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船舶安全通航的厢廊急弯段航道整治研究*

2022-04-18李少希乾东岳

水运工程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线航道流速

王 斐,闫 涛,李少希,乾东岳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工程泥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天津300456)

山区河流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中南部地区,其航运开发对腹地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十三五”国家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规划包含了川、渝、湘、黔等地的嘉陵江、岷江、乌江、湘江、沅水、南盘江以及两广地区的红水河、柳江、黔江、北江等众多山区河流。因山区河流具有河道狭窄、弯曲,枯水流量小、历时长,而洪水流量陡增,洪、枯水位变幅大等特点,山区河流航道建设常面临弯、急、浅、险等碍航问题,特别是急弯河段航道,不仅自然弯曲而且非常狭窄,限制了航行船舶过弯尺度,增加了船舶操作难度[1-5]。本文以厢廊急弯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模型与船模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分析研究水位变化、航道流速及航线布置等对船舶航行的影响,以期为类似工程整治提供参考。

1 厢廊急弯段概况

厢廊急弯段位于珠江水系北江干流上源的武江段,是弯曲型的山区河流(图1)。武江厢廊弯道急弯且河面较窄,弯顶航道转向角较大,入弯和出弯段主流流速较大,船舶在上下行通过弯顶时也均需占用对向航道,在流量较大时上下行船舶无法通过厢廊急弯段。现阶段该航道维护等级为VI级,通航100吨级船舶,航道维护尺度为1.0 m×30 m×180 m(航深×航宽×弯曲半径),保证率为90%。航道整治目标按内河Ⅲ级、设计航道尺度2.5 m×60 m×270 m、通航1 000吨级船舶标准建设。其中整治流量192 m3/s,整治水位62.9 m,整治线宽度150~200 m。

图1 武江厢廊急弯河段平面河势

2 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用1:100正态模型,模拟河段长度5 km(图2),通过水面线、流速和流态的验证试验,模型与原体的水流运动达到了相似要求。选用的1 000吨级单船尺度为80 m×10.8 m×2.0 m(长×宽×满载吃水)。船模几何比尺同为1:100。试验典型流量级见表1。

表1 试验典型流量级

图2 模型模拟河段范围

3 整治方案研究

3.1 凹岸开挖

3.1.1方案布置

岸坡切除区域底高程58 m,坡度1:2.5,为防止岸坡冲刷,采取护岸工程措施提高岸坡的整体稳定性。入弯口航宽由60 m扩展至90 m,向下游直线段连接弯曲半径为338 m,弧长为1.1 km的圆弧段,出弯段与直线航道衔接,出弯段原开挖区附近航宽60 m(图3)。

3.1.2整治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以桥址下游3 km处为分界,上半段出现了明显的水位降落,且桥址处的降幅为最大。在中、枯水流量下,水流基本归于航槽,出现大幅度水位降落,当流量为605 m3/s时,水位最大降幅达1.2 m,1 200 m3/s时为0.98 m;2 010 m3/s时为0.95 m,沿程比降最大0.86‰。随着流量的增大,归槽水流流量占比下降,因而水位降幅也逐渐减小,至3 920 m3/s流量时,水位降幅为0.8 m。桥下3 km下游,水位与天然情况基本一致。航中线最大纵向流速位于入弯段,最大横向流速位于在距桥址约3.1 km处。随着流量的增加,航中线纵向、横向流速逐渐增加,Q<2 010 m3/s时,整个航段vy均在3 m/s内,vx均在0.8 m/s内;Q=2 010 m3/s时,vymax为3.3 m/s,vxmax>1 m/s;Q=3 920 m3/s时,入弯段vy达4 m/s。在流量2 010 m3/s下,桥下3.1 km处航道内vxmax>1 m/s。

当流量Q≤1 200 m3/s时,代表船型上、下行均能够通过弯道段,且均可沿各自的设计航线航行,会船时航迹带距离满足安全航行要求;流量Q=2 010 m3/s时,船舶航行通过弯道段时漂角最大为-18.41°,航迹带宽度最大约为31.94 m,通过该段航道时船舶最大对岸航速为6.69 m/s,操控风险较大。

3.2 凸岸开挖

3.2.1方案布置

切除区域底高程取58 m,坡度1:2.5。本河段来沙量不大,冲淤变幅有限,若凸岸开挖后发生累积性淤积,可通过维护性疏浚保证整治效果。入弯口上行航线以半径480 m,弧长为300 m的圆弧逐渐与原航线分离,下接150 m直线段,与半径300 m,弧长610 m的圆弧段连接,出弯段与原航线直线段衔接(图4)。

图4 凸岸开挖方案布置

3.2.2整治效果

方案实施后,当流量为605 m3/s时,水位最大降幅达1.2 m,随着流量的增大,水位降幅基本保持在1 m左右,如1 200 m3/s流量时水位最大降幅为1.01 m;2 010 m3/s流量时水位最大降幅为1.05 m;至3 920 m3/s流量时,水位降幅为0.85 m。在2 010 m3/s及以上流量时,桥址下游3 km内河段出现了5~10 cm的水位降幅,沿程比降最大0.81‰。

下行航中线的纵、横向流速较上行航线大,与天然情况相比,上、下行航线的通航水流条件明显改善。1)上行航中线,Q<2 010 m3/s时,vy均在3 m/s内,vx基本在0.6 m/s内;在Q=2 010 m3/s时,vy均在3 m/s内,vx在0.9 m/s内;在3 920 m3/s下,仅在入弯段流速超3 m/s,其余航段vy均小于3 m/s。2)下行航中线,Q<2 010 m3/s时,vy均在3 m/s内,vx均在1.0 m/s内;Q=2 010 m3/s时,vy大部分在3 m/s内;在3 920 m3/s下,vymax接近4 m/s,vxmax超过1.5 m/s;而桥下3.1 km处vxmax超过1 m/s;在2 010 m3/s流量下,距桥下2.7~3.2 km范围航道内vx超0.7 m/s。

当流量Q≤1 200 m3/s时,代表船型上、下行均能够通过厢廊弯道段,且均可沿各自设计航线航行,会船时距离满足安全航行要求;流量Q=2 010 m3/s时,当船舶以4.0 m/s航速下行时,航行漂角最大为-18.81°,航迹带宽度最大时约为30.42 m。同时,由于船舶静水航速较大,致使船舶航行于厢廊弯道段时对岸航速较大,最大时为6.54 m/s,船舶虽能顺利通过厢廊弯道,但对岸航速过快将加大船舶操控难度,存在安全隐患;流量Q=2 010 m3/s时,厢廊弯道入弯段(桥下约1.8 km处)由于水流流速较大,使得船舶上行通过此航道时急流区段船舶无法上行,须寻找缓流区通过,对岸航速最小时为0.46 m/s。

3.3 凹岸与凸岸开挖相结合

单侧开挖方案在Q=2 010 m3/s下,船舶航行于弯道段时存在操控风险,随后开展研究凹岸与凸岸开挖相结合的方案。通过对方案实施后急弯段的水位变化和航道水流条件进行研究,得到满足通航要求的布置方案。

3.3.1方案布置

将单侧开挖方案相叠加,凸岸回填原方案开挖量的1/2。凹岸开挖方案的航道左边线为本方案航道左边线,航道右边线沿凸岸开挖坡底线,向河内移动10 m。航宽由入弯段60 m逐渐加大至150 m,弯曲半径382 m,随后在出弯段缓慢过渡至60 m,并且将出弯段左侧岸线进一步平顺(图5)。

图5 凹岸与凸岸结合开挖方案布置

3.3.2整治效果

1)当流量为1 200 m3/s和2 010 m3/s时,在桥址下游0~2 km范围内均出现水位下降,降幅在0.15~0.35 m,沿程局部比降最大达0.57‰;而在桥址下游2~5.5 km河段,凹岸与凸岸结合开挖方案的沿程水位与前述几组方案趋于一致。

2)上行航中线流速变化。船舶靠右抱凸岸上行。在2 010 m3/s流量以下,vy均在3 m/s内,vx基本在0.5 m/s内。当流量不超过2 010 m3/s时,急弯段航中线vy基本在3 m/s以内;遇5 a一遇洪水3 140 m3/s及10 a一遇洪水3 920 m3/s流量,弯道上半段(桥下2.5 km航道)流速超过3 m/s,其余航段航中线vy均小于3 m/s。横向流速方面,当流量不超过2 010 m3/s时,急弯段航中线vx基本在0.8 m/s以内。与单侧开挖方案横向流速(>0.9 m/s)相比,上行航线的通航水流条件改善明显。

3)下行航中线流速变化。下行航线更靠近凹岸,在2 010 m3/s流量以下,vy均在2 m/s内,vx基本在1 m/s内。当流量为2 010 m3/s时,航中线vy值均小于3 m/s;当流量增大至5 a一遇洪水流量3 140 m3/s和10 a一遇洪水流量3 920 m3/s时,急弯段航中线vymax接近4 m/s。从横向流速变化看,1 200 m3/s流量以内,急弯段航道航中线流速均小于1 m/s,随着流量的增大,2 010 m3/s流量下vxmax为1.1 m/s,3 920 m3/s流量下航中线vxmax1.57 m/s。较单侧开挖方案下行航线的通航水流条件有所改善。

4)航道横向流速分布。当流量在2 010 m3/s时,桥下2.5~3.1 km航段出现大范围横向流速超过0.7 m/s的情况,桥下3.1 km处vxmax超过1 m/s。

5)船模试验。船模航行试验参数漂角、航迹带宽度及最大对岸航速均有改善。当流量Q≤1 200 m3/s时,代表船型上、下行均能够通过厢廊弯道段航道,且均可沿各自设计航线航行,会船时距离满足安全航行要求;当流量Q=2 010 m3/s时,船舶航行通过弯道段航道时漂角最大为-18.74°,航迹带宽度最大时约为29.08 m。船舶下行通过弯道段航道时船舶最大对岸航速为5.87 m/s。

4 方案对比

4.1 沿程水位

凹岸开挖方案中,由于开挖区位于弯顶偏下,范围有限且基本处于下游溢洲枢纽的回水淹没范围,故引起的水位变化有限。凸岸开挖方案的水位在2 010 m3/s及以上的洪水流量下,略低于凹岸开挖方案,幅度在5~8 cm。以桥址下游3 km处为分界,各方案下上半段出现明显的水位降落,且桥址处降幅最大。当流量为2 010 m3/s时,在桥址下游0~2 km航段内,凹岸与凸岸结合开挖方案的沿程水位较单侧开挖方案降落有所增大,最大降幅达0.29 m。同样,在桥址下游2~5.5 km河段内,几组方案的水面线趋于一致(图6)。

图6 各方案Q=2 010 m3/s下沿程水位

4.2 航中线流速

航中线最大纵向流速位于入弯段,最大横向流速位于在距桥址约3.1 km处。随着流量的增加,航中线纵、横向流速逐渐增加。凹岸开挖下Q=2 010 m3/s时,vymax为3.3 m/s,vxmax超过1 m/s;在流量2 010 m3/s下,桥下3.1 km处航道内vxmax超过1 m/s。

凸岸开挖方案下,下行航中线的纵、横向流速均较上行航线大。上行航中线,在流量2 010 m3/s时,vy均在3 m/s内,vx在0.9 m/s内;下行航中线,在流量2 010 m3/s时,vy大部分在3 m/s内,而桥下3.1 km处vxmax超过1 m/s,凹岸与凸岸开挖相结合方案下,船舶靠右抱凸岸上行。当流量不超过2 010 m3/s时,急弯段航中线vy基本在3 m/s以内,vx基本在0.8 m/s以内。与单侧开挖方案横向流速即超过0.9 m/s相比,上行航线的通航水流条件改善明显。下行航线更靠近凹岸,当流量为2 010 m3/s时,航中线vy值均小于3 m/s,vx最大1.1 m/s,较单侧开挖方案下行航线的通航水流条件有所改善。各方案Q=2 010 m3/s下航中线流速见图7。

图7 各方案Q=2 010 m3/s下航中线流速

4.3 最大航宽

凹岸开挖方案的入弯口航宽由60 m扩展至90 m,出弯段航宽逐步收窄至60 m;凸岸开挖方案的入弯口上行航线分离,双向最大航宽120 m,出弯段收窄至60 m;凹岸与凸岸结合开挖方案的入弯段航宽由60 m扩展至150 m,出弯段航宽逐步收窄至60 m。

5 结论

1)针对厢廊急弯段的双向通航问题,采用物理模型试验结合船模试验的研究手段,提出单侧开挖方案及两岸同时开挖方案的整治思路,形成3组能够满足厢廊急弯段双向通航的布置方案,最大通航流量均可以达到1 200 m3/s。

2)从弯道可航水域范围、下行航线纵向流速及下行时对岸航速大小,选定在凹岸与凸岸开挖相结合的基础上,凸岸回填1/2做为厢廊急弯段航道整治的推荐方案。该方案实施后,可航水面范围最大航宽达150 m,较凹岸开挖方案90 m航宽有较大增幅;下行航线纵向流速最大为1.74 m/s,较凹岸开挖方案减小0.36 m/s;在流量Q=2 010 m3/s时,船舶通过弯道段航道时漂角、航迹带宽度等都有所降低。推荐凹岸和凸岸相结合的开挖方案。

3)本文提出的整治措施对环境影响较小,且施工工艺较为简便,可为类似急弯段航道整治工程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中线航道流速
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知识巩固
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流体压强与流速
厦门港航道通过能力建模及应用
课本内外
课本内外
——书写要点(三)
爱虚张声势的水
课本内外
新航道
英语高能高分 就上新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