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百年奋斗历程看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特质

2022-04-19巩娟娟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摘要]百年奋斗历程铸就中国共产党鲜明的优秀特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发展形成了集指导思想的科学性特质、理想信念的坚定性特质、价值旨归的人民性特质和勇于革新的先进性特质于一体的优秀特质。这些特质作为中国共产党独有的政治品格,成为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深层原因,成为党为什么“能”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党取得百年辉煌成就的重要“密码”。站在新的更宏阔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宝贵经验,在守正创新中传承好、发展好党的优秀特质,做好党的优秀特质的新时代注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强大力量。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优秀特质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2)04-0009-05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和系统阐述,这些成就和经验的取得根源于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特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党的优秀特质锻造与发展的伟大历史。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光辉历史成就,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蕴藏着的优秀特质。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特质作为推动中国共产党人勇毅前行的内生动力和强大力量,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崇高追求,对人民美好生活的核心聚焦和不懈奋斗,对勇于推进自我革命永葆青春活力的坚定意志。

一、坚持真理、守正创新: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科学性特质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优秀特质。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1]33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2]。它的科学性不仅存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理论的创立过程,而且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发展历程之中。

(一)马克思主义创立中内含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人类思想精华后,在批判旧世界中形成的富有真理性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特殊且不对等的生产关系,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不仅再生产着他那由资本家付酬的劳动力的价值,而且除此之外还生产剩余价值”[3],由此从源头上彻底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长期对无产阶级剥削压迫的秘密,并以“两大发现”为基点,以批判和建构为核心,运用“向后思索”与“向前展望”相结合的方法,作出了人类社会是不断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动态演进的自然过程和历史实践,资本主义社会被未来人人自由而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判断。同时,进一步明确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是历史的创造者,生产力的大力解放与快速发展是促进社会形态转换的根本动力。故推动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必须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加快物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前提。这既为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方向路径,亦对无产阶级政党和全人类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构筑起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彰显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的、一成不变的理论,而是在持续不断的与时俱进中开放发展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中国共产党将其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重要依据,也是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首要前提。同样,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进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和实践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4]此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历程。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核心的系列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集中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时代问题,再到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以及如何发展”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问题进行的精准回答,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实践中不断促进理论创新,将马克思主义接续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

(三)新时代新思想的科學性意蕴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之基,正确把握“三大规律”,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以及强大的理论自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三新”到“一高”,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文化强国”,“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美丽中国”,从“打铁还需自身硬”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一带一路”等,根据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既符合当下时代特征又着眼未来宏伟蓝图的思想观点和战略布局,体现了党对我国发展趋势的科学研判和精准把握,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守正创新。

二、忠诚信仰、崇高追求: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坚定性特质

坚持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中国共产党最突出的优秀特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5]15从革命、建设到改革一路走来的实践证明,正是理想信念的方向引领和精神支撑,使党领导人民一次次从胜利走向胜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一)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坚定的远大理想

共产主义既是一种社会运动又是一个美好的理想愿景,但它并非空想,而是有规律可循并具有实践指向性的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全人类解放的学说。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归结到底就是为了一个目标,为全人类求解放。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422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才得以真正实现,人人不受剥削压制、自由自在自主,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精神境界高度提升。正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殷切向往和执着追求,支撑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奋勇前行、接續奋斗,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百年辉煌成就。

(二)理想信念坚定性的时代展现

回望党的百年历史与实践,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英勇顽强奋斗的内在精神力量。毛泽东曾指出,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和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完全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7]686,是中国革命、建设前进的科学指引。邓小平同志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8]63“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8]144。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从青涩到成熟,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重要原因。面对改革开放后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和纷繁复杂的思潮影响,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9]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1]50因此,“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5]15。亦是共产党人把好思想之舵、永葆政治本色的精神之“钙”。

因此,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长征的胜利,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到新中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到进入新时代,正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支撑并指引着一代代共产党人将远大理想与阶段性现实目标相结合,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与持续不懈的奋斗中,带领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实践中回答了一个个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坚不可摧的优秀特质。因此,科学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保持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凝聚民心、汇合力量的关键因素。正是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共同价值目标的作用下,共产党人的信仰才会如此笃定,前进道路上的目标才会更加清晰。

三、坚守初心、不负人民:中国共产党价值旨归的人民性特质

坚守人民立场、牢记初心使命的人民性特质是中国共产党最鲜亮的优秀特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6]411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整体利益的先锋队,“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6]413,即价值旨归就是为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而奋斗,向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不断迈进。

(一)初心使命蕴含人民性价值逻辑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征程就是“守初心、担使命”的具体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面对国家四分五裂、生灵涂炭的危亡局势,共产党人在危难境遇中担负起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重大历史使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不畏艰难、奋勇向前的伟大斗争,用信念和生命诠释了为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的优秀特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的利益与安危放在首位,从全力解决温饱问题到不断提升生活品质,无不凸显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无不彰显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贯穿各项工作的一条中心线。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向全党发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信号,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0]。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彰显了新时代党的根本宗旨和人民情怀。

(二)实践发展彰显人民性价值取向

为人类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以此为基石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强调始终要把人民放在首位,在1944年《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中提到“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表达了共产党人对“为人民服务”的深刻认识和透彻领悟。在党的七大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写入党章,并将群众路线确定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重要内容。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标,开创性地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江泽民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11],并据此将人的发展和人民利益蕴含在执政理念和实践过程中,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胡锦涛将“以人为本”贯穿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全过程,以实现人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发展为核心目标,生动诠释了人民性的本质要义。

(三)新时代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并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5]28人民性得到了强有力的践行与验证,党的执政理念、方针政策、目标任务、考核标准等内容的确定和任务落实无一不是以人民为根基、以人民为准则、以人民为价值支点。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从集中全部力量抗击新冠疫情为人民的生命安全护航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再到奋力向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进发,这些现实举措和生动实践,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蕴含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传递了党对人民的深厚情感。总之,“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1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赶考之路”仍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前行,为创造高质量、高品质的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

四、不断革命、持续超越:中国共产党勇于革新的先进性特质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和优秀特质。列宁曾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13]作为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不断加强革命性锻造,持续自我革新、自我超越,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一)阶级性蕴含先进性特质

党的先进性源于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毛泽东曾经在对中国工人阶级作出评价时指出,“中国无产阶级除了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还有它的许多特出的优点”,即“身受三种压迫……因此,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来得坚决和彻底”[7]644。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革命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从国情出发,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党风,领导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政治上的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全党传承并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推行“一化三改”,奠定了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初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宏观上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蓝图,推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后,党克服外部环境的风险和挑战,抓住发展机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着力解决经济社会中的主要矛盾,推进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稳步提高。新时代,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程中,我们党更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自我革新、自我超越,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落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和组织保障。

(二)自我革命彰显先进性本质

革命性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鲜明特性,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重要途径。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党推进自我革命进行了动因分析、策略安排和方向指引,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是在不断地自我革命和批判中历练并壮大起来的,因为“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胜任重建社会的工作”[14]。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这种刀刃向内的自我批评和革新精神,使党永葆先进性,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党成立初期,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时刻,召开八七会议批判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使党迈出了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正确方向的一大步。在第五次反围剿受到重挫后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的领导地位,党的自我革命性得到强化,不断走向成熟。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两次整风运动,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展开全面深入的拨乱反正,不仅使党摆脱了教条主义禁锢,解决了思想、政治、作风、组织等方面长期存有的问题,重新确立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同时,亦使党在面对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错误、考验与挑战时,能勇于反思纠错和总结经验教训,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得到强化,执政能力大幅提升。

(三)新时代党的革命性锻造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我们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失去了革命精神”[15]589,而“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15]355。面对“两个大局”和新的伟大斗争,尤其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各种挑战威胁,中国共产党时刻不忘初心使命,增强自我革命建设。从“八项规定”的出台到全面纠治“四风”问题再到明确提出“四种考验”和“四种风险”,党以刮骨疗毒的勇气根治长期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腐败顽疾,“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16]33,从而使“党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16]33,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效,党的建设开启全新局面。

总之,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积淀形成的优秀特质,是支撑共产党人取得百年历史伟业的重要“密码”,不仅映射出共产党人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且蕴含着共产党人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经验智慧。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赶考路上,党要继续丰富发展这些优秀特质,在坚忍奋进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1.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1-112.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20.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

[11]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2.

[12]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

[13]列宁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4.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3.

[1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项目“新时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内涵研究”(20FKSB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巩娟娟(1989—),女,山西吕梁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领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不忘初心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
曲青山:从三个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