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志敏烈士的女儿方梅 您笔下“可爱的中国”我替您看见了

2022-04-19江西省高等级航道事务中心组织人事处杜宇剑

中国火炬 2022年4期

江西省高等级航道事务中心组织人事处 杜宇剑

在父亲所处的时代

爱国就是救国

今天身处和平时代

爱国就是要建设祖国

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可爱

我们相信

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方志敏这本书我看了很多遍,每次都深受感染。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信念和期待,我们一代代共产党人都要为了祖国和人民,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做出自己的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书就是《可爱的中国》。在书中,能强烈地感受到方志敏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还有他对祖国的未来深切的期望和美好的憧憬。

在方志敏烈士的女儿方梅看来,文中的一字一句都蕴藏着父亲对自己、对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的期许。

清明时节,当90 岁的方梅老人想起自己的父亲时,心中一定充满思念与感怀:“父亲呀,您笔下‘可爱的中国’,我替您看到了。”

脑海中了不起的父亲

她也只见过两次面

1932年冬天,国民党集结40 万兵力进攻苏区,方梅的母亲缪敏在转移途中自己扯断脐带,然后把这个哭声像小猫一样的女孩送给了当地老百姓。

方梅对父亲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身边人的描述中,方梅的奶奶告诉她,父亲长得清秀英俊。养父母也跟方梅说,每次你父亲一讲话,很多人都围拢上来,你父亲讲得热血沸腾,大家听得也津津有味。从身边人的描述中,在方梅的脑海中建立起来对父亲的印象:骑着白马,腰间别着双枪,威风凛凛……

最后一次见面,方梅4 岁,方志敏专门为她送来治疗身体溃疮的药物,母亲缪敏总担心她太弱养不活,方志敏却说:“严冬的梅花,生命力最强!”

在父亲留下的遗产中

她读懂父亲

方志敏牺牲后,敌人要斩草除根,四处搜捕方志敏的后人。为了方梅的安全,养父将她改随自己姓。当时本应上学接受教育的方梅,根本没有条件进入学堂。

1948年8月,全国即将解放时,母亲缪敏费尽周折找到了方梅,并将她接到自己身边,送她到江西省上饶地区烈士子弟学校读书。

已经16 岁的方梅,开始并不知道为什么读书,也不愿意读书。但是母亲对她非常严厉,为此,方梅很不理解。

母亲看到方梅的状态,非常着急。一天,母亲对她说:“如果没有把你培养成有文化的革命接班人,就是没有完成你父亲的遗愿,就是对不起你父亲!”母亲的话深深刺痛了方梅的内心。从此,方梅暗暗下定决心,不再让母亲失望,发奋读书。

1953年深秋的一天,母亲将一本书郑重地送到她手中。接过书,方梅看到,这就是父亲的遗著之一——《可爱的中国》。

方梅小心翼翼地打开书,在扉页中,母亲写道:“梅儿,这本书是你爸爸在狱中用血泪写出来的遗言,你要反复地精读,努力地学习,用实际行动来纪念你爸爸未竟的事业!”

看完这段文字后,方梅恍然大悟,理解了母亲当初对她严厉的原因。母亲最大心愿就是要方梅能够通过这本书清楚她父亲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21 岁的方梅轻轻地翻开书时,心中立刻升腾起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感觉:“我触摸着书中的文字,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这些话语仿佛是父亲在对我亲口述说。尽管还有些不认得的字需要求助别人,但书中一再提及祖国母亲、对祖国深深的爱、对美丽母亲剥削的刺骨心痛……都在我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巨大的震撼。”

“对我来说,父爱是以回忆方式、以精神力量存在的。我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好父亲感到无上光荣。”从读《可爱的中国》起,方梅开始真正认识父亲、了解父亲,渐渐懂得父亲说过的话。

从这一刻开始,方梅对自己的一生定下了一个目标:我不能像父亲那样建立丰功伟绩,但我可以继承他的精神和气节。

1958年夏,方梅调到新成立的瑞金大学,负责图书室的筹建工作,“我干得可欢了,因为这里有很多书看,我开始写读后感、记日记,这为我后来写父亲的传记打下基础。我也接触了父亲更多的书,对父亲又有了更多的体会和理解。”

1972年,方梅调到江西省航运管理局工作,直到1977年7月母亲病逝。在母亲生命的最后几年,方梅朝夕相伴于母亲左右,“母亲的一生,一刻也没有停下过忙碌的脚步,她信守与父亲结婚时的誓言,做他真诚的革命伴侣。”方梅说。

一封介绍信走遍全国

替父亲续写“可爱的中国”

1986年方梅退休后,便开始全身心投入寻访父亲的革命足迹。她几乎走遍了父亲生前到过的每个地方。

“母亲生前,家里常来一些苏区的老同志、老乡亲,母亲和他们一起谈父亲的事,大家都尽兴畅快,我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母亲去世后,赣东北苏区的老同志还是常来南昌,我就接过母亲的担子,延续着与父亲革命战友、家乡人民的血肉联系。”

“在老同志的讲述中,我听到更多父亲具体的事情,父亲的形象变得完整、清晰。一个念头在我脑中涌动——写一个女儿心中的父亲,为父亲立传!”

自此,方梅如燕衔泥一般开始了自己的筑梦之旅。她经常利用出差到外地的机会搜集父亲的资料。

方梅有一封用塑料膜封住的介绍信——“兹有我单位共产党员方梅同志,系方志敏女儿,因采访父亲事迹需要,请配合采访为盼。”信上盖有江西省航运管理局的章。方梅说,她就是凭着这张介绍信走遍了全国。

那时候没有现在的高科技录音装备,每次采访方梅就拿着一支笔,一个本子接着一个本子地记,前前后后,一共写下几百万字的采访笔记。

攒下了丰富的史料,方梅动笔了。从1995年起,方梅就一头钻进《方志敏全传》的写作中。这期间,方梅患上了严重眩晕症。她硬撑着离开病床,一手扶墙一手拄木棍,坚持到室外锻炼,跌倒了就爬起来,爬起来再走,靠坚持锻炼把病治好了。

写到最后一章《为了可爱的中国》时,方梅的感情已和父亲的精神融在一起。她含着泪记述了父亲在敌人监狱中的苦难与斗争。这一章的每一个字,都代表着方梅对父亲的崇敬和爱。

写到父亲被敌人杀害前说出“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时,方梅丢开稿纸,放声大哭……

方梅的双手严重变形,手指自第二节关节处打弯,不能伸直。她说:“这是写字弄的,这些年我写父亲,反反复复地写,写了几百万字,手就成这样。”

方梅常常问自己,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间想了些什么呢?“那几分钟里的思绪,父亲想的肯定是他梦中的新中国。”方梅说。

弘扬烈士精神

用言行影响更多的青少年

在追寻父亲足迹的同时,方梅成为一名“五老”,在关心青年人成长的同时,弘扬方志敏烈士精神。

方梅经常到学校进行宣讲,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可爱的中国。现在,当地越来越多的学校都会将方志敏烈士精神作为孩子们人生中的第一堂思政课。

面对每年大量的邀请,方梅从不推脱,无论再繁忙、再困难,哪怕拖着病躯,这位90 岁的老人始终风雨无阻地站在讲台之上。她从不索取任何报酬,不管听众是谁,她都认真讲述父亲的故事。

“吃苦的精神就是烈士的精神,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的精神,是父亲方志敏留给我的最珍贵的遗产。大家要爱自己的母亲,更要爱自己伟大的祖国母亲。”这是方梅同志每次到学校讲学时必说的一句话。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故事,一张又一张印刻历史的照片,方梅向孩子们传递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1986年至今,方梅到学校授课以及在方志敏烈士陵园等教育基地为青少年授课的次数已经多到无法统计。

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的方名泉,在校期间曾聆听过方梅的讲座,在方志敏烈士精神的感召下入伍,并在退伍后来到了方梅的原工作单位江西省高等级航道事务中心。方名泉曾在支部学习上讲道:“我多次聆听方阿姨的讲学,很感激她不辞劳苦为我们年轻人点亮心中信仰的明灯,激励我们披荆斩棘奋勇前行的勇气,鼓舞我们一代接着一代干的士气和告诫我们作为党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责任担当。”

扬子洲镇南林小学学生朱可依说:“方奶奶的课让我明白了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对革命先烈的最好纪念,就是传承红色基因,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

江西省农大学生刘芸说:“通过方梅奶奶的授课,我感悟到革命先辈们为党的初心使命而奋斗不息的伟大精神。今后,我要用实际行动向方志敏烈士及所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牺牲的革命先烈致敬,做无愧于时代的新青年。”

除了宣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方梅也记挂心头。

一次,方梅在宋村乡小学讲课,到了孩子们献花的环节,一名三年级的小女孩被花挡住了视线,绊了一下,一头扎进了方梅的怀中,方梅第一反应是用手护住孩子,问孩子有没有磕着碰着。

中央电视台《经典永流传》节目组专程赶到南昌采访方梅,要到方志敏烈士陵园实地录制,一天的录制非常辛苦。下午5 点多钟,新建小学的学生们来到陵园祭扫。孩子们围绕在方梅身边请她讲一讲方志敏烈士的故事。方梅不顾一整天的疲累,为孩子们讲了20 多分钟。

62年党龄,90 岁的方梅,亲眼见证了父亲的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那一张张围坐在老人身边稚嫩笑脸,正是对她传承父辈精神的最大鼓舞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