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分析

2022-04-19况玥吉帆葛望言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就业大学生

况玥 吉帆 葛望言

摘 要:在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的背景下,构建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进行干预,这对大学生更好更顺利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样的考量,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对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功能与作用进行归纳重塑,最后提出针对性构建对策,以期推动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优化与完善,进而为其切实发挥自身价值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09-0122-03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好就业问题不仅有利于就业者的良好发展,也是营造和谐社会环境、为国家建设供应更多人才的关键所在。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大学生数量大幅增加,原先的包分配模式已不再适用,开始逐步向就业市场化发展。这样的转变使得多个层面有所调整,比如人事制度、工资制度、毕业生就业体制等,造成大学生因体量增大引发供求关系紧张的局势进一步加剧,加之高等教育本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愈演愈烈。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也需要转型优化,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才能为扭转就业严峻形势作出一定贡献。

一、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人才市场需求情况

在大学生就业向着市场化发展的形势下,人才市场需求情况既是就业指示灯,也是让大学生感受就业压力的源头所在,因为当今社会发展节奏飞快,不断诞生新生事物,昨日的需求可能到了今天便会发生变化。很多大学生在这样的压力下变得焦虑浮躁,不能定下心来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到头来学无所成,走上社会之后发现自己在就业市场中毫无竞争力。人才市场需求的确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这是技术不断更迭与社会分工更加细化的必然结果,但是无论怎么变化始终不会是“空中楼阁”,必然要与某些基础领域存在关联,以现如今火热的自媒体行业为例,尽管在人才招聘中会对理念、技能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但某些能力如自学能力、交际能力、操作能力等依然价值匪浅[1]。大学生要了解人才需求情况,也要及时做出调整与改变,但不能完全被其牵着鼻子走,要有自身判断与自我坚持,更重要的是心态放平,才能更好应对,也能更好地磨炼自我。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

观念通常会以潜在形式出现,既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也是风险观、竞争观、学习观的彰显,因此在谈论某种观念时并不能以纯粹视角来做出分析。大学生就业观念即是如此。很多大学生懂得就业的意义,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途径,但是在实际就业中却往往背道而驰,比如有的大学生虽然意识到贫困地方就业或者选择自主创业有利于磨炼自我与提升自我,可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惰性思想让他们流连于都市,即使选择的工作与自身专业、职业理想等大相径庭,可依然会继续下去,过着浑浑噩噩、失去自我的生活;有的大学生不能平等看待职业,在他们眼里职业有着三六九等之分,这必然会使他们的择业空间受到局限,一旦不能选择到自身心仪的工作便开始长期的等待,白白浪费大好青春时光。改变与革新大学生就业观念迫在眉睫,而更为关键的是让他们切身感受就业压力,依托压力促使他们走出安逸与等待。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

对于大学生来说,从走出校园到走入职场必然会经历心理层面的波动,只有经过不断磨砺,心理波动才会逐渐弱化,学会接受现实与接受自己。相较于职场,校园中的压力主要来自学业,学生只要肯吃苦、肯下功夫钻研,在学业上获得成绩是水到渠成,但职场压力却是多方面的,想要适应职场以及在职场中有所发展仅仅自我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具备其他一些能力,如抗挫折能力、情绪调整能力、交际能力、决策能力等[2]。这些能力对心理素质有着较高要求,如果心理素质不扎实,遇事不冷静、害怕失败、不敢与人交流与竞争等,则会在职场中处于被动地位,久而久之不仅难以获得职场发展,还会对大学生本身造成伤害。另外,就业心理影响还表现在求职过程中,比如心理素质不佳的大学生容易在面试时表现出紧张情绪,难以将自身优势充分传达,进而造成面试失败,而这样的失败情形如果一再累积,学生可能会对求职产生更强的恐惧心理。

(四)大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职场获得发展的重要基础,除了基本的知识技能外,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性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管理能力、整合能力等也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对于大学生来说,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与提升这些能力,而大学生涯又是有限的,因此很多大学生是在就业能力“平淡无奇”的情况下离开校园走入职场。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就业能力更强的或者成长速度更快的大学生能够脱颖而出,而那些就业能力弱的学生通常会被淘汰出局。但是就业能力强弱并不表现在一时,大学生如果能坚持磨炼自我,以积极态度面对困难与挑战,也会逐渐提升就业能力[3]。因此,分析就业能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響不能局限于就业能力本身,而是要从能力培养视角进行深入研究,如果培养工作得到优化,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便是水到渠成。

二、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对影响因素的干预作用

(一)及时了解人才市场信息,给予大学生正确引导

人才市场需求的多变容易让大学生产生焦虑心理,而这种焦虑并不是全部来源于“多变性”,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只知形态不知内因也是重要源头。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得更为便捷,大学生可以依托网络了解人才市场需求相关信息,但是网络信息往往错综复杂、良莠不齐,大学生很难判断信息的真假,便会在信与不信之间徘徊不定,这样必然会引起大学生心理波动,进而对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影响。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既要做好人才市场信息收集工作,也要凭借自身人脉资源以及专业判断能力对信息内容真伪、内在趋势等做出评判,而后传达给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不去胡乱猜想,更不能抱有侥幸心理。稳定心态、直面现实、明确方向应是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引导方向,目的是让大学生以正确态度去完成学业与提升自我,不再将精力虚耗在“想入非非”之中。

(二)深入剖析就业形势,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革新

大学生就业观念革新需要逐步引导,让他们认识到就业既是人生大事需要着重对待,也要认识到想要获得良好就业发展关键在于提升自己,如果此时能力水平不尽如人意,则要放低姿态,通过一步一个脚印来逐步强化自身。在实际情况中,很多大学生想着一步到位、一步登天,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但就业观念的限制让他们走不出这一怪圈。面对这种情况,以现实压力来驱动才是解局之法。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可以通过深入剖析就业形势来让大学生感受就业压力,比如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当下大学生数量存在供过于求情况,一些工作岗位的竞争强度会达到千中选一甚至万中选一的程度,如果执着于此,其他就业机会则会错失[4]。引导学生平等看待各行各业工作岗位,立足于当下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既能够获得职场发展,也能为未来拥有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打下基础。

(三)互动交流与答疑解惑,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优化大学生就业心理十分重要,但在实际情况中,心理层面问题关注程度却有所不足,不仅是就业指导者对此不够重视,甚至大学生本身也会忽略,习惯将就业中出现问题归咎于自身能力不足。解决心理层面问题关键在于沟通交流,能够让学生充分倾诉心扉,将心中的疑惑、纠结等表达出来,这不仅有利于释放心理压力,还能为寻找应对之策提供依据。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在沟通交流上下功夫,比如专设就业心理指导部门,并采用保密性管理方式让学生放下戒备心理,能够与就业指导者良好交流。这其实是对高校就业指导体系运行模式的检验,过去的以“管理”“说教”等为主的运行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以“服务”之姿来引导和关怀学生才能让就业指导更加人性化,更能触及学生内心,进而为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供有力支持。

(四)循序渐进教育引导,逐渐提升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

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是以指导和帮助学生更好更顺利就业为目标,更多是从学生实际情况入手做出分析而后进行针对性引导。表面来看,该体系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优化并没有太大作用,因为就业能力是经过长期学习和磨炼而成,一时的指导显然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但实际上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不仅对此有着重要干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从培养源头着力,进而形成良好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从目前情况看,很多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并没有做到这一点,甚至有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几乎没有存在感,只是虚挂一名号,实际上却毫无作用。出现这种现象与高校不懂得如何运营有着密切关联,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功能单一的部门,并用“功利性”评价标准来做出要求,导致其不具备循序渐进引导的条件。转变认知、科学看待与发展就业指导体系才能使其功能最大化,才能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作出贡献。

三、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的对策

(一)革新运行模式,与人才市场紧密联动

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构建不能拘泥于形式,而是要基于实际情况灵活应对。从基本功能来看,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想要向学生提供专业、科学、高质量的指导和帮助,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如掌控人才市场信息能力、专业解析信息能力、循循善诱教育引导能力等。这就需要引入专业人才,并通过管理体系完善来逐步构建就业指导体系。由于该过程比较漫长,高校可以选择服务外包模式进行过渡,即高校将就业指导业务交给校外专业机构负责[5]。校外就业指导机构无论专业能力还是执行能力都具有优势,尤其是相较于高校来说,其与人才市场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有利于及时准确地获得人才市场信息,进而向学生提供更好指导。但是,高校也要做好风险防控,比如限制校外指导机构业务范围、在给予校外机构一定自主权的同时把握管理和选择主导权等。革新必然夹带风险,想要营造大学生就业更好局面,抓机遇、控风险是必经之路。

(二)依托校企合作,深化就业指导体系功能

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不能只是讲理论“以理服人”,还要从实战层面出发让大学生切实从中获得帮助。无论是就业观念、就业心理还是就业能力,空口白话式的引导不仅效果不佳,而且会让大学生对就业指导体系产生怀疑,降低寻求帮助与指导的热情。校企合作应是高校就业指导体系重要依托对象,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岗位实习对他们形成深层次冲击。比如有的学生之所以会对不同职业划分等级,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一些职业不够了解,仅仅是听别人评价或者仅凭表面印象做出判断,如果能让他们亲身参与,有利于他们做出更准确判断,也能改掉道听途说等坏习惯;有的学生在面试时容易紧张,可以让他们亲历面试现场进行锻炼,逐步学会如何控制情绪、如何充分表现自己等;有的学生理论知识扎实可实践能力不足,可以在实际岗位上得到磨炼,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既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又提升实践能力水平。

(三)提供“跟踪式”指导,让大学生真正受益

在“服务”理念指导下,高校就业指导体系要改变过去“流水线”工作方式,如只是就事论事,只注重当前指导过程,却对指导后效果如何不去关注。这种工作方式表面上能够提升就业指导效率,但实际上却难以让大学生真正受益。“跟踪式”指导指的是就业指导者对大学生持续关注,帮助大学生切实解决遭遇到的难题,尤其是就业心理存在问题的大学生更需要持续关怀,指引他们走出阴霾、迎接阳光[6]。提供“跟踪式”指导对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工作人员体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数量足够,才能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引导。体量增大的同时,质量也要跟上,这不得不说是一项关系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大工程,单个高校难以完成,需要政府、高校、社会联合起来才能推动这一工程顺利开启,而这同时也会使就业指导岗位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有利于高校指导体系向更专业方向发展。

(四)与教育教学融合,优化学生培养“根部”

高校就业指导体系要与教育教学工作深入融合,在相互促进中受益,比如教育教学可以在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指导下调整育人方向,如人才市场需求转变下如果教育教学及时做出应对,既有利于培养出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学生,也能弱化大学生焦虑心理;教师与学生有着更多接触,比就业指导者更加了解学生状况,两者在形成合作关系后,有利于就业指导者针对学生状况提出更专业更科学的指导策略。人才市场需求处于动态变化中,这要求学生就业能力也要与之契合,如果教育教学工作能够依托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动态调整,则能从培养“根部”发力对学生进行优化培养。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教学做出调整并不是听风就是雨,而是要经过严格评判与审视,对真正落后的、存在缺陷的内容予以剔除,对那些优秀的、宝贵的内容则要继续保持,如终身学习习惯、谦逊做人踏实做事的品质等,不能让它们被当前商业化潮流所湮没。

参考文献:

[1]  孔祥坤.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外包模式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9.

[2]  彭凯.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智库时代,2019,(35):94+98.

[3]  刘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组织与运行模式创新研究[J].才智,2019,(23):115.

[4]  侯婷,贾国栋.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政策演进、实践成就和未来展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15):55-59.

[5]  常晓斌.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J].品牌研究,2018,(4):249+251.

[6]  傅艷华.基于就业主体有效参与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构建[J].广西教育,2020,(11):181-182.

猜你喜欢

就业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