期逐步复兴稳定[4]。

图2 蒙古族社会及生活制度演变图

蒙古族的习俗文化丰富庞杂,文中通过文献及实地调研摘选出能够指导环境设计的隐性习俗观念要素和显性习俗行为要素,并且构建一个习俗要素三维筛选体系,指标包括现存情况、记忆度、历史价值,每项1~5分表示递进程度,主要通过对蒙古族地区市民问卷访谈,对每一项习俗进行指标打分以筛选出对于蒙古族地区的习俗文化保护有影响意义的习俗要素,作为后续策划的依据。

表1 分值分配

通过对137位不同年龄、性别的受访者调研,其中蒙古族地区市民和蒙古族人数占总受访者人数92%以上,对26项习俗要素进行问卷打分,得出每项平均分为最终分数,三项相加后得出总分,并分别将13个观念要素和行为要素总分由高到低降序排列,平均分为3个考虑层级,分数高的前40%项为主要考虑的主要要素,中间30%项为次要考虑的次要要素,后30%项为酌情考虑的一般要素,问卷具体分值总结见表2。

表2 习俗要素筛选

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的空间要素具有特殊的形态、颜色、布局等特征的“可意象性”,可创造出有较高辨识度的、个性鲜明的场所意象,并且可以被使用者所感知,能够吸引视觉和听觉的注意,甚至激发触觉的参与。根据数据可见,习俗观念分数相差较小,现存情况分数最低表示民族观念传承力度较弱,但是普遍认为文化历史价值较高,最有价值的是祭祀祖先、崇拜成吉思汗,获得12.16分。习俗观念平均重要度11.49分高于观念要素,人们对习俗行为要素的感知更强烈,最受欢迎的活动是唱蒙语歌,分数为12.53。通过对习俗要素的提取与筛选,分数高低代表所要,可初步确定蒙古族地区城市广场所要承载和表达的社会功能。

4 蒙古族地区城市广场策划构想

4.1 注重场所意象营造的广场场所主题策划构想

现代蒙古族城市广场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在城市民族文化发展、弘扬民族精神方面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了促进民族交流、巩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作用。

表3根据前文对蒙古族文化的深入调研,总结蒙古族地区城市广场所要满足的三大社会功能:①满足民族习俗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内蒙古自治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发布的城市设计导则中有明确提出,在城市设计总体规划阶段,要注重历史人文的延续,剖析历史发展沿革、空间形态演变,加强对民俗活动及其他非物质文化要素的传承与延续。并且注重主要广场、公园绿地等开放空间的建设;②满足各种使用者的特殊情感需求。城市广场作为最重要的市民活动公共室外场地,在满足最基本的正常活动开展的同时,就是满足使用者对本地场所情感的寄托;③满足对民族文化的正当宣传,展示城市地域风貌。除满足对内的行为和心理两方面基本功能以外,广场对外还作为城市第一文化展示面,向本地市民与外地游客宣传着该城市的文化底蕴与城市活力,也是展示着政府对城市统一管理的思想,担任着满足市民重要集会活动场地的角色,特别在多民族地区,是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发展的城市重要公共空间。

表3 各类广场功能布局

所以,总结以上广场社会任务,整合功能可将蒙古族地区城市广场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支持民族行为的休闲娱乐类广场,按照面积与所承载的活动功能的多少可分为市区级中大型习俗活动休闲广场以及街区级中小型习俗活动休闲广场;第二类,满足情感需求的祭祀纪念类广场,按照不同的纪念祭祀主题可分为祭成吉思汗广场、祭敖包广场、祭火祭天广场、纪念伟人广场;第三类,传承民族文化的文化市政类广场,按照主要表达的主题不同分为以市政集会为主的文化广场和以文化宣传为主的文化广场,各类典型广场代表见表3。

4.2 注重习俗与空间同构的广场空间功能策划构想

空间功能构想是在场所主题构想确定的基础上,更加细致具体到广场空间功能的指标设计上,直接落位到设计当中,主要有3个部分,①通过前期调研对区域、节点以及道路的设计要点进行针对性归纳总结,并结合使用者调研数据提出每一类广场的各空间功能块及规模;②将确定好的空间功能即区域和节点,利用合适的道路模式进行组合,形成具有特定空间秩序的空间网络;③依照空间进化原则,根据特定的广场空间主题,将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可能是根据情感需求、社会形势、活动需求、使用者特征等,进而使广场空间适应外部以及内部条件不同维度地发展。

4.2.1 功能形态及规模确定

功能形态的确定是广场空间内容策划的必要构想,部分基于建筑人类学理论-习俗与空间同构关系,将前期搜集到的行为要素信息进行整合归类,落位到空间活动内容设计当中,确定想要在空间中支持的活动类型,再根据其活动行为特点进行空间定向设计。确定空间名称及配置后,是针对专用空间的专项设计,主要是将前文调研筛选出的空间要素和习俗要素,加以空间语汇的转译分解,指导专项空间设计。对于习俗观念要素来说,对空间的指导相对较为隐晦,主要是由于审美喜好不同而设计确定的节点和标志物的主题形态不同,一些方位喜好对空间布局的影响,还有颜色偏好对空间设施颜色的设计指导等。确定广场总体空间规模应以策划项目的统一总体规划为指导,根据上级规划前提条件为基础进行策划设计。内部各空间的配置级别以及规模也根据总体面积的规划条件而定。再通过前期对使用者活动意愿进行调研,按照参与和旁观人数,大致预估各空间规模占比。

4.2.2 空间组合模式选择

确定各类广场功能空间及规模后,就是探究功能空间块之间的组合关系,选择合适的空间模式将其连接形成特定的空间网络,城市广场空间的组合关系是根据所要营造的空间序列和空间感觉而定的,主要可通过两个角度考虑而定,一是从静态的空间性质看专用空间与通用空间之间的关系,有三种方式,专用空间为主、通用空间为辅,通用空间为主,专用空间为辅,通用、专用空间互相和谐包容;二是从动态的道路组织方式看空间序列的关系,有仪式性空间布局-进阶式、通用性空间布局-扩展式以及交互性空间布局-互嵌式。见图3、图4。

图3 静态广场空间组合关系

图4 动态广场空间组合关系

4.2.3 空间适应性进化

空间内容和用途以及组织模式应根据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的多方面限制与变化而进行适应性改变。主要考虑的因素有情感需求、文化宣传与使用者特征这三方面的变化。首先是情感需求变化,使用者情感需求指的是由于城市生活的普及,大众对原始生活的淡忘,生活状态以及观念产生了巨大变化,针对于祭祀纪念类广场空间来说,致使原始的祭祀活动减弱甚至不再被现代生活的人们所需求渴望,或者祭祀活动被现代生活方式所改变,人们对神灵崇拜的出发点不同,从以前的未知敬畏到现在的祈祷祝福,习俗观念的改变会带来行为方式的改变,行为方式与空间同构,导致了广场空间的进化;其次是使用者特征的变化,主要考虑到调研地区人口老龄化等特征变化,对广场空间提出适老化与适幼化的设计要求。这一点在建筑设计当中也一直是设计师考虑的主要方面,也正是空间包容性的重要体现方面之一;还有文化宣传政策的变化,主要考虑政府对民族地区的管理,根据管理制度进行文化宣传侧重点的调整。由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国家对每个地区的管控方式是因地制宜的,并且会根据国家发展要求,以大局观考虑进行实时调整,民族地区广场作为城市文化的巨大展示面,也展示了国家政策对当地的管理与负责,所以在空间设计当中,应该考虑到政策不同时期的空间支持,进而使空间满足多方面应用。

4.3 注重激发潜意识的广场技术配置策划构想

技术配置构想是场所构想与空间功能构想的技术支持,是完成前两构想的必要考虑因素,主要考虑广场空间设施配置的材质选择与位置摆放,为场所营造以及使用者产生场所意象提供感官体验的技术支持,并要考虑空间的灵活性以及适老化做无障碍设计,尽可能的包容城市内各类使用者,广场设计真正做到始于大众、用于大众。一般的建筑策划技术构想主要有构造构想、环境装置的构想、材料构想三个方面来论述[5],在文中研究的城市广场策划当中,将技术策划充分划分为三个方面:广场空间自然环境构想、设施装置构想、设施材料构想,并根据建筑人类学三个侧重点进行针对性策划见图5。

图5 蒙古族地区城市广场技术构想

其中,普通技术构想的结构构想在广场策划中主要考虑水平维度的铺装类和垂直维度的设施构筑物类,其构造做法不像建筑构造选型那样有明确类别,广场构造做法基本定型、做法类似,而且任何部分的构造做法都是基于整体空间主题效果的营造而定,是其他构想的实物表达,与主题构想、空间构想关系紧密,具体项目的做法可根据主题不同与土木施工方沟通而得,所以研究对构造选型构想融合在空间构想与其他构想中合并讨论,不单独而论。除此之外,广场空间的环境装置构想和材料构想是必要讨论的策划构想。根据建筑人类学理论来说,想要让空间场所对使用者产生专属的场所记忆,有两个方面,第一是针对互动设施的设计与原则,强调除视觉刺激外,尽可能通过增加触觉的刺激来促进使用者与场地空间、设施的深度交互以给使用者留下较深的、可意象的场所记忆,并考虑无障碍设施的设计;第二是在促进触觉的基础上,通过对设施形态、材料的真实还原,让人们“见物生情”,产生场所感,也能通过对原始物件的展示,让人们“经历”历史、感受历史。

5 结语

文中基于建筑人类学理论针对蒙古族地区城市广场问题提出策划步骤,并经过使用者问卷调研的信息搜集与处理得出三大方面策划构想,分别为注重场所意象营造的场所主题策划构想、注重习俗与空间同构的空间功能策划构想以及注重激发潜意识的技术配置策划构想,为同类型广场空间设计提供了参考与设计指导。

猜你喜欢

蒙古族场所使用者
设计让您在喜爱的虚拟世界中自由奔跑
蒙古族风格合唱艺术的中西融合与创新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20年4 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