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辽宁振兴的思考

2022-04-19尹秋蓓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

尹秋蓓

摘 要: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指导原则,它既是社会质量的衡量标准,又是社会进步的根本路径。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结合辽宁振兴的历史进程,深入思考辽宁振兴历史进程中人的实践作用,并对该进程与人的发展在促进中相互统一进行必要的论证。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辽宁振兴;人的本质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09-0076-03

引言

东北地区的新时代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考察东北三省的实际情况之后做出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东北振兴,辽宁先行。”辽宁的振兴肩负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深情牵挂、亲切关怀。一直以来,辽宁社会各阶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为辽宁振兴发展寻找新突破。任何社会实践的开展都需要正确的理论做指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继续指引我们践行中国道路,同时也为辽宁的振兴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理论指导。

一、辽宁振兴的历史进程

“振兴”一词同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发展,二是繁荣。如今强调辽宁振兴,是要基于现有的物质环境,通过发展达到繁荣。同时,实现辽宁振兴不仅要结合空间环境,更要从历史的角度看待振兴发展的脉络,以便更好地探索辽宁振兴的发展走向。

(一)辽宁振兴的过去

结合辽宁的历史我们能够看到曾经的辉煌,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在1953—1960年,辽宁连续8年摘得了全国GDP第一,在进入9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辽宁发展的不足显露出来:自然资源大量开采殆尽面临枯竭,且环境损毁严重;高层次人才输出过剩导致本地区发展转型不畅;大型国有重工业企业发展缓慢,大批下岗工人及离退休人员需要安置赡养。综上都给辽宁的财政雪上加霜,如此负重前行,很難再拾往日辉煌。

(二)辽宁振兴的第一次尝试

大约在2000—2010年间,社会各个阶层也意识到东北老工业地区的发展困境,如得不到有效妥善的解决,迟早成为沉疴痼疾。只不过当时的人们对于振兴过于乐观,以为政府牵头,打一通组合快拳、立几张声势浩大的军令状、大干快上几个大项目就能实现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然而实践证明,社会一切的发展都要遵循客观规律。想要实现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振兴,妄图在短时间内上马几个大的形象工程、搞几个面子上的大行动是不可行的。要想实现部分区域的整体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就要从需求结构这一根本路径入手进行调整,以此实现经济复苏增长的原动力转换,尤其在本地政府各领导的思维方式上,必须转变经济工作方式,同时带动地区内广大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变化发展,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为了政绩而发展、不能为了数据而振兴,更不能为了振兴而振兴,若不顾客观发展规律,则必定会适得其反。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正确的振兴发展观,才能因地制宜,乘势而起,实现真正的辽宁振兴。

(三)新时代的辽宁振兴

时间的节点出现在2018年的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连续考察三地,东北如何振兴,始终是他关注的一个重点话题。9月28日下午,在辽宁沈阳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为东北振兴、辽宁振兴提出了系统性、整体性的振兴发展方法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理论指导下,辽宁振兴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以市场逻辑为辽宁振兴的导向。新时代的辽宁振兴,必须走以市场为导向的途径,宏观调控可以作为政府调控的手段,但却不能成为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路径。强调市场的主体性地位,就是要弱化政府的管理职能,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在新时代的环境下,市场需求实际上是企业技术改造、资本流动的决策主体,企业对现有产业是否需要改造,以及如何改造都要以市场为前提进行决策,而非靠政府的行政手段来干预企业决策和资本流动的方向。简政放权之后,市场才能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真正地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经济的发展规律,辽宁振兴自然指日可待。

2.以制度改革为辽宁振兴的保障。然而,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同时,必须以体制改革为切实保障。在以往的经验中,时常出现的就是作为市场管理者时,政府极尽所能,异常活跃;若让其转变为服务者时,则极容易消极怠工,效率低下。如何能让政府在服务型转变之后仍能积极为企业、为市场服务,则是制度改革面临的难题。因此,政府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改革自身存在的问题,一切以发展企业、服务市场为宗旨,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积极开展资本市场、对外投资等领域的各项改革,真正地做到各项举措落地生根,有效地转化成振兴发展的动力。

3.以创新发展为辽宁振兴的驱动力。振兴发展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是振兴发展的原动力。东北地区的重工业经济模式是建国初期沿袭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历史时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大局作用,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在明确市场经济体制为主导之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问题愈显突出,过度地依赖国家投资的拉动式经济模式并没有彻底改变。如此势必造成投资密集,同时导致需求结构问题明显,最终只能以产能过剩、供需不平衡收场。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性地提出了东北振兴的“加减乘除”工作法则:做好投资需求的加法、淘汰生产力低下的减法、创新驱动发展的乘法和简政放权的除法。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意义

归根结底,辽宁振兴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的主体性上来,经济的繁荣仅仅是振兴的结果之一,并非主要特征,更非标准。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既是实践者,又是结果的显现者。长期以来的落后,不仅体现在经济参数上,也体现在区域内的精神文化层面。为此,要在马克思的人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充分激发人的主体性,让广大区域内民众参与到辽宁振兴中来,激发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热情向往,使广大民众既成为辽宁振兴的实践者,又是辽宁振兴成果的显现者。

(一)辽宁振兴过程中人的自然本质

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抛开自己的自然属性,而且一切与人相关的存在,也都是基于自然、人化自然的基础上建构出来。能动的改造自然作为人的自然属性,内在地驱动人类在自然世界中的改造自然环境适宜人类生存,由此抽象出的人的类本质成为推动人类自身历史向前发展的力量,亦即为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作为自然属性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由此人成为人类进步的主体,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是为人类社会。因此与其说振兴,不如说是人的自身驱动发展,主动寻求自身生活的发展和繁荣。这亦即是人的自然主动性,人天然地应该为自身的发展和繁荣能动地改造世界。并不是说告别了原始社会,人的自然属性就完全消亡了,完全进入到社会性阶段。恰恰相反,人的自然的本质属性,无时无刻不是作为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利用自身能够触及的资源、环境发展人自身,即马克思所说的,人创造环境,环境同样创造人,这是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统一。

(二)辽宁振兴过程中人的社会本质

一定区域内人自然地建立起的协作关系,便构成了区域内的共同体,亦即为社会。因为具有共同的条件,必然形成一定程度的共同利益,正如马克思归纳的“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该区域内的人与人的共同利益是人类的本质外化到共同生活之中的显现,每一个区域内的个体都渴求在共同体的范围内实现自己的价值与利益,同时又共同促进了共同体的整体价值和利益。这样联结起来的社会从构成的那天起就为社会内的个人发展提供着条件,能让个体与社会之间形成良好的循环与发展。因此,辽宁振兴这一历史活动,终究是要靠辽宁区域内的人来实现,同时辽宁的振兴同样促进着辽宁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是区域内人与人存在的内在表现形式,不会外化成具体的事物,人们只能依靠抽象的认识感知其存在,并利用其形成的人与人的协作关系寻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辽宁的振兴必然是人自身寻求发展完善的同时表现出来的社会必然结果。个体实现自身利益,共同联结协作,由此构成的社会亦必然同时完成发展和繁荣。

(三)辽宁振兴过程中人的实践本质

人的自在自为的活动表现在社会协作中即是人的主动性实践。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类本质,才是在本质上区别动物的关键。因此,人的活动是自由并且有意识的,是主观能动的为自身的价值利益谋求发展的活动,由此外化出的类本质发展即表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人在实践过程中丰富和完善人自己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辽宁振兴这一历史进程中,振兴的根本在于辽宁“人”的振兴,从而达到的不仅是经济的繁荣,更有政治的清明、文化的多元、社会的和谐。辽宁当下的困局在于人与社会环境的双重迟滞,相互制约其发展。然而必先是人的改观,才能迫使环境的改观。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先天的自然本质属性,以往一切历史的进步,都是人自己追求美好生活的实践活动而已。辽宁振兴肇始于人,而又复归于人,这一过程必然通过实践来完成历史进步的推动。新时代的振兴必然是全民性质参与的发展与繁荣,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其中的历史性实践活动。抛开了一切唯数据论、唯指标论、唯形式论,取而代之以人民的参与热情与满意程度,最终的振兴是需要既是参与者又是显现者的人来决定、来验证。

三、辽宁振兴的最终路径将是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

辽宁的振兴,不是简单的重新恢复往日的机器轰鸣、车水马龙,而是要在新的时代要求下,结合当下的既有条件,创造出全新的经济发展体制与经济增长模式,最终靠的是创新驱动内在的发展。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激发区域内每一个辽宁人的参与,共同为振兴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一)重塑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下振兴的内涵

历史的兴衰荣辱从来都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来都是遵循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上的辽宁有过兴盛与繁荣,但往往繁华过后必然出现暗淡,然而每一次的暗淡亦是对下一次繁荣的力量蓄积,等待一个量的积累,以形成下一次质的飞跃。结合当下的历史条件,辽宁寻求振兴的本质和内涵,不再是以往历史时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发展,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过渡,它更多的可以表述为辽宁现有条件下的现代化过程。新时代的发展已经超越了经济指标的衡量,而是跨越到人文意义上社会的历史性发展,亦即是人们是否身处向往已久的美好生活之中。经济的繁荣仅是其一特征,同时还有文化的多元程度、政治清明的、社会和谐的程度,这是人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必然呈现。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辽宁振兴在实践中统一

历史地看人的自身发展,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不断向上发展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逐漸加大,尤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每个人的能力都能在社会中平等而全面地得到发展,这是以往历史所不具备的。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和繁荣,必然是社会所有人参与其中,充分地释放自身的生产力,投入到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去。中国自来就是一个人口资源大国,辽宁历来也是人口资源大省,但如何在新时代将人口资源转换成人力资源,充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是关键。人力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条件,在积累了振兴前提条件的诸多要素之后,人力资源的储备能够起到最后一锤定音的决定性作用。当下看,辽宁可能还属于人力资源输出省份,吸引人来流入的条件往往还达不到高端人才的需求,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引进,而在于培育出更多的人力资源。利用既有的人力资源,加以合理的优化组合,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机会的可能和制度的保障,这样在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换过程亦即实现了振兴发展的过程。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在相互促进中达到实践的辩证统一,最终实现生产力的全面提升和发展,充分保证了个人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促进。

结语

新时代的辽宁振兴,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势在必行,站在历史时间的节点,充分汲取以往的历史经验,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跨越结构性改革的阵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国家五大安全职责,认识到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把握住从中央到地方,再到人民全方位参与的历史时机,全体辽宁人势必要完成辽宁振兴的历史任务。“十四五”开局在即,辽宁人民必须乘势而为,力求新突破、取得新进展。

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讲话中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精神内涵,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经济发展的行动指南,并结合本省的具体实际情况,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框架下,充分激发辽宁振兴的全民参与热情,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支点,打开辽宁经济发展的困局,不负党和国家的期望,使辽宁走上全面的振兴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东北三省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EB/OL].新华网,2018-09-28.

[2]  习近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J].求是,2019,(24):4-9.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W.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6]  庞元正,丁冬红.发展理论论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人的本质”看犯罪的刑罚预防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关于青年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思考
“人的问题”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