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制造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2022-04-19周静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金融业融合发展制造业

周静

摘 要:产业融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且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金融业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当前推动制造业与金融业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实现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激发金融业发展新动能,也可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对制造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内涵、问题及模式的探讨,从优化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完善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环境、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速度等方面,提出促进制造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金融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09-0083-03

引言

自中国改革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以来,引导与促进资金“脱虚向实”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频频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之中。

2020年,随着各省两会陆续召开,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纷纷亮相,包括重庆、浙江、安徽、河南、湖北、宁夏等多地提到要将金融服务与制造业有效融合,或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2020年5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中,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也仍是热门议题;2020年11月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宣布正式啟动筹建工业互联网产融合作创新中心,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制造业与金融业融合等等。上述种种均从正面或侧面表明,现阶段制造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对中国未来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

一、文献综述

文献梳理显示,制造业与金融业这两大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联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社会各界开始反思金融业无序发展的不良后果,学者们研究的侧重点为资金的“脱实就虚”问题,关注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与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实现协调发展的路径。主要代表性成果如:Stockhammer and Grafl(2010)研究发现,在金融部门不断扩张的过程中,金融业的利润增加和实体经济的利润减少,因资本的逐利性,实体企业不断将其自身资金和融资投入虚拟经济,从而造成金融业的扩张和实体经济的衰败。张晓朴、朱太辉(2014)认为,资金的“脱实就虚”是缘于我国金融发展的相对不足和不平衡所致,而要实现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前提在于需准确理解金融体系本身的运行机制及其与实体经济的匹配度。张亦春、王国强(2015)强调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需要金融部门主观上的支持,更需要金融业发展水平与实体经济增长在客观上相适应。

随着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趋势的日益明晰,“新业态”一词应运而生,“新经济”一词也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2016)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这份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学术界也逐步以新的眼光审视制造业与金融业这两大产业之间的联系,近年来国内学者探讨二者之间的融合发展的研究成果日渐丰富。如,邓洲(2019)认为,“金融租赁业”是制造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形式,其可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又如,谢家智等(2019)认为,当前可通过构建金融市场化发展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型耦合机制和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包容性金融结构的供求机制,来促进制造业与金融业的融合发展。张昌兵等(2020)认为,可通过提高金融供给发展综合效益水平和加强高端制造业成长综合效益水平来提升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

已有研究成果为本文研究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厚实的研究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借鉴依据。从上述文献梳理中可看出,当前探讨制造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相关研究正处于发展与深化阶段,基于此,本文在分析解析制造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内涵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制造业与金融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并据此提出促进制造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二、制造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内涵解析

产业融合发展与产业协调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均是一个动态过程,产业融合发展能够表现为产业间互相协调。但融合发展过程中,原产业发生了“分解、组合”,产业彼此的边界不再那么明晰,变得模糊甚至消融。

就制造业与金融业的融合发展而言,其直观表现为两大产业相互渗透、融合、交叉重组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已有文献研究显示,二者的融合发展能够进一步促进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在全球价值链中水平地位的提升、激发金融业发展新动能,实现“1+1>2”的产业融合效果。从二者融合发展的过程来看,只有在人才、技术及资本等各类生产要素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产业间的融合才会发生,正如实践证明这一融合伴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与金融业现代化而出现;二者融合模式的选择注重于制造业与金融业双方优势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本质上取决于市场需求,例如金融租赁业的产生,正是受到具有一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但生产资料不足的企业和个人的需求牵引;二者融合程度的高低则受到包括产业自身、市场需求、政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产业自身为二者融合发展的持续深化提供基础支撑,市场需求为此提供牵引动力,政策环境则为此提供外部保障。

三、制造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问题

(一)制造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

中国制造业与金融业总体而言基础较好,在2019年制造业的增加值已经达到了26.9万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了4.8%,金融业2019年的生产总值为77 077.1亿元,相比于2018年的70 610.3亿元,增长了8.4%。因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制造业与金融业实现了初步的产业融合,但因整体缺乏产业融合创新能力,导致大多数制造业及金融业企业不敢冒险,将产业融合发展提上日程,从而使得两大产业的融合状态目前仍停留在表层,未能达到深度融合。

(二)制造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动力不足

一方面,在制造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的推进过程中,还缺乏相关部门制定的统一性融合政策;另一方面,从制造业与金融业每年的增速不难发现,金融业的扩充速度高于制造业,制造业呈现平稳上升趋势,这导致大量制造业企业发现从金融渠道可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促使管理层将大量资金优先投入金融业,导致制造业本身的投资进一步减少。这两方面导致企业会仅将资金投入到快速获取回报的产业,而不研究融合形成新业态的发展,进一步导致了制造业与金融业的融合发展动力不足。

(三)制造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人才缺失

虽然中国高校众多,使得制造业与金融业的人才并不缺失,但因为产业融合发展产生的新业态需要复合型人才,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大多专注于一个领域研究,对于制造业与金融业都研究的复合型人才较少,这使得制造业与金融业的融合发展当前阶段无法突破深层次研究,停留在表层的融合阶段。

四、制造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模式

金融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其实质是金融业的现代化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新业态的产生。经过多年的发展,金融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已经越来越普遍地发生,融合形式也越来越复杂。目前,依据制造业与金融业的发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互动融合发展模式。

(一)共生型融合模式

共生型的融合模式指制造业与金融业两者是基于同一种价值创造,即制造业的实物产品和金融业的服务性产品必须捆绑在一起同时售出,可以达到利益最大化。制造业与金融业在逻辑上是紧密联系的共生关系,只有通过这种紧密联系的融合,二者才能产生最优的共生绩效。

譬如上海汽车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上汽财务公司”)是上海汽车集团所属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创建缘由是因上汽集团所属企业因桑塔纳轿车国产化亟须技改贷款而银行无法充分提供的契机,充分发挥自身的资金优势,为上汽集团所属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有力支持了集团主业发展,上汽财务公司始终立足为集团产业布局服务,走产融共赢之路。

(二)内生型融合模式

内生型的融合模式指制造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在同一价值链上前向或者后向衍生出与实物产品相关的具有金融性的产品。制造业的实物产品衍生而来的金融性产品既可以给制造业开拓新的市场,也可以带动金融业的繁荣。通过向金融业进行价值转移的方式,可以提升制造业和金融业的竞争力。

在内生型的融合模式下,制造业在实物产品从研发到售后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内生出多个金融性产品,即通过产业链条延长,制造业的实物产品衍生出新的基于“用户导向”产生的金融性产品的需求,通过这些需求使金融领域不断拓展并向制造业渗透。在二者不断融合的过程中,金融业为了提高其服务能力,也会通过更细化的分工,进行专业化和集群化发展。这种融合模式在企业内生的融资租赁领域表现得较为明显。

譬如上海大众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此公司是由上海大众公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大众交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上市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的中外合资融资租赁公司,该公司秉承和发扬大众集团在业务经验、风险控制、资本扩充和业务协同等方面的综合经营优势,为企业解决资金需求。且与花生好车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将在车辆采购、保险分期、金融产品创新以及汽车后市场等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展开合作,为花生好车提供更专业的金融服务保证。

(三)互补型融合模式

互补型融合模式是指制造业与金融业在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时可以将实物产品和具有金融性质的产品结合售出,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在该种模式下,制造业和金融业在本质上是相关的,但是实物产品与金融产品并非捆绑出售。通过互补性融合,两者均能达到最优绩效。在基于互补性的融合模式下,制造业的实物产品与具有金融性质的产品可以通过技术、资源、业务、管理和市场等的互补,提供给客户具有互补性的产品。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既提供可以满足客户一定需求的实物产品,也提供可以满足客户一定需求的金融产品,然而当二者结合出售,将会产生更多的价值,产生 “1+1>2”的效用。

譬如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卡特彼勒公司,该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土方工程机械和建筑机械的生产商,也是全世界柴油机、天然气发动机和工业用燃气涡轮机的主要供应商,公司拥有一个全球代理商网络为其客户提供设备、服务和金融业务,此外还在全球 1 500多个网点为客户提供融资租赁服务。公司的实物产品本身就在品牌、渠道上有着强大的竞争力,然而公司仍通过开发金融服务来促进产品的销售,而产品品牌的不断强大反过来又会促使客户放心地使用其所提供的金融产品服务,这将赢得利益最大化。

五、制造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优化制造业与金融业的融合发展平台

当前制造业与金融业的的融合基础已得到不断夯实,但两大产业的融合程度较深度融合却仍有差距,究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当前两大产业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存在迟滞,可通过优化制造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平台而实现,依托平台有效整合两大产业自身信息、政府政策、市场供求信息等多方面内容,从而实现进一步促进制造业与金融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二)完善制造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环境

一方面,因制造业企业中小型企业占比较高,这些企业大多处在成长发展阶段,需要大量融资促使其发展,且其对制造业金融业影响较大。故需从本质上解决中小制造业企业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政府可强化面向中小型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推进金融创新,不断拓展对中小型企业融资工具和融资渠道,也可引导中小企业产业基金的发展,借此促进两大产业的进一步有效融合。

(三)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速度

制造业与金融业的融合发展不仅需要政策、资金的支持,最关键的是人才,唯有人才才能快速推动制造业与金融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复合型人才可促进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使其能与当前金融业服务供求机制相匹配。因此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引进与培养制造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所需的高端型人才,并提高制造业与金融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多措并举,推进二者融合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Stockhammer,E.and Grafl,L.:Financial Uncertainty and Business Investment,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2010,(4):551-568.

[2]  Tori,D.and Onaran,Z..The effects of financialization on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firm-level data for the UK,Working Papers,2016.

[3]  邓洲.制造业與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历史逻辑、现实意义与路径探索[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1-69.

[4]  谢家智,姚领,叶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服务机制重塑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9,(3):73-83.

[5]  张晓朴,朱太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3):43-54.

[6]  张亦春,王国强.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非均衡关系研究——基于双门槛回归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15,(6):45-54.

[7]  张昌兵,楼鑫雯,黎月.金融供给与高端制造业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实证检验——基于高端制造业上市企业财务数据[J].工业技术经济,2020,(6):146-153.

猜你喜欢

金融业融合发展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新形势下国内如何进一步开放金融业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五部门发布“十三五”金融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北京金融业享营改增红利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PYRAMID PAINS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