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敬大师(组章)

2022-04-16东方浩浙江

星星·散文诗 2022年33期
关键词:剡溪青衫一坛

东方浩 /浙江

谢灵运垂钓处

我两手空空,没有钓竿,没有鱼线,更没有香喷喷的鱼饵之类。其实我应该有备而来,秋天的风中可以有我垂钓的背影,尽管这是一次拙劣的模仿,模仿的是一千多年前那个青衫诗人的闲情逸致……

潭水多么清澈幽深,天空多么辽阔湛蓝。那些白云或许就是当年遗留的白帆,那些正在头顶掠过的大雁,它们的鸣叫多么熟悉呀。而剡溪水波拍打着两岸,哗哗的声音里传出轻轻重重的吟哦,再一次震撼我的耳朵——我也是喝着剡溪水长大的,我诗歌的脉管里,无疑也流淌着东南山水的灵秀与风雅。

一块斑驳的石碑告诉后人,这里曾经是诗人垂钓的地方。是不是钓起了鱼,钓起了什么鱼,这些没有典籍记载,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面对山川河流、风轻云淡,面对夕阳归帆、炊烟袅袅——这就是康乐人生呀!人这一生固有多种欲求,但能够寄情于山水、滥觞于丛林,与日月为伴、跟鸟兽对话,无疑是最好的一种选择,可是,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能够如愿以偿呢?

时光已经过去一千六百多年,你青衫的背影无论怎样都不可追及,但我可以朗读你的诗篇,可以靠近、可以远远地凝视和崇敬!就像今天,我要在你垂钓的地方,坐下来,像一个真正的渔翁,从此“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九华山李太白读书处

大雾。石碑。银杏树。

两棵古老的银杏,华盖遮蔽了多少岁月的方圆。斑驳的石碑,深深浅浅的文字,在大雾中潮湿地显示。——这是九华山的一角,这是李太白曾经读书的地方!也应是大师吟诗的所在!

我四处寻觅,试图找出太白的足迹和声音,找出当初的茅棚和柴椅凳子。我是从山脚下那座石拱桥边过来的,一条弯曲的小径早被我的目光拉直,可是哪里还有大师的一丝痕迹和呼吸呢?

“李白读书处”,我停下脚步,我抬头读十一月的冷风和满眼的金黄,低头读坎坷的青石板和石缝里的野草,但我读不透四周的大雾和大雾后面起伏的远山。只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在这里那里指指点点,议论几句。

“灵山开九华”。大唐的风云早已散尽,李白的读书处,此刻筑起崭新的屋子,连绵在山间,白墙黑瓦,檐角挑破雾气。当我走近,竟然找不到一个安放书桌的角落……

商业或营利的大潮席卷时代,九华山何以幸免?大师呀,如果此时我拿出随身携带的诗集,如同你当年对着远山近树大声朗读,是收获掌声还是被围观和讥嘲?

山中的大雾终究会渐渐散去,内心的雾水依旧浓厚和湿冷。

苏先生你好

苏堤春晓,苏堤春早。这个春天,西湖的波光映照莺啼桃红。

所有人的凝望,不能够穿透历史的烟云,只有这一道横亘波面的翠堤,仿佛另一种春风,吹进每一颗跳跃的心。

而北方的东坡湖,那里的水也有春意荡漾了吗?这个春天,如果我折一枝苏堤上的青青柳条,跋涉千里,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旅程?一路上的酒肆、楼台,又将遗落多少长长短短的上阕、下阕?

这个春天,真的可以考虑从浙江出发,江南的桨橹要摇动汝河的清波。一坛窖藏多年的黄酒也必须在风中打开,它的醇香注定醉翻你的笔墨和纸砚。

想起你一生中走过的道路和写下的诗篇,这一座小峨眉山以及遍野的草木,便禁不住泪流满面。是呀,花瓣和落叶是时光的心伤,所有的平仄和吟哦,被江水记忆,被河底深藏。

仕途的坎坷无法拽住你大师的脚步。作为高原中的高原,你青衫飘飘的身影,是不可逾越的海拔。无论风流或者平庸,无论汗水还是泪水,总被沉思出别一番滋味,长长短短地穿行在中国典籍之中。

今夜,梅花和宝剑都已经一一埋入地下,镜中的白发继续被春风吹动。

今夜,月下的小轩窗又要吱呀一声推开,夜鸟的啼鸣又在远处响起。

今夜,我只奉上一缕清香、一枝青柳、一坛美酒……苏堤之上、峨眉山下、汝河岸边,我席地而坐,听松涛响起、看江水东流,而明月、清风和茱萸也依次坐下,苏先生你好——请你用不改的眉山口音再念一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猜你喜欢

剡溪青衫一坛
文化传承与理解视域下拓展性课程的开发探索
“一坛一会”的精彩瞬间
文化和见识——说说《一坛硬币》
一坛硬币
唐诗中的“剡溪” 地理意象分析
——以《全唐诗》为文本
一坛乡情煨酒
山中问客
依托“剡溪文化”培育学生素养的实践探究
五字之碑·剡溪之音
青衫逸