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和”文化在处理辅导员与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运用

2022-04-17张辉董欲晓徐磊唐琳

高教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人际关系高校教育儒家

张辉 董欲晓 徐磊 唐琳

摘  要:儒学犹如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滋养着中华文化的血脉,为后人提供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而儒家“和”文化对今天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随着如今社会的快速發展,进入大学学习是大学生第一次离家过集体生活,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他们承受着学习、情绪、健康等多方面的压力,作为一名辅导员应当从儒学“和”文化中汲取灵感,获得启发,且运用于工作实践中,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并与大学生建立良好互动的人际关系。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妥善处理好与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什么是儒家的“和”文化、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辅导员如何处理好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如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儒家“和”文化在处理辅导员与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运用。

关键词:儒家“和”文化;人际关系;高校教育;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8-0138-04

Abstract: Confucianism is like an endless spiritual source, which nourishes the blood of Chinese culture and provides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future generations. The Confucian "harmony" culture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work of college counselors toda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day's society, entering the university is the first tim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live away from home. Facing the fierc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they bear the pressure of learning, emotion, health and other aspects. Counselors should draw inspiration from the "harmony" culture of Confucianism and apply it to work practi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establish a good interactiv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ith college students.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family education, social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properly deal with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ith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application of Confucian "harmony" culture in dealing with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selors and college students from many aspects, such as what the Confucian "harmony" cultureis, what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s, how counselors deal with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ith college students, and how to establish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words: Confucian "harmony" cultur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higher educatio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习近平在2014年5月15日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的活动中,描述:“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和谐价值观,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是“忠恕”之道的人己和谐观,大学生正处于人际关系养成的重要阶段。系统了解中华“和”文化并付诸行动是大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的四年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就是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就是针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所以处理好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能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关键,在两者的关系处理中往往辅导员起着主导作用,这就需要辅导员更深刻认识儒家“和”文化,且运用于工作实践中,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并与大学生建立良好互动的人际关系。

一、儒学“和”的思想

(一)儒家“和”的本义

“和”产生的过程中,有“龢”“盉”两个意思,前一个表示和谐乐器的声音,后一个则表示调和五味,也就是说“和”涵盖了和谐与调和。具体地说,“和”就是在事物开始和发展过程及影响等方面,全程地掌控和把握,避免处理事务过而不及导致事物失控,及其负面因素再造成不良后果影响,也就是说“和”是以肯定差异不同为前提的,在不断的斗争中取得平衡,如同中国的秤,秤砣虽小可压千斤,就很好地体现了平衡的“和”。

(二)儒家“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是孔子对理想人格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冯友兰先生讲: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和”与“同”不一样,“同”不能容“并”,“和”不但能容“并”而且必须有“并”才能称其为“和”[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君子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是在团结中有斗争,以斗争而求团结。使得各种不同意见,能在一定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不是盲目的附和,当然这种团结和斗争以互相尊重人格尊严为基础,顾全大局为基础,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基,相互协调。小人则不能正视矛盾和问题,要么一味附会、盲目苟同,要么坚决反对。大学生应该切实了解“和”“同”之义、不要让矛盾走向极端,造成个人人格和心理的失衡,应当把“和而不同”提升到自我修养的高度[2]。成为每个人人格发展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做到与人和谐相处。

(三)儒家“和”文化下的人际关系

“仁”的思想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仁”字,从“人”从“二”,专指两个人在一起时就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孟子看来就是“五伦十教”,“五伦”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十教”是孟子为“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规定行为规范,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君臣之间讲义,义是君臣之道,就是君惠臣忠、君敬臣忠。放在今天领导和下属的关系也是如此。孟子在《离娄篇》中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实质上都强调君臣的相对的平等关系。

父子之间讲仁,仁德是父子之道,就是父慈子孝,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者爱人”,父子之间的爱出自于天性,也是爱人之本,“孝”是子女对父母慈爱的必然反映。人从爱父母开始延伸开来,爱兄弟、爱朋友、爱国人、爱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社会基础。

兄弟之间尊崇礼,在儒家思想中“礼”是道德规范的总称。按“礼”,兄弟之间要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兄长对弟弟有爱、关心、有担当,做弟弟们的表率。弟弟要尊重兄长,向兄长学习,一个家庭才会和睦兴旺。

夫妻之间讲智,智慧是夫妻之道,那就要夫义妇顺、夫唱妇随。“夫”者,扶也,“妻”者,妇与夫齐者也。夫妻之道讲求一个“从”字,两人不背逆谓之从,过去丈夫是家庭中的主心骨,既然是主心骨就必须明心见性,做事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主见,帮扶妻子贵于正路,妻子要向齐。

朋友之间讲诚信,诚信是朋友之道,讲求朋谊友信。孔子讲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交什么样的朋友是我们人生中重大课题,看一个人如何,只有观察他交什么样朋友就一目了然。朋友之间相处,“诚信”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和”文化的视角看,“五伦十教”中的十种社会角色之间,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又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君能惠敬,臣才会忠,臣忠君才更会惠敬;父慈才能子孝,子孝父才更有慈爱;夫义了妇才能顺,妇顺于夫义,使夫更有义;兄友爱弟,弟才尊敬兄;朋有谊,友才能信。所以十种角色之间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绝对服从,是两两“斗争”中的平衡。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来源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现在大学生都基本生于2000年前后。正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时期,此时的独生子女人数比例占了绝大多数,家庭结构呈现“4+2+1”型,四个祖父母加两个父母加孩子本人。很多孩子就成了家庭的中心。过度的疼爱甚至是溺爱造就自傲孤僻的性格。要么盛气凌人,要么自命不凡,不与人为伍。在與辅导员的交往中,往往让人难以接受,甚至难堪。

还有中国近年来离婚率不断上升,父母的离开对子女产生巨大影响,即使大学生已经普遍18岁成年了,但从心理上讲很多大学生心理并不与年龄相匹配,身体虽然长大了但心理上对父母仍有严重的依赖。

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基础,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强势教育或者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看待生活、学习,会让大学生产生恐惧、自卑、嫉妒之心,特别是在辅导员面前会紧张害怕、手足无措、语无伦次,特别是嫉妒会让个别学生有不道德的行为举止。父母离异给他们的打击一时难以消除,表现在与辅导员交往上就会有猜疑有敌意,甚至走向极端,有时会有攻击行为,更有甚者会有自杀行为。

(二)社会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社会,五彩缤纷,社会风气能传播正能量,也能传播负能量,绝大多数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更想寻求一个自由的、讲求个性的氛围。但是却忽视了一点,自由并不是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而是规矩之下的自由。追求个性是好事,但个性并不等同于任性,大学也绝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地方,面对大学辅导员的管理,很多学生愤愤不平,“我的自由”“我愿意”等声音不绝于耳,稍有不满便去寻求官方部门的支持,使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关系紧张,也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和难度。

(三)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

走进大学是每一个学生十几年奋斗的梦想,想升入自己理想的学校,分数是最好的敲门砖,由此引来的唯分数论,也成了人们普遍追求;只要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用管,也成了大多数家长教育孩子的口头禅。中小学虽然没明确说,但是学习成绩成为了评价教师好坏的潜在重要指标。“现在好好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就轻松了”,类似的声音不绝于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部分学生。一旦进入大学,繁重的学习任务,就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谁管学习就会跟谁对着干,这也使得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紧张。

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中的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也给辅导员提出了课题,解决这个课题是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处理好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辅导员的必修课

辅导员队伍自身修养和完善仍需要高度重视。近年来,辅导员们是通过考试招聘的方式进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支队伍的,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对今后的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新进的辅导员对以下几个方面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

一是本身较为年轻,经历的是一个从学校到学校的过程,人生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在与人打交道方面并不擅长,有时甚至有些恐惧,虽然与学生年龄相仿会有一定的亲和感,但年纪轻,也就缺少威信,容易受到来自学生的轻视,妨碍了相互之间的深度交流。

二是新进辅导员在之前相当长的时间一直是学生这个角色,形成了角色固化,思想认知与学生基本相同,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角色转变,从一个被教育者到一个教育者的转变并不容易,这使得辅导员在处理与学生关系中有摇摆的现象。

三是许多新进辅导员所学专业与所带学生的专业并不相配,甚至有时就是外行,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和择业指导力不从心,使学生在专业层面上难以信服。

四是许多辅导员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并未当过学生干部,未从事过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管理工作有的辅导员甚至一无所知,这都需要在工作前、工作中做好培训和指导,才能使辅导员尽快成长起来,适应自己教师的角色和辅导员的工作。

古语讲得好:“亲其师,信其道”。辅导员是教师,传播的是思想大道,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想让学生信服首先要让学生亲近,何为亲?“亲”是形声字,始建于西周金文中,左边是“辛”,右边是“见”,表示用眼睛看,也可理解为常常见到,能让大学生常常见到就是要生活在他们中间,打成一片,成为一体,因此,辅导员就有了以下三种角色身份。

(一)做之“君”

“君”表明,辅导员是大学生们的领导,这个领导是兵頭将尾,起着桥梁纽带作用。一是要及时将国家的政策、学校规章和制度宣传执行下去。以身作则成为大学生们的表率模范和榜样,监督监管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有权力对做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做得不好的学生批评,一个辅导员真正要行使好权利必须要公平[3]。《礼记》中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句话告诉我们辅导员在大学生中要做的是一件公事,要一碗水端平,学生们才能信服。《论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辅导员要团结学生形成团队而不能拉帮结伙。

(二)做之“亲”

“亲”是一份关怀,一份爱护,作为辅导员就是要拥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般的慈悲情怀,对学生要如父兄手足一样关怀爱护,并积极主动、想方设法、力所能及地为学生排忧解难。学校是专门培养学生的,离开学生无从谈教育,学生就是辅导员工作的手和足的延伸,没有学生,辅导员就做不了事走不了道,若没有对学生如手足的认识,学生也不可能推心置腹,人心换人心,别人怎么对待你取决于你怎么对待别人,前文讲“亲”的解释是常常看到,更重要的是重点时刻的看到。“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孝不是回报父母什么东西,而是记得你生病时父母的心情,能以同样心情对待父母就是孝,大学生们进入大学学习很多可能是第一次离家,生活情感学习疾病的困扰常常出现,在这种时候辅导员就是父母、兄弟、朋友,能第一时间出现会给学生带去无比温暖和鼓励,同时辅导员也会收获学生的信任和依赖。

(三)做之“师”

唐代韩愈《师说》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辅导员是学生的老师,辅导员所传的“道”,是从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的“道”。首先要求辅导员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理想是其毕生追求;其次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否则就难以做到以理服人,对这个“道”没有感情,也就难以以情动人,对学生的思想工作就成了表面的说教,学生对辅导员的态度也就成了应付。

辅导员不仅要成为大学生思想指导的导师,更要成为大学生人生道理的老师,要做“明”师而非“名”师。这要求辅导员不仅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要深刻了解学生专业应用的情况,为学生将来升学或就业指明方向[4]。

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大学生应学习应有的规范礼仪

“礼之用,和为贵”,过去指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礼”在这里讲的就是礼仪规范,“和”就是和谐。用现在话说礼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为可贵,大学生们在进入大学前,这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甚至是缺失的。礼仪规范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因为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尊重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说话要得体,行为要规范。子曰:“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一个人的言行更体现一个人的家教和修养,失去了礼就失去了与人交往的基础。

(二)辅导员要深刻了解每个大学生的特点进而处理

师生间的关系

孔子的教育原则是因材施教,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的同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5]。孔子弟子三千,出自于不同的阶级,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家庭。《论语》中有很多人问孝于孔子,孔子回答各有不同。《论语·先进篇》中有这样话,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从读《论语》发现,一是孔子的回答各有不同,但都告诉每个人,你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而不是简单的对和错的判断。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人,其余人就不贤、不好吗?也不是,“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意思是“做官的人,学习人生道理,就会爱护众人,老百姓学习人生道理,就容易服从命令”。辅导员对自己的学生不能强求一致,而是人各有志,各有不同,只要走的是正路,就该鼓励支持。

(三)家校相互配合,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中国的家庭都是传统“和”文化浓厚的家庭,讲究的是“忠孝传家久,读书继世长”。孝在每一个中国人心目中是不可泯灭的印记。大学生对父母的孝也深植内心,父母子女之间或有冲突,孩子对父母的爱和依赖是不变的。另一方面从经济角度讲,马克思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学生的经济不能独立,也决定他们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关系。父母在大学生面临重大问题时,比如升学、就业等重大问题依旧占据发言权。辅导员要处理好与学生关系,也要处理同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通过网上班会、微信、电话等多种沟通渠道,把学校政策和自己的工作及时与家长联络、沟通,取得学生家长支持,与家长们交朋友,间接成为学生们接纳的对象。

(四)坚持原则下的正确领导

中华“和”文化不拒绝矛盾冲突,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冲突,有时也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这要从两方面去看。一方面是学术冲突。韩愈《师说》中讲:“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学术上的争吵是教学相长的一部分,只有在辩论中老师与学生才能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有些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并遵守学校的方针政策,难免产生一些摩擦和对立,此时辅导员要坚持学校规范原则,但不要当众与其发生冲突而需要私下工作解决[6]。对辅导员的要求就是能屈能伸。当众给足面子,私下严肃批评,督促改正。就像孔子说的“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从“和”文化来讲,有时错是单方的,也有双方的,辅导员也不是永远正确,面对错误应当勇于承认。子曰:“知耻近乎勇。”古语讲:“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中庸》:“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君子应该按照人性的规律来管理人、影响人和改造人,最终使人能自觉和自主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不斷地进步,相互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之,利用儒家“和”文化来处理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对辅导员的政治思想工作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大学生本身来讲,正确运用“和”文化理论观点和做法,对于自己将来走向社会、进入职场,甚至家庭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晨华.儒家“和而不同”思想对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启示[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12.

[2]吴玲莹.大学生对儒家“和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12(2):54-59.

[3]杨定明.儒家文化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4]郭岩杰.从儒家“和”文化出发探寻思政教育新途径——评《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儒家“和”文化研究》[J].语文建设,2018(25):81.

[5]肖柯.儒家文化与大学治理:冲突与融合[J].高教探索,2018(10):30-34.

[6]张明月.儒家文化视野下当代高校师生冲突现象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0.

基金项目:2020年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ZC202011214)阶段性研究成果;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新工科理念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融合路径研究”(2020ZC275)阶段性研究成果;2020年山东建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2020SZ016)研究成果;山东建筑大学2020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专业创客空间运行模式研究”(山建大校办字〔2020〕28号)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辉(1968-),男,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人际关系高校教育儒家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茶道
舜帝——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