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构建

2022-04-19郑晓虹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郑晓虹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乡村建设的文化领域逐渐滞后于经济发展,且派生出一系列新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为切入点,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剖析乡村文化振兴在制度结构、文化供给、文化理念、乡村人才等方面面临的突出挑战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振兴策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路径既要注重建立一套常态化、长效化的保障机制,也要注重丰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同时也要塑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乡村文化理念,更重要的是健全乡村文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促进乡村社区的全面发展,更有效地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09-0038-04

在乡村全面发展的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相互融合,政治是保障,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结着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所倡导的价值目标与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在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中,应加强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解放农民,唤起农民积极进取的意识,激发农民追求幸福美丽生活的愿望,动员和掌握农民群众,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解决制约乡村文化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因此,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优势,更好保障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是我们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每一次社会秩序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期主流的价值观,在文化层面处于统领和核心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乡村意识形态工作的精神纽带和方向盘,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思想道德基础,指引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文化的灵魂是价值观。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精神、集体精神和个人精神的统一,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在整个价值体系中起支配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振兴,是使乡村文化符合时代需求的必然之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蕴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张扬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发挥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马克思曾详细阐述了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的区别,认为人相较于动物而言是有意识地从事生命活动。这种有意识使人们明确自身的需求,从而产生实践动力,最终推动具体实践活动的展开。当前我国普遍的需求是尽快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这一需求集中体现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它明确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需求。关于理论为什么能产生力量,即证明精神动力的存在,马克思有过一段经典的论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整合性的精神动力,既不是由无数个体精神动力随机相加而成,也不是无数相斥精神动力的有机组合,而是无数精神动力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形成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于个体精神动力之和的新的整体的精神动力,对社会的实践活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行动指南

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具有内在统一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目标的构建,使得这一目标更加具体且有据可循,才能不偏离其发展方向。首先,乡村文化振兴宏观目标的构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倡导为根本遵循。国家层面的价值倡导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总体目标高度吻合,体现了国家目标与乡村目标的有机统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目标的提出,既丰富和发展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战略思想,又符合乡村文化振兴实践发展的新要求。把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融入乡村文化振兴内容之中,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农民自觉行动,农民素质显著提高,乡村精神、乡村价值、乡村力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影响力和推动力。其次,乡村文化振兴微观目标的构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倡导为基本导向。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价值观念日益呈现出多样化、歧异化、激荡化等特点,集中体现为对价值关系的不同倾向。新时代要坚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为行动指南,助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突出挑战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式微

21世纪以来,国家全面推进健康美丽乡村建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的脱贫攻坚战,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积极作为,实行“资源、人员和思想”等進村,伴随相关资源所带来的各种福利促使先前所忽视的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开始回归农村,重新嵌入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中。但一些单位和个人对国家下乡资源的侵蚀和腐败行为给乡村文化建设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干部在农村工作中“重经济轻文化”,只注重农村经济建设,却忽视了农村思想文化工作。他们认为发展经济是硬任务,而思想文化建设是软任务,实际上这种观点是片面和错误的。列宁曾经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农民群众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农村的长治久安,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农民群众掌握,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武器。农村思想宣传工作者欠缺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没有遵循实际、遵循规律做好农村舆论导向工作,存在凌虚蹈空、脱离实际等风险。在宣扬主流价值观时,行动上没有重视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价值观要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目的,就要与人连接、与人融合。

(二)乡村公共文化短缺

伴随着改革開放,乡村公共文化发展出现严重的失衡。传统乡村公共文化呈现逐渐萎缩的趋势,新的适应现代化农村社会发展、满足农民群众娱乐需求的公共文化尚不成熟。同时,乡村公共文化活动平台普遍缺位,农民自发形成的文化活动缺乏制度性保障和长效的组织引导。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政府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乡村的全覆盖,却脱节于农民缺少进行科学的调查与了解,在进行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时,往往由非需求主体进行发声和提案,导致政府的供给与农民的需求并不对称。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从上至下,没有实现草根性和主导性的良性互动,很难激起农民群众产生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呈现大覆盖、大建设局面,但却陷入了文化发展上的“表面结构”。一些地区,为了完成任务,挂个牌子、添张桌子、加些电脑书报就算是乡村基层综合公共文化服务站,更有甚者,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常年都是“铁将军把门”。在意识形态的意义层面上,农民群众不能公平地享有公共文化资源与权利,即不能实现依托乡村公共文化净化乡村的文化生态,难以确保乡村的文化振兴走上正轨。

(三)乡土文化被边缘化

在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的冲击下,城市文化不断“潮”起来,而乡土文化被盲目地批判,沦为长期需要被帮扶的对象。他们衡量文化价值的标尺是文化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却忽视了乡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乡土文化在市场环境下被扣上“封建”“落后”“无用”的帽子。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乡村空间得到进一步开放,人在城际之间的频繁流动,乡村遗产逐渐失去传承者和延续者。一些古遗址、富有价值的村落、传统技艺等承载着乡土记忆的文化遗产被损毁、破坏甚至消失,附着在这些载体上的乡土文化也随之销声匿迹。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照抄照搬其他地区乡村文化重塑经验,个别地区甚至以经济因素为第一考量,不考虑乡土文化特色,随意破坏自然村落、古遗址等,乡土文化没有真正“活起来”,乡村文化振兴也只能流于口号。

(四)基层文化人才匮乏

总体来看,我国农村地区文化人才紧缺现象依然严峻。首先,“聚”人才的举措有待全面加强。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才主要来自两支队伍,一是当地的乡贤和精英,二是外来人才。乡贤和本土精英作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乡村文化建设力量,由于缺乏内部组织和激励机制,并没有主动自觉担当起乡村文化振兴的责任。同时,外来力量的注入由于缺乏相应制度和政策的扶持,导致懂宣传、懂技术、懂文化的专门实用人才不愿意到农村来,不能很好地发挥人才聚合效应,也就很难解决乡村文化振兴“引擎”问题。其次,人才“用”错了的现象有待及时纠正。由于基层缺乏人才,在工作部署的时候,并没有做到因事择人、因才施用,而是哪里需要人就往哪填充。尤其在文化层面上,“人岗不适”情况更为明显。农村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文化领军人才极度匮乏,导致乡村文化活动难以开展。最后,人才“留”不住的形势依然严峻。乡村和城市在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受到环境、政策、待遇等因素影响,基层文化人才难以在农村扎根。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策略

(一)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制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摸索中得出的最新的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在精神文明领域处于统领地位,符合中国农村建设的要求,是乡村文化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指南。从制度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振兴条款化、法律化、形式化,将其制度化的融入贯穿于乡村社会的文化治理体系中,才能避免“文化软实力”永远只能是“文化软约束”,解决乡村文化振兴该走向何处的问题,获得农民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践行。因此,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引领作用,要用法律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社会至高无上的地位,用制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贯穿渗透于乡村文化振兴的全过程、全方位,对凡是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行为要予以严惩。

制度起到指明方向、规范行为的作用,同时要重视制度的具象化表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个层面的倡导,以直观具体、鲜活生动的面貌呈现出来,具体可以表现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嵌入基层准则、农业规则、乡规民约之中,引导农民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价值准则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要使制度上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才能真正“用活”制度。同时,制度最终必须落实到实践。日常生活主体对核心价值观产生感知、认同并最后去实践要经历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但只有实践了价值观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乡村文化振兴时,要不断创新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渠道和载体,在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持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化机制。

(二)丰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政府要从公共文化产品“有没有”向“对不对”推动农村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自上而上”的文化产品输送形式变成“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要让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真正根植于农民的需求,精准对接农民群众需求,防止出现同质化、低水平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导向的前提下,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声音,由农民需求、偏好等内部因素决定供给的产品种类和内容。政府大力铺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农家书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等作为乡村公共文化场域,是乡村文化精神面貌的“培养皿”,但是却常常无人问津。要盘活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将其作为乡村社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例如,可以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墙”,以及在这些地方开展“好婆婆、文明家庭、种植达人”等衡量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的评比活动。在新时代,农民群众对电影、电视剧等数字化媒体产生了新的兴趣点。结合乡村有关的红色资源,选取主旋律电影在公共文化空间露天播放,通过这些媒介更容易使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共鸣,进一步认同并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丰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要不断创新文化形式,并注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元素,使乡村公共文化产品成为其闲暇时间的“第一文化消费品”。

(三)重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鄉村优秀传统文化

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社会的本质是乡土性的。乡村作为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等不断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更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重视挖掘和重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是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筑牢乡村文化振兴根基的重要举措。现阶段的中国乡村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思想观念碎片化,当前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引乡村文化的建设,赋予乡村文化新时代的内涵,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好、阐释好,更要学会吸收时代的新价值,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下去、走出去,不断增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在当代的价值表达,是使我们的民族精神在世界文化激荡中能够保持精神独立的重要支撑,符合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潮流,因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进行创造性发展和表达优秀乡村传统文化,既是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又是农民追求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传统文化的各方面是其中必要的一环。依托传统节日纪念日,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农民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例如部分地区会定期举行庙会,在庙会上会有地方戏剧表演,可以将地方戏的剧本充分融入弘扬热爱以及爱岗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层面的内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沃土不断滋养着先进文化,而先进文化作为传统的延续,应该自觉承担对传统乡村文化的新时代建构,最终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战略目标。

(四)健全乡村人才发展机制

人才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对乡村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入乡人才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对乡村文化发展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思考。因此,应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发展机制,“吸引”“留住”“用好”人才,为乡村文化振兴不断赋能。一方面,优化资源配置,切实解决入乡人才子女升学和家属就业等实际困难,给予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倾斜。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构建外来人才共享乡村振兴红利的机制和模式。创新乡村文化人才评价机制,推进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双向认定机制,最大限度吸引人才入乡。同时,基层党员干部是乡村工作的“领头雁”,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时,基层干部要敢于担当、勇于斗争。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基层干部要坚定立场、真抓实干、化解矛盾,顺利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国家大政方针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加强乡村文化振兴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对接能人乡贤、抓好基层干部、培养乡土人才”等办法,推进组建组织化、体系化的乡村文化振兴人才队伍。大力提升乡村文化振兴人才队伍的素质能力,采取城乡交流、精准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着力培养一批讲政治、有能力、懂文化的人才队伍。立足乡村文化实际需要,坚持人岗相适原则,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把最合适的人用在其适合的岗位上,把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资源优势。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53.

[2]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3]  列宁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64.

[4]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

[5]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6]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72.

[7]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光明日报,2014-02-18.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26.

[9]  沈壮海,段立国.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战略思想研究[J].东岳论丛,2017,(6):12-22+2.

[10]  龙文军,张莹,王佳星.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解释与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9,(12):15-20.

[11]  陈波.二十年来中国农村文化变迁:表征、影响与思考——来自全国25省(市、区)118村的调查[J].中国软科学,2015,(8):45-57.

[12]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0.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高职院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合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